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正如人們常說的“龍為鱗蟲之長,虎乃諸獸之王”,可見龍的地位非同一般。千百年來,龍被當作一種古老的圖騰,被賦予神秘的色彩,同時也是寓意吉祥,象征權(quán)力和地位的祥瑞神獸。龍自誕生那天起就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在中華大地到處都有龍的影子,其中包括青銅器上的龍。
青銅器之“龍”
豐富多樣的青銅器,簡稱銅器,是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它熔鑄著創(chuàng)作者的聰明才智,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厚重的美學價值。青銅文化發(fā)源于古代,遍及華夏大地。
據(jù)記載,通州于家務鄉(xiāng)、張家灣鎮(zhèn)、永順鎮(zhèn)、宋莊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曾出土了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鼎、青銅壺、青銅鏃、戈、鑾鈴,青銅鏡、刀幣鎏金描彩青銅像器物,充分說明古代通州有青銅鑄造工藝。
青銅器有造型藝術、雕刻藝術、裝飾藝術、銘文書法藝術等藝術之美,尤其突出了龍紋裝飾藝術。在很多青銅器上都有龍紋裝飾,也叫紋飾或龍紋,屬于青銅器上的裝飾之一。這些龍紋大體上可分為變形龍紋、卷龍紋、交龍紋、雙體龍紋、長冠龍紋、花冠龍紋等種類。每個青銅龍紋都有各自的藝術特征和時代精神,都和古代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
青銅器上龍的特點是身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須、四只爪子、鱗片大,等等。在形象上有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掌似虎、爪似鷹。
通州區(qū)博物館內(nèi)有一口明代寶光寺銅鐘,是該館的鎮(zhèn)館文物之一,為青銅所鑄。此鐘高1.7米,鐘口直徑1.1米,圓頂圓肩、直身蓮口,有漢字“大明景泰”“皇圖永固”“帝道遐昌”。銅鐘鐘身上還刻有漢文、梵字經(jīng)文、藏文等銘文和紋飾。銅鐘的鐘裙上方還刻著周易八卦的卦象。
現(xiàn)如今,在通州區(qū)運河文化廣場北側(cè)也懸掛著一口明代寶光寺銅鐘。此鐘是北京華興達青銅雕塑藝術有限公司按原樣大小復制的,公司的領頭人是古銅張派第四代傳承人李萬祥。
20世紀80年代,通州先后涌現(xiàn)出兩個生產(chǎn)銅制工藝品的廠家,一個是西集鄉(xiāng)(1990年3月改為鎮(zhèn))的北京藝海工藝廠,后來改為北京藝海實業(yè)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專門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復制銅鳥、銅獸、銅佛等文物珍品。還有一個是胡各莊鄉(xiāng)(2000年7月改為鎮(zhèn);2001年11月與甘棠鎮(zhèn)合并為潞城鎮(zhèn))大臺村的北京東光精鑄廠,主要復制青銅器。后來,由于多種原因,這兩個廠家走進了歷史的深處。
1988年8月,曾在大臺村東光精鑄廠工作過的青年李萬祥回到牛堡屯鄉(xiāng)(1990年3月改為鎮(zhèn);2001年12月并入張家灣鎮(zhèn))北儀閣村,在村外一處廢舊廠區(qū)內(nèi)創(chuàng)建了北京華興達青銅器復制加工廠。2022年秋更名為北京華興達古青銅雕塑藝術有限公司。
30多年來,李萬祥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故宮博物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全國各大文博單位復制過馬踏飛燕、雙羊尊、四羊方尊、五耳鼎、司母戊鼎、中華爵(矗立于北京國際飯店門前)、寶光寺銅鐘、文廟編鐘、戰(zhàn)國青銅編鐘(懸置于山東省曲阜孔廟殿堂)、北京觀象臺各種儀器、漢代候風地動儀、十米高的銅坐龍等大小器物數(shù)以萬件。他創(chuàng)辦的北京華興達青銅雕塑藝術有限公司也成為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團體會員單位及定點制作基地,所以才能“藏”有如此多的國寶級的青銅器復制件。
這些青銅器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有龍的形象。除了龍紋等紋飾,還有龍形把手、龍形扭、龍形耳子等。他們復制或研制的青銅器共有佛像、鑄鐘、大鼎等文物復制仿制八大系列,幾百個品種,有鼎、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量器、銅鏡及雜器等諸多類別。
隨著時代的變遷,青銅器已經(jīng)成為博物館或工作室中的珍貴文物。但青銅器上的龍紋等龍的形象,因為寓意吉祥,至今仍然備受人們的喜愛。
工作室之“龍”
張家灣鎮(zhèn)中街小區(qū)有個青銅器工作室,就像“青銅器博物館”,主人正是古銅張派第四代傳承人李萬祥。
李萬祥在青銅器工作室主要展示著夏、商、西周以來各個朝代有代表性的仿古青銅器,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青銅器的發(fā)展歷史。這個工作室在青銅器的研發(fā)、修復、復制、制作、展示、教學等方面,傳承了青銅器千年工藝,弘揚了龍文化。
工作室的展臺上,包括會議室的桌子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青銅器。到這里參觀,真的是讓人目不暇接,仿佛走進了歷史隧道,近距離感受中國各個歷史朝代青銅器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李萬祥如數(shù)家珍地逐一介紹,為人們打開了青銅器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對青銅器有了不少了解。
青銅器的用途和性質(zhì)有所不同,一般把青銅器分為食器、酒器、水器、量器、工具、兵器、樂器、車馬器、日用器、貨幣等十大類別,每個類別又分為很多種。在這些青銅器上,很多都有龍形把手、龍形扭、龍形耳子等。特別是龍紋等裝飾用得最多,青銅器的龍紋裝飾是一種語言,一種符號,一種表達方式,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不同的歷史朝代,龍的造型是不一樣的,富有時代和不同時期的民族文化特征,它們在青銅器上各自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在李萬祥青銅器工作室,尋找那些與龍文化有關的青銅器,真是比比皆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既有復制的,也有自己研發(fā)的。
過去知道“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本上,如今在李萬祥青銅器工作室就能見到它,這是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fā)明的傳世杰作,李萬祥復制的。地動儀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像一個酒壇子,四圍鑄有八條龍,龍頭伸向八個方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都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個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個方向如發(fā)生地震,對應方向的龍口所含的龍珠就會落入蟾蜍口中,由此就能讓人知道哪個方向發(fā)生了地震。
30多年來,李萬祥和徒弟趙鳳梅在修復、復制、制作青銅器中,還注重研發(fā)新產(chǎn)品,比如《左方盉》《龍鳳呈祥》(龍鳳瓶),等等?!洱堷P呈祥》撇口,短頸,肩、頸部內(nèi)收,腹部微鼓,足部稍微外撇,瓶口和瓶底大小相近,造型十分精美。此瓶一面的腹部雕刻著龍,另一面的腹部雕刻著鳳,在頸部兩側(cè)分別刻有“龍鳳呈祥”四個大字。特別是位于頸部和腹部的兩組耳子,上面是鳳,下面是龍。這兩件青銅器是由李萬祥設計,趙鳳梅雕刻,屬于他們的獨創(chuàng),這樣的青銅器還有很多。
青銅器工藝精湛,形態(tài)各異,造型精美,生動傳神,大小不等,高矮不一,用途不同,文化內(nèi)涵深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和欣賞價值。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和龍紋風格的不斷演變,表達出中國先民對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期盼,彰顯了中國歷史朝代的繁榮與興盛,體現(xiàn)出中國龍文化的悠久性、延續(xù)性、多樣性、普遍性、整合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