2019年10月,在一場關于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會議上,袁隆平對記者說,他有兩個大夢想:一個是雜交水稻繼續(xù)走向更高產,實現(xiàn)“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則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因此高產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痹∑秸f,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令他痛心不已。于是他報考了西南農學院,選擇了以一串串飽滿的稻穗報國。
六七月份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jié),也是水稻揚花的時節(jié),袁隆平迎著酷暑,用最原始的方法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尋找,終于在看到第6 400個稻穗時,發(fā)現(xiàn)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隨后,他又在1.4萬個稻穗中,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袁隆平依據(jù)獲得的材料和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梳理,完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文革”剛開始時,他栽種的雜交水稻秧苗全部被砸,幾年的研究成果付諸東流。所幸他的學生事先偷偷藏了3盆,這才避免了秧苗的“滅頂之災”。然而,試驗田的秧苗再一次遭到人為破壞,被拔得一片狼藉。他們翻遍試驗田,才找到5株被掩埋在爛泥中的殘存禾苗。面對如此重創(chuàng),袁隆平堅定地說:“我搞科研為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要我放棄雜交水稻的研究絕對辦不到!”磨難還沒有結束,不久,袁隆平被調離農校,接受勞動鍛煉。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實驗被迫終止。
幾經(jīng)波折恢復工作后,袁隆平加快研究速度,搶回曾經(jīng)失去的時間。他帶領助手先后用1 000多個品種,做了3 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結果并不理想。從發(fā)現(xiàn)水稻雄性不育株6年來,盡管袁隆平和助手傾注了全部心血,但都沒研究出理想中的雄性不育株,困局遲遲不能突破。袁隆平苦苦思索,夜不能寐,經(jīng)過認真總結,他決定調整方案,實現(xiàn)突破。終于在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全國推廣雜交水稻208萬畝,增產增幅普遍在20%以上,中國的糧食產量實現(xiàn)了一次飛躍。此后,通過技術改進,雜交水稻產量大幅提高并大面積生產。1981年,袁隆平等人發(fā)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我國首個國家特等發(fā)明獎。
袁隆平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一世辛勞,心憂蒼生,躬耕不輟,壯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