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勤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廈門 361004
肩袖實際是肌腱帽,由多部分組成,如肩胛下肌、小圓肌及岡上、岡下肌等,作用多樣,除了可對肩關節(jié)做外展、內收、內旋等動作之外,還能作為肩關節(jié)的支點,及對其進行軸向加壓等,因此,保持其完整性,是保證盂肱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基礎前提。肩袖損傷是一種較常見的肩關節(jié)病變,臨床表現除了有肩關節(jié)疼痛之外,還有主動活動受限等,誘因多樣,較常見誘因為撞擊、缺血退變等[1]。當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法對肩袖損傷進行治療,常用術式為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具有多種優(yōu)點,如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及皮膚瘢痕小等,但由于肩袖損傷屬于一種典型的肌肉骨骼系統(tǒng)損傷,術后恢復緩慢,故在手術后,做好相應的康復護理工作,十分必要。有報道指出,肩袖損傷手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好壞,往往與康復護理的實施密不可分[2]。針對性康復護理是一種基于常規(guī)護理發(fā)展而來的新型護理方法,注重康復護理工作的針對性、目的性,且強調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故在肩袖損傷治療中,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但其效果究竟如何,尚缺乏客觀論斷。為明確針對性康復護理在肩袖損傷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選取收治于本院的肩袖損傷患者,在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圍手術期實施針對性康復護理,與傳統(tǒng)護理作對比,評定其綜合效能。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所收治的肩袖損傷患者100 例作為對象。納入標準:①均與肩袖損傷診斷標準[3]相符,且影像學檢查得以證實(肩關節(jié)MRI 等);②均行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③術前均有清晰的意識、認知、言語表達能力;④臨床資料齊全;⑤年齡>18 歲;⑥Gerber 分型[4]均為Ⅰ~Ⅲ型。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癥等);②既往有藥物濫用史、酗酒史;③臟器功能存在嚴重受損或功能性異常(如肺、心等);④合并肩部及其他部位骨折;⑤合并惡性腫瘤、全身感染;⑥患有基礎疾?。ㄈ绺哐獕旱龋?。本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且持同意態(tài)度。
1.2 方法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50 例。兩組患者均實施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治療,且均按標準流程展開操作。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如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在飲食、用藥方面提供指導,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等。觀察組基于對照組護理內容,實施針對性康復護理:(1)心理疏導。由于患者發(fā)病突然,且伴有疼痛等不適,內心難以接受,故容易產生抑郁、恐懼等心理,故在術后,應評估患者心理,給予針對性疏導,如將此病知識、手術療效等講解于患者,增強其認知;另對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問題及時進行解答,幫助其保持樂觀、積極心態(tài),提高后續(xù)治、護工作配合度,促進其康復進程的加快。(2)疼痛干預。以多種方式轉移患者的疼痛注意力,如聽音樂、看書等,若疼痛難耐,可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藥。(3)階段性康復訓練。①術后1~3 周。于支架固定下,對各部位進行鍛煉(如肘部、手部、腕部等),并在無張力下,開展規(guī)律性的肌肉收縮活動。以握拳等方式對手部進行鍛煉,先用力握拳,堅持5 s,后將手指用力伸開,從中對手掌與手指間所產生的拉伸感進行感受。握拳訓練每組進行5~10 次,每日5~6 組。借助健側手對患側肩部予以固定,做聳肩運動(每組5 次,每日4 組)。術后3 d 以冰敷方式消腫止痛。術后1 周可實施屈伸鍛煉,每次3 min,每日3~4 次。②術后4~6 周。基于術后1~3 周的訓練內容,增加上舉、前屈練習。于外力牽引輔助下,上舉手臂,高于頭頂,堅持5 s,每組4 次,每日3~4 組。完成練習后,仍然利用支架對患臂進行固定。在對肩袖肌群進行鍛煉時,引導患者處于仰臥位狀態(tài),斜上舉患側臂,與床之間維持45°角,在此過程中,可在將軟枕墊在床與上臂間,促進此姿勢的保持。③術后7~9 周。將外展支架拆除,開展全面的肩關節(jié)鍛煉。進行爬墻訓練,依據患者耐受酌情增強強度;另進行標記,不斷提高觸碰的高度。還可呈仰臥位,外展患側上肢,使之呈90°,將軟枕墊在上臂下方,以此使肱骨與床面之間維持30°角;對于健側上肢,可對治療棒進行橫握,為患側做肩部旋轉動作提供輔助。在訓練期間,鼓勵患者獨立完成各日?;顒?,如梳頭及穿衣等。④術后10~12 周。增加抗阻力練習,促進肩部力量的增強??奢o助患者用患側手拿啞鈴(3 kg),實施肩關節(jié)訓練,每次20 min,每日1~2 次;在訓練期間,若感乏味,可播放音樂,依據節(jié)拍來鍛煉。兩臂可做游泳、劃船等動作,借助彈力帶開展抗阻力練習,并以提拉彈簧拉力計或者重錘等方式對肩部肌肉力量進行鍛煉,每日2 次。(4)出院前護理。由于肩袖損傷恢復期較長,僅依靠院內康復護理與鍛煉仍不足,做好院外的康復鍛煉與指導工作,同樣十分重要。在患者將要出院前(術后12 周時),為其制訂詳細的康復鍛煉方案,講解其中的內容及所需注意事項,鼓勵患者在家中按照以上方法堅持鍛煉;另給予生活指導(如飲食等),使其生活科學化、規(guī)律化。叮囑患者定期來院復查,若感異常,即刻就診。
1.3 觀察指標
(1)肩關節(jié)功能[5]。術前、術后5 個月時,采用歐美肩關節(jié)評分系統(tǒng)Constant-Murley(C-M)對兩組的肩關節(jié)功能實施評定,此系統(tǒng)內容包括如下4 項:三角肌肌力,滿分為25 分;日常活動能力,滿分20 分;疼痛評分,總分為15 分;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總分為40 分。各項相加之和即為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越理想。
(2)生活質量[6]。術前、術后5 個月時,以36 項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對兩組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此量表總共由8 項內容組成,包括生命力、情感角色、軀體疼痛、軀體角色、情感角色、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滿分100 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
(3)并發(fā)癥。術后5 個月時,對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如感染、錨釘松動及關節(jié)腫脹等。
(4)護理滿意度。術后5 個月時,用本院自制問卷對兩組實施滿意度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心理支持、技術技能、服務態(tài)度、語言、病房環(huán)境,各項分值為0~2 分,總分為0~10 分,9~10 分、7~8 分、<7 分分別代表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非常滿意率+滿意率即為總滿意度。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27.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表示為百分率)、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表示為)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男19 例、女31 例,年齡范圍34~79 歲,病程范圍1~5 周;對照組,男21 例、女29 例,年齡范圍34~80 歲,病程范圍1~5 周;其余資料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一般資料
2.1 肩關節(jié)功能 術前兩組的C-M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5 個月時,兩組評分與術前比較均有升高(P <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 <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C-M評分(分)
2.2 生活質量 術前兩組的SF-36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5 個月時,兩組評分相比術前均有升高(P <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 <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SF-36評分(分)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發(fā)生關節(jié)腫脹、錨釘松動各1 例,對照組發(fā)生關節(jié)腫脹4 例、錨釘松動2 例、感染2 例。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4.00% vs.16.00%,χ2=4.000,P=0.045)。
2.4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分別為30 例、19 例、1 例,對照組分別為24 例、17 例、9 例。較之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98.00% vs.82.00%,χ2=7.111,P=0.007)。
肩袖損傷的病因病理主要可劃分為兩種,其一為撞擊,其二是缺血退變,其中,通過肩關節(jié)MRI 檢查發(fā)現,在肩袖損傷患者的岡上肌及岡下肌止點位置處,存在有區(qū)域性缺血這一表現,而對于此種缺血現象而言,可能是造成肩袖撕裂或退變的主要原因[7-8]。當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肩袖損傷,關節(jié)鏡下肩袖修復術為其常用術式,具有效果好、安全及微創(chuàng)等優(yōu)點。但需強調的是,此術式仍為一種侵襲性操作,會帶來一定損傷,且還會引起應激反應,從而對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9]。為最大程度消除不良情況發(fā)生,鞏固手術療效,做好護理輔助工作,必要且關鍵。
回顧既往臨床,許多學者多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肩袖損傷患者實施干預,但由于此種護理缺乏針對性,并且形式單一、固化,內容有限,故干預效果并不理想[10-12]。針對性康復護理是一種由傳統(tǒng)護理發(fā)展而來的新型護理方法,其依據患者病情及需要,制訂更為具體、全面且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尤其注重階段化的康復鍛煉,使患者在功能得到恢復或改善的同時,預防或減少不良情況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報道指出,康復護理作為損傷類疾病護理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根據患者的不同階段,為其提供優(yōu)質且有階段性的護理服務,以此來加速其康復進程[13]。本研究基于常規(guī)護理,在肩袖損傷患者術后,分別從心理疏導、疼痛干預、階段性康復訓練、出院前指導等方面,實施針對性康復護理干預,其中,通過心理疏導,能夠消除或減輕患者對疾病、手術的恐懼感、焦慮感,促進治療信心的樹立,提高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為后續(xù)康復鍛煉等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有力支撐。由于肩袖損傷屬于一種創(chuàng)傷性疾病,患者在損傷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外加手術的刺激,焦慮等負性心理的產生,刺激機體,產生應激反應,增加疼痛感,因此,術后應做好患者的疼痛護理[14-15]。本研究注重從轉移注意力著手來減輕患者疼痛感,如聽音樂等,若疼痛感仍強烈,則適當給予鎮(zhèn)痛藥,以此促進患者術后疼痛感的減輕。階段性康復訓練是本研究開展針對性康復護理的重心,將患者術后劃分為不同階段(如術后1~3 周、4~6 周等),然后根據患者術后各階段的恢復情況,開展有針對性、計劃性的康復鍛煉,如在術后1~3 周這一階段,著重對肩關節(jié)進行保護性訓練,如抓拳增力、掌曲背伸等;在術后4~6 周時,在前期訓練基礎上,增加上舉、前屈訓練;于術后7~9 周時,將外展支架拆除,開展全面的肩關節(jié)鍛煉;術后10~12 周增加抗阻力訓練,促進肩部力量的增加。通過此種階段性訓練,可使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得到更好恢復,進而為其并發(fā)癥的減少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有力支撐。另外,在出院前,還注重各項指導,如為其制訂居家康復訓練方案,使患者在家中能夠繼續(xù)得到訓練,以此來鞏固康復效果;與此同時,還注重生活指導,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以上護理措施的開展,有助于加速患者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5 個月,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有著更高的C-M 評分,提示針對性康復護理能夠使患者得肩關節(jié)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4.00%,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5 個月,觀察組SF-36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表明針對性康復護理更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提高,更易被患者認可。
綜上所述,針對肩袖損傷(行關節(jié)鏡手術)患者,通過對其實施針對性康復護理,不僅能更好地改善其肩關節(jié)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而且還能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