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
沒有一條魚能活著走出湖南!
都說“年年有魚”,逢年過節(jié),它總是在我們的餐桌坐鎮(zhèn)中央的主菜,魚,是一個陪伴國人數(shù)千年,普遍卻又變化萬千的食材,天南海北的愛魚之人們,對于這口魚肉的記憶又都不甚相同,追求本味的廣東老饕愛吃蒸魚、焗魚,居于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北人民擅長紅燒,江浙人民有的偏愛酸甜口,也有的把咸鮮做到了極致......但在這些食魚大省之外,還有一處花樣最奇的地方,那就是湖南。
在一眾南方省份中,湖南可謂是最低調的吃魚王者,你可能忘了,剁椒魚頭,比各種湘菜爆炒還要更早出圈,走上全國的餐桌;每個能吃辣的朋友,學生時代逛小賣部也都沒少買上幾包產自湖南的香辣魚仔;來湖南本地吃過一遭的朋友,對這一點的體驗則會更加直觀,在湘菜館里能點到各種此前素未蒙面的魚肴,火辣酥香的火焙魚,酒香四溢的酒糟魚,肥厚軟嫩的魚嘴巴火鍋,臘魚,粉蒸魚,醬板魚......都是極其惹火的鮮辣滋味。
如果在吃魚這個領域開啟一場比拼的話,湖南人民以腦洞取勝,他們不拘于紅燒、清蒸、水煮等等常見派系,而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開發(fā)出種種獨此一份的方法論,腌、熏、火、臘,全都不在話下;魚身上的各種部位甚至還能單獨成菜,讓從前不喜魚肉的人也能放下成見、食指大動。
坐擁“三湘四水”的湖南,到底有多愛魚?
湖南人對魚的感情,首先要從省份的別名說起,湖南的“湘”指的是三湘四水的地理格局,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和洞庭湖養(yǎng)育了湖南全境,每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伢子,和水總是離得不遠的。他們要么是聽著湘江邊的號子長大,要么在洞庭湖區(qū)的渡船上晃蕩過腳丫,要么在湘西田野的溪流邊釣過小魚小蝦......星羅棋布的河網(wǎng)是水源,是航道,更為湘人們提供了鮮活甜美、數(shù)量可觀的吃食。
湖南的魚,僅是省內的“土著”品種就有兩百余種,更不論其他常見的淡水魚。湖南人在這些魚類中嚴格篩選,把那些滋味最肥美的端上餐桌。本地人對魚的叫法是很奇特的,初來乍到選魚的時候,或許還聽不懂這些愛稱,所謂的“鮮子魚”其實是鯽魚,“刁子魚”則是藍刀魚,而“瓦子魚”則是大口鰱.......各種叫法普遍結合了湘地方言的音韻,親昵,朗朗上口,也與生活密不可分。
最受湖南人寵愛的無疑是“黃鴨叫”,它其實就是南方常見的黃顙魚,個頭雖小,但刺粗而少,肉嫩而松,因而頻登湖南人的家常餐桌,把它和豆腐一塊下鍋燜煮,只需加點青椒和紫蘇提味去腥,就能輕易吊出魚湯的鮮來,邀上三五好友一桌,一人一條吃肉、一人一碗喝湯,別提有多安逸。
湖南濕冷的氣候下形成了熱辣濃烈的湘式韻味,湖南人烹魚尤其講究鍋氣、火氣和江湖氣,魚肉下鍋之后,鐵鍋與火焰熱情協(xié)作,在不斷翻炒與沸騰中,魚肉才能覆上一層又一層的香辣咸香。
北靠洞庭湖的岳陽,往往就地取材,以湖水煮湖魚、烹上一鍋美味,不管是先煸再煮的魚火鍋,還是滋味更香濃的干鍋,總之必得是熱氣騰騰的;本地還有總計十幾種菜式、從小吃到主菜都以魚為主角的“巴陵全魚宴”,這是岳陽人待客時最周全最盛情的招待。
再把眼光投至湘江兩岸的城鎮(zhèn),沿江的魚市是人氣最旺的吃魚去處,仰仗著地利的湘江人,吃魚講究的是第一口鮮,對他們來說,不是江邊現(xiàn)殺現(xiàn)做的滋味都要差了些。一道水煮活魚是江邊的農家樂總能點到的招牌菜,架一口大鐵鍋、加入泉水燒開,再把魚肉剁成大塊滑入鍋中,扔點最簡單的蔥姜調料再蓋上蓋子,不一會兒就能得到一鍋湯白濃郁、肉肥緊實的鮮魚湯。
在鐘靈毓秀的湘西水鄉(xiāng),人們則把魚苗養(yǎng)在稻田里,利用各種天然餌料,養(yǎng)出小而肥美細嫩的稻花魚,個頭雖不大,卻鮮得很;鄰東江湖而居的郴州人則將魚肉片成片,在滾開的高湯里汆燙一會,碼在粉上做魚粉,變成不可或缺的日常主食。
煎炸蒸煮吃膩了?來湖南吃不一樣的!
哪怕不愛吃魚的朋友們,來到湖南的餐桌邊,也是極有可能一改作風、頻頻落筷的,畢竟湖南人做魚實在是“嬲塞”,在水煮、清蒸這些普通的招式以外,還能把魚變成種種你從來沒見過的賣相,讓人心生好奇:這是什么味兒的?
要說哪些魚肴是本地獨此一家的發(fā)明,湖南人必要率先提名火焙魚,這道湘菜館里常見的招牌菜,酥酥脆脆,既是讓外地朋友們無比新鮮的美味,也是湖南伢子最熟悉的味道,在當?shù)厝丝谥兴凶鲷~嫩子,鄉(xiāng)間長大的湖南伢子,下水捉魚撈蝦之后總能帶回一兜戰(zhàn)利品,回家交給大人處理干凈,用柴火慢慢地焙干,便成了火焙魚。焙后的小魚肉質緊實有嚼勁,連細密的魚刺也變得酥脆,除了滋味奪人之外,攜帶和保存也很便捷。
把酒糟和魚共炒,也是是湘贛一帶極具天才的創(chuàng)想,先把青魚切成大小適中的魚塊,扔到油鍋里炸出一身脆皮,再倒入酒糟和剁椒一同翻炒,就成就了香飄滿屋的酒糟魚。帶著大米清香的酒糟甜味是炒鍋里的“指揮家”,將魚肉、辣椒及各類調料的味道圓滿調和,還沒送到嘴里,聞到這香味便已經醉了。
湖南老饕哪怕是蒸魚也不走尋常路,粉蒸魚是湖區(qū)常見的吃食,把湘北一帶拿手的粉蒸菜的主料更換成不帶刺的鱸魚塊,用米粉調味、腌制之后再上鍋蒸熟,魚肉的滋潤被完美地鎖在一盤美味里。
多雨的湖南空氣中總氤氳著濕氣,天熱時悶濕,冬天則陰冷,魚肉本身又細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不耐烹飪和儲存,所以減少水分、延長保存時間的腌、熏、臘等方法,都是當?shù)仨槕鞎r發(fā)明出的烹飪妙計,在鎖鮮的同時也帶來了風味上的意外之喜。
譬如刨鹽魚,是把打好花刀的魚塊,裹上一層厚厚的鹽加以腌制,魚肉在鹽分的積極保護下肉質愈發(fā)緊實;到了想吃的時候,再把這鹽魚拿出來,洗干表面的鹽分,便能起鍋燒油、任意處置了。這樣的鹽魚可油燜可紅燒,或者撒上兩把豆豉辣椒上鍋蒸,也都韻味得緊。
結合了腌與熏兩種方法的醬板魚,是益陽和常德人的拿手絕活,每個家庭都獨有一份平衡辣與咸的調味秘方,上火熏烤之后各味香料被充分鎖在魚肉纖維里,撕上一塊嚼在口中,甜辣酥麻,簡直香掉了魂;以臘味見長的湘西更擅長做臘魚,最地道的做法只能在鄉(xiāng)村的老屋里得以實現(xiàn):家人們圍坐一圈烤著燒柴火的地爐,處理好的魚被一條條展開掛在房梁上,木材燃燒的煙氣向上飄散,日復一日的熏烘著原本鮮嫩的魚肉,時間為魚肉裹上煙熏的碳香,也為游子的味蕾鍍上故鄉(xiāng)的專屬記憶。
除了擅長餐桌上的魚肴,湖南人還點滿了把魚做成各式零嘴的特殊技能,洞庭魚尾、東江魚塊、毛毛魚、片片魚……小小一包方便攜帶與分享,是湖南游子們背包里帶得走的鄉(xiāng)愁。
湖南魚,通身都是寶
在湖南,要是吃魚只吃肉,很有可能要被長輩們感慨:“果咋細伢子真滴一點都不會呷!”在這片神奇的飲食熱土上大可以嘗試更多新奇選擇,湖南人把魚的各個部位都研究透了,不止常見的魚頭、魚身、魚尾,還有魚皮、魚骨、魚雜,甚至連最樸素的魚湯都沒放過,在各種細小的部位上演化出數(shù)道湘菜招牌菜。
走在長沙街頭看著魚嘴巴火鍋店的連鎖招牌,很難不心生疑惑,魚嘴居然也能湊成一桌菜?但走進店里點上一鍋也就什么都懂了,魚嘴部位的肉,既肥厚又不用擔心魚刺,軟軟爛爛,格外能吸湯汁,連肉帶湯地嗦上一口,用湖南人的話來說,簡直“香得下不得地!”
魚肚里也都是寶,湖區(qū)人民喜歡把魚籽魚泡單獨挑出來,倒上足量的剁椒一起燉煮,便成了一鍋魚籽魚泡火鍋,魚籽綿密、魚泡爽脆,在冬天來上一鍋,從胃口到心口都能熨熨帖貼。
魚骨、魚皮這種被大眾認知為邊角料的食材,在湖南的餐桌上卻格外能讓人接受,魚骨經過油炸高溫后,變成了酥脆可口的香辣魚骨;用泡椒和大蒜調味過的涼拌魚皮,有人吃不慣,也有人愛得緊。
而魚湯就更是精華中的精華,舀到碗里喝、煮上一把堿面,又或者用魚湯代替清水蒸一鍋砂鍋魚飯,都很相宜;然而魚湯不僅能夠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熱吃,還有一種不一樣的冷吃方式在湖南流行,那就是——魚凍。將魚湯中的雜質撈出,只留下澄清的魚湯,放到冬日里的室外凝成果凍一樣的魚凍,舀到碗里拌飯吃最香了。
洞庭寬、湘水長,魚在湖南人的生活里,既是山水間翻騰的生命力,更是活色生香的味覺記憶。湘人的日常生活,在一條魚、一碗湯里變得幸福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