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
年前去朋友那里,看他的手上帶了傷,問怎么回事。他說,我打人了。
朋友是那種溫和的男人,從未見他與人有過多的沖突。
我好奇,問他怎么回事。
他告訴我,那天他開車,在一個路口處遇到紅燈,停了下來。
由于修路,只有一條車道,所以朋友停在那里時,后面有輛右轉(zhuǎn)的車不停按喇叭。
朋友也是右轉(zhuǎn),但看著車前有塊牌子明令寫著,紅燈禁止右轉(zhuǎn),所以就下車,指了指那塊牌子,意思是這里不讓右轉(zhuǎn)。
沒想到后面車里的男人,看到朋友給他指牌子,竟然放下車窗,張口就罵,罵得還十分難聽。
朋友當時就惱了,走過去質(zhì)問他。
更沒想到,這個男人當時就跳下車來,開始推搡他。
他忍住火氣,報了警,警察來之前,那人先動了手。朋友在他動手之后,并沒有忍讓,也動了手,然后就掛了彩。
警察來了之后,說明了情況,根據(jù)監(jiān)控取證,確實是男人先動的手,接下來就是走程序和幫助雙方解決問題。朋友堅持要讓那人道歉,并舉出法律條款,在公眾場合公開侮辱他人,可以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或五日以下拘留。
到最后,那個罵人者終于道了歉,并賠償了朋友的醫(yī)療費用。
我笑他,說你都四十了,在街上翻翻滾滾地和別人打在一起,不怕被你的下屬看見啊。
他也笑了,說我不怕,這種人,你就得給他點兒傷疤,讓他以后好好做人,我忍讓了,就會有下一個人,讓他更加張揚,那我們這個社會,是不是會有更多的戾氣呢?
是啊,連孔子都說,以直抱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公平的個體,又不是你爹媽,憑什么就忍你讓你?
而且有些事,不是你想忍就可以忍得過去的,要不然,血性這個詞,從哪里來?
電視劇《安家》里面有一個這樣的情節(jié),有老夫妻兩個,其中丈夫宋老師得了重病,夫妻兩個為了治病,準備出售自住的洋房,但這個洋房是宋老師愛人美廷和兩個過世的姐姐共同所有,作為小姨,美廷把兩個外甥叫一起說房子出售的事。
一開始,大家和和睦睦說事,也答應(yīng)了房子出售之后,三家平分。
或許是五千萬這個金額太大,人便起了貪念。
之后的兩次會面,大外甥先是提出了他們家在三樓,給小姨家所在的二樓擋風(fēng)遮雨,所以提出多要百分之五,美廷作為小姨,同意了。
但沒想到,他又提出,樓梯也是他們家用的多,所以樓梯的面積要折合給他們家,院子的面積平分,為了給丈夫治病,老人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她只想快點兒拿到錢,給丈夫治病。
但令她沒想到的是,貪婪一旦開了口,所有的心魔都會蹦出來。
兩個外甥看到兩位老人都已經(jīng)風(fēng)燭殘年,都起了壞心,準備拖到兩位老人過世,好兩家平分這幢小樓。于是,在已經(jīng)找好了買家,而且買家愿意付全款的情況下,不顧老人的苦苦哀求,躲起來不見面。
甚至當房世錦帶著老人找到躲起來裝病的老大時,老大一家不僅對一心為老人做事的房似錦打罵,而且也完全不顧老人的需求,堅持拖著不出面,不簽字。
房似錦跑到北京找到老二,也是這種情況,兩個人為了想平分這份財產(chǎn),可謂狠毒到了極點。
原本以為,劇情的走向會皆大歡喜,兩個外甥在房似錦的勸說或某件事的影響下,幡然悔悟,但沒想到的是,編劇卻把劇情推向了另一個極端。
兩位老人沒有賣掉房子,先后帶著遺憾過世。這時,兩個外甥不再說忙碌或生病,第一時間拿著房本想賣掉房子,但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美廷老人去世之前,把洋房屬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捐給了國家。
這就意味著,兩個狠毒的外甥,不僅分不到她的財產(chǎn),而且所謂的五千萬洋房,因為產(chǎn)權(quán)的原因,永遠不可能再賣出去了。
看著兩個外甥及其家人氣急敗壞的樣子,確實是大快人心。
從開始,身為小姨的美廷就一直在遷就兩個外甥,但沒想到的是,成年人的壞,慣著慣著,就成了習(xí)慣,就成了惡。
眼看著就要到手的上千萬成了泡影,我想,這一定是兩個外甥心里一輩子的傷疤。
有些人,為了個體利益,無底線地侵害別人,這罪惡不是金錢的誘惑,是人心壞了。
惡人別理他,自然有天收。遠離那個垃圾人。舉頭三尺有神明等。
我們從小受到諸如忍讓與以德報怨的教育,不能說不正確,但卻少了那么一點兒剛性。
毫無疑問,把對惡人的懲罰寄托在他以后的遭遇上面,就如同惡人做惡事的僥幸心理一樣,都是看不到的概率,只是求得一個心理安慰罷了。面對自身權(quán)益受到侵害,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反擊,狠狠地給他打擊,真的比忍氣吞聲大快人心。
有國外研究表明,人在忍氣吞聲時,會分泌出一種有害物質(zhì),影響身體健康,這也就證明了為什么那些一直忍氣吞聲的人愛生病的原因。
所以,面對有些侵害,以正當?shù)?,適當?shù)膽B(tài)度反擊過去,不僅維護了尊嚴,更重要的,是長吐惡氣,大快人心。
當然,還有對惡人惡事的懲罰,讓他下一次再遇到這類事件時,會有所忌憚。
不過,反擊不是沖動,更不是防衛(wèi)過當,給他人留傷疤,并不是必須要置人于死地,這所有的反擊,都是在自己的安全有保證的前提下進行的。
電影《第二十條》,對正當防衛(wèi)的一句最溫情的解讀就是,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反擊之后,你可以說,這個疤這個傷是你自找的,它可以教你以后怎么做人。
快意恩仇,人之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