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qū)生態(tài)旅業(yè)公司原黨委委員、副總經(jīng)理黃某走上領導崗位后,思想?yún)s慢慢松懈,逐漸腐化墮落,奢靡享樂的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其日常生活開支。入不敷出的黃某想到了工作中接觸的商人老板:既然他們出手闊綽,何不找他們“借點錢”?
“我最近手頭不寬裕,找你借點錢……”面對某公司老板涂某的一次飯局邀約,黃某順勢提出了“借款”的想法。
“我承接的工程項目需要他簽字,他既然開口借錢了,為了搞好關系,我就必須借?!睘榱说玫礁唷瓣P照”,涂某欣然借了一筆錢給黃某。
此后,涂某從黃某手里相繼拿下幾個工程項目。其間,黃某多次提出“借款”要求,涂某累計向其轉(zhuǎn)賬75萬元,雙方均心照不宣地從未提及“還款”事宜。
而對于涂某的說法,黃某卻有自己的一番說辭。
“我每次都寫了借條,這些借款是我和朋友之間正常的民間借貸,怎么能說是受賄呢?”黃某振振有詞地辯解。
“如果只是借,為何沒有你歸還借款的記錄?”翻開那些借條,辦案人員向黃某追問道。
“這些老板都有求于我,即使我主動還,他們也不會要!”黃某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收錢,只“借”錢,這是黃某自認為“高明”的斂財把戲。他嘗試編造各種理由,直接或“以借為名”向有求于他的老板索要“借款”30多筆,累計金額高達180余萬元。最終,黃某因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80萬元。
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是當前反腐敗斗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下,收受賄賂手段越發(fā)隱蔽,如打著借用、借款等名義,“以借為名”收受或索取好處,給查處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以借為名”型受賄,雖然與民間借貸有相似的行為外觀,但從“借款”開始,行受賄雙方對“借款”只是利益輸送的掩蓋形式就心知肚明。在實踐中,如何對二者進行區(qū)分呢?
根據(jù)國家相關規(guī)定,“以借為名”型受賄,應當根據(jù)以下因素綜合判定:一是有無正當、合理的借款事由;二是款項的去向;三是雙方平時關系如何、有無經(jīng)濟往來;四是出借方是否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其謀取利益;五是借款后是否有歸還的意思表示及行為;六是有無歸還的能力;七是未歸還的原因;等等。
本案中,黃某與涂某經(jīng)濟往來密切,黃某認為其向涂某“借”的75萬元屬于民間借貸,不構成受賄。黃某的辯解是否成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首先,從借款雙方關系看。民間借貸雙方當事人之間往往為平等民事主體,而“以借為名”型受賄中,借款雙方往往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本案中,黃某與涂某雖系朋友關系,但黃某向涂某“借款”時,二人之間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且黃某多次為涂某在工程建設方面提供幫助,雙方以錢換權的主觀目的明顯。
其次,從借款用途看。正常的民間借貸,借款事由往往具有真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款項去向與借款事由相符。本案中,黃某稱借款還信用卡,但實際卻用于生活揮霍,借款事由缺乏真實性和必要性。
最后,從借款歸還情況看。對于正常借款,借款人一般按約定時間歸還,即便不能及時還款,也會通過支付部分利息、重新出具借條等方式以請求延期歸還。本案中,黃某明知自己無償還能力仍向涂某借款,其自始至終也無歸還意圖,故可認定黃某具有受賄故意。
因此,本案中,黃某與涂某之間所謂“借款”行為,實質(zhì)是黃某“以借為名”的受賄犯罪行為。
黨員、干部因個人生活問題向他人借款借物,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向管理和服務對象借款借物,可能影響公正執(zhí)行公務,則違反了廉潔紀律。對此,《中國共產(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九十九條有明確規(guī)定。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到,借用管理和服務對象財物,實際上出借的是手中的權力,本質(zhì)是公權的異化和濫用,必須堅決避免發(fā)生此類行為。
(作者單位:重慶市紀委監(jiān)委、長壽區(qū)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