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鑫
中藥具有很多的種類,據(jù)《中華本草》記載,我國中藥有8900多種。如此繁多的種類,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分類和鑒別,這也是中藥房的工作內(nèi)容之一。許多患者看到中藥房許許多多裝藥的“小盒子”,都會感到很神奇。今天,我們就走進中藥房,了解中藥小知識。
中藥房是醫(yī)院為了開展醫(yī)療工作,為患者提供藥品的科室。藥師會根據(jù)藥品的藥性、類別、作用等將中藥放置在不同的藥柜內(nèi),然后依據(jù)醫(yī)囑,為患者提供一定重量的中藥。此外,個別中藥房還為患者提供中藥加工、中藥咨詢、中藥鑒別等服務(wù),其工作宗旨就是為患者提供中藥相關(guān)的醫(yī)療服務(wù)。
很多人認為,中藥都是苦的,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不同的藥物會有不同的滋味:有酸有甜;有苦有咸;有辛辣有澀口;有的淡而無味,有的則五味雜陳。中藥房歸納為“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不同滋味的中藥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將為大家逐一介紹:
辛味藥物? ?這類中藥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功效。臨床常見的辛味藥物包括麻黃、桂枝、紫蘇、細辛、生姜、陳皮、厚樸、防風等。此類藥物往往含有揮發(fā)油,適用于外感風寒、氣機阻滯等病證。
甘味藥物? ?這類中藥具有補益滋養(yǎng)、緩解血虛、生津養(yǎng)血等功效。臨床常見的甘味藥物包括人參、黨參、黃芪、大棗、麥冬、阿膠、肉桂、杜仲等。其中,人參、黨參、黃芪具有補益調(diào)和功效。大棗、麥冬、阿膠具有緩解血虛、陰虛的功效。這類中藥往往含有淀粉、多糖及蛋白質(zhì)等,多適用于體虛多汗、脾虛久瀉等病證。
酸味藥物? ?這類中藥具有補津液、收斂、固澀等功效。臨床常見的酸味中藥包括覆盆子、烏梅、五味子、酸棗仁、苦參等。其中,覆盆子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烏梅具有斂肺止咳的功效,五味子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這類中藥往往含有較多的有機酸,多適用于體虛多汗、脾虛久瀉等病證。
苦味藥物? ?這類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瀉下、利水滲濕等功效。臨床常見的包括蒲公英、黃連、黃芩、龍膽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其中,黃連、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當歸、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這類中藥往往含有生物堿、苷類等,多適用于焦?jié)駸崃茏C、濕熱黃疸等病證。
咸味藥物? ?這類中藥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jié)等功效。臨床常見的包括芒硝、大青葉、玄參、白薇、知母、黃柏、杜仲等。其中,芒硝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青葉、玄參具有補腎益氣的功效。這類中藥往往含有鹽類,多適用于肝陽上亢證、腎陽虛衰等病證。
很多人都煎過中藥,認為自己會煎中藥。然而,在煎中藥過程中,大部分人把藥材往鍋里一放,加水燉煮成黑黑的湯就以為成功了。其實,煎中藥有很多學問,不同的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和特點,如果煎藥的方式不對,就無法完全發(fā)揮藥物的藥效。下面將為大家講解煎藥的有關(guān)事項。
浸泡時間? ?大部分中藥在煎煮前都需要進行浸泡。一般情況下,藥物放入盆中,加入冷水漫過藥面,浸泡30分鐘即可。但花、草、葉類藥物,只需要浸泡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類藥物則需要浸泡50分鐘左右。總之,不同的藥材需要不同的浸泡時間,這須以醫(yī)囑為準。
用具選擇? ?中藥的煎制需要選用適合的容器。據(jù)記載,“銀為上,磁次之”,不主張用鐵、錫等材質(zhì)的容器進行煎煮。這是因為,許多藥物遇到鐵、錫等金屬,會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進而影響藥效,甚至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目前,多建議采用陶瓷、瓦罐等容器。
火候選擇? ?煎藥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其中“文火”即指小火慢煎,“武火”即指急火煎。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煎藥過程中,都采取先武后文的方式,即開始用大火,待水沸騰后再改用小火。不同的藥材對煎煮的時間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治療外感表證的中藥,煎煮時間以短為宜,而治療內(nèi)感虛癥的滋補中藥,煎煮時間以長為宜。
并不是藥物煎好后就可以服用,不同的藥物,煎好后會有不同的服用要求,比如服藥時間,分飯前、飯后、睡前等。一般情況下,需要對藥物的作用進行分析,同時遵照醫(yī)囑服用。例如,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適宜在飯后服用,滋補類的藥物則宜空腹服用,安神類藥物宜睡前服用,治慢性疾病的藥物則須定時服用。一般情況下,一劑藥物分2~3次服用,1日1劑。通常在服用時,以溫熱為宜,醫(yī)囑有特殊要求除外,比如,有時醫(yī)囑涼服。
老百姓常說“是藥三分毒”,中醫(yī)也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說法。因此,在使用中藥時,不能盲目服用偏方、秘方,一定要在正規(guī)醫(yī)院的中藥房遵醫(yī)囑拿藥,避免因錯誤用藥而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編輯|郭緒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