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高靜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古樓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
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指由兒童呼吸道系統(tǒng)引起的一系列感染性疾病,包括感冒、扁桃體炎、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等。這些感染通常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微生物引起,傳染性和發(fā)病率都較高。病原微生物特征研究對于理解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機制、流行病學特征及臨床表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1]。通過深入研究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可以確定不同病原體的感染率、病原體種類和毒力因子,揭示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征和變異性,評估疫苗效果并選擇適當?shù)闹委煵呗?。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征展開研究,以期為預防和控制這類感染提供參考。
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過空氣傳播進入人體呼吸道并引發(fā)的感染。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可以分為細菌、病毒和真菌三大類[2]。細菌是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之一,包括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百日咳桿菌等。病毒是造成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等。真菌類病原微生物雖然在呼吸道感染中較為少見,但仍需重視,主要包括曲霉、毛霉、念珠菌等。
常用的病原微生物鑒定方法包括傳統(tǒng)培養(yǎng)法、分子生物學方法和免疫學方法。傳統(tǒng)培養(yǎng)法是一種常見的微生物鑒定方法,先將微生物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出來,然后通過觀察菌落形態(tài)、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利用特異性培養(yǎng)基等方式來鑒定各種病原微生物。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微生物的鑒定過程中。分子生物學方法通過檢測微生物DNA 或RNA 的特定序列進行鑒定。其中的常用方法包括聚合酶鏈反應(PCR)、即時熒光PCR、DNA測序等。這些方法具有高度靈敏度和特異性,能夠快速準確地鑒定微生物,尤其是對于難以培養(yǎng)或耐藥的微生物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免疫學方法是利用特異性抗體與微生物抗原結合來鑒定病原微生物的。常用的免疫學方法包括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熒光法及免疫電泳等。
本文選擇CZHP 醫(yī)院作為研究對象,并針對2022 年1 月—12 月于該醫(yī)院就診的14 歲以下兒童進行調(diào)查。在這些兒童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對其進行了痰標本采集。痰標本采集采用自然咳痰法,即采集時兒童清晨起床后使用清水反復漱口,用力咳出的第一口痰置于無菌帶蓋的痰杯內(nèi),隨即送檢。對于痰較少或無痰的兒童,使其用霧化的方式吸入10%的氯化鈉溶液,促使痰液排出。對于無法獲取痰標本的嬰幼兒,則采用咽拭子采集法,用無菌拭子蘸取少量無菌生理鹽水,用壓舌板輕壓舌部,迅速刮取其口腔內(nèi)鄂弓、咽部和扁桃體的分泌物,然后迅速將咽拭子插入無菌管內(nèi)。采集標本后立即送檢,于室溫下放置不超過2 h。
為了勻質化痰液,在痰標本中加入少量0.9%的無菌氯化鈉溶液,劇烈振蕩5~10 s,以洗去痰液中的正常菌群。隨后,在洗滌后的痰液中加入相同量的pH 為7.6 的1%胰酶溶液,并在室溫下放置90 min,以使痰液勻質。
第一步,將病菌隔離并培養(yǎng)。將勻漿后的樣本置于含痰細菌的培養(yǎng)液中,置于5%~10%濃度的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中,于35 ℃進行18~24 h 的細菌培養(yǎng),若不能獲得單個細菌,則需要再進行一次細菌培養(yǎng)。首先用革蘭氏染色法檢測細菌的形態(tài)學特征,然后用混合培養(yǎng)液中菌落和細胞的形態(tài)來判定有價值的致病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健康產(chǎn)業(yè)標準WS/T499-2017《下呼吸道感染細菌培養(yǎng)操作指南》,致病菌的種類符合以下條件:細菌生長超過培養(yǎng)基1/4,或2 區(qū)有大量生長;培養(yǎng)基中雖然少量生長但涂片革蘭染色可見該形態(tài)的細菌與炎癥細胞相關;在培養(yǎng)基1 區(qū)生長,純度90%以上,同時涂片革蘭染色可見此形態(tài)細菌與炎癥細胞相關。
第二步,鑒別病菌。將疑似致病菌的單一菌落取出,用0.9%的氯化鈉溶液制備0.5%的麥氏單元混懸液,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儀BBDPhoenix100 自動鑒別方法對其進行細菌鑒別。
第三,質控菌株。其中,以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ureus aureus)ATCC2921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和綠膿桿菌(PA)ATCC27853 等為質控菌株。
2.3.1 人群特征
本研究選擇2022 年患病的3 432 名兒童,其中男性兒童1 897 名,女性兒童1 535 名,男女比例為1.236:1。人群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人群特征
2.3.2 兒童呼吸道病原菌年齡分布
總感染率新生兒組最高,1 歲以上幼兒的感染率較低,陽性標本中1 歲以下的兒童占比較高。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感染率新生兒組較低,1 月~5 歲感染率相對較高。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新生兒組最高,嬰兒組相對較高,其他各組均較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新生兒組和嬰兒組感染率較高,如表2 所示。
表2 兒童呼吸道病原菌年齡分布
2.3.3 兒童呼吸道病原菌季節(jié)性分布
春、冬兩季感染率較高。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性感冒桿菌的春、冬感染率均高于夏、秋兩季,卡他莫拉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無顯著性季節(jié)變化,如表3 所示。
表3 兒童呼吸道病原菌檢出陽性率 單元:%
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兒童死亡和住院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強對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首先,提高兒童的健康意識是預防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步驟。兒童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包括勤洗手、咳嗽和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擋、避免與有呼吸道感染癥狀的人密切接觸等。兒童在幼兒園或學校時老師和家長要加強對兒童的衛(wèi)生知識教育,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其次,提高室內(nèi)空氣質量是預防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關鍵。要保證室內(nèi)通風良好,避免二手煙暴露??梢酝ㄟ^使用空氣凈化器等設備進一步凈化室內(nèi)空氣,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此外,加強對兒童的營養(yǎng)支持對于預防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也至關重要。兒童免疫系統(tǒng)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營養(yǎng)狀況。因此,要保證兒童膳食均衡,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并適量增加富含VC 食物的攝入,如柑橘類水果等,以增強兒童的免疫力[3]。
針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以達到預防其傳播和感染的目的。對于病毒性病原微生物,由于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和變異性,因此要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來控制其傳播。對于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等,應加強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和咳嗽禮儀等。對于接觸傳播的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和風疹病毒等,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狀況,不與患者共用餐具和毛巾,定期消毒并清潔家居環(huán)境。對于細菌性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使用消毒劑和抗菌藥物來控制其傳播。在公共場所和醫(yī)療機構,要定期對空氣和物體進行消毒清潔,減少病原菌的存活和傳播。對于常見的細菌感染,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等,可以根據(jù)其特定的抗生素敏感性開展治療,及早預防感染擴散。
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圍內(nèi)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對兒童健康和生活造成了重要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研究人員越來越重視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征了。通過對病原微生物進行鑒定和分析,可以了解感染的病原體種類、毒力因子及其變異性,為疫苗的研發(fā)和治療策略的選擇提供實質性依據(jù)。本文對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征進行了研究,希望可以進一步揭示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制定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