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尚 劉國平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腎內(nèi)科,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腎病是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常見類型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IgA在腎小球系膜區(qū)沉積及系膜增生,部分患者可伴有補體C3、IgG的腎組織沉積,在疾病診斷后20年內(nèi),部分IgA患者病情可逐漸進展至終末期腎衰竭,發(fā)生率可達30%~50%[1]。IgA腎病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發(fā)病率較高,各國的發(fā)病率存在差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IgA腎病是腎小球疾病中的常見類型。在我國腎小球疾病中,IgA腎病占比約33%,在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中,IgA腎病占比約45%[2]。IgA腎病可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臨床表現(xiàn)多樣。IgA腎病具有進展性,如治療不及時,部分患者可發(fā)展至終末期腎臟病??紤]到IgA腎病的上述異質性特征,加之,基于透析患者基數(shù)持續(xù)增加及其所帶來的沉重負擔,采取有效治療方案控制腎臟疾病惡化進展極為重要。因此,早期診斷和監(jiān)測其臨床病情指標的變化對IgA腎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及預后改善極為關鍵。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3例IgA腎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分析常見臨床資料與病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而為臨床疾病診治和早期干預提供參考,具體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3名IgA腎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8.26±15.23)歲。本研究經(jīng)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颊弑救思捌浼覍俪浞至私庋芯肯嚓P內(nèi)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行腎穿刺活檢術診斷為IgA腎病[3];③病歷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貧血或繼發(fā)性腎臟病因素;②患有過敏性紫癜,漿細胞病;③合并肝臟疾病、病毒性肝炎或結締組織疾病。
收集83例IgA腎病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信息及相關臨床資料(血紅蛋白、血尿酸、IgA/C3比值等相關指標)。收集病情相關指標:24 h尿蛋白定量(Urine Total Protein Quantity,UTP)與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使用中國人改良MDRD公式計算)。并進一步分析IgA腎病臨床資料與病情指標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相關系數(shù)r衡量相關性大小,r的絕對值越大表示相關性越強:r值越接近于1或-1表示相關度越強,r值越接近于0表示相關度越弱,一般而言,r值<0.4為低相關,r值0.4~0.6則為中度相關,r值>0.6則表示為高度相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83例患者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IgA腎病患者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不同年齡段IgA腎病患者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30~39歲(31.32%)、18~29歲(26.51%)、40~49歲(26.51%)、50~59歲(8.43%)、60~69歲(7.23%),病例數(shù)量依次減少。分析臨床表現(xiàn),無癥狀性尿常規(guī)異常者占比39.76%,慢性腎功能不全者占比21.69%,肉眼血尿者占比最少,僅有4.82%,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與臨床表現(xiàn)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年齡與24 h UTP之間的相關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A/C3、血尿酸、血紅蛋白與24 h UTP之間無相關性(P>0.05)。隨著患者年齡增高,24 h UTP也會隨之增高,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與24 h UTP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年齡、血尿酸與eGFR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A/C3、血紅蛋白與eGFR之間無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臨床指標與eGFR的相關性分析
IgA腎病是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以腎小球系膜區(qū)IgA沉積為主要特征。根據(jù)杜夕雯等[4]對我國腎小球疾病流行病學研究可知,在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腎活檢中,IgA腎病依次占34%~52%、24%~40%。在一般資料方面,本研究表明,本研究83例IgA腎病患者中,男性45例(54.22%),女性38例(45.78%),IgA腎病患者男女比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性別與IgA腎病不存在相關性,與ZHOU Q等[5]對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15年腎活檢病理資料研究結論相一致。本研究IgA腎病患者中30~39歲(31.32%)占比最高。在臨床表現(xiàn)方面,本研究提示,IgA腎病患者中多表現(xiàn)為無癥狀性尿常規(guī)異常,占比高達39.76%,與李曉俠[6]研究中發(fā)病前無前驅臨床表現(xiàn)的患者占比38.35%的結論類似。分析原因為,隨著人們自身健康意識的增強及其對腎臟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化,加之腎活檢技術在臨床疾病診治中的應用普及和逐漸成熟,因此,腎活檢可對很多早期的IgA腎病患者進行準確診斷。
蛋白尿對IgA腎病患者預后不良評估具有預測作用[7]。蛋白尿是評估患者臨床療效的重要指標,臨床上常通過24 h UTP定量檢測對患者尿蛋白排泄情況進行評估。有研究表明,不同病理分級IgA腎病患者尿蛋白波動度有所不同,其尿蛋白波動度越大,則表示IgA腎病患者病理分級越低,患者病情較輕且臨床對癥治療相對敏感,可取得良好的預后;反之,尿蛋白波動度較小,則表示IgA腎病患者的病理分級越高,患者病情極易持續(xù)惡化,嚴重影響其臨床預后[8]。尿蛋白定量直接關系到患者腎功能,二者之間密切相關,臨床通過監(jiān)測患者尿蛋白定量變化,可對病情變化進行準確評估,并為對癥治療提供科學指導,有利于判斷預后效果。本研究提示,年齡與24 h UTP呈正相關(P=0.017),隨著患者年齡增高,24 h UTP也會隨之增高。結果不同于既往結論,可能是因樣本數(shù)量少而造成數(shù)據(jù)偏倚所致[9]。IgA/C3與24 h UTP之間無相關性(P=0.314),血尿酸與24 h UTP之間無相關性(P=0.05),血紅蛋白與24 h UTP之間無相關性(P=0.331)。提示,臨床上僅通過IgA/C3、血尿酸、血紅蛋白等指標檢測,無法預測IgA腎病患者病情,且在預后評估方面無顯著作用。
eGFR同蛋白尿一樣也是反映IgA腎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提示:①IgA腎病患者的年齡與eGFR呈負相關(P<0.05),即隨著患者年齡增高,eGFR呈下降趨勢,與俞敏等[10]對于不同年齡段IgA腎病患者臨床病理分析的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腎臟形態(tài)和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改變[11],在形態(tài)上,以腎單位逐漸喪失,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和動脈硬化等形態(tài)改變?yōu)橹?;在功能上,以腎有效血漿流量減少、eGFR下降等腎功能改變?yōu)橹?,且年齡是eGFR計算中的重要組分,故年齡與eGFR二者之間呈負相關性。②eGFR會隨著患者血尿酸增高而呈現(xiàn)下降趨勢,與王一鑫等[12]研究中高尿酸血癥組估算的eGFR水平低于正常血尿酸組(P<0.05)的結論相符合。分析原因為,腎臟可對體內(nèi)尿酸的排泄進行調節(jié),體內(nèi)核酸代謝增加會造成尿酸堆積,同時可導致腎小管排泄障礙,繼而誘發(fā)高血尿酸。高尿酸血癥可加快IgA腎病患者腎間質纖維化進展,直觀反映腎小管間質病變程度。高尿酸血癥時間較長,對患者血管內(nèi)皮細胞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可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被激活[13];高尿酸血癥時間較長還可形成尿酸鹽,促使其在腎臟部位沉積,誘發(fā)炎性反應形成,從而不同程度損傷患者的腎單位[14]。③血紅蛋白與24 h UTP、eGFR等病情指標之間無相關性。隨著eGFR的下降,腎功能持續(xù)惡化,會引發(fā)腎間質纖維化,減少促紅素的生成,最終造成腎性貧血?;颊哐貉h(huán)攜氧能力會隨著機體內(nèi)血紅蛋白下降而降低,機體相對缺氧對缺氧誘導因子1(HIF-1)生成具有一定誘導作用,促進紅細胞生成素(EPO)產(chǎn)生,對低血紅蛋白狀態(tài)具有良好糾正作用。同時HIF-1對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DGF)產(chǎn)生刺激作用,同時可對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產(chǎn)生刺激作用,促使其生成增多,最終造成腎臟損傷。可見,低血紅蛋白水平可加速IgA腎病患者腎功能損害,提高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血紅蛋白水平亦較低則表示患者腎臟病理改變嚴重,血紅蛋白水平可作為臨床評價IgA患者病情進展的關鍵指標。但目前針對于IgA腎病患者血紅蛋白與24 h UTP相關性的研究相對缺乏。曾有研究提示,由于大量蛋白尿的存在,尿液中所存在的鈷胺傳遞蛋白、轉鐵蛋白及其他金屬結合蛋白持續(xù)大量丟失,直接影響紅細胞生成過程中必需物質的供應,進而導致貧血程度加重[15]。本研究結果不同于上述結論,可能與樣本量較少有關。同時本研究顯示腎功能不全者占比較少(21.69%)。分析原因為,血紅蛋白與eGFR之間的無相關性結論可能為數(shù)據(jù)偏移所致。
既往研究提示,IgA腎病發(fā)病機制以異常糖基化IgA1的過度產(chǎn)生并在腎臟部位發(fā)生沉積為主,同時伴有補體旁路途徑的過度激活,C3在腎臟組織過量沉積,二者相互作用導致IgA腎病發(fā)生發(fā)展,也提示IgA、C3的異常改變與IgA腎病發(fā)生有關[16]。分析原因為,IgA腎病的發(fā)生過程中O-糖鏈IgA抗體異常會導致機體抗糖鏈特異性抗體明顯增多,IgA并與之形成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系膜區(qū)中出現(xiàn)沉積情況。同時,免疫復合物引起的黏膜免疫異常對補體系統(tǒng)具有激活作用,有助于溶解以C3為主的補體因子,促使免疫復合物的釋放,與IgA腎病患者的血清IgA、C3的變化有關。提示血清IgA、C3可作為臨床診斷IgA腎病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臨床檢測血清IgA水平,對IgA腎病的初步診斷具有指導意義[17],但也有學者提示血清IgA水平對IgA腎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無價值[18];C3水平的減低,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補體系統(tǒng)的持續(xù)異常激活,相關研究顯示,低水平C3的IgA腎病患者臨床預后較正常者差[18]。結合IgA腎病的發(fā)病機制及既往的多項相關研究,相比于單獨的血清IgA及C3,IgA/C3比值更能夠有效診斷IgA腎病并有效評估其病情[19]。本研究顯示,IgA/C3比值與24 h UTP、eGFR之間無相關性。其研究結論不同于董麗婷[20]的研究中IgA/C3>2.64患者的24 h UTP水平較高的結論。分析原因可能在于,①血清IgA是反映機體總IgA水平,而真正導致IgA腎病發(fā)病的是沉積于腎臟組織的異常糖基化IgA1,這無法在血清IgA中得到體現(xiàn)。②樣本量少,存在數(shù)據(jù)偏倚可能。
綜上所述,IgA腎病好發(fā)于30~39歲人群,患病后以無癥狀性尿常規(guī)異常較為常見,加強此階段人群的疾病早期篩查對預防IgA腎病發(fā)生極為重要。因此,早期的腎穿刺活檢對IgA腎病患者早期確診和有效診治尤為重要。高尿酸血癥與eGFR二者之間呈負相關,臨床需高度重視高尿酸血癥的預防,可最大化減少eGFR下降事件的發(fā)生。此外,因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后續(xù)需更大樣本量的研究進一步對IgA腎病24 h UTP、eGFR水平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加以驗證,以對IgA腎病的有效診治提供科學指導,有利于促進其臨床預后的積極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