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莉
問:我跟爸媽越來越難以溝通,我說的他們不理解,他們說的我嫌煩。請問我應該怎么辦呢?
答: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溝通這個話題??赡芎芏嗳苏J為,溝通不就是說話嘛,說話誰不會呀!嘿,你可別小瞧說話這么一件看起來誰都會的事。好好說話,怎么說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有大學問呢!
很多同學感覺自己長大以后,爸爸媽媽說的話越來越不中聽,自己說話他們也聽不懂,瞧,這時候,就需要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應該學學怎么說話才能讓別人聽得進去。
你知道人在說話的時候什么更重要嗎?讓人驚訝的是,研究表明,在決定溝通有效性的因素中,語言說話的內容只占7%,剩下大部分決定你說的話有沒有被對方聽進去,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的表情、語氣、神態(tài)、動作等等,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你是真誠地說,還是敷衍地說,你說這句話是為了跟對方達成共識,還是只是為了占上風戰(zhàn)勝對方,這些都至關重要。所以,當爸爸媽媽不了解這些,只是為了把他們認為的信息強加給你時,盡管他們說的都是對的,是有道理的,你還是不愿意聽,因為他們沒有站在你的角度,考慮你的感受,你能感覺到他們說這些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接受他們的觀點,按照他們說的去做,這樣,父母的話往往就成了說教,讓孩子反感。
同樣,為什么我們在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也會不理解呢?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我們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跟父母達成共識,讓他們可以理解我們的想法,從而支持我們的做法呢?還是在那個當下我們早就忘了這些,只是為了跟父母對抗,表達我們的不滿,發(fā)泄我們的情緒?所以,聰明的你,一定知道怎么樣跟爸爸媽媽溝通,更能獲得他們理解和支持,因為沒有一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啊。
有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方式叫“非暴力溝通”,也叫“一致性溝通”,它就像一個工具,如果我們能在說話的時候有意去用一下這個工具,也許就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溝通效果呢!
它由這樣幾步組成: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第一步,不帶評判地觀察發(fā)生了什么;第二步,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
第三步,說出自己的需要;
第四步,提出自己的請求。
比如,也許你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媽媽出門了,你寫了一會兒作業(yè),準備放松一下,就拿起手機看起來,這時候媽媽回來了,看到你在玩手機就生氣地說:一天到晚在看手機,也不寫作業(yè),不知道快考試了嗎?趕快去寫吧!不用說,你一定是火冒三丈的。那如果媽媽懂得一致性溝通,她會這么說:
1.孩子,媽媽回來看到你在玩手機。(觀察。這里媽媽只描述了她觀察到的畫面,沒有做評判和猜測,只是你現(xiàn)在在看手機,并不是一天到晚在看。)
2.媽媽有點擔心。(感受。這是媽媽自己的感受,是她因為你玩手機產(chǎn)生的擔心,并不一定是你的錯,也沒有指責。)
3.希望你能聽媽媽的建議。(需要。媽媽在這里表達了她的需要,她希望你能接受她的建議。)
4.我們做完作業(yè)再安排合適的時間玩手機。(請求。這里給出了具體的行動建議。)
如果媽媽是這樣跟我們說的,我們的感受是不是會好點,是不是有可能聽她的話呢?同樣的,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也可以去練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