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姜
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42號墓出土了一幅彩繪伏羲女媧絹畫,這幅畫歷經(jīng)千年,卻依舊顏色鮮艷?,F(xiàn)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這幅絹畫構圖豐滿,著色艷麗,繪于公元651年。圖上繪制人首蛇身男女二人,上身相擁,下身相交。畫面上,女媧發(fā)梳高髻,面頰豐滿而兩腮涂紅,額間裝飾花鈿,右手執(zhí)規(guī)舉至頭頂;伏羲頭戴冠幘,左手握矩,同樣舉至頭頂。兩人頭部上方繪有象征太陽的紅色圓輪,蛇尾相交之下則繪月形。日月四周各有十一顆大星環(huán)繞,伏羲女媧周身遍布大小不一圓點,或短線相連或分散,呈現(xiàn)出星宿排列之狀。
在民族形成過程中,每個民族都對自己的祖先有希冀與崇拜之情,女媧摶土造人乃眾生之母,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乃萬物之父,二人結為夫妻共同創(chuàng)造了華夏民族。
以《伏羲女媧圖》隨葬的習俗興于漢初中原地區(qū),到東漢達到鼎盛,魏晉至唐時,這種喪葬習俗流行于新疆吐魯番地區(qū)。這種將祖先神明的信仰帶入墓中的行為,反映了人們對福佑后代、蔭庇子孫的希望。除了繪畫,以伏羲女媧為題材的磚畫石刻及隨葬品在多地也有出土。
我國素有“天圓地方”之說,墓室內懸掛《伏羲女媧圖》,畫中二人分執(zhí)規(guī)矩,意為“司天規(guī)地”,反映世人祈求華夏祖神造福子孫后代,并保佑逝者靈魂樂居的美好愿望。從1959年起,阿斯塔那古墓中陸續(xù)出土多幅形制相似的《伏羲女媧圖》,主要出現(xiàn)在夫妻合葬墓室之中?;驈垝煊谀鬼敚蚋采w于棺木上。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圖并非繪畫大家繪制,而是由普通畫匠執(zhí)筆。這是他們的謀生手段,也是當時墓葬文化所需。
西州百姓認為,凡是在伏羲女媧所定的規(guī)矩方圓中的人,死后皆可得到庇佑,也可通往世間所盼的神山仙境。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從側面說明唐置西洲后,中原文化西傳,中原的喪葬習俗被西州人民效仿,西域藝術與中原文化交融,也反映出伏羲和女媧不僅是西州多民族聚居地百姓們的信仰,更是中華各民族萬千同胞們的共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