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清翠 路玉良 魏銘 王慧凱(.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 濱州 56603;.濱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山東 濱州 56603)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之一,進行性吞咽困難、胸骨后不適感、嘔吐黏涎或食入即吐是其典型的臨床癥狀。該病后期進食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yī)藥采用辨病辨證的個體化治療方式,在改善食管癌癥狀以及放化療相關并發(fā)癥方面表現(xiàn)出相對優(yōu)勢[1]。
魏銘教授是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從事中西醫(yī)結合防治腫瘤工作30余載,對消化道腫瘤及其并發(fā)癥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食管癌辨證施治有獨特見解。臨證善于補虛去實,以四氣五味組方,處方靈活,不拘一格。本文就魏銘教授辨治食管癌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其用藥規(guī)律。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5月就診于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魏銘教授專家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門診的食管癌患者,病案資料共計84例。
1.2.1 納入標準 (1)經病理診斷確診為食管癌;(2)年齡、性別不限;(3)病歷基本信息完善,處方用藥完整。
1.2.2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腫瘤;(2)有嚴重的其他臟器疾病。
采用一人錄入,雙人核對,確保數(shù)據的完整性和正確性。依據《中國藥典》對中藥名稱、性味、歸經進行規(guī)范。
(1)描述性分析。對所有藥物進行頻數(shù)、頻率、用量均值和方差分析,四氣五味進行頻數(shù)、頻率分析;根據統(tǒng)計結果篩選高頻藥物。(2)因子分析。對藥物進行主成分分析,使用SPSS 25.0軟件,根據統(tǒng)計結果分析處方規(guī)律。(3)聚類分析。對藥物進行聚類分析,選擇適當?shù)木嚯x以得到核心藥對。
共統(tǒng)計魏銘教授治療食管癌的84個處方,共使用66味中藥。
2.1.1 用藥頻次 用藥66味,用藥總頻次948次,使用頻次前3位的分別是白術、薏苡仁、浙貝母。使用頻率大于30%的有白術、薏苡仁、浙貝母、桃仁、黃芪、清半夏、僵蠶、土鱉蟲、陳皮、黨參、砂仁、王不留行等12味藥。見表1。
表1 處方藥物使用頻次頻率表(頻率>30%)
2.1.2 四氣五味 從四氣使用頻數(shù)看,處方中使用最多的是溫性藥物364次,寒涼藥物336次,兩者頻次相當,其次是平性藥物,無熱性藥物使用;從五味使用頻數(shù)看,使用最多的是苦味藥物,其次是甘味、辛味、咸味藥物,使用最少的是酸味藥物,僅有12次。見表2。
表2 處方藥物四氣五味頻數(shù)頻率表
將頻次≥10次的24味藥物運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KMO=0.586,表明各藥物之間有相關性,可用于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和貢獻率分析中,根據特征值大于1,共提取10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1.367%,見表3。根據因子負荷矩陣(表4),取系數(shù)大于0.5,分析得出,白屈菜、王不留行、黃芪、當歸由第1公因子解釋;砂仁、蛇莓、土鱉蟲由第2公因子解釋;茯苓、王不留行、天龍由第3公因子解釋;當歸由第4公因子解釋;竹茹、白術由第5公因子解釋;醋沒藥由第6公因子解釋;麥芽由第7公因子解釋;第8、9、10公因子下藥物系數(shù)均小于0.5。主成分載荷圖見圖1。
圖1 處方藥物主成分載荷圖
表3 處方藥物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和貢獻率
表4 處方藥物主成分分析負荷矩陣
將頻次≥10次的24味藥物運用SPSS軟件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可聚成3類。白屈菜、當歸、王不留行、薏苡仁、桃仁、浙貝母、厚樸、竹茹、醋沒藥聚成一類;僵蠶、清半夏、土鱉蟲、天龍、白術、黃芪、麥芽、蛇莓、茯苓、皂角刺、砂仁、陳皮聚成一類;黨參、石斛、黃芩獨成一類。見圖2。
圖2 處方藥物聚類分析圖
食管癌常使用多模式聯(lián)合治療,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治療與放療、化療、經內鏡治療、靶向治療等非手術治療聯(lián)合[2],但由于預后不佳,并不能使所有患者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也經常發(fā)生[3]。
中醫(yī)學將食管癌歸屬于“噎膈”“反胃”“痞滿”等范疇,食管以通降為用,依靠血和津液的濡潤滋養(yǎng)、氣的推動保持通暢,助食物傳送胃腑[4-5]。魏銘教授臨證中發(fā)現(xiàn),食管癌辨證多屬虛實夾雜,實證多為痰濁、瘀血,虛證多為氣虛。治療上主張攻邪與扶正并施,處方以理氣化痰活血、健脾補氣為主。
研究發(fā)現(xiàn),常用藥物有白術、薏苡仁、浙貝母、桃仁、黃芪、清半夏等,使用頻率均超過50%。白術健脾益氣,薏苡仁健脾陰、大益腸胃,黃芪益氣補虛、扶正固本,三藥均以補益中焦為用??梢娧a益正氣貫穿治療的始終,且以甘溫藥健脾益氣為主。正如《脾胃論·脾胃盛衰論》言“百病皆由脾胃盛衰而生也”“脾胃病則百病即生,脾胃足則萬邪皆息”。腫瘤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長期慢性進展過程,氣虛貫穿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氣虛使機體抗病力下降,是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內因。益氣從中焦、脾胃入手,脾胃氣盛運健,氣血生化有源[6]。浙貝母降痰氣、開郁結,桃仁破血行瘀、泄滯散結,清半夏化痰散結,三藥為活血化痰為用。《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主要藥物的使用體現(xiàn)了食管癌脾虛失運、痰瘀互結的基本病機。
3.2.1 寒溫并用 研究發(fā)現(xiàn),溫熱藥物和寒涼藥物使用頻率相近,處方寒溫并用。說明食管癌常常寒熱錯雜,治療上調和陰陽、和解寒熱的重要性。食管癌晚期,患者往往寒熱錯雜,晚期臟腑功能受損、正氣虛衰,而癌瘤病變局部為實,表現(xiàn)為全身為虛、局部為實的寒熱錯綜復雜之證,病機為陰陽不相順接,治療上應調和陰陽、和解寒熱,使臟腑陰陽調和[7]。
3.2.2 苦泄甘緩 研究發(fā)現(xiàn),苦味藥為主,甘味藥次之,苦為泄,甘為補。食管癌的發(fā)病與正氣虧虛密切相關?!端貑枴份d“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脾胃論》有言:“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笔彻軐倨⑽杆?,脾胃受損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則聚濕成痰,痰濁成積于食管,導致食管狹窄,與氣機相互搏結而成噎膈[8]。脾胃五行屬土,以溫厚沖和為德,故欲緩。《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笨嘈垢示徥侵委熓彻馨┑闹匾M方原則。
本研究應用主成分分析對高維數(shù)據進行降維處理,共提取了10個公因子,其中有7個公因子有代表性藥物。結合代表性藥物功效,第1公因子可代表清熱解毒、活血通脈、補氣養(yǎng)血;第2公因子可代表行氣和胃、涼血解毒、破瘀消癥;第3公因子可代表利水滲濕、活血通脈、解毒散結;第4公因子可代表養(yǎng)血活血;第5公因子可代表清熱化痰、健脾益氣;第6公因子可代表活血止痛;第7公因子可代表消食化積開胃。說明食管癌虛實夾雜,虛以氣血不足為主,實以熱毒、瘀血、痰濕、氣滯為主,治療上宜分清標本虛實而治。早中期食管癌患者氣結、痰瘀多見,氣結則痰凝,氣滯則血瘀,痰瘀互結于食管,升降失司,實證居多。晚期食管癌患者津虧多見,痰瘀日久生熱,耗液傷陰,食管津液干涸,食道狹窄而飲食不下,虛證居多[9]。養(yǎng)血活血、止痛和消食化積開胃常單獨使用,說明顧護氣血、保護胃氣和止痛緩解癥狀在辨證論治中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通過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第一類為白屈菜、當歸、王不留行、薏苡仁、桃仁、浙貝母、厚樸、竹茹、醋沒藥,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理氣化痰等功效;現(xiàn)代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白屈菜、王不留行、薏苡仁、浙貝母等藥物均有抗腫瘤作用[10-13]。第二類為僵蠶、清半夏、土鱉蟲、天龍、白術、黃芪、麥芽、蛇莓、茯苓、皂角刺、砂仁、陳皮,有化痰散結、破血活絡、健脾益氣等功效;現(xiàn)代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僵蠶、清半夏、土鱉蟲、天龍、蛇莓等藥物有抗腫瘤作用[14-18]。第三類為黨參、石斛、黃芩,有補中益氣、益胃生津、清熱瀉火等功效。以上分類說明,痰瘀熱結,病淺者,徑用攻邪;痰瘀博結,有余不足疊勝相間者,在使用蟲類藥物入絡攻堅時,當補瀉兼施。《難經集注》稱食管為“胃之系”,食管與胃相連,為胃氣所主[19]。《靈樞·四時氣》載:“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背嚏婟g《醫(yī)學心悟·噎膈》載:“凡噎膈癥,不出胃脘干槁四字?!蔽附蛱澨?,久則津血枯槁,食管失于滋潤濡養(yǎng)而發(fā)為噎膈?!拔笟庖粩?,百藥難施”,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氣,在食管癌治療中尤當注重顧護胃氣[20]。
魏銘教授強調食管癌的基本病機為脾虛失用、痰瘀互結,治療當遵循其臟腑生理功能,正本清源,治療重點在于寒溫并用、苦泄甘緩、分清標本虛實以治之,治療過程中尤其重視對胃氣的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