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言
1967 年,美國民俗學家丹·本—阿默思將民俗定義為“小群體內的藝術性交際”。①[美]丹·本—阿默思:《在承啟關系中探求民俗的定義》,張舉文譯,《民俗研究》,1998 年第4 期。基于此,民俗可以被定義為群體擁有的知識、集體再現的思想以及群體創(chuàng)作或再創(chuàng)作的藝術。知識的傳遞媒介是言語或模仿,思想的傳遞媒介是言語,藝術的傳遞媒介是言語或模仿,從這三種關系出發(fā),民俗可以被定義為俗民(Folk)的俗識(Lore),或再現思想的習俗、禮儀、節(jié)日等。②劉曉春:《探究日常生活的“民俗性”——后傳承時代民俗學“日常生活”轉向的一種路徑》,《民俗研究》,2019 年第3 期。傳統(tǒng)的“傳承”和“傳承母體”觀念也有所變化,在以往的民俗學研究中,往往關注村落共同體,將村落作為民俗發(fā)生、發(fā)展、延續(xù)的母體。為了擺脫民俗學研究只關注“傳承母體”的集體性事象的研究限制,新一代日本民俗學者提出需要關注“人”的主觀性經驗、思維模式、生活方式等。③[日]中村貴:《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學問——現代日本民俗學的新動向》,《文化遺產》,2020 第3 期。日本學者矢島妙子針對傳承的地域性提出了“全國性參加的網絡群體,就是都市文化的傳承母體”的觀點,正如王曉葵所論述的那樣,“從本質性的地緣和血緣等紐帶建立起來的傳承母體的概念,擴展到自由選擇性的‘選擇緣’的現代傳承母體……從地域傳承轉變?yōu)樯鐣鞒?,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的一大特征?!雹芡鯐钥骸冬F代日本社會的“祭禮”——以都市民俗學為視角》,《文化遺產》,2018 年第6 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演進,民俗之“俗”逐漸從人們熟識的村落社會移植到了個體聯系更加彌散的城市當中,從可感的現實世界挪移到了虛擬社區(qū)。傳統(tǒng)的傳承觀念在今天有所變化,民俗學的研究已經走向了現代,在研究對象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趣緣群體,是指一群對某一特定的人、事或者物有持續(xù)興趣愛好的人進行信息交流、情感分享和身份認同而構建的“趣緣”共同體。⑤羅自文:《網絡趣緣群體的基本特征與傳播模式研究——基于6 個典型網絡趣緣群體的實證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 年第4 期?!盁o論受教育與否、無論是鄉(xiāng)下的還是城市的,每個群體都擁有可稱為民俗的一系列傳統(tǒng)。”⑥張舉文:《民俗認同是日常生活與人文研究的核心》,《文化遺產》,2021 年第 1 期。網絡趣緣群體作為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亞文化群體,擁有著群體內部共同認可并共享的黑話、笑話、禁忌和節(jié)慶活動等。趣緣文化和由趣緣群體創(chuàng)造、演繹的故事和行為規(guī)范,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導向,人們對于這些趣緣文化的認同和依賴,對于趣緣節(jié)慶活動的狂熱和癡迷,使得這種文化認同已經成為個體交流、群體交流、群體與其他群體交流時的符號和標志,新的“意義之網”已經出現。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普及,作為當下網絡社群主要形式的趣緣群體正在改變當下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將趣緣群體納入民俗學的研究具有學理上的合理性,趣緣群體的慣習、禮儀、節(jié)日等都可以被民俗學所研究。
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研究不僅是民俗學、人類學的一個傳統(tǒng)研究話題,在經濟學、藝術學等領域同樣有著長期的研究歷史,對在現代才出現的新型節(jié)慶,經濟學領域的研究較多,從文化角度對新型節(jié)日的探索仍在進行中?!缎聞?chuàng)民俗節(jié)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延續(xù)了將節(jié)日與地域性認同聯系在一起的研究路徑,認為新創(chuàng)民俗節(jié)慶可以成為地方認同建構的場域,并詳細論述了新創(chuàng)民俗節(jié)慶如何幫助人們建構地方認同,以及在此過程中的動力機制。①劉博、朱竑:《新創(chuàng)民俗節(jié)慶與地方認同建構——以廣府廟會為例》,《理科學進展》,2014 年第3 期。鄭績通過梳理“雙十一”這一新型購物節(jié)的歷史淵源和直接動因,賦予了這類新商業(yè)節(jié)慶新的文化內涵。②鄭績:《“雙十一”:新節(jié)慶的誕生、未來與隱喻》,《浙江學刊》,2018 年第2 期。在商業(yè)性節(jié)慶之外,滕云通過考察新近出現的業(yè)緣性節(jié)日程序員節(jié),認為程序員節(jié)以與市場經濟密切合作、濃厚的青年亞文化色彩和泛娛樂化特征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但穩(wěn)定的傳承空間和龐大的潛在傳承群體可以使該互聯網時代新的行業(yè)性節(jié)日不斷延續(xù)。③滕云:《“10.24”程序員節(jié):互聯網時代的新民俗節(jié)日》,《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1 期。節(jié)慶是地方意義和地方認同再生產的重要情境,節(jié)慶的社會文化功能、意義和影響是多位學者關注的重要話題。民俗學界更多地關注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新時代的變遷,對新節(jié)日新節(jié)慶的研究集中于其社會價值和文化認同作用,同時始終關注由業(yè)緣、血緣、地緣群體建構的節(jié)日,而對由趣緣群體建構的節(jié)慶活動,即趣緣節(jié)慶,研究較少。事實上,趣緣群體這一由愛好而形成的共同體中,有著特定的文化實踐,發(fā)展出了其群體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并能夠習得、共享并傳承其群體知識。趣緣節(jié)慶作為趣緣群體的內部狂歡節(jié),是節(jié)慶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同樣具有研究價值。
由于同人文化愛好者主要活動在互聯網上,筆者于小紅書、微博、嗶哩嗶哩等互聯網平臺尋找合適的訪談對象,在2022 年11 月完成了對曾參加上海魔都同人祭的20 位同人文化愛好者(包括同人作品售賣者、Coser④Coser 指通過服裝、道具、身體語言、化妝造型等來扮演成虛擬角色的人。、普通游客)的深度訪談,總錄音時長超過20 小時,錄音文字稿共計約30 萬字。由于同人創(chuàng)作群體中女性占比較大,據統(tǒng)計,2016 年CP18 上女性向同人創(chuàng)作作品販售攤位占總攤位數的76%⑤該數據來源于知乎回答,《為什么上海同人展CC 和CP 的差距會如此之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949643。發(fā)布日期:2018 年10 月4 日,瀏覽日期:2023 年10 月11 日。,所以受訪者以女性為主,有17 位,男性為3 位,本次受訪者的年齡集中在15 至25 歲,他們的社會身份以學生居多(如表1 所示)。本文以同人文化愛好者這一趣緣群體的群體狂歡節(jié)——上海魔都同人祭(ComiCup,以下簡稱上海CP 或CP)為例,將趣緣節(jié)慶看作一種由群體自發(fā)并主動維系的群體性實踐,認知趣緣群體的實踐邏輯。并希望通過對上海CP 這一典型的研究,分析趣緣節(jié)慶所具有的民間節(jié)慶特點,以及狂歡、社交、自我認同等社會功能,了解趣緣節(jié)慶與傳統(tǒng)的民俗事象之間的斷裂性與關聯性,進而拓展民俗學的研究范疇。
表1 受訪者情況統(tǒng)計表
從2008 年開始,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39 屆的上海CP 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線下同人展會,由ComiCup 組委會(隸屬于上海摩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舉辦。上海CP 一年舉辦兩屆,分為冬季CP(一般在12 月舉辦)和夏季CP(一般在5 月舉辦),舉辦日期相對固定。上海CP 的舉辦地點一般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或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地點也較為固定。對每屆上海CP 的命名一般為在CP 后加上舉辦次數,如以CP28 指代第28 屆上海魔都同人祭。2023 年5 月2 日至5 月3 日,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的時隔兩年之久的CP29,吸引了約30 萬名同人文化愛好者和創(chuàng)作者。自2008 年舉辦至今,上海CP 已成為大陸廣大同人愛好者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舞臺,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互動、尋求共鳴的空間。
同人一詞來自日語的“どうじん”,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同人祭中的“同人”,所指的是由漫畫、動畫、游戲、小說、影視等作品甚至現實人物、設定而衍生出來的文章及其他形式的創(chuàng)作等,或原創(chuàng)的非衍生創(chuàng)作。世界上最早的同人類展會是于1939 年在紐約由世界科幻學會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WSFC),幾十年來這個為期五天的活動已經發(fā)展到包括電影、電視、漫畫、動漫、動畫和游戲等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科幻小說和幻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81 屆。
在東亞地區(qū),日本的同人活動歷經約130 年發(fā)展成為以動漫為主,同時涉獵游戲、觀光、偶像等各種領域的復雜活動,其市場規(guī)模龐大,每年的市值都會達到1000 億日元以上。最初,在日本的關西地區(qū)出現了一些地方性的同人展會,后來Comic Market(以下簡稱CM)發(fā)展為日本全國性的同人志即賣會①同人志一詞來源于日語的“同人志”(ファンジン),是指一群有著共同愛好的愛好者所共同創(chuàng)作出版的書籍、刊物等,一般而言,這些愛好者是以非營利方式售賣這些同人志。,以售賣同人制品為主,一年舉行三次(現為一年兩次),每次都有超過50 萬人次參與。CM 開始于1975 年,至今已舉辦100 屆,擁有47 年的歷史,目前CM 是日本乃至全球最大型的同人志即賣會。一般夏季CM 在每年八月舉辦,冬季CM 在十二月舉辦,場館固定在日本東京的東京國際展示中心。
上海魔都同人祭中的“祭”帶有對于日本CM 的模仿,且和CM 一樣有著幾乎固定的舉辦時間、固定地點和主題。盡管CM 的官方名稱中并沒有出現“祭”一詞,但在1981 年CM 的宣傳圖(如圖1)中寫著“まんがファンジンひと夏の祭典”(漫畫愛好者的夏日祭典)。在日本民間,不少人將類似CM 的同人志即賣會稱呼為“同人祭”(どうじんさい)。中國同人群體受到日本祭文化的影響,而將上海CP 定名為“同人祭”。上海CP 的舉辦時間(每年冬夏兩屆)、參與規(guī)則(如申請售賣同人作品的區(qū)域)、展館的排布(在連成排的桌子上販售同人作品)、售賣的同人作品種類(同人文本、同人漫畫、同人游戲等),都有著對于日本同人志即賣會的模仿。其后上海CP 逐漸本地化以適應國內的文化氛圍,例如將每個兜售同人作品的區(qū)域稱為“攤位”,將坐在桌子后的負責售賣的人稱為“攤主”,將連成排的攤位稱為“街”,在“攤位”上張貼橫幅和對聯,這些都是日本同人祭在地化后的表現。
圖1 1981 年Comic Market 使用的宣傳圖② 該圖片來源于網絡,《1981 年的日本漫展老照片》,https://weibo.com/6767321459/LEeqqwjxB?refer_flag=1001030103_。發(fā)布日期:2022 年7 月26 日,瀏覽日期:2023 年10 月11 日。
柳田國男的《日本の祭》(1962) 認為,祭(まつり)主要是人與神靈、祖靈溝通的形式,以信仰和宗教的意義為中心。而祭禮(さいれい)是祭的一種變化形式,含有藝術表演的成分,有觀賞者觀看。民俗學家茂木榮將日本民俗學通常研究的祭禮分為三類,一類是在神社寺廟舉行的傳統(tǒng)祭禮,一類是在都市舉行的非傳統(tǒng)型的以祭冠名的節(jié)慶活動,第三類是都市之外舉行的非傳統(tǒng)的新式祭禮。③王曉葵:《現代日本社會的“祭禮”——以都市民俗學為視角》,《文化遺產》,2018 年第6 期。在上海CP 上除了可以進行商品交易外,還可以觀賞現場的布景、與Coser 互動、和其他愛好者友好交流。相比于“祭”,上海CP 更像是一種類“祭禮”的集會。即,同人祭是由公司或團體在都市中主辦的非傳統(tǒng)的以“祭”冠名的節(jié)慶活動,一般在都市中的大型展館舉辦,不具有宗教信仰含義,以同人文化為主題,集貿易、社交、表演等功能于一體。
國內部分學者認為“祭”除傳統(tǒng)祭禮的意思外,還指各種節(jié)日④白美云、楊昌杰:《稻作農耕與日本民俗的形成》,《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 年第4 期。,日本的“祭”相當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有學者認為,節(jié)日是紀念或慶祝某件事的日子,是一個日期。節(jié)慶才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節(jié)慶并不等于節(jié)日,二者具有根本性的不同。近些年,不少同人愛好者也開始以“上海魔都同人展”稱呼上海CP,在名稱上有著脫離“祭”完成在地化的趨勢;同時由于“祭”本身的節(jié)慶意蘊,相較日本學界的“祭”“祭禮”,使用“節(jié)慶”這一概念似乎更加準確。
上海CP 以同人文化為核心,有著特定的活動主題和固定的舉辦日期,是同人文化愛好者出于共同愛好和交流需求而舉辦的節(jié)慶活動,是一種在新時代發(fā)生于趣緣群體內部的新型節(jié)慶活動,即趣緣節(jié)慶。
與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慶必須本人到場不同,上海CP 的互動方式包括線上關注和線下參與兩種,線上關注群體主要由那些因各種原因無法前往現場的愛好者組成,線下參與者是上海CP 真正的互動主體。就互動方式而言,以三種交易同人制品、贈送禮物和拍照留念這三種為主。
城市節(jié)俗的歷史文化特性集中體現在城市節(jié)日的娛樂性、宗教性及消費性三大方面。①蕭放:《城市節(jié)日與城市文化空間的營造——以宋明以來都市節(jié)日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0 年第4 期。作為立足于上海這一特大都市的節(jié)慶活動,上海CP除了具有娛樂性、消費性之外,還有完成線下社交和建立群體認同的功能。
消費同人制品是上海CP 的活動核心,因而消費性是同人祭這一類型的趣緣節(jié)慶自誕生起就有的重要特性。節(jié)日原本就是消費的重要時機,節(jié)日的消費行為又是構成節(jié)日的重要內容。這種消費既包括物質消費也包括精神消費,且兩種消費往往交織在一起:
我去CP 是因為能買到我喜歡的同人本和同人制品,而且能夠看到那些同人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還能要到他們的簽名和畫。這表明了我和他(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我會喜歡他創(chuàng)作的同人(作品),肯定是因為我們對于原作的理解有相似的地方,就像世界上多了一個能理解你的人。②訪談對象:受訪者14,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 12 月 9 日下午4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同人本印刷很困難,(法律上)是灰色地帶。有很多同人展都沒有同人本了。沒有同人本,我憑什么去同人展?去同人展的目的不就是買同人本和作者交流嗎?買我的同人畫時,有的人很激動會說很多,有的人就很簡單,都是夸我的(話),不管多少,我都會很開心,超級開心?、墼L談對象:受訪者19,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 11 月 26 日晚上8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對于同人制品的消費不僅是購買物品,雙方在交易時也會進行一定的交流。購買行為達成的前提必須是購買者與同人制品的創(chuàng)作者同樣喜歡同一作品,且對同一作品的理解有共同之處,購買者必須認可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雙方基于衍生作品,完成了對彼此審美取向和價值偏好的贊同,隱藏在購買行為后的其實是雙方經由交易同人制品而完成的相互認可這一情感上的互動??梢哉f相對于物質消費,購買者和制作者更看重情感交流和情緒消費,所以很多愛好者會才在上海CP 上售賣或購買同人制品,這一切都是為了尋找共同愛好者進行交流,彼此認同。
上海CP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所具有的狂歡節(jié)屬性,狂歡節(jié)是人們對于世界感受的表現和民間文化的基本形式④[俄]巴赫金:《巴赫金集》,張杰編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 年,第136 頁。。首先,上海CP 具有狂歡氛圍。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上海CP 一經舉辦就會引發(fā)同人愛好者圈子內部的集體狂歡,營造出一種烏托邦式自由、平等的狂歡氛圍①[俄]巴赫金:《巴赫金集》,張杰編選,第139 頁。。而上海CP 的現場更如同中世紀狂歡節(jié)的狂歡廣場一般,既是一個具體的場所,也是全民性、大眾性的一種象征。
到了現場一有那個(熱烈的)氣氛,大家就會變得比較開放吧。好像在漫展上(無論)做什么,都不會被當成是異類,被當成是有病的樣子。而且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差別很大的角色,覺得蠻爽的,因為可以做很多我平時絕對不去做的事情,在借助這個角色達成一些新鮮甚至離奇的體驗。②訪談對象:受訪者5,女,高中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11 月23 日晚上6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我其實挺自閉的,但是我在展上會去做一個很開放、很開朗的人,我會很輕易地去找那些Coser 們,夸贊他出的這個Cos③Cos 是cosplay 的縮寫,同人文化愛好者一般用cos 指扮演虛擬角色這一行為。有多好看。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網絡上我看到Coser 照片的時候,我就不會這樣做??赡艽_實有點像在表演一個不是我的我。④訪談對象:受訪者10,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11 月26 日晚上8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受訪者10 是曾參加上海CP 的一位普通愛好者,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名大學生。在受訪者10 的闡述中,他認為由于上海CP 良好的氛圍,當他進入到這個場域時,會不由自主地去進行“表演”,成為一個開放、開朗的人,擺脫社會身份和個人性格的束縛,去嘗試一些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去做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完成了對自我身份和現實的脫離,通過一種類表演性行為,去感受節(jié)慶活動中的狂歡氛圍,成為狂歡的人。作為Coser 的受訪者5 和他有著類似的體會,但由于受訪者5 兼有Coser 身份,有著更具體的“表演”實踐,他認為在扮演和自己性格區(qū)別很大的角色時,這種巨大的性格差異,會給予他更大的樂趣。這是因為角色面具下的他,在完成跨越后,獲得了釋放壓力的快樂。CP 給予了他們狂歡的機會,通過“表演”完成個人的轉變,在突破中釋放壓力感受狂歡的快樂。
其次,上海CP 能夠讓參與者進入“脫離—更新”的狀態(tài),這與巴赫金所言的“人類節(jié)慶性的真正本性”是一致的。在巴赫金看來,民間狂歡節(jié)所具有的時間限定,和其象征著“再生和更新”的功能,從精神上主導著人們對節(jié)日的世界感受,這才是真正的節(jié)慶性。⑤[俄]巴赫金:《巴赫金集》,張杰編選,第138—139 頁。
部分人去漫展是想要短暫地脫離一下現實,這個說法我較為認同。因為大多數人都需要適時地轉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以獲得更好的休整,這種轉換和休整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采取各種方式,有人喜歡通過做飯讓大腦放空,有人喜歡跑步,這些跟去漫展沒有什么性質上的不同,都是一種調節(jié)的方式而已。⑥訪談對象:受訪者16,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12 月8 日下午3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同狂歡節(jié)一樣,上海CP 是一種發(fā)生在城市空間里的特殊的演出形式,參與者以各種方式參與到這個節(jié)慶活動中,無論是Coser 通過表演行為短暫脫離其現實身份來釋放壓力,還是普通觀眾進入與日常世界不同的烏托邦世界。上海CP 以其狂歡節(jié)的特性使每個參與者都能在這個趣緣節(jié)慶活動中獲得娛樂消遣,短暫的脫離其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進入一個沒有等級秩序、不分彼此、沒有社會普遍限制的自由的第二世界,所以說上海CP 仍具有傳統(tǒng)節(jié)慶所具有的娛樂性和狂歡性。
同人愛好者以對同人文化的愛好為核心紐帶,基于共同的文化旨趣而聚合在互聯網社群中。這種虛擬社交關系建立在個體的興趣和意愿之上,其虛擬性和開放性消解了傳統(tǒng)社交所具有的環(huán)境束縛和群體壓力①蔡騏:《網絡虛擬社區(qū)中的趣緣文化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 年第9 期。,從精神層面彌補了現代社會傳統(tǒng)社交關系的疏離和壓抑。但人是通過身體認識世界的。②梅洛-龐締:《知覺現象學》,楊大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年,第177—178 頁。只有身體的在場,才能讓人們更深層次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產生更為細致的經驗和感受:
在CP 上,會跟人產生連接。同樣喜歡一個角色,同樣都是通過角色產生的一個投影,這種精神上的連接,我覺得比一般的連接要更隱秘一點。他看到我Cos 的這個角色,我看到他(指其他Coser 和同人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詮釋的這個角色。……在網上是透過屏幕的,你怎么知道回復你的是人還是狗呢?面對面才能知道,才能了解對方。③訪談對象:受訪者3,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 11 月22 日晚上7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遇到自己喜歡的角色Cos 時,同好往往會給這個Coser 贈送自己制作的無料④無料是同人愛好者對禮物的代稱,這種禮物的贈送往往是不求回報的?;蚴鞘澄?;有一個Coser,因為他的角色是一個沉溺過去的懷舊人設,所以那個Coser 帶了一把電子琴現場演奏過去的歌,非常動人。⑤訪談對象:受訪者20,女,自由工作者,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3 年1 月20 日,訪談方式:QQ 文字問答。
上海CP 為網絡趣緣群體提供了在現實生活中進行社交的平臺,同人愛好者們擁有了真實互動、交流的機會,身體和情感的雙重共鳴使虛擬社區(qū)中理想的人際關系在現實中得到復現和升華。也因此,這種社交對于同人愛好者具有不可替代性:
CP 本身是一種社交?,F實社交和CP(上的社交)不一樣,CP 是一幫愛好者在一起編織一個烏托邦,編織一個只有兩天的夢,大家會早早地準備起來,早早地一起準備去編織?,F實社交是和同學、朋友,和他們很難也不會交流同人文化,作為愛好者會天然具有和志同道合的人們互相交流的意愿,所以之后舉辦CP 還會去的。⑥訪談對象:受訪者7,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 11 月25 日晚上8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借助互聯網平臺,各趣緣群體都可以建構起自己的互聯網社群,然而這種線上的互動交往隱藏了人們現實身份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的身體性互動的發(fā)生和身體經驗的獲得。所以可以使趣緣群體獲得線下交往機會的現實性的趣緣節(jié)慶活動,相較于傳統(tǒng)的節(jié)慶活動,其現實社交功能更加突出,趣緣節(jié)慶活動對于趣緣群體的群體互動和群體建構也更為重要。
同人文化在趣緣群體成員間建立了價值認同和心理認同,共同的價值觀使趣緣群體成為精神共同體性質的存在,進而獲得的歸屬感。上海CP 上高度濃縮的同人文化和其所具有的線下社交屬性使這種歸屬感進一步增強。
我去CP 的感覺是找到同類,找到那種一見面就可以一見如故,互相直接談起自己高興的事情的朋友。而這種快樂可能是沒有這些愛好的人,比如說那些學校里認識的人,是談不到一塊去的。我堅持的動力或者說我向往CP 的動力很大一部分就是尋找所謂的一批同類或者有共性的人。⑦訪談對象:受訪者7,女,大學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 11 月25 日晚上8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這種歸屬感建立的前提是參與者的自我認同——即“我是xx 愛好者”的觀念。只有當愛好者建構了這個自我認同后,他才可以和具有同樣自我認同的其他愛好者進行互動,并在互動的過程中,進一步肯定雙方的審美偏好與價值取向,正如同人愛好者掛在嘴邊的那句“你也喜歡xx,有品(味)?!痹谏虾P 的現場,對作品和角色的共同愛好使人們相聚在一起,在個人創(chuàng)作和群體交流的多種互動過程中,參與者對自我的認同進一步得到加強:
我Cos 育碧(游戲)的角色時,穿的這身Cos 服就像一個自己的名片,“我育碧粉過來捶我”(我是育碧游戲的愛好者,你可以找我)。如果也有喜歡這個游戲的陌生人,就會跑過來跟我說,“你也喜歡育碧游戲,加一個好友?!雹僭L談對象:受訪者4,女,高中生,訪談人:吳言,訪談時間:2022 年11 月23 日上午10 點,訪談方式:騰訊會議。
“我是xx 愛好者”及類似的表述在受訪者嘴里經常被提起,這是同人群體中的個體定義自我身份時的慣常表述。庫利認為自我的身份認同是一個過程,是在社會交往和互動中產生的。②[美]庫利:《社會過程》,包凡一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年,第103 頁。蔣元倫認為,今天流行的電子青年亞文化基本都是互動文化,互動改變生活,互動再生意義。③蔣元倫:《一切新文化都是青年亞文化》,《讀書》,2012 年第10 期。同人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一部分,同人文化愛好者們通過發(fā)生在上海CP 這一場域內的彼此互動推進認同機制的形成,建構自我認同和群體認同,通過“我是xx 愛好者”的自我認同和“你是xx 愛好者”對他人的身份認同,完成“我們是xx 愛好者”的群體認同的觀念變化。由于愛好者可以同時擁有多種愛好,一個人既可以是A 文化的愛好者,也可以是B 文化的愛好者,所以這種群體認同又是多層的、圈套式的。
當前我國的節(jié)慶活動,呈現兩個趨勢,一方面復興傳統(tǒng)節(jié)日,另一方面新節(jié)日新節(jié)慶層出不窮。這是人們生活日益紅火、商品化經濟發(fā)展下的一種文化現象。新節(jié)日新節(jié)慶的出現往往與商貿及網絡社群活動掛鉤,節(jié)日制造者希望以節(jié)日效應來達成商品促銷、社群交流等目的。④滕云:《“10.24”程序員節(jié):互聯網時代的新民俗節(jié)日》,《民間文化論壇》,2022 年第1 期。盡管趣緣節(jié)慶的興起時間較短,并表現出了與傳統(tǒng)節(jié)慶相同的特性,但這類趣緣節(jié)慶缺乏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且支持趣緣節(jié)慶的趣緣群體是邁克爾·沃爾澤口中個體能夠自由出入的“自愿型的社群”,這一特性對其節(jié)慶的傳承性有不小的阻礙。
在共同興趣愛好的引導下,愛好者們娛樂消費、社交互動和建構認同的訴求成為這類趣緣節(jié)慶最初的構建動力。與傳統(tǒng)節(jié)慶的宗教性特點不同,上海CP 的節(jié)日流程和互動核心都沒有宗教意義,目的性正在取代宗教性成為趣緣節(jié)慶等新創(chuàng)節(jié)日的一個重要特性。
文化的傳承主要發(fā)生在社會空間中。⑤羅樹杰:《“原生態(tài)文化”傳承的動力略論——以廣西虎村彝族的跳弓節(jié)為個案》,曾羽、徐杰舜主編:《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 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217 頁。有學者把這種文化傳承的空間稱為“傳承場”,一切人與人、人與社會接觸的空間組合都可以是文化的傳承場。⑥趙世林:《云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論綱》,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年,第 84 頁。盡管互聯網不是地理存在的空間,但在互聯網上人與人、人與社會也在不停地互動,趣緣群體建構互動的互聯網平臺和趣緣節(jié)慶發(fā)生的空間都是趣緣群體傳承其群體文化的傳承場。
網絡趣緣群體是在現代性背景下,在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各種城市亞文化繁榮的情況下建構的共同體。趣緣已經和傳統(tǒng)的血緣、地緣、業(yè)緣一樣,成為當代年輕人建構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之一。因而只要“趣緣”中的能夠讓人們感興趣的東西存在,那么以該“趣”為核心的趣緣群體也會一直延續(xù)。同時趣緣中的“趣”是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的,一個人既可以是書法趣緣群體的成員,也可以是游戲趣緣群體的一員。一個人可以處于多個趣緣社群中,且一個趣緣群體的消失不會影響其在其他趣緣群體中的參與性。只要因相同愛好而建立的趣緣群體存在,那么趣緣群體設立的趣緣節(jié)慶活動也會層出不窮、綿延不絕。
世界上最早的趣緣節(jié)慶,世界科幻大會(簡稱WSFC),自1939 年至今已舉辦了80 屆,歷時83 年,盡管中間戰(zhàn)爭原因中斷,但在戰(zhàn)后迅速復辦,并于1953 年誕生了每年WSFC 最后一天揭曉雨果獎的傳統(tǒng),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科幻愛好者的群體活動。愛好者對于自己喜愛的事物會爆發(fā)巨大的熱情,愛好會使他們在活動舉辦前就開始準備自己在活動上的服飾、禮物等物品,從世界各地在活動舉辦的時間內匯聚到特定場地,完成群體性狂歡,隨后回歸日常。在這個過程中,金錢、精力、時間都不會是愛好者前往節(jié)慶的阻礙,愛好者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完成這次烏托邦之旅,只為獲得群體性交流和短暫快樂。受訪者7 談到,她有兩位在上海CP 上認識的朋友,是云南人,每次都會飛到上海來參加上海CP,每屆都來。受訪者20 從三年前開始參加上海CP,她會選擇坐火車到上海,并與其他人在上海拼房間以減少開銷,當被問及開銷如此大為什么還要參加上海CP 時,她說“因為好玩,可以和同好交流”。
愛好成為愛好者克服一切現實困難的最大理由,甚至是唯一理由。此前上海CP 停辦兩年,CP29復辦后,愛好者們對于活動的舉辦爆發(fā)了極大的熱情,社群內將CP29 戲稱為“三十萬二次元大軍攻打上?!薄吧虾,F在二次元濃度比氧氣濃度都高”“報復性漫展”。在趣緣節(jié)慶的舉辦過程中,愛好者群體的愛好行為就是該群體延續(xù)趣緣節(jié)慶的最大動力,同時愛好者們會以極強的行動力投入時間、金錢、精力支持趣緣節(jié)慶的舉辦。即使上海CP 消失,趣緣群體也會創(chuàng)造出下一個“上海CP”,滿足群體需求,只要趣緣群體繼續(xù)存在,趣緣節(jié)慶也將繼續(xù)延續(xù)。
上海CP 的商業(yè)屬性十分明顯,CP29 上共有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與香港等地區(qū)的近300 家亞文化公司和機構參與,還設有為動漫相關的教育、培訓、就業(yè)、投資等提供了信息和服務的專門區(qū)域??此剖侨ぞ壢后w內部狂歡的趣緣節(jié)日也是各大企業(yè)提升知名度、維系客戶的重要契機,很多游戲參展商會在上海CP 上以設立展區(qū)、游戲互動、發(fā)放禮物、邀請知名Coser 等多種方式宣傳自家產品,既可以維系該游戲的客戶群體,又可以吸引其他游客的注意。
上海CP 前,確定參展的企業(yè)就會開始在各大社交平臺和網絡社區(qū)發(fā)布參展信息和活動安排,在上海CP 結束后,企業(yè)也會發(fā)布本次參展情況的回顧。這些信息往往由各大亞文化企業(yè)的官方賬號發(fā)布,含有大量亞文化符號元素和營銷賣點能夠保證廣大亞文化群體接收到這些信息,引發(fā)亞文化群體的文化狂歡。在CP29 上,游戲《光與夜之戀》為了吸引顧客運用了多種方式:搭建豪華展臺、邀請知名Coser扮演游戲角色、免費發(fā)放游戲相關產品、販售游戲周邊、收集印章換取禮品等。將游戲中的場景和角色擬真,使之從虛擬空間脫出放置于現實空間,使顧客處于現實和虛擬的混淆中,獲得如夢似幻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激發(fā)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這些活動不僅在現場吸引了眾多游戲愛好者,在互聯網平臺也引發(fā)熱議,游戲討論度居高不下,完成線上線下的雙重互動。此外豪華的展臺和眾多互動,也給消費者留下了企業(yè)財大氣粗和認真服務于客戶的印象,完成了品牌營銷,吸引更多人群成為該游戲的消費者。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互聯網經濟時代,亞文化企業(yè)尤其注重用戶需求,通過對用戶愛好的發(fā)掘,維持客戶群體,培養(yǎng)客戶忠誠度。以游戲、漫畫、動漫為主的亞文化企業(yè)通過上海CP 這一平臺,展示其企業(yè)文化和核心競爭力,讓游戲愛好者們在感受企業(yè)關懷、收獲情感共鳴的同時達到營銷目的,推動企業(yè)發(fā)展。
從趣緣群體在上海CP 時間段內的消費,可以看出他們的消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節(jié)慶期間趣緣群體的消費欲望顯著增加,人們會以各種理由為消費買單。第二,為了適應群體消費的需要,除了節(jié)慶活動舉辦的特定時空之外,還會向其他的城市空間擴張,例如在上海CP 舉辦的同一時間段內有眾多的趣緣愛好者還會打卡上海市內與亞文化有關的其他場所,如以二次元為主題的綜合性商場靜安大悅城。第三,特定的消費產品,無論是服飾還是游戲周邊等這些由商家所生產的與亞文化有關的物質符號,其實是趣緣群體在節(jié)日期間一種統(tǒng)一的消費趨勢,對這些具有符號意義的產品進行消費也意味著通過節(jié)慶經濟所實現的又一次對趣緣文化的認同。
1976 年,段義孚提出“地方感”的概念,認為“地方感是地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質及人們自身對地方的依附”,其后人文主義地理學側重從時間的累積性和空間臨近性對“地方感”進行闡釋,強調主體在地方的生活經歷和空間的充分浸入中產生的圈內人意識,這種地方感充滿了對家的想象。①徐琳嵐,文春英:《“何以為家”:流動社會下青年數字游民的地方感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23 年第8 期。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全球化的現代化發(fā)展導致“地方”意義的變化。面對“地方終結”的危機,部分學者呼吁重新審視“何為地方”這一問題。
針對地方封閉性和空間流動性的觀點,多琳·馬西提出“全球地方感”理論,認為“可以將地方看成對這些社會關系的特定表述,以及社會關系和認識組成的各種社會網絡的某個特定片段?!?。②[英]多琳·馬西:《空間、地方與性別》,毛彩鳳、袁久紅、丁乙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 8 頁。多琳·馬西認為地方不是靜止的,她所認為的地方是開放且動態(tài)變化的系統(tǒng),也是沒有邊界的充滿內部沖突的。③錢俊希,錢麗蕓,朱竑:《“全球的地方感”理論述評與廣州案例解讀》,《人文地理》,2011 年第6 期。依靠虛擬空間建構社群的趣緣群體,在現實中是不存在地理上的聚集空間的,但是當趣緣節(jié)慶發(fā)生在現實中時,趣緣節(jié)慶的活動場館及舉辦城市將眾多的趣緣愛好者聯結在了一起,使之在現實中產生關聯,既有人與人、人與節(jié)慶的關聯,也包括人與節(jié)慶發(fā)生的城市之間的關聯,這種聯結建構在多種主體之間。
上海CP 的舉辦地是上海的新國際博覽中心和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但上海CP 舉辦時,建構在虛擬空間的趣緣群體,在上海發(fā)生著身體性的互動,上海這一趣緣節(jié)慶舉辦地將趣緣群體成員的線上聯結升格為現實中可感可進行身體性交流的聯結。在這個過程中,無現實空間聯結的趣緣群體暫時“擁有”了可以產生身體性聯結的地理空間——上海。
“無地方”的虛擬共同體通過趣緣節(jié)慶在地方產生了身體互動和現實聯結,這也影響了趣緣群體對上海這一舉辦地的感受,愛好者們將上海稱為“二次元圣地”“中國只有兩個城市,上海和其他城市”。趣緣群體在節(jié)慶期間進入上海游玩消費,促進了城市經濟,也使上海這一城市被打上了“亞文化”“二次元”等標簽,城市消費投射了趣緣群體的精神需求。因而上海是他們心中可以尋覓同好、消費愛好的“圣地”,趣緣愛好者對上海產生了城市認同。
趣緣節(jié)慶在滿足趣緣群體的生活好精神需求的同時,商家與亞文化企業(yè)、城市管理者都希望通過趣緣節(jié)慶完成節(jié)日營銷,激發(fā)群體的消費欲望,獲得更多收益,趣緣群體也可以在短期內滿足多種需求,由此形成了多方協(xié)助節(jié)慶運行的機制,趣緣群體、商家與亞文化企業(yè)、城市管理者等多方受益,趣緣節(jié)慶由此可以良性發(fā)展下去。
現代傳媒的出現,使得民俗可超越時空局限傳播和傳承。①徐贛麗:《當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及相關問題》,《民俗研究》,2015 年第3 期。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已經被大眾文化、消費主義改變的社會,現代性對傳統(tǒng)民俗學有徹底改變,無論是民俗學的日常生活轉向,或是自上而下的新視角,都是民俗學學科應對變化的一種自發(fā)變革。而被一個群體所共享的趣緣節(jié)慶活動,作為虛擬社群的實體性物象,可以使民俗學學者們通過大量的現代性的民俗性實踐行為,接近現代文化和趣緣群體,拓展民俗學的研究領域,通過“民俗”探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意義之網”。
正如瑪莎·西姆斯和馬丁·斯蒂芬斯指出的那樣,“玩游戲并不是一種民俗,但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作為團體(groups)的游戲玩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形成的個人化(personalized)、地方化(localized)的東西,幫助個人形成了作為團體的身份認同。游戲人物本身不是民俗,但日?;拥倪^程,使游戲成為這組兒童傳統(tǒng)和身份的特征,這是民俗。”②[美]瑪莎·西姆斯,[美]馬丁·斯蒂芬斯:Living Folkore,轉引自[日]福田亞細男,[日]菅豐等:《超越20 世紀民俗學》,陳志勤等譯,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21 年,第41—42 頁。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現的是特定文化群體基于集體記憶而形成的“我們”認同。③高小康:《“我們的”:節(jié)日與文化認同》,《節(jié)日研究》,2020 年第2 期。參與趣緣節(jié)慶活動的愛好者們身上也具有此類“我是xx 粉”“我是xx 愛好者”的自我認知,趣緣節(jié)慶活動不是傳統(tǒng)節(jié)慶,但是參與趣緣節(jié)慶活動與其他人形成身體性互動的過程,讓參與者加強了自我認知,獲得認同,這就是民俗。當一個普通的日子被趣緣群體所建構,賦予新的文化內涵時,新的民俗節(jié)慶也隨之誕生。上海CP 作為一個民俗節(jié)慶誕生時間不長,但其龐大的傳承主體和能夠維持其持續(xù)運轉的模式都已成熟,上海CP 已成為趣緣群體內的盛大節(jié)慶。同時上海CP 等趣緣節(jié)慶的興起完全依靠趣緣成員的支持,雖然不具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法定節(jié)日那樣的正當性,但其存在來自群體的愛好需要,又滿足了群眾的需求,產生于群體之中,具有十分鮮活的生命力。
如今這類趣緣節(jié)慶在國內發(fā)展迅速,小說《盜墓筆記》的粉絲在杭州組織的“八一七稻米節(jié)”,今年10 月在成都舉辦的云聚全球科幻愛好者的第81 屆世界科幻大會,每年都在杭州舉辦的中國國際動漫節(jié),以及全國范圍內層出不窮的漫展、同人展,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部分節(jié)慶活動可能會消失,但是趣緣愛好者們會“為愛發(fā)電”,④趣緣群體內部用于形容“為自己喜愛的東西付出時間、精力、金錢,不計成本”的名詞。為趣緣節(jié)慶的舉辦和延續(xù)而不懈努力。當代的大眾文化與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是有諸多相似之處的,這是民俗學的研究不能忽視的地方。⑤徐贛麗:《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學的“時空轉向”:從民間文化到大眾文化》,《學術月刊》,2016 年第1 期。在對趣緣節(jié)慶活動進行研究時,仍然需要對其歷史性和發(fā)展脈絡進行追溯,研究對象的創(chuàng)新和轉變,并不意味著民俗學學科性質的變化。如何在對新的研究領域進行研究時仍保留民俗學的學科特性,對于民俗學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