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嬌
將樂縣總醫(yī)院放射科,三明 353300
原發(fā)性肝癌為常見惡性腫瘤,病情較為隱匿,早期基本無明顯癥狀,在腫瘤進展過程中,可逐漸出現(xiàn)肝區(qū)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多種癥狀,且肝臟血供豐富,腫瘤進展更為迅速,一旦診療不及時,則可經血液或淋巴結等轉移,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2]。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xiàn)NH)為良性肝臟病變,臨床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疼痛不適癥狀[3-4]。兩種疾病在癥狀、體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使得臨床易出現(xiàn)混淆。但兩種疾病的性質不同,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訂也存在較大差異,還需早期做好鑒別診斷,以便于臨床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更好改善患者預后。多層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成像清晰、分辨率高,經球管一次曝光,則可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圖像,不僅可縮短掃描時間,還可多角度呈現(xiàn)病灶部位的具體情況,以便于獲得豐富的診斷信息,明確肝臟病變的位置、大小、周圍組織關系等,且掃描過程中可減少運動偽影,利于觀察病灶細微的變化[5-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MSCT 在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明確肝臟占位性病變;均開展MSCT 檢查;均為單發(fā)性病灶;均行肝穿刺活檢;認知功能良好;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明確肝癌診斷;伴有重癥感染;合并急性心腦血管疾?。粚Φ鈱Ρ葎┻^敏;影像學資料缺失。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K201915)。
1.2 MSCT 檢查 選用德國西門子64 層螺旋CT 掃描儀開展檢查,檢查前做好腸道準備,并指導患者呼吸訓練及做好碘過敏試驗;設定掃描參數(shù):層距7 mm,層厚7 mm,管電流120 mAs,管電壓120 kV,掃描矩陣512×512;指導患者仰臥位,需將上臂處于上舉狀態(tài),并保持閉氣,掃描位置為上腹部區(qū)域,待常規(guī)平掃完成后開展三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增強掃描需注射80~100 ml 碘佛醇稀釋液,控制速度4 ml/s,待腹腔干水平腹主動脈內閾值達到監(jiān)測區(qū)域閾值后,延遲9 s 開展動脈掃描,結束30 s 后,延時45 s 后,開展門靜脈期掃描,延時3 min 后進行延時期掃描;所有資料均傳至后臺進行后處理。所有影像學資料均由兩名醫(yī)師共同審閱,商討得出結論,并以肝穿刺活檢為金標準。
1.3 觀察指標 ①檢出情況:統(tǒng)計MSCT 檢出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情況。②診斷價值:以肝穿刺活檢為金標準,分析MSCT 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的效能。③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 檢驗驗證MSCT 鑒別診斷與金標準的一致性。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 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 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83 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其中男、女分別為45、38 例;年齡39~68 歲,平均(53.96±5.12)歲;病灶直徑0.8~4.2 cm,平均(2.89±0.32)cm;文化程度:32 例高中及以上,51 例初中及以下;30 例有肝硬化史。
2.1 檢出情況 83 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經肝穿刺活檢證實41 例為原發(fā)性肝癌,42 例為FNH;經MSCT 檢出原發(fā)性肝癌40 例,F(xiàn)NH43 例,原發(fā)性肝癌檢出率為97.56%(40/41)。典型病例MSCT 圖像見圖1。
圖1 典型病例螺旋CT圖像
2.2 診斷價值 MSCT 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與FNH的靈敏度為95.12%、特異度為97.62%、準確度為96.39%、陽性預測值為97.50%、陰性預測值為95.35%;Kappa 檢驗顯示,MSCT 鑒別診斷與金標準的Kappa 值為0.928,一致性極高。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例)
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均為肝臟占位病變,其中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遺傳等關系密切,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導致肝臟處于不斷地損傷及修復狀態(tài)下,并可出現(xiàn)纖維化,一旦增生失控,則肝細胞可不斷增殖,最終形成肝癌組織[7-8]。FNH 發(fā)病則與血管異常、局部肝臟損傷、局部血栓形成等存在密切關系,其屬于良性增生性反應。兩種疾病在早期影像學上均表現(xiàn)為占位性病變,且在臨床癥狀及體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使得臨床診斷方面易出現(xiàn)誤診[9-10]。但兩者因病變性質的不同在治療方案制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F(xiàn)NH 明確診斷后可行射頻消融、動脈栓塞等微創(chuàng)治療,整體預后良好。而原發(fā)性肝癌早期多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還需配合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方法,以求最大限度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方可取得理想預后。因此,臨床早期還需做好疾病的鑒別診斷,以便于依據(jù)患者病情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制訂方案,提高肝癌患者遠期生存率。
肝穿刺活檢為當前原發(fā)性肝癌鑒別診斷的金標準,通過肝穿刺采集病理組織,分析其內產生的病理改變,能夠準確鑒別疾病,并明確惡性病變的類型、分期等,以更好指導臨床完善治療方案。但肝穿刺活檢存在一定創(chuàng)傷性,且操作繁瑣、出結果周期長,患者接受度低,也難以滿足早期快速診斷需求。影像學檢查則具有無創(chuàng)傷、出結果快、操作簡單等特點,能夠清晰呈現(xiàn)肝臟病變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等方面信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支持,以便于早期進行肝臟占位性病變的定性診斷。但常規(guī)超聲、X 線等影像學技術整體診斷效能欠佳,僅能呈現(xiàn)二維圖像,且分辨率有限,無法精準顯示病變細微結構變化,故仍存在較高誤診風險,降低整體診斷效能。本研究結果顯示,83 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經肝穿刺活檢證實41 例為原發(fā)性肝癌,42 例為FNH;經MSCT 檢出原發(fā)性肝癌40 例,F(xiàn)NH 43 例,原發(fā)性肝癌檢出率為97.56%;MSCT 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均較高;Kappa 檢驗顯示,MSCT 鑒別診斷與肝穿刺活檢的一致性極高;提示MSCT 在原發(fā)性肝癌與FNH 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高,可提高診斷靈敏度、準確度,以便于指導臨床治療工作開展。分析原因為,MSCT 在設計原理、儀器構造上得到巨大革新,可同時擁有多排寬探測器結構及多個采集數(shù)據(jù)通道,實現(xiàn)一次曝光獲取多層面圖像,利于病灶的更好顯示,明確病灶特征性變化。同時,MSCT 掃描覆蓋范圍廣、掃描時間短、Z 軸分辨率高,可減少運動偽跡、漏掃,且獲得的病灶圖像信息經圖像重建系統(tǒng)處理后可立體、多角度呈現(xiàn)在醫(yī)師面前,便于發(fā)現(xiàn)病灶細微結構的變化,提高鑒別診斷的準確性[11-12]。此外,MSCT 后處理技術強大,將病灶為中心進行重建,可逐層分解病灶,利于更好發(fā)現(xiàn)病灶特點。此外,肝臟惡性腫瘤內部新生血管豐富,且內部結構紊亂;而良性病變則內部無明顯新生血管,內部結構清晰明了,故兩者在強化程度、內部密度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而MSCT 檢查則可明確兩者間的該類特征,幫助臨床更好鑒別診斷良惡性肝臟占位性病變,以開展后續(xù)針對性治療。
綜上所述,MSCT 能夠準確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與FNH,為早期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支持,從而改善整體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