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樓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間里,天棚下吊著一張白塑料薄膜,像一口大鍋懸在半空?!板伩凇本o貼屋頂漏水的四角,“鍋底”則懸在一人高的半空中,護佑著屋內(nèi)的三張桌子,防止桌面上那永增不減的“詩稿山”被雨水、雪水侵襲……這就是《詩林》的誕生地,哈爾濱市道里區(qū)工廠街12號。從1984年10月創(chuàng)刊號出刊,到1990年代初期,位于工廠街12號的小屋雖狹窄簡陋,但被繆斯信徒們熟記,因而又是格外有幸的。因為這里見證著我1990年去市文聯(lián)創(chuàng)建哈爾濱文學院前,《詩林》初創(chuàng)六年間的大小事情。
自從工廠街12號作為編輯部地址被《詩林》印到封底那天起,我與文字編輯陳丹妮,再加一名美編組成的《詩林》編輯部,就成為全省南起雙城堡,北到邊境城市黑河,西至大興安嶺林區(qū),東達牡丹江鏡泊湖所有愛詩者的“圣地”。他們不止一次登臨卻總是無處落座,只能站立在這“鴿舍”“鳥巢”“作坊”中。更難能可貴的是,錢鍾書、艾青、臧克家等文壇先賢,洛夫、牛漢、公劉、羅門等詩壇名家,皆給此地寄來他們的詩篇、心語和題詞,此屋正是見證和收藏稿件之地。顧城同江河二人曾從北京來編輯部,望著墻壁上懸掛的橫幅“詩人們,閑談只好二支煙時間了”,他們由驚奇轉(zhuǎn)為同情。也正是在這里,集中全省詩人力量的“詩行動”一項項次第展開。
1984年,遍布哈爾濱市及周邊各市縣的大小詩社迎來了詩的狂歡節(jié),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與黑龍江大學的“冰帆”詩社,到哈爾濱汽輪機廠、東安廠的“紅葉輪”與“銀燕”詩社;從蕭紅家鄉(xiāng)呼蘭縣的“天地線”,到哈爾濱市各中專與中學的詩社……他們對心靈的歌唱綻放在《詩林》創(chuàng)刊后的最初歲月。1985年的夏秋之交,哈爾濱的詩人傾巢出動,應《詩林》之約前往黑龍江省最南端的雙城堡,在領(lǐng)略廣闊富饒的松嫩大平原黑土的厚重的同時,參加“龍·虎·雪同題詩大賽”。之后《詩林》連續(xù)四期跨年度、大篇幅和多頁碼刊載精選的“同題詩大賽”作品。大賽“龍虎雪”三字由錢鍾書先生應邀題寫,這也是他極有限為刊物題字的珍貴墨寶;海子主動投來《龍》一詩,刊于《詩林》1986年第3期。1985年冬,《詩林》創(chuàng)刊一周年詩會選定在哈爾濱軸承廠的工人文化宮舉行,展示的詩作不僅體現(xiàn)了企業(yè)一線職工最接地氣、最有溫度的真情表達,也檢驗了詩人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美和平凡中閃光點的含金量。
1986年,迎來哈爾濱解放四十周年(1946年~1986年)。對新中國誕生前第一座解放的大城市的吟唱不可能局限在本地,于是以歌唱黑土地上的珍珠之城、英雄之城、中外文化互鑒之城為主題的征稿對外發(fā)出,全國鐘情此城的南北詩人的動情撼心之作迭出。《詩林》除以“特大專號”推出外,還把“城與人”雙美內(nèi)蘊的佳篇分布到全年各期相關(guān)欄目。這些篇什不僅源于詩人將真情實感化為自己的血肉,更有借鑒中外詩歌的個性化表達,讀來清新、鮮活且深刻。葉延濱、韓作榮、葉文福、梁南、李琦、龐壯國等詩人的新作與他們的成名作、代表作交匯生輝,被收入紀念選集,并被翻譯、朗誦……較之上述各位高手的精品力作,以兒童詩起步的我僅以《江鷗水花遙想曲》《帶狀公園漫步》這些輕淺的短作來回報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有失感恩與敬畏之心。此情由此埋入心底,終于在2012年以敘事長詩《哈爾濱之戀》回應我對第二故鄉(xiāng)的吟詠。
1987年至1989年,《詩林》繪制的“施工圖”逐步得到兌現(xiàn)。編輯的小屋內(nèi)誕生了“詩林·全國詩人沙龍活動中心”,并正常運轉(zhuǎn);在田地街哈爾濱市文聯(lián)會議室,“詩與酒詩歌大賽”順利開賽;在哈爾濱軸承廠工人文化宮,“中國首屆冰雪節(jié)詩會”隆重舉行。三大詩歌活動的目的,一是為詩作者的創(chuàng)作“提高與突破”提供幫助;二是探討作品的“推陳出新”;三是“希望有更多新作品問世”。
沙龍活動始于1986年年初《詩林》的嘗試,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實踐,受到的歡迎程度超出預想。1987年夏天,“詩林·全國詩人沙龍活動中心”于是在雪城應運而生。當年的詩人沙龍活動離不開哈爾濱詩人的參與,同時誠邀全國各地有實力的詩家來做“顧問”,如北京的謝冕、朱先樹、張同吾,四川的白航、呂進、付天琳等。當時參加沙龍的詩歌理論工作者比例已超詩人與詩歌編輯,旨在保持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評論兩個輪子齊轉(zhuǎn),以促進和提升詩學建設的水準。當時《詩林》編輯部三人所承擔的限時任務是:每月出版一期八個版面的《詩人沙龍報》,直接郵寄給各地成員;每兩個月出版一期《詩林》雜志,編輯部人員輪流到印刷廠,常同夜班工人一道同“鉛與火”共舞;每三個月組織一次兩至三天的“詩人參訪團”,深入企業(yè)現(xiàn)場。何叫“累,并快樂著”,只有親歷的參與者說得清,體味最深。
酒者,“水的外形,火的性格”(艾青);詩人者,“把火投進紙里,把紙投進火里”(俄羅斯民諺)。古今中外,詩與酒早有不解之緣。《詩林》創(chuàng)刊之初,二者就已是“天然盟友”,再加上哈爾濱啤酒廠與白酒廠的全力資助,又有我們“詩人參訪團”的全心投入,“詩與酒詩歌大賽”的序幕在期盼中欣然拉開?!对娏帧返倪@一探索嘗試引起國內(nèi)相關(guān)同行們的關(guān)注,四川瀘州老窖酒廠當年所辦的《詩酒報》,就將我的名字印在這份報紙的“顧問”行列里,由此可謂例證。
天道酬勤,1989年“哈爾濱冰雪節(jié)”開幕時,入選《詩人沙龍詩選》的沙龍代表和獲獎詩人齊聚雪國冰城,在為期五天的“中國首屆冰雪節(jié)詩會”中親嘗自己為“詩的付出所結(jié)下的鮮果”。以至今天,我在北京與當年沙龍成員相見時,已年過半百的他們都難掩對青春與詩情、冰雪與火焰的動情追述。
說到這里,詩友們可能會問創(chuàng)辦初期的《詩林》是不是開展詩歌活動過多?有這個精力和必要嗎?這個問題問得好,我用簡單一句話回答,假如“精力是零或者負數(shù)”,那么“必要性就是百分百或百分之二百”。1980年《詩林》申辦創(chuàng)刊時,正趕上國家對政府主辦的報刊進行調(diào)整,不受理新辦刊物的申請。1983年冬,在黑龍江省第二次作家代表大會上,八十四名文學界代表聯(lián)合簽名給省委提交報告,并有言在先,“不增加人員編制,不要財政一分錢”。由此,經(jīng)過長達三年的努力,《詩林》方批下刊號。《詩林》創(chuàng)刊后的六年間,一無編制,二無經(jīng)費,與遼寧阿紅先生主編的《當代詩歌》,吉林盧萍、梁謝成、黃淮主編的《詩人》,長春市何鷹、騰勵主編的《青年詩人》同屬一個類型,曰“官辦民助”。面對現(xiàn)實,《詩林》采用“開門辦刊”和“橫向合作”方式度過了最初的六年。具體做法,一是“請進來”,以部隊和國有企業(yè)的詩作者為主,進行人員借調(diào)輪換;二是“拉兼職”,請省市報刊的詩歌編輯業(yè)余時間承擔《詩人沙龍報》的編輯工作。辦刊經(jīng)費的籌措,由我這個主編向市內(nèi)多家企業(yè)“化緣”。說到“官辦民助”與“化緣”,作為文學發(fā)展黃金年代的親歷者,我百感交集,苦中有樂。多年后的今天,我有勇氣回放一段當年在哈爾濱民族聯(lián)誼會的晚餐上我與某企業(yè)家的一段對話,向讀者坦露當年編者的汗水與淚水。
某國有企業(yè)家當時是人大代表和滿族聯(lián)誼會的負責人,他對我說:“巴主編!就憑你在咱市政協(xié)報上發(fā)表的《詩神跪在財神腳下……》那篇奇文,你知道給我們這些搞物質(zhì)產(chǎn)品經(jīng)營的人多少壓力嗎?好像我們只認鈔票,不關(guān)心青年人讀書,也不知賀敬之、郭小川……是有這碼事嗎?聽‘哈軸‘哈啤的幾位廠長介紹,你‘化緣又牛又很硬氣。他們說你的‘化緣開場白就是:今天,健身的體育和健心健腦的詩歌在你們面前(手心向上做收錢狀),不久的將來,全民健身與全民閱讀提上日程那天,你們會向體委、文聯(lián)‘招手,信不信由你了……還聽‘哈軸廠長介紹他們的‘蓓蕾詩社和‘三月風詩社成立后,青年工人中愛讀書和喜歡朗誦的人多了,‘撲克賭‘麻將迷和貪杯的酒桌客人影稀了??磥碓姇嬗形Π。“驮娙?,現(xiàn)在我一言為定,從明天起我在廠子里等你!是先開詩講座,還是與朗誦會合辦,你來定!請專業(yè)演員和輔導教師的費用你不用操心……《詩林》下半年的紙張費和印刷費我們從廣告費中劃撥了!來吧,現(xiàn)在干一杯!”
筆者:“咱倆連干兩杯吧,為給公安部門處理黃毒賭減負!也為廠史館再多一面精神文明錦旗……”
某企業(yè)家:“需要廠子配合的還有哪些,比如在人手上?”
筆者:“我這個‘光桿司令既缺鈔票,又缺人員??!除宣教部門主持活動外,廠團委或廠工會兩家中必須有一家上陣……來,我們再連干兩杯!”
《詩林》投身并服務于那些重視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單位,詩歌活動面向基層更是實現(xiàn)互助共贏,由此摸索出“詩歌建設與物質(zhì)生產(chǎn)攜手共建”的“刊廠聯(lián)姻”辦刊模式。在《詩林》創(chuàng)刊后的三年中,平均每個季度都要組織哈爾濱市老中青詩人和就近的大慶市以及農(nóng)墾、林業(yè)等部門的業(yè)余詩人組成五至七人的“詩人參訪團”,他們的腳印與詩篇依次留給了“哈軸”廠、水泥廠、啤酒廠、白酒廠、直升機廠等,這些活動導致當時文學界某些“專家”發(fā)表高論:詩,不能當錢花……指責《詩林》不能賺錢,應將刊號改成《大偵探》或《破案傳奇》之類的刊物。這些高論不僅招致全國詩歌界的“口誅筆伐”,黑龍江的詩人也紛紛投書給省、市宣傳文化主管部門,更有多家企業(yè)對《詩林》應辦下去發(fā)出堅定的聲援……于是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決定,從1990年起,《詩林》由市財政投入承擔!此時的我深深吐出一口長氣,近六年來學拓荒牛沒有白干??!也為當年的老宣傳部部長陳鳳翚豎起雙大姆指!
《詩林》的作者分布廣泛,因而廣開“林地”并求多品種、多層次和多樣化。如在實施“青年為主”這一原則上,所開設的欄目就有“苗圃青青”“詩社作品選”“大學生詩耕地”“中專生詩壇”“紅松與白樺”等欄目;面對全國中老年詩人踐行“不薄今人愛老人”原則,開設“八方云”欄目;為探索現(xiàn)代派詩歌創(chuàng)作,開設“五花山”專欄;為探索“新關(guān)東派”地域詩群的創(chuàng)作,給遼吉黑三省為主的詩人開設“白山黑水詩卷”欄目……這些欄目的命名多與“林”有關(guān),既有“在詩言詩”的意蘊,也希冀獨具北疆詩的神韻與風采,以展示《詩林》的個性與特色。刊物還獨辟“兄弟民族詩人”欄目,優(yōu)先刊登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民族詩人的作品,同時面向全國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及各地民族院校的詩人。如吉狄馬加的名作《大涼山變奏曲》就發(fā)在《詩林》1985年第1期。此外,對不同的作者皆持開放態(tài)度,開設有“小巨人之歌·兒童詩頁”“藍天、大地、海洋奏鳴曲·兵之歌”“歌詞小輯”“科技工作者的詩”“古韻新聲”“拼搏者之歌”等專頁,新、舊體詩并茂。這既是對黑龍江省第二次作家代表大會上八十四位代表簽名的具體回報,也是把艾青對《詩林》的題詞“詩人,永遠是時代最忠實的代言人”的熱望落地,更是為期刊“縱的承接”與“橫的互鑒”打下堅實基礎(chǔ)。
當時全國各詩家也對《詩林》展示出來的風貌不斷鼓勁打氣,此乃神州詩人是一家的體現(xiàn)。如臧克家寄我手書,“《詩林》這座小‘百花園一定要不斷推陳出新……堅持下來,更要豐盛起來”;公劉在廣州當面對我教導,“要把《詩林》當作一個‘花籃,而‘百花齊放是必須的,當然是那些有詩意或詩性的‘花。向西天取經(jīng)是一條路,但絕不是唯一或全部”;身在大西南的呂進對《詩林》的關(guān)愛,則體現(xiàn)在六年間的“詩論·詩評版面”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