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 王成軍
摘要:兒童自我關懷能力指他們正確感知、理解和應對自身痛苦經(jīng)驗的能力,包括靜觀當下、共通人性、自我友善及改善行動四個要素?;谧晕谊P懷理論,從教育學角度探討了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內(nèi)涵、要素和培育路徑。學校和教師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qū)n}講座,在日常教學和主題活動中融入自我關懷要素,幫助兒童有效應對“痛苦事件”,培育兒童的自我關懷能力。
關鍵詞:自我關懷能力;痛苦經(jīng)驗;靜觀能力;共通人性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1-0004-05
教育功利化和內(nèi)卷現(xiàn)象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1-2]。據(jù)《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報告》,四至九年級中有14.8%的學生出現(xiàn)抑郁癥狀[3]。另有研究表明,農(nóng)村留守兒童學習焦慮加劇[4]。針對這些問題,有學者建議提高基礎教育質(zhì)量、協(xié)調(diào)教育與社會關系、回歸教育本質(zhì)和加強家校社協(xié)同教育,但這些建議忽視了兒童自身能力的重要性[5-7]。兒童作為發(fā)展主體,其主體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教育目標的重要維度[8]。因此我們應該培養(yǎng)兒童自我關懷能力,助其主動應對個人發(fā)展中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我國學者對自我關懷的研究集中在臨床醫(yī)學和心理學領域,教育學領域的研究較少。個別學者提出了自我關懷的教育觀,建議將自我關懷的方法性知識融入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關懷習慣[9-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文獻調(diào)查了特定背景、專業(yè)或群體的大學生自我關懷情況,如新冠疫情下的大學生、醫(yī)學和學前教育專業(yè)及具有留守經(jīng)歷或殘疾的大學生 [11-15]。然而,尚未有研究從主體賦能角度探討兒童自我關懷能力培育的問題。本研究運用內(nèi)夫的自我關懷理論,探討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內(nèi)涵、要素和培育路徑,以期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jù)和參考。
一、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內(nèi)涵
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克里斯廷·內(nèi)夫[16]較早加以定義。內(nèi)夫通過將自我關懷與關懷他人進行類比,明確指出了自我關懷的本質(zhì):像對待好朋友那樣對待自己。當看到朋友深陷困境或遭遇痛苦時,我們會盡力察覺并理解他們的感受,以善意方式為他們提供支持,并認為這些痛苦經(jīng)歷是人性的一部分。按照內(nèi)夫的類比方法,自我關懷意味著個體以非評判的方式感知自身的痛苦體驗,并認識到這些痛苦、不足和失敗是人類共同的體驗,從而以友善態(tài)度來減輕痛苦并實現(xiàn)自我治愈[17]。
內(nèi)夫定義自我關懷時,主要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痛苦體驗,并以心理學話語進行闡述,但沒有全面考慮學校環(huán)境中兒童的不良情緒,也未重視教育在培養(yǎng)兒童自我關懷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從教育學角度重新定義了兒童自我關懷能力:在教育支持下,兒童通過學習獲得的處理自身痛苦體驗的關系能力,這種能力能幫助兒童以正確方式感知、理解和應對自身的痛苦體驗。新定義包含以下四個要點。
第一,它是兒童作為主體,處理與自己關系的能力。諾丁斯[18]說,個體的自我在各種關系中形成和發(fā)展。自我關懷和關懷一樣,都內(nèi)在地包含關系屬性,有其關懷對象,只不過自我關懷的對象是兒童自己的痛苦體驗。兒童在處理與自身身體、心理、學業(yè)、情感、娛樂、社交和飲食等生活困境的關系中逐漸習得了自我關懷能力。
第二,該能力尤其關注兒童的痛苦經(jīng)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多種挑戰(zhàn)和壓力,如學業(yè)困擾、友情問題、情感挫折和心理壓抑等,這些都可能給他們帶來痛苦體驗。自我關懷正是對這些體驗進行有效關注和應對的能力。
第三,自我關懷能力涵蓋了兒童對自身痛苦經(jīng)驗的覺察、理解和應對過程。自我關懷首先表明兒童在意識層面覺察、感知和接納痛苦經(jīng)驗,并以友善態(tài)度對待自己。同時,兒童作為行動的主體,需要直面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并通過各種行動來減緩和改善自己的痛苦情緒,最終實現(xiàn)自身成長。
第四,自我關懷作為一種能力,是兒童習得的知識和技能的集合。它涵蓋了情緒識別與調(diào)節(jié)、理解共通人性、認知調(diào)節(jié)、自我安撫及困境改善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我們需要通過適當?shù)耐緩胶筒呗耘嘤齼和@種能力。
此外,自我關懷能力是兒童展現(xiàn)自我價值、學會自愛、自立和自強的標志,與“自尊”、“自我憐憫”和“自私”等概念有所區(qū)別。自尊是在比較基礎上對自我價值的積極評價,需要優(yōu)越感的加持;自我關懷則排除了對個人的評判,不強調(diào)比別人更完美[19]。自我憐憫與自我關懷的主要差異在于,前者強調(diào)與他人的分離并夸大自身痛苦,而后者則是一個關系性概念,強調(diào)與他人聯(lián)結的重要性。這也使得自我關懷與只關心自身利益的自私行為有所區(qū)別[20]。
二、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構成要素
為了有效培養(yǎng)兒童的自我關懷能力,需要明確其構成要素并以此為目標。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由靜觀當下、共通人性、自我友善和改善行動四個要素組成。
(一)靜觀當下
靜觀當下是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基礎要素,指兒童運用感官覺察自己的痛苦體驗。如內(nèi)夫[16]所言,“靜觀即對此刻發(fā)生的事情保持清醒和非評判性的接納?!边@一要素包含三層含義,首先,兒童是通過感官來感受,而不是以思維去認知和評判自己的體驗;其次,兒童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當下的體驗,而不是對抗和回避;最后,兒童在處理意識覺察活動與覺察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時,體驗到的內(nèi)容在變化,但覺察活動本身保持不變。自我關懷的前提是兒童直面、承認和接納當下的痛苦,學會與痛苦“相處”。靜觀開啟了關懷之旅,因此它是自我關懷的基礎要素。
靜觀當下與兒童的三種消極心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這三種心態(tài)分別是放大失敗、自我沉溺和回避問題。放大失敗表現(xiàn)為,兒童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過于關注失敗的嚴重性,并不斷放大其影響;自我沉溺指兒童在面對困境時陷入負面情緒中,反復糾結;回避問題指兒童選擇逃避現(xiàn)實,不愿面對困境。與這三種心態(tài)不同,靜觀當下強調(diào)平衡覺知,既不過度夸大問題,也不沉溺于負面情緒,更不逃避現(xiàn)實。
我們以“兒童背書的痛苦”為例來解釋靜觀當下。當兒童多次背書但仍然無法完整記憶時,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消極想法,如“受不了了,我不背了”,“我怎么這么笨”。這些想法表明,兒童正在對自己的背書體驗進行對抗、評判和回避。靜觀當下則讓兒童覺察到并接納自己當前的痛苦體驗。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覺察的“我”,開始以內(nèi)在聲音跟自己對話:我確實背不出來,感到自己笨,做不好,不想背了。正因如此,靜觀當下又被稱為“覺察的覺察”[16]。
(二)共通人性
共通人性指兒童意識到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痛苦,自己與他人具有“共通性”。共通人性實際上是靜觀當下在兒童意識中向“他人”痛苦遭遇延伸的產(chǎn)物。兒童意識到其他人也會有和自己類似的痛苦體驗,這一發(fā)現(xiàn)令他意識到了自己與他人的聯(lián)結感。盡管我們都希望過得“萬事如意”,但人生的真相卻是:“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如此,無一例外?!盵21]
共通人性體現(xiàn)了自我關懷能力的關系屬性,與孤立和隔離形成對比。它從“我們”的角度認知“我”的痛苦經(jīng)驗,而“我們”是一個表達聯(lián)系的關系詞匯。兒童很早便意識到每個人都“不完善”,這是人類的根本處境。同時,日常生活中各種因素錯綜復雜,使得生活具有不可控和不可預測的特性,因此人們都會有遭遇困境、失敗和痛苦的時候。與共通人性相對立的是孤立無援和與世隔絕。當兒童將失敗和痛苦視為“個別現(xiàn)象”,未能意識到這是許多人的共同經(jīng)歷時,他們可能會感到被世界孤立和排斥[16]。
某些在比賽中失利的兒童之所以會陷入“絕境”,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共通人性。例如,在演講比賽中兒童突然忘詞,面對臺下的評委老師和觀眾,感覺手足無措,只想找個地縫鉆進去。事后,他覺得自己無能,大家都在嘲笑他,于是再也不想?yún)⒓哟祟惢顒?。而懂得共通人性的兒童會知道自己只不過是這種人類痛苦經(jīng)驗的“一分子”,因此沒必要因一次失敗而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把自己與他人隔絕開來。
(三)自我友善
自我友善指兒童以友善的方式理解并安慰處于困境中的自己。在我們的文化中,常常強調(diào)要友善對待處于困境中的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但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卻不會產(chǎn)生安慰自己的想法。自我友善強調(diào)的就是像對待遇到困難的好友一樣對待自己,其主要方式是在內(nèi)心的自我交談中使用親切、友好和積極的話語來安慰自己[16]。
自我友善的對立面是自我批評,后者對兒童成長具有消極影響。自我友善強調(diào)安撫和安慰自己,而自我批評則不斷苛責和批判自己。嚴厲的自我批評會使兒童失去自我價值感,并外化為各種自我傷害的行為。如果自我批評得不到適當糾正,它將會演變?yōu)橐环N生活方式,最終可能摧毀人類最根本的生存本能——生存意志。
以兒童人際交往中的困擾為例,自我友善的兒童會以積極友好的話語安慰自己。以往結伴回家的朋友今天和其他人一起走了,朋友的這一舉動會使兒童心情沮喪。自我批評的兒童會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受大家的喜歡”,甚至會想自己不配擁有朋友。相反,自我友善的兒童會像對待朋友那樣安慰自己,“可能他今天有其他事情,你很好,很多人都喜歡你,不要因為這件小事否定自己?!?/p>
(四)改善行動
自我關懷前三個要素帶有柔弱特性,缺乏積極行動的維度。后來,內(nèi)夫借鑒中國的“陰”和“陽”的概念,將前三個要素稱為自我關懷的“陰”的層面,而后發(fā)展了自我關懷的“陽”的層面,這就是保護、滿足和激勵。保護指通過拒絕來讓自己遠離危險,滿足指知道和滿足自己的需要,激勵指激發(fā)自己為了夢想而行動[21]。但內(nèi)夫?qū)ψ晕谊P懷概念“陽性”層面的擴展太心理學化,我們從教育學角度對其進行了修正。
在教育學中,兒童自我關懷的積極層面指他們面對發(fā)展困境時采取改善行動。發(fā)展本質(zhì)上要求兒童不斷超越當前水平,朝著更高目標努力,這個過程充滿了挑戰(zhàn)和困難。在自我關懷的積極行動層面上,兒童不僅要調(diào)節(jié)自身的痛苦情緒,還要從根本上改善發(fā)展困境。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有很多,如體育鍛煉、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參與愉悅活動、制定計劃、尋求社會支持、咨詢專業(yè)人士、積極思考和寫日記等[22]。然而,情緒調(diào)節(ji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兒童需要深入反思困境的根源,勇敢面對挑戰(zhàn),并積極尋求改善方法。
例如,兒童多次考試失敗,心情沮喪,這時自我關懷就不能僅限于自己安慰和安撫自己,更重要的是如何走出失敗的泥沼。面對這一難題,兒童除了按照上述調(diào)節(jié)痛苦情緒的方式來緩解之外,更重要的是進行自我反思,尋找考試失敗的主客觀原因,然后重新制定學習計劃,積極解決學習中的困難。這樣兒童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困境,并實現(xiàn)自身的健全發(fā)展。
三、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培育路徑
在對兒童自我關懷能力進行教育學解釋后,我們明確了培育目標:讓兒童掌握自我關懷基礎知識和技能,并能運用它們應對生活中的痛苦情緒。為此,學校應將常規(guī)教育途徑與自我關懷培育相結合,通過課程教學、講座和輔導等方式助力兒童提升自我關懷能力。
(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和專題講座,幫助兒童掌握自我關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中小學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或?qū)n}講座向兒童講授自我關懷的基礎知識,并組織活動培育兒童自我關懷的基本技能。
首先,心理教師向兒童傳授自我關懷的陳述性和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包括自我關懷的意義、內(nèi)涵和要素,程序性知識指兒童應對痛苦經(jīng)驗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兒童學會通過自我安慰、補償替代、適當宣泄、傾訴、寫日記、適當運動、改變不公正環(huán)境等方式和策略來緩解自己的痛苦情緒,減輕負面情緒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影響。
其次,心理教師應培養(yǎng)兒童的自我關懷技能。教師展示簡單技能如蝴蝶拍、感恩日記、自我關愛瓶等,兒童學會后有助于其緩解負面情緒。此外,設置情境引導兒童關懷自己,如考試未達到期望后,教師可以用羅森伯格的四問法引導兒童表達自我關懷:我觀察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此刻需要什么?我對自己還是他人有要求?
(二)通過日常教學和主題活動,培養(yǎng)兒童的靜觀能力和共通人性觀
正念干預能有效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并減少情緒問題[23]。教師可將正念訓練融入教學或主題活動,培育兒童的靜觀能力。正念訓練方法有多種,如正念聽聲音、覺察呼吸、正念行走、身體掃描、覺察想法等。課前教師指導學生靜坐,感受呼吸,接納當下狀態(tài)。在專門組織的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傾聽自然的聲音,體驗行走感覺,不加評判地接受它們的存在。學生陷入消極情緒時,教師指導學生覺察想法,體會當前的感受和情緒。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主題班會,鼓勵學生分享“負面情緒”和“失敗經(jīng)歷”,以引導他們認識共通人性。教師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及克服困難的過程,鼓勵他們真誠表達感受和想法。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賞析相關影片,了解名人的痛苦經(jīng)歷。這些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會有痛苦的經(jīng)歷和感受,人性在痛苦體驗上具有共性。
(三)通過幫助兒童應對“痛苦事件”,培育兒童善待自己和走出困境的能力
古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事上磨煉”和現(xiàn)代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都倡導通過應對困境來促進人的成長。對于兒童自我關懷的學習,單純的“覺知”并不夠,他們需要在真實的“痛苦事件”中實踐與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關懷能力來支持、鼓勵和幫助兒童走出痛苦的困境,發(fā)展兒童善待和改善自我的能力。
教師要找對關懷的著力點,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善待自我的環(huán)境。諾丁斯[24]認為,關懷始于教師的關懷行為,終于學生的被關懷體驗。因此,當學生遇到痛苦事件,教師在關懷學生時,就不能僅僅把學生成績、外在表現(xiàn)作為關懷的著力點,而是要能敏感捕捉到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傾聽學生并詢問其真實感受。
教師要幫助兒童分析產(chǎn)生痛苦情緒的原因,指導他們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25]。在這里,教師可以應用維納的三維度六因素的表格工具,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困境進行準確歸因。在學生進行準確歸因基礎上,指導學生制定解決難題、改變自我的計劃和策略,并督促兒童執(zhí)行計劃,在克服困境的過程中真正學會成長。
四、結語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為此,國家出臺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明確要求學校要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培養(yǎng)他們的自助意識。確實,在如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兒童除了需要外界的關懷和支持外,更應成為自我關懷的主體,習得自我關懷的能力,以有效應對生活中的負面狀態(tài)。我們的研究明確了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的內(nèi)涵和構成要素,并提出了培育目標:讓兒童掌握自我關懷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并能運用它們應對生活中的痛苦事件。學校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場所,應將兒童自我關懷能力納入人才培養(yǎng)目標,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其他學科教學及主題活動中加以落實。同時,建立心理輔導支持機制,幫助兒童在應對“痛苦事件”的過程中真正學會自我關懷,實現(xiàn)自身健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崔保師,鄧友超,萬作芳,等. 扭轉(zhuǎn)教育功利化傾向[J]. 教育研究,2020,41(8):4-17.
[2]王衛(wèi)華,肖林根. 教育內(nèi)卷化的實質(zhì)及現(xiàn)象學的破解之道[J/OL].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188.C.20230529.1140.006. Html,1-16[2024-03-06].
[3]傅小蘭,張侃.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4]喜悅,徐衛(wèi)偉,張楠. 農(nóng)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5):283-292.
[5]黃祖軍. 論轉(zhuǎn)型期教育內(nèi)卷化及其破解路徑[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0(2):37-41,47.
[6]蘇慧麗. 數(shù)字時代的績效博弈:教育焦慮與內(nèi)卷的底層邏輯[J]. 中國電化教育,2023(6):51-59.
[7]鄭冰若. 中小學生家長教育內(nèi)卷的邏輯及其焦慮消解路徑[J]. 少年兒童研究,2023(4):120-127.
[8]Biesta G. Risking ourselves in education:Qualification,socializ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revisited[J]. Educational Theory,2020,70(1):89-104.
[9]謝妮. 課程知識的開放性與個體的自我關懷——兼與葉波博士商榷[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2):112-117.
[10]劉慶華.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我關懷”[J]. 教育教學論壇,2015(5):68-69.
[11]趙波,蔡特金,張志華.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呈現(xiàn)與調(diào)適——基于自我關懷的視角[J]. 中國青年研究,2020(4):49-54.
[12]晁婉瑩,黃賢旭,王麗敏,等. 醫(yī)學生自我關懷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22,17(2):115-119.
[13]林娜,康雅瑩.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自我關懷能力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 平頂山學院學報,2023,38(4):108-113.
[14]陳星星,勝瑞珂,張春陽,等. 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自我關懷與焦慮和攻擊性:抗逆力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2):243-247.
[15]王藝霖.殘疾大學生的歧視知覺對抑郁的影響:自我關懷的中介作用[J].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32):42-44.
[16]克里斯廷·內(nèi)夫. 自我關懷的力量[M]. 劉聰慧,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7] Neff K D.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 Self and Identity,2003,2(3):223-250.
[18]內(nèi)爾·諾丁斯.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 于天龍,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19] Neff K D,Vonk R. Self‐compassion versus global self‐esteem:Two different ways of relating to oneself[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9,77(1):23-50.
[20] Neff K D. 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J]. Self and Identity,2003,2(2):85-101.
[21]克里斯廷·內(nèi)夫,克里斯托弗·杰默. 靜觀自我關懷:勇敢愛自己的51項練習[M].姜帆,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0.
[22] Hansson A,HillerS P,F(xiàn)orsell Y. What kind of self-care strategies do people report using and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with well-being?[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73(1):133-139.
[23]王怡,李凌. 正念干預及其教育應用[J]. 基礎教育,2020,17(2):96-106.
[24]內(nèi)爾·諾丁斯. 始于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M]. 侯晶晶,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5]張艷瓊,周陳. 心理疏導技術個案研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5):57-59.
編輯/張國憲 終校/孫雅晨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促進深度學習的大學生學業(yè)評價體系改進研究”(21YB01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