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楠,高士軍,張何普,徐金忠
(1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水土保持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70;2黑龍江大學現(xiàn)代農業(y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哈爾濱 150080)
黑土是世界上公認最寶貴的土壤資源,是一種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水肥氣熱易協(xié)調,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土壤[1-2]。黑土地在長期的傳統(tǒng)農業(yè)耕作方式作用下,因過度開墾、高強度利用、用養(yǎng)失調等不合理的利用,使得水土流失持續(xù)發(fā)生,導致土壤有機質銳減,團粒結構變差,保水保肥能力減弱,黑土地不合理利用與土壤退化相互促進惡性循環(huán)。因此,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對于筑牢祖國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穩(wěn)住農業(yè)基本盤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稏|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中明確在適宜區(qū)域全面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農田季節(jié)性裸露是加劇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秸稈覆蓋作為保護性耕作體系的核心技術之一,對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消除土壤硬化板結,建立土壤水、肥、氣、熱協(xié)調體系具有明顯優(yōu)勢。秸稈覆蓋與土壤水熱變化息息相關,科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土壤水分、溫度、鹽分運移規(guī)律,耗水與蒸發(fā)及產量關系[3-7],覆蓋條件、覆蓋量及覆蓋時期[8-12]等方面的研究。黑土區(qū)秸稈覆蓋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降低地溫而導致作物減產的現(xiàn)實問題,研發(fā)不降低種床土溫的秸稈覆蓋關鍵保護性利用技術,是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破解的技術難題,然而,厘清秸稈覆蓋后土壤水熱與降雨之間的變化關系將是研發(fā)關鍵技術的理論基礎。因此,本研究以秸稈覆蓋的大豆地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土壤水熱的定時定位監(jiān)測,了解分析在秸稈覆蓋下次降雨對土壤水分和溫度影響,以期為研發(fā)不降低種床土溫的秸稈覆蓋保護性利用技術提供理論基礎。
試驗地點位于黑龍江省海倫市光榮村(47°23′N,126°51′ E)。屬漫川漫崗水蝕區(qū),土壤類型為典型黑土,位于典型黑土區(qū)中心區(qū)域,土壤質地為黏壤土,其表層(0~20 cm)黏粒含量為35%~45%[13],有機質含量為47.0 g/kg,0~20 cm 土壤容重1.19 g/cm3,全氮含量0.23 g/kg,全磷含量0.072 g/kg,全鉀含量1.03 g/kg,水解氮236 mg/kg,有效磷48.6 mg/kg,速效鉀305 mg/kg,pH 6.1,母質為黃土狀亞黏土,泥頁巖為第四紀河湖相沉積物[14]。中國科學院海倫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965—2010年氣象數(shù)據(jù)顯示,年均降水量為543 mm,降雨集中于6—9月。年均氣溫為1.5℃,平均最低氣溫-21.8℃和最高氣溫21.7℃分別在1 月和7月[15]。
選取坡度為3°~5°的順坡耕地,設置秸稈覆蓋免耕處理和傳統(tǒng)耕作對照。2021 年秋收后玉米秸稈粉碎全量覆蓋,2022年春季種植作物為大豆。安裝管式多參數(shù)含水率溫度監(jiān)測儀(JING2020070701),7—9 月監(jiān)測10、20、30、40、50、60、70、80 cm 水分含量和土壤溫度,利用外界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記錄時間間隔60 min。降雨數(shù)據(jù)來源于海倫黑土水土保持監(jiān)測研究站AMSII自動氣象站。
7—9 月采集10、20、30、40、50、60、70、80 cm 水分含量和土壤溫度共1931 次,共11586 個數(shù)據(jù)。對應的降雨歷時、平均雨強、I30、EI30情況見表1。
表1 次降雨各因子情況
由圖1,秸稈覆蓋地塊20~80 cm 的土壤含水量曲線呈“幾”字形變化,即具有一段時間內含水量保持不變,突然急速下降和上升的特點,且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保持不變的時長越長。與張少良[16]和于慶峰等[17]研究結果一致,主要是秸稈覆蓋后阻滯了土壤與空氣的交換通道,大幅度降低土壤水分蒸發(fā)。30~80 cm 土層含水量呈“幾”字形變化趨勢尤為明顯。40 cm和50 cm含水量變化幅度最小,大多維持在36%~39%,且變化趨勢一致性高,急劇上升下降幅度小,呈小“幾”字形變化曲線;60 cm 和80 cm 含水量上升下降變化幅度較大,呈中“幾”字形變化曲線,80 cm含水量最高,基本保持35%~40%之間,60 cm含水量變化幅度在32%~37%之間;70 cm 含水量變化幅度可達到23%,變化非常劇烈,含水量最高接近40%,最低含水量僅為16%,低于所有土層的最低含水量,呈大“幾”字形變化曲線。20 cm 土壤含水量和30 cm 含水量相近,在32%~38%之間。10 cm 含水量呈規(guī)律性的含水量急劇上升后逐漸下降的多個重復的過程,在22%~37%之間。較大次降雨后,各層土壤含水量上升存在滯后期。
圖1 秸稈覆蓋土壤含水量變化情況
由圖2,傳統(tǒng)耕作地塊10~80 cm 的土壤含水量走勢基本一致,次降雨后,含水量快速上升,基本無滯后期,受外界氣象條件影響大于秸稈覆蓋,隨著時間推移含水量逐漸降低。傳統(tǒng)耕作含水量稍低于秸稈覆蓋,與楊成存等[18]研究結果一致。80 cm 含水量一直保持最高,多數(shù)處于36%~40%;其次是40~60 cm含水量較高,且數(shù)值為接近,基本維持在32%~39%;再次是70 cm 含水量,可達30%~36%;10~30 cm 含水量較為接近。20~80 cm土壤含水量,除在降雨時的大幅度變化,其他時段變化幅度較小,10 cm含水量相對波動較大。40~80 cm 含水量下降后達到一個基本穩(wěn)定的水平,10~30 cm含水量會持續(xù)性波動下降。
圖2 傳統(tǒng)耕作土壤含水量變化情況
10~50 cm秸稈覆蓋含水量基本高于傳統(tǒng)耕作,降雨時秸稈覆蓋和傳統(tǒng)耕作含水量差距小,秸稈覆蓋地表后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fā),起到蓄水保水的作用,降雨對裸露地表含水量進行了補充,其中秸稈覆蓋10 cm土層含水量大部分高于傳統(tǒng)耕作,秸稈覆蓋20~50 cm 土層含水量均高于傳統(tǒng)耕作。秸稈覆蓋60、80 cm 土層含水量降雨時低于傳統(tǒng)耕作,其他時間高于傳統(tǒng)耕作,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耕作地塊無秸稈蓄水保水作用,徑流直接滲透至深層土壤。
由圖3,秸稈覆蓋地塊在8 月7 日前,土壤溫度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溫度逐漸降低;越接近地表,土壤溫度浮動變化越劇烈,因為受空氣溫度的影響越大,40~80 cm 土層溫度浮動很小,相鄰土層溫度差1℃左右;10 cm 土壤溫度在34.25~17.56℃,20 cm 土壤溫度在28.06~19.63℃,30 cm 土壤溫度在26.94~20.25℃,40 cm 土壤溫度在26.69~20.00℃,50 cm 土壤溫度在27.81~19.69℃,60 cm 土壤溫度在26.56~19.06℃,70 cm 土壤溫度在26.69~18.25℃,80 cm 土壤溫度在25.06~17.44℃,20~80 cm 相鄰土層同一時間溫度差在0~1℃,10 cm和20 cm土壤溫度差在2~6℃。40~80 cm土層溫度8月7號后差距不足1℃,且隨著時間推移溫度變化非常小,8 月22 號后各土壤溫度幾乎一致;10~30 cm土層,越接近地表,浮動越大。
圖3 秸稈覆蓋土壤溫度變化情況
由圖4,8 月7 日前,傳統(tǒng)耕作地塊10 cm 溫度在33.19~17.88℃,最高和最低溫度略低于秸稈覆蓋地塊1℃;20 cm 溫度在25.88~19.19℃,30 cm 溫度在23.19~19.44℃,40 cm 溫度在22.31~19.31℃,50 cm 溫度在21.94~18.88℃,60 cm 溫度在21.19~18.25℃,70 cm 溫度在20.19~17.50℃,80 cm 溫度在20.25~17.81℃,30~80 cm 相鄰土層同一時間溫度差在0~1℃,10 cm 和20 cm 溫度差在1~7℃。傳統(tǒng)耕作各土層土壤溫度均低于秸稈覆蓋處理,說明秸稈覆蓋后,可以提供保溫效果。8月7日后,40~80 cm土層溫度較8月7日前差距減小,但其差距仍然大于秸稈覆蓋處理,且隨著時間推移溫度變化非常?。?0~30 cm土層,越接近地表,浮動越大。
圖4 傳統(tǒng)耕作土壤溫度變化情況
秸稈覆蓋和傳統(tǒng)耕作10 cm 土壤溫度變化均很大;秸稈覆蓋20~70 cm 土壤溫度高于傳統(tǒng)耕作,其中50~70 cm 秸稈覆蓋土壤溫度高于傳統(tǒng)耕作差較大,20~40 cm及80 cm土壤溫度差相對較小。
在傳統(tǒng)耕作中,土壤水分蒸發(fā)界面為空氣—土壤界面,在土壤含水量較高的情況下,地表附近的土層因太陽輻射汽化蒸發(fā),使得地表土壤水分減少,水勢降低,在毛管作用下,土壤深處的水會從高水勢向低水勢移動,形成土壤水分會從下層向上傳導至土壤表面,再汽化蒸發(fā)的連續(xù)過程[19]。當土壤表面覆蓋秸稈后,蒸發(fā)界面就由空氣—土壤界面變?yōu)榱丝諝?覆蓋層界面,外界熱量不會直接達到土壤表面,有效減緩了土表附近水分蒸發(fā)速率。與此同時秸稈覆蓋也可以有效的阻止地表溫度快速散失[20],這個保溫效果甚至可以影響到較深的土層,對土壤保溫保墑起到了積極效果。
(1)本試驗發(fā)現(xiàn),對照傳統(tǒng)耕作,次降雨后秸稈覆蓋的土壤含水量變化存在一個滯后期,各層土壤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含水量,且隨著深度的增加,保持高含水量的時間有所增加。這說明秸稈覆蓋對土壤有很好的蓄水保墑效果,且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保墑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2)秸稈覆蓋后,各土層土壤溫度高于傳統(tǒng)耕作的土壤溫度;8月起,秸稈覆蓋后各土層土壤溫度的差距小于傳統(tǒng)耕作的地塊。秸稈覆蓋地塊與傳統(tǒng)耕作溫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隨著土層深度的加深,土壤溫度逐漸降低,但秸稈覆蓋后土壤溫度浮動幅度小于傳統(tǒng)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