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斐
我們培養(yǎng)孩子,不能僅僅聽憑道聽途說,更不能看別人怎么培養(yǎng),我們就跟風似的“照葫蘆畫瓢”。
我的女兒豆豆,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到了這個學齡段,大多數(shù)家長都在謀劃孩子升小學的事情,而我卻在糾結(jié)她是否應該升入小學。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有次帶孩子在樓下玩耍,一位同小區(qū)孩子的家長和我閑聊起來。她一直在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不開竅”。在得知豆豆和她的孩子一樣,都是8月底出生時,她苦口婆心地建議我:讓豆豆晚升學一年,不要像她現(xiàn)在這樣后悔不及。沒想到她這不經(jīng)意間,發(fā)自肺腑的“忠告”,讓我開始焦慮。讓我一時之間,無法確定到底要不要讓女兒升小學。
我一方面擔心豆豆上小學后,真如這位家長所言,思維能力跟不上學習的節(jié)奏,從而打擊她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我又擔心延遲升學,本身也隱藏著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因此,在她“幼升小”的問題上,我一直猶豫不決。于是,我開始在網(wǎng)絡上尋求答案,可結(jié)果卻令我更加不知所措。
網(wǎng)絡上,一部分群體支持孩子“早入學”。他們認為,這樣既有利于開發(fā)智力,也可以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贏得時間上的優(yōu)勢。另一部分支持孩子“晚入學”的群體則認為,稍大些的年齡,可以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且理解能力的發(fā)展,也較為成熟。這更有助于她對文化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有人按照性別不同,將“早入學”和“晚入學”進行對比分析??傊?,看著這一條條“言之鑿鑿”的建議,我對孩子是否應該升學的思考,不但沒有變得清晰,反而變得更加迷茫。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豆豆上了三個興趣班后,很驚訝地問我:“你怎么給孩子報這么多興趣班?她忙得過來嗎?”我苦笑著對她說:“這已經(jīng)是我篩選之后的結(jié)果了。如果她后期的精力會跟不上,我再酌情進行調(diào)整?!本o接著,她開始長篇大論,給我分享了很多關于“如何選擇興趣班”的建議。
那天回家后,我隨口和丈夫聊起了這件事。丈夫聽后立刻問我:“怎么?難道你想給她減少興趣班嗎?那我第一個舉雙手贊成?!边@時,還沒等我說話,孩子就氣鼓鼓地說:“哼!不行!”丈夫立馬給閨女賠著笑臉說:“爸爸當然是在開玩笑??!”然后,他悻悻地看了我一眼。從他的眼神中,我突然意識到:在孩子選擇興趣班的問題上,我的丈夫曾是第一個質(zhì)疑我的人。除了他,周圍也一直都有其他的聲音。對這件事情,表達出不同的觀點。他們有的認為現(xiàn)在是幼升小的關鍵期,應該給她報個書法班;有的認為她是個女孩子,應該給她報個舞蹈班;有的則認為孩子還小,正是玩的時候,不應該讓她有興趣班的壓力和負擔;而有的則認為,我應該把她所有感興趣的項目都報名……可一直以來,不管他們說得有多么合情合理,我都沒有因此而改變過自己的決定。
因為,我還記得孩子在一堆感興趣的項目中,選擇出這三個興趣班時,渾身散發(fā)出的那種堅定。為了區(qū)分她是“一時興起”,還是“真正喜歡”,我特意給她分析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可她依舊堅持。我記得她上了一段時間興趣班后,表現(xiàn)出了倦怠和不適應的狀態(tài),可在我引導下,依舊擁有“再堅持一下”的信念,并最終順利度過這個危機。
我記得她第一次參加公開表演的時候,發(fā)著高燒,卻依舊面帶笑容地演奏完自己的曲目。我記得課程每進階一個難度時,她都會反反復復、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直到熟練為止。除此之外,我還追趕過她上課時歡快的步伐;目睹過她每節(jié)課上積極的神態(tài);看見過她遇到困難時,蹙起來的雙眉;陪伴過她筆耕不輟的小練習……總之,在她上興趣班的這半年時間里,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感受到的都是她積極、樂觀、倔強,以及專注的一面。所以,就算外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我也不會因此而感到糾結(jié)。
因為從一開始,在豆豆“是否應該報興趣班”“報什么興趣班”“報幾個興趣班”的問題上,我從來不是聽憑道聽途說,或是別人的一句建議就盲目地決定。而是先了解孩子的真正興趣所在,然后再根據(jù)其實際情況“去偽存真”,再找到她內(nèi)心真正的需求。比如說:她看見鄰居的小孩,或者親戚的小孩,寫毛筆字參加比賽得了獎,就自己也想學寫毛筆字。結(jié)果,買來一大堆筆墨紙硯后,胡亂涂鴉了幾天,就沒了興趣,這就是典型的“偽興趣”。在辨別“真興趣”與“偽興趣”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斷力,并通過與孩子日常的相處,認真觀察,深度分析,從而找到她真正的內(nèi)在需要。這就像是幫孩子買衣服。要想給孩子買到合身的衣服,既需要結(jié)合孩子的審美興趣,又需要了解孩子高矮胖瘦的具體尺寸,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買到穿著得體的衣服。
再對比如今,在豆豆是否升小學的問題上,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柔寡斷,經(jīng)過我反思之前為豆豆報興趣班的抉擇,我突然就發(fā)現(xiàn)了癥結(jié)所在:在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是在各種“聲音”中穿梭。我輕信這些聲音,并在其中搖擺不定,卻恰恰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忽視了孩子的實際需求,從而本末倒置。在各種道聽途說當中,迷失了方向。
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開始“關閉”自己的耳朵,專注于觀察和分析孩子當下的實際狀態(tài)和實際需求。
這時我發(fā)現(xiàn):她雖然還不認識幾個字,卻很喜歡看書;她雖然只會寫幾個數(shù)字,卻樂于在自由涂鴉式的繪畫作品中,歪歪扭扭地插入這些數(shù)字的元素;她主動要求學習算數(shù),在學會了簡單的10以內(nèi)加減后,每天晚上都要求我給她出幾道算術題。每次算錯后,她也會認真改正;她開始喜歡拼讀,不管對不對,總是會大聲地、自信地念出來;她開始樂此不疲地問我:“媽媽,我是不是上完大班就要升級了……”總之,她正在一點一點地被小學吸引,并開始主動地,想要走近它。她的這些表現(xiàn),似乎明確地告訴了我,她是否應該升入小學。
那么,作為家長的我,還有什么好糾結(jié)的呢?即使她上小學后,可能真的會跟不上學習的節(jié)奏,但以她這份主動、積極、迎難而上的態(tài)度,我就應該對她有足夠的信心。即便略有偏差,我也可以引導她,幫助她一起克服困難。就像當初引導她克服在上興趣班時,出現(xiàn)的“不適應”一樣。
就這樣,這個困擾我多時的難題,沒想到在不經(jīng)意間,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當初那位家長的聲音,依舊會不時地出現(xiàn)在我耳畔,只是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判斷,不會再人云亦云了。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不可避免地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網(wǎng)絡的聲音、家人的聲音、朋友的聲音……這些聲音中有善意提醒,有勸誡之意,有前車之鑒,也有痛定思痛??扇绻覀円晃兜乇煌饨绲穆曇羲蓴_,就會在眾多的聲音當中舉棋不定。從而,陷入更加混亂的境地。因為教育孩子不是解一道數(shù)學題,它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特定的步驟。所以,它不是我們依靠道聽途說,在別人的幾句“忠告”和“經(jīng)驗之談”里,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
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蓖瑯拥览恚總€孩子都是天地之間,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就像是刻在他們基因里的“密碼”。我們要想找到與自己孩子相適宜的教育,就首先應該讀懂這些“密碼”。這就需要我們在與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相處中,細心地觀察,主動地聆聽,耐心地感受,并不斷加以分析和判斷,總結(jié)出自己的經(jīng)驗,從而探索出一條獨特的,以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為基礎的,適合他們發(fā)展的獨特道路。
我們培養(yǎng)孩子,不能僅僅聽憑道聽途說,更不能看別人怎么培養(yǎng),我們就跟風似的“照葫蘆畫瓢”。我們應該以孩子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求為中心,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之上,從孩子內(nèi)心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量身定制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和成長路線,以便協(xié)助孩子,找到值得他們用一生,堅持去走的成長與發(fā)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