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軍燕,邱作棟,周寧,王淑娜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 a.藥學部;b.心內三,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心力衰竭是我國最常見的入院原因及死亡原因之一[1],由于其發(fā)展迅速,嚴重程度較高,可能引起肺部異常水腫、腎損傷、休克等不良后果,嚴重還可能危及生命[2]。急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可能起源于心肌細胞損傷、慢性心衰以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3]。藥物是其治療中必不可少的干預手段[4]。急性心力衰竭常見類型為利鈉肽失調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異常,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作為利鈉肽調節(jié)劑,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療中起到了尤為關鍵的作用[5]。其可能通過下調心肌組織各細胞中內皮素的表達,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并且拮抗醛固酮的生成,發(fā)揮改善腎臟功能、加快心室重塑的作用。急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與炎癥反應亦有一定關聯,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可能通過抑制炎癥因子的分泌,從而抑制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損傷,緩解病情[6]。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對急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標、再入院率及炎癥因子的影響,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以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依照2021年發(fā)布的急慢性心衰診療指南標準[7]診斷為急性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為呼吸受阻、口唇發(fā)紺,伴隨咳痰(粉色泡沫樣)以及肺部濕啰音;血清腦鈉肽或N端B型鈉尿肽前體(N-terminal portion of proBNP,NT-proBNP)水平增加;(2)年齡18歲以上;(3)Killip心功能分級[8]≥Ⅱ級;(4)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伴有血液病;(3)近期創(chuàng)傷出血或嚴重出血史;(4)肝、腎功能障礙;(5)急性心肌炎;(6)心臟瓣膜病;(7)未完成治療或轉入其他治療或拒絕參與研究。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90例患者中男47例(52.22%),女43例(47.78%),年齡44~91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69.79±3.1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31例,Ⅲ級12例,Ⅳ級2例;心率(109.28±7.68)次·min-1。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69.46±3.22)歲;心功能分級Ⅱ級32例,Ⅲ級10例,Ⅳ級3例;心率(108.89±7.77)次·min-1。兩組上述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吸氧、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低鹽飲食、強心劑等治療。觀察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33)治療,治療前5 min將該藥物以1.5 μg·kg-1·min-1的速度進行靜脈沖擊,隨后以0.007 5 μg·kg-1·min-1的速度持續(xù)靜脈滴注。兩組均治療7 d。
急性轉慢性后進行慢性心力衰竭相關治療。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及心力衰竭臨床癥狀的緩解狀況。治療3個月后通過電話隨訪及電子病歷了解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情況。
(1)療效。于治療后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與干預前相比,患者心功能改善級別>2級為顯效;心功能改善1~2級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9]??傆行О@效和有效。(2)心功能指標測定。治療前后以心臟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測儀(ALOKA,日本;型號SSD-210F)測定心功能指標[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臟指數(cardiac index,CI)、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檢測3次,取平均值。(3)炎癥因子水平測定。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1分離血清(離心半徑15 cm),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 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NT-proBNP、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水平。(4)3個月內再入院率。隨訪3個月內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情況。(5)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治療期間患者低血壓、頭痛、惡心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心功能指標(LVEF、CI、CO)水平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IL-6、TGF-β1、NT-proBNP、hs-CRP、TNF-α水平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3個月內再入院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3個月內再入院率、心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健康問題。該疾病的發(fā)生與多種途徑相關。潛在的結構性或功能性心臟功能異常是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原因,潛在的心臟相關疾病可能引起生理途徑的激活,導致外周組織氧氣不足,引起組織充血,造成功能障礙[10]。另外,也可能由突發(fā)性疾病造成心肌細胞損傷,進一步造成心功能的異常[11]。急性心力衰竭干預不及時,可能會造成不良后果。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作為神經內分泌因子方向的治療藥物,在神經內分泌改善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研究進展[12]。本研究中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結果顯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療效明顯。這可能是由于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通過抑制心室重塑,調節(jié)心率,緩解了患者呼吸困難、組織水腫等臨床癥狀,促進疾病的恢復。
正常的心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但在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后,內源性利鈉肽有限,無法完成體內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心肌組織損傷,導致心肌功能失常,同時,心肌發(fā)生組織重構,LVEF水平下降[13]。心肌重構的發(fā)生與心功能指標的異常及疾病預后均具有一定相關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臨床上表現出CI、CO減少,LVEF、CI、CO與心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有關[14]。本研究顯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干預后的LVEF、CI、CO增加,提示該治療方式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有積極的改善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能夠降低LVEF,從而達到治療作用,并且能夠改善氧飽和度,降低CO,調節(jié)血流量,改善CI,調節(jié)心功能。
炎癥反應是多種疾病長期存在的狀態(tài),心肌組織的結構或功能改變也會引起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并且可能伴隨能量代謝紊亂,導致心肌細胞炎癥浸潤、纖維化,造成心力衰竭[15]。既往研究顯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通過影響心肌細胞纖維化,調控炎癥因子水平,能夠抑制巨噬細胞分泌TGF-β1及其他炎癥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抗心肌重塑[16]。本研究對于不同治療方式的NT-proBNP及炎癥因子表達進行測定,結果顯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治療后的IL-6、TGF-β1、NT-proBNP、hs-CRP、TNF-α水平降低。這是由于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聯合基礎治療后,有效降低了NT-proBNP的水平,進一步抑制炎癥因子水平,通過抑制IL-6、TGF-β1、hs-CRP、TNF-α的分泌,從而降低纖維化相關基因的表達,調節(jié)心臟微環(huán)境,發(fā)揮抑制心肌重塑的作用。朱妍[17]研究也顯示,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有效降低了IL-6、hs-CRP、TNF-α水平,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既往研究顯示,心率加快是急性心力衰竭的普遍臨床表現,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及時給予干預后,患者呼吸困難、水腫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率下降,血壓逐漸趨于平穩(wěn)[18]。本研究發(fā)現,在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的外源性利鈉肽干預后,能夠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提高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改善心功能,患者再入院率降低。這與上述結論相符。另外,該治療方式相對安全,引起不良反應的情況較少。
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能夠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并且能夠降低患者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