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山月
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奉天承運的皇帝不下四百位。
漢高祖劉邦,卻是一枚異數(shù),可謂“草根錦鯉”的典型代表。
他一介布衣,提三尺長劍,三年滅秦,五年滅項,開四百年漢朝,辟千百載國運。
陳壽在《漢高祖論》中評價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終不為人下?!?/p>
劉邦羈勒英雄,鞭驅(qū)天下,或以智成,或以義致。
身處低位,備受凌辱之際,他爭氣不生氣;與人爭鋒,生死相搏之時,他翻身不翻臉。
正所謂智者不輕怨,仁者不輕絕。
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得住脾氣,方能犯其至難,圖其至遠(yuǎn)。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揭竿而起。
彼時,天下苦秦久矣,能人異士紛紛響應(yīng),沛縣縣令也想順勢起義,反抗暴秦。
在獄掾曹參、主吏蕭何的建議下,縣令調(diào)來泗水亭亭長劉邦,共謀大事。
可當(dāng)劉邦帶著幾百號兄弟風(fēng)塵仆仆地趕來,卻被縣令視作烏合之眾,拒于城門之外。
本是一腔赤誠前來相助,反而被罵販夫走卒不堪大任,任是誰都咽不下這口氣。
有人拍著城門咒罵,有人要火燒沛縣,還有人臨陣倒戈,投靠秦軍。
見手下們怒火中燒,劉邦反而面無慍色,命人用帛寫了封信射到城內(nèi)。
他向百姓陳說利害:“再不開城門,等秦軍打來,你我均無葬身之地?!?/p>
此言一出,城內(nèi)百姓無不響應(yīng),他們殺掉縣令,放劉邦進城。
自此,在曹參和蕭何的輔佐下,劉邦得以在沛縣站穩(wěn)腳跟,逐步壯大。
《菜根譚》有言:“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p>
遇事不怒,方可沉穩(wěn)心緒,不至于被內(nèi)心的風(fēng)雨擊潰。
壓得住脾氣,才能反觀自身處境,騰挪出進取的余地。
楚懷王曾與劉邦、項羽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lǐng)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向西進發(fā)。
在他與諸侯酣戰(zhàn)之際,劉邦卻一馬當(dāng)先入主咸陽。
看著秦宮里數(shù)不盡的美女珍寶,劉邦頓時迷了心竅,只顧享樂。
武將樊噲冒死進諫,直斥他“這是要做富家翁”,其他臣子也不顧顏面,稱他不過是酒色之徒,毫無帝王之相。
劉邦惱羞成怒,但很快,他就平息怒火,靜心思考。
如果以“漢中王”自居,不僅會引來殺身之禍,還會失民心、失天下。
于是,他搬出秦宮,將財寶封于庫房,并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
此舉深得民心,防患未然,令劉邦大顯王者風(fēng)范。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萬變憂定,神怡氣靜。
不被情緒左右,在沉思中反躬自省,我們才能審時度勢,一步步走向命運巔峰。
爭氣而不生氣,方可運籌帷幄,謀定全局。
楚漢相爭之際,劉邦和項羽皆廣納天下賢良。
有個叫王陵的謀士,出身顯貴,家財頗豐,又足智多謀,頗有麒麟之才。
為將其納入麾下,劉邦屈尊降貴,登門拜訪。
卻不想王陵眼高于頂,看不起劉邦出身寒微,多次折辱于他。
但劉邦不以為意,仍舊一派和氣繼續(xù)籠絡(luò)。
而另一邊,項羽也對王陵頻頻相邀,卻在被拒之后大動肝火,綁了王陵的母親逼其就范。
為了不讓兒子為難,王母揮劍自刎。
項羽竟一氣之下,將王母尸體投入沸水之中烹煮。
噩耗傳來,王陵發(fā)誓為母報仇,隨后投靠劉邦,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
王陵的追隨,大大增加了劉邦日后翻身的籌碼。
不少歷史學(xué)家評價劉邦是“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式人物。
他的英勇,并非戰(zhàn)場上的廝殺,而是一種極有城府的內(nèi)慧。
他深諳用人之道,很少像項羽這般動輒翻臉,為自己樹敵,而是懂得放低自己,以退為進,以和致祥。
韓信,在發(fā)跡之前,不過是漢營里的一名小卒。
見晉升無望,他竟在一個月夜私自出逃。
蕭何及時追回,將其舉薦到劉邦面前。
劉邦對韓信的出逃本就不悅,不承想韓信又提出諸多“霸王條款”。
他要求劉邦修筑高達九丈的拜將臺,親自將帥印交到他手上。
對此滿朝文武多有不忿,但劉邦沒有翻臉,滿足了韓信的所有要求。
他深知欲成大事,離不開此人相助,更何況他明白韓信并非“狂傲”,而是為了樹立軍威。
后來的歷史證明,在楚漢相爭的棋局中,韓信是助劉邦獲勝的重要棋子。
李世民曾感慨:“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guī)模弘遠(yuǎn),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p>
凡事以大局為重,不計較錙銖小事,此等心胸與格局,助劉邦得賢臣而定天下。
人海中沉浮,我們總會與形形色色的人產(chǎn)生交集。
若一味爭鋒較量,勢必令自己樹敵無數(shù),被群起而攻之。
與其意氣用事,與人失和,倒不如給人一個臺階下,讓自己多一條路可走。
公元前196年,劉邦御駕親征,平定了淮南王叛亂。
還軍途中,路過沛縣,劉邦不由得思緒翻滾,感慨萬千。
他暫停行軍,大擺宴席,請父老一聚。
把酒言歡之際,劉邦老淚縱橫地唱道:“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曲《大風(fēng)歌》,唱出了劉邦跌宕而又精彩的一生。
他憑用人之術(shù),得猛士追隨,又靠自我約束,威加海內(nèi)。
最終,拯厄除暴,功濟于時,盡顯開國君王的風(fēng)度與雅量。
氣和者貴,性柔者富,德厚者旺。
沉浮于世間,當(dāng)生如芥子,心藏須彌,不因一時氣惱而自毀前途;當(dāng)恕不過奪,大直若屈,不因與人交惡而自斷后路。
爭氣不生氣,翻身不翻臉,是高手的進取之道,更是俗世為人的生存智慧。
(摘自微信公眾號“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