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時間的賦形

2024-05-10 01:46:30馬春光
百家評論 2024年2期
關鍵詞:客觀化新詩

馬春光

內(nèi)容提要:隨著現(xiàn)代時間觀念的漸次滲入,現(xiàn)代詩人的時間體驗發(fā)生深層轉(zhuǎn)變,新詩的時間抒寫呈現(xiàn)出“客觀化”的整體特征。時間的客觀化引發(fā)新詩“時間審美”范式的內(nèi)在轉(zhuǎn)換,現(xiàn)代詩人將時間從古典詩歌的自然化意象體系中解脫出來,將之充分“客體化”,時間本身的形狀、色彩和聲音成為時間想象與書寫的對象。為抽象的時間賦形,是中國新詩在現(xiàn)代時間觀念指引下的“客觀化”審美方式,區(qū)別于古典詩歌“物象化”的呈現(xiàn)方式,內(nèi)在地體現(xiàn)出新詩的美學特質(zhì)。

關鍵詞:新詩 時間想象 客觀化

基于一種情感化的時間體驗,和對時間科學認識的欠缺,中國古典詩歌“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分析性的,而是體驗性的;不是抽象的邏輯思辨,而是情感的自然抒發(fā)”a,普遍呈現(xiàn)出一種情感化的、具象性的抒情性語言。而在新詩發(fā)生之初,其對時間的把握就與古典詩歌有了一定的不同,這種不同隨著“現(xiàn)代”的不斷深入,日漸造成一種新的觀照時間的審美方式?,F(xiàn)代詩歌客觀化的時間抒寫是現(xiàn)代時間觀念的產(chǎn)物,時間的抽象化改變了現(xiàn)代人的時間感知方式,時間從“物象”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客觀的詩歌抒寫對象。在這一過程中,傳統(tǒng)的詩學觀念、詩歌語言難以包容新的時間觀念,于是出現(xiàn)了更加新奇的時間譬喻與時間形象。在古典詩歌中,時間是具象化的,它總是包融在自然事物中,而在現(xiàn)代詩中,時間與萬事萬物拉開了距離,成為現(xiàn)代世界唯一的主宰。在這一背景下,現(xiàn)代詩人一方面感受到更加痛楚的時間經(jīng)驗,一方面則試圖縮小自身與客觀時間的距離,通過具象化的方式重新為時間賦形。現(xiàn)代詩中的時間賦形主要倚重以下三種方式。一是用一個具象化的形容詞直接修飾時間,例如用色彩來形容時間,“黑色的時間”,“白色的時間”,“五彩繽紛的時光”,等等;或者是形態(tài)化的修飾詞,例如芒克詩中的“一片光禿禿的時間”。二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形容時間,“時光如梭”“時間如流水”等比較古典、陳舊的方式,在新詩中,出現(xiàn)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并且往往是“遠取癖”,比如用蛇來比喻時間,常用“時間是……”這一句式。三是隱喻、象征化的方式。這種書寫方式中的“時間”往往獲得了比自身更龐雜的意義指涉,或指向某些異質(zhì)的意義,在雜糅多種藝術方式的同時,指向了對時間更加深邃的藝術思考與賦形。這在深層上正是在現(xiàn)代語境中重新獲得“詩意時間”并進行“時間超越”的內(nèi)在意圖使然。

一、時間的“擬像”

與古典詩歌中的“天人合一”觀念不同,現(xiàn)代詩歌在認識論上首先體認了時間的客觀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將其“形象化”,通過各種修辭對時間進行賦形,這就與古典詩歌中時間表現(xiàn)的美學機制有了明顯的不同,以汪靜之的《時間是一把剪刀》為例:

時間是一把剪刀/生命是一匹錦綺/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剪去/等到剪完的時候/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時間是一根鐵鞭/生命是一樹繁花/一朵一朵地擊落/等到擊完的時候/把滿地殘紅踏入泥沙!

這首詩中“時間是……”的暗喻修辭方式,本身已經(jīng)將“時間”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美客體來對待,這首詩是在此基礎上對“時間”的賦形:“剪刀”和“鐵鞭”,并以此表達“時間”對生命的戕害。與之相對應的,是古典詩歌“時空一體”模式在中國新詩中的瓦解,譬如,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在對空間的書寫中時間是自動呈現(xiàn)的。而在新詩中,時間更多的時候是從空間中剝離的,詩人在這個基礎上以現(xiàn)代修辭形式對其進行“空間化”的轉(zhuǎn)換。實際上,如果洞徹了“時間”抒寫在古典詩歌與新詩之間的這種內(nèi)在轉(zhuǎn)換,我們就找到了解讀新詩時間抒寫之美學特性的關鍵。

中國現(xiàn)當代詩人將時間從古典詩歌的自然化意象體系中解脫出來,使之充分抽象化,然后又運用諸種新的藝術方式建構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以路易士的《時間之樂隊女》為例:

沉落下去,沉落下去,/那些是卸了七色之華衫的/全裸著的時間之樂隊女:/彈唱著幼小的太陽系/與衰老的銀河輪;/彈唱著此一空間的毀滅/與另一空間之成長;……/彈著,唱著,彈著,唱著,/那些是永不疲倦的/時間之樂隊女,/她們微微地笑著,/而且向我揮揮手,/于是沉落下去,沉落下去。

這首詩其實是在抒寫太陽西沉、世界墜入黑暗的情景,但他運用象征化的書寫方式,一種對時間消逝的嶄新想象方式得以呈現(xiàn)。相比較于古典詩歌的抒情方式,它動用的嶄新意象與象征體系,都昭示著中國新詩“時間想象”的新努力。

在現(xiàn)當代詩人中,昌耀詩歌對時間有集中的思考,并表達出強烈的為時間賦形的詩性沖動。昌耀是一個命途多舛的詩人,西北邊陲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賦予了他時空感知的獨特方式,他的詩因而在濃郁的地域書寫中融進了對時間的地域化思考,這首先是在貧瘠自然中對時間之威權的切實嘆服:“時間呵,/你主宰一切!”這種“主宰”具體體現(xiàn)在:“沒有恐懼。沒有傷感。沒有……懷鄉(xiāng)病。/一切為時間所建構、所湮沒、所證明?!被蛟S可以說,在廣袤的“曠原之野”上,一種空曠感恰如其分地顯示著時間的威力,昌耀的書寫,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置身其中的生存處境的詩性哲思:“一切是時間。/時間是具象:可雕刻??蓛鼋Y(jié)封存。可翻檢傳閱誦讀。/時間有著感覺。/時間使萬物縱橫溝通。/時間是鑲嵌畫?!痹谶@種多重感覺融合的抒寫中,昌耀的“時間”感知獲得了某種程度的升華,一種廣袤視域中的豐富時間圖景得以呈現(xiàn),詩人同時抵達了對時間的深層次的精神領悟。昌耀的詩在中國當代的文化語境中無疑是獨特的存在,我們正可以透過他的詩來體認邊疆地域中的人類生存處境。在其散文詩《時間客店》中,對時間的思考通過隱喻化的詩性語言得以呈現(xiàn)。《時間客店》引用了詩劇藝術形式,其具體的結(jié)構營造,則類似于魯迅《野草》中的“夢”的模式,即先行進入夢中,在詩的最后交代夢境的原委,其用意是用“夢”這一極具心理分析內(nèi)涵的意象,隱微地表達對某一心境的揭示?!稌r間客店》抒寫的特異之處,除了“夢”的復式結(jié)構外,還在于其對時間的“擬像化”抒寫:

店堂里蒸汽彌漫,伙計們忙進忙出,有幾個像我早到的食客已閑坐在方桌邊等候服務。我瞄好一個空位走過去,用腳背勾過來一把椅子,——我實在騰不出雙手來,因為以受命自負的我此刻正平托著一份形如壁掛編織物似的物件,憑直覺我知道那是所謂“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底所無”的“時間”。

在這里,“時間”是“一份形如壁掛編織物似的物件”,這種頗具工藝美的物件,在昌耀這里隱喻著時間本身的完整性,或者詩人對時間的一種精美化想象。但“時間”是不可能精美地存在的,“破碎”是它的歸宿:

于是檢視已被我攤放在膝頭的“時間”,這才發(fā)現(xiàn),由于一路輾轉(zhuǎn)顛簸磨損,它已被揉皺且相當凌亂,其中的一處破缺只剩幾股繩頭連屬。

作為一種精美物件的“時間”的破碎,隱喻著抒情主體“時間之心”的破碎,而詩歌中言說的“修復”,最終并沒有完成,“而我已本能地意識到我將要失去其中所有最可珍貴的象征性意蘊”。昌耀這首寫作于1996年的散文詩,不管是在結(jié)構上,還是在修辭方式上,抑或在意蘊表達上,都是新詩“時間”想象與書寫的創(chuàng)新之作,比之同時代詩人對時間的想象與書寫,昌耀有其獨到的特色。

如果說昌耀的時間擬像是戲劇性的,那么在年輕的詩人戈麥那里,擬像化的時間更加富有抒情氣息。置身于1990年代的個人化語境中,敏感的詩人嗅到了急促轉(zhuǎn)型的中國社會所帶來的時間壓迫感,詩人戈麥從“年齡”這一視角出發(fā),表達對“時間逝去”的焦慮:

要是我們能用年輕的巨布蒙住這匹/日夜奔向大海的馬的眼睛,它一定會/安詳?shù)剀S入這片無聲無息的海洋/我們密致的皺紋是大海激起的波浪//要是我們能把一生中所有的過失/都分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電影片子/其中一定會有一條耀眼的線索,那就是我們的/年齡,它緊緊地系住我們所有錯誤的開始//要是我們可以將我們渺小的軀體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年齡就會從我們的體內(nèi)/斜飛出去,像一個沉重的鉛球/和投擲者一起沿弧線向外奔去//我們?nèi)遮厺u老的年齡是一瓶陰暗的醋/歲月用它無形的勺子一勺一勺將我們扣除/而年齡就像是一個球體毛發(fā)和末端/我們生存在球里從未見過年齡一次(戈麥《我們?nèi)遮厺u老的年齡……》)

“日夜奔向大海的馬”賦予了時間一個非常靈動的形象,年輕的戈麥對“年齡”的思考與想象浸染著他的悲觀思想,戈麥對時間的敏感,較多地體現(xiàn)在其對自身生存悖論的發(fā)現(xiàn)與表達之上,雖然“年齡”構成了對生命的威脅,它是始終存在的,但卻從不露面。戈麥對時間焦慮的表達是與異常豐富的詩歌修辭相聯(lián)系的,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異常敏銳的、陌生化的時間體驗方式,例如“我們?nèi)遮厺u老的年齡是一瓶陰暗的醋/歲月用它無形的勺子一勺一勺將我們扣除”兩句詩,就以精彩的隱喻傳達了非常細微的時間想象。相對于“革命”視野下的時間超越,現(xiàn)代日常語境中的“時間焦慮”是面向生命個體的,昭示了現(xiàn)代語境中更加顯豁細膩的時間經(jīng)驗。隨著現(xiàn)代科技對“時間”的不斷祛魅,人們對時間的認識更加透明化,時間節(jié)奏的加快加劇了日常生活的焦慮感?,F(xiàn)代人的時間焦慮,成為現(xiàn)代生存危機的典型癥候。

二、聆聽與注視:時間的聲音與色彩

新式交通(火車)作為一種新的媒介,改變了作為感知主體的人與感知客體的自然物之間的關系,客體以它的加速特性改變了主體的時間經(jīng)驗和自我感知。這是波德萊爾意義上的對“感官現(xiàn)時(sensuous present)”的認同,“這種感官現(xiàn)時是在其轉(zhuǎn)瞬即逝性中得到把握的,由于其自發(fā)性,它同凝固于僵化傳統(tǒng)中、意味著無生命靜止的過去相反”b,因而彰顯出典型的現(xiàn)代性特征。

與“感官現(xiàn)時”的動態(tài)性時間感知相關聯(lián)的,是現(xiàn)代詩對時間流逝的形象化感知。如冰心早期詩歌對時間流逝的莫名焦慮:“我知道了,/時間呵!/你正一分一秒的,/消磨我青年的光陰!”(冰心《繁星·九四》)“一分一秒”的具體化抒寫,正是現(xiàn)代時間體驗精確化背景下對時間流逝的表達,也正是在這種表達中,時間感知與體驗的方式,已經(jīng)從古典的“物我”關系中抽離出來,一種新型的抽象時間與現(xiàn)代自我的關系趨于建立。小時、星期都是作為外來詞出現(xiàn)的,它們伴隨著現(xiàn)代時間觀念逐漸被固定在現(xiàn)代漢語中。19世紀中葉以來,“時、分的概念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時間觀念和時間意識的不斷強化反映出中國近代社會的巨大變遷”c。在由“星期”和“鐘點時間”建構的現(xiàn)代時間制度中,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人們對時間的感知也從對自然的感知轉(zhuǎn)變?yōu)闄C械標度時間。在《一天》中,“時間流逝”獲得了更加形象化的表達:

今天十二個鐘頭,/是我十二個客人,/每一個來了,又走了,/最后夕陽拖著影子也走了!/我沒有時間盤問我自己胸懷/黃昏卻躡著腳,好奇地偷著進來!/我說,朋友,這次我可不對你訴說啊,/每次說了,傷我一點驕傲。/黃昏黯然,無言地走開,/孤單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懷抱。(林徽因《一天》)

在抒寫“時間流逝”的詩歌中,林徽因的這首《一天》無疑是別致的。將“十二個鐘頭”比喻為“十二個客人”,其實是一種新的時間與詩歌思維方式,這就與古典詩歌中時間感知的“自然維度”拉開了距離,在這里,林徽因首先將時間“抽象化”,隨之再將抽象的時間“擬人化”,白天的十二個鐘點、黃昏、夜都是以人格化的形式出現(xiàn)的。也正是基于此,林徽因詩歌的時間意識是現(xiàn)代的,她的詩歌的時間抒寫是一種戲劇化、人格化的詩學建構。

詩人綠原以擬人化的方式設置了“我”與時間的對話,以“戲劇化”的方式寫出了時間的流逝,以及“我”面對時間的復雜情緒:

我在時間身旁躊躇著/時間對我說/我要走了,你呢//我對時間說/我走不了,我?guī)Р蛔?我的足跡//時間說,沒有關系——/托付明年的新草/順便把它埋掉吧/你總得跟我在一起(綠原《題贈》之三)

把“足跡”埋掉,而“總得跟時間在一起”,其實寫出了對于時間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歸屬感。應該說,這種時間的擬人化、人與時間的對話等方式,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是廣泛存在的,魯迅就表達過這樣的主題。在這里,所謂“睹物識時移”(張載)的感受與言說方式讓位于對時間的抽象化、哲理化思考。

在充滿奇妙想象力的詩人顧城那里,時間獲得了另一種方式的賦形:

我喜歡靠著樹靜聽/聽時間在木紋中行走/聽水紋漸漸地擴展/鐵皮絕望地扭著/銹一層層迸落/世界在海上飄散/我看不見/那布滿泡沫的水了/甚至看不見明天/我被雨水涂在樹上/聽著時間,這些時間/像吐出的樹膠/充滿了晶瑩的痛苦/時間,那支會噓氣的槍/就在身后(顧城《傾聽時間》)

顧城在這首詩中以“兒童”的視角來“傾聽時間”,賦予時間以生命,其實是借用空間意象來暗示、隱喻時間的流逝或變化,正是“時間空間化”的抒寫方式,“時間的空間化不僅可以避免刻板枯燥的時間表示,而且由于時間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可感的空間意象,就有可能打破物理時間順序流動的局限,出現(xiàn)時序的倒流、超越、停滯、錯亂,從而提供了意象重新組合的無窮的可能性,以充分顯示詩人的主觀世界”。d在這首詩中,時間不僅“在木紋中行走”,而且“像吐出的橡膠”,顧城詩歌中這些奇崛的意象展露了他出色的時間想象力。將“時間”比喻為“槍”,其實就設置了“我”與“時間”的一種緊張關系,這樣一種“遠取譬”的表達形式,形象準確地傳達了顧城內(nèi)心深處緊張、局促的時間經(jīng)驗。

“時間空間化”作為一種為“時間”賦形的藝術方式,在中國新詩中得到了豐富的表現(xiàn)。例如在江河的《沒有寫完的詩》一詩的第一部分《古老的故事》中:

我被釘在監(jiān)獄的墻上/黑色的時間聚攏,一群群烏鴉/從世界的每個角落從歷史的每個夜晚/把一個又一個英雄啄死在這堵墻上(江河《沒有寫完的詩》)

這一部分意在敘述漫長的歷史時間中的英雄受難,但卻是通過“空間”來表達的,首先為“時間”賦色,然后用“一群群烏鴉”隱喻歷史中一個個特定的英雄受難的時刻,這就使抽象化的時間獲得了異常生動的、形象化的表達。需要指出的是,新詩的“時間空間化”有別于古典詩歌的“時空不分離”,前者是一種自覺的藝術方式,而后者則是不自覺的,受制于時代的認知水平。

現(xiàn)代交通從根本上修正了人們感知時間的方式,“火車”作為一個移動的視點使人們獲得了全新的時間體驗。在駱耕野的《車過秦嶺》一詩中,詩人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了對時代、時間的哲理化思考:

黑色的 白色的 時間

蜿蜒著 蜿蜒

列車

穿行在隧道與空谷之間

——駱耕野《車過秦嶺》

這是長詩的第一節(jié),其后的每一節(jié)之前都有這四行詩的復沓,只不過“隧道”與“空谷”分別被替換為:“黑暗與光明”“痛苦與歡樂”“現(xiàn)實與理想”“死滅與新生”“邪惡與正義”“歷史與未來”。每一組里分別是兩個意義對立的詞語,前者對應于“黑色的時間”,后者對應于“白色的時間”。當代詩對“時間”的思考,是在將“時間”充分客體化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本身成為一個具有自身特性的客體,在詩歌中被作為抒寫的對象。

實際上,1930年代的現(xiàn)代派詩人在“鐘表”上已經(jīng)辨識出“時間的蹤跡”,隨著人們時間觀念的日漸復雜,詩人對時間之形狀和色彩的書寫浸染了政治、文化的內(nèi)涵,在這些書寫中,時間即是書寫的對象,又具有“中介”的功能,這類似于艾略特所論述的“客觀對應物”。但都以時間的抽象化、客觀化為基本的前提,這本身既是現(xiàn)代時間觀的表征。新詩中對時間之色彩和形狀的書寫,與古典詩歌中自然時間的多姿多彩有著不同的詩學內(nèi)涵,這是“客觀化”之后的再次“具象化”,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的智性詩學特征。某種意義上,對抽象時間的“陌生化”賦形,成為現(xiàn)代詩最內(nèi)在的詩學表現(xiàn)特征,同時掙脫了古典詩歌相對穩(wěn)定化的時間表述方式,在考驗著詩人想象力的同時,也以“晦澀”“模糊”等面容構成現(xiàn)代詩與它的讀者的阻隔。

三、詩意賦形與時間的客觀化

中國新詩中“時間”的客觀化與抽象化,既是現(xiàn)代時間觀念在詩歌中的呈現(xiàn),更是詩人詩歌觀念、審美觀念的彰顯。時間的客觀化,促成了詩人感知世界方式的巨變,并引起詩人審美方式的內(nèi)在轉(zhuǎn)換,與時間客觀化相伴隨的是一整套現(xiàn)代審美方式的生成。隨著現(xiàn)代時間觀念的漸次滲入,現(xiàn)代漢語中表述時間的概念經(jīng)歷了一個持續(xù)更新的過程,一些表述時間的“新名詞”和“新概念”相繼出現(xiàn),并在新詩中獲得了豐盈的表達?!巴砬迕癯醯男旅~和新概念,借助現(xiàn)代媒體的流播,不只是豐富了中國語言而已,還由此多方面深刻而微妙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眅以“世紀”“時分秒”“日歷”“凌晨三點”為代表的現(xiàn)代時間意象在新詩中的出現(xiàn),在更新時間意識的同時,也為新詩帶來了新的美學內(nèi)涵。這體現(xiàn)為如下幾點:

第一,時間意象從自然化到科學化。古典詩歌中較多地用自然事物指涉時間,時間意象多為“日出”“夕陽”“黃昏”等自然事物,而在現(xiàn)代詩歌中則被科學話語精確化,年、月、日甚至分鐘,在詩歌中大量出現(xiàn),標志著現(xiàn)代時間意識的普及。時間在詩歌中的精確化,重要的表現(xiàn)在于它基本上棄絕了傳統(tǒng)的自然表征系統(tǒng),而代之以嚴格的“鐘表時間”,時間意象也逐漸脫離自然,“疏離了中國古典詩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物觀物,反對主觀干預的表現(xiàn)傳統(tǒng)”f,而與人的現(xiàn)時的生活密切相關。

第二,時間抽象化抒寫與“遠取譬”?,F(xiàn)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從鄉(xiāng)土向都市的轉(zhuǎn)型,現(xiàn)代城市中的時間觀念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鄉(xiāng)土時間觀念相去甚遠,時間觀念的更新在敏銳的詩人那里獲得了精彩的表達,現(xiàn)代都市激發(fā)了現(xiàn)代詩人新的感受能力,與之對應的是,詩歌中出現(xiàn)了更多的以立交橋、高速公路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時間意象系統(tǒng)。在對這些意象的隱喻化書寫中,相伴隨的是詩歌主體“心理時間”的拉伸、延長、凝固等藝術方式,更加多樣地思考“內(nèi)在時間”與“外在時間”的繁復關系。

第三,時間精確化?!皶r間精確化”在深層上指向了一種“知性時間”,它強調(diào)生命主體對時間的“知性”把握,有著濃重的科學化氣息,在詩歌中,則產(chǎn)生了“詩性”與“知性”交融問題。相較于古典詩歌中時間的相對模糊或“無時空”狀態(tài),中國新詩中的精確時間是一種深刻的美學嬗變,“時間”在精確化的同時,逐漸告別古典詩歌“天人合一”所依賴的自然維度,而轉(zhuǎn)向更為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它的突出特征不再是主體融入物象世界,而是把主觀意念與感受投射到事物上面,與事物建立主客分明的關系并強調(diào)和突出了主體的意志與信念”g,進行另一種意義上的“象征化”。通過特定時刻對潛意識的透視以及某一精準時間意象對現(xiàn)代城市、工業(yè)展開的審美與思想批判,彰顯了中國新詩迥異于古典詩歌的思想與藝術特質(zhì)。

為抽象的時間賦形,是中國新詩時間抒寫最為常見的藝術方式。以“異質(zhì)化”的復雜技藝對時間進行“陌生化”抒寫,意味著新詩“異質(zhì)性”時間想象力的獲得?,F(xiàn)代時間觀念指引下的“客觀化”時間抒寫,區(qū)別于古典詩歌“物象化”的呈現(xiàn)方式,顯豁地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詩歌新的美學動向。

注釋:

a詹冬華:《中國古代詩學時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頁。

b[美]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頁。

c郭福祥:《時間的歷史映像——中國鐘表史論集》,故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

d吳思敬:《吳思敬論新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26頁。

e黃興濤:《概念史方法與中國近代史研究》,《史學月刊》2012年第9期。

fg王光明:《現(xiàn)代漢詩的百年演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頁,第97頁。

猜你喜歡
客觀化新詩
中醫(yī)舌象特征客觀化研究領域科學知識圖譜與可視化分析
中醫(yī)舌診客觀化技術發(fā)展分析及應用探討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8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0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yī)辨證的客觀化研究進展
民事司法視野下的“期待可能性”內(nèi)涵探討
新詩畫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伊金霍洛旗| 湖北省| 承德市| 关岭| 贞丰县| 昆山市| 兴安县| 安溪县| 石屏县| 安平县| 封丘县| 彝良县| 正定县| 新蔡县| 长葛市| 比如县| 延长县| 聂拉木县| 正定县| 伊通| 田阳县| 沈丘县| 如皋市| 平和县| 景谷| 上饶市| 清涧县| 九寨沟县| 阜阳市| 石柱| 嘉兴市| 揭阳市| 阿合奇县| 宝山区| 焦作市| 汉阴县| 体育| 安西县| 随州市| 平顶山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