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影 張國慶
黃褐斑是一種因紫外線照射、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引起的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主體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1],中醫(yī)稱為“黧黑斑”。治療上西醫(yī)主要通過外用化學剝脫劑、光電技術、內服抑制黑色素合成的藥物等方法[2],易引起患者皮膚屏障受損、接觸性皮炎及炎癥后色素沉著等不良作用,且容易復發(fā)[3,4]。中醫(yī)治療黃褐斑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與方法,本研究通過運用中藥與針刺結合的方法治療肝腎陰虛型黃褐斑,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2022年12月于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就診的74例肝腎陰虛型黃褐斑患者。用信封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3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制定標準(2003年修定稿)》[5]。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對稱性分布,無炎癥表現(xiàn)及鱗屑;②無明顯自覺癥狀;③女性多發(fā),主要發(fā)生在青春期后;④病情可有季節(jié)性,常夏重冬輕;⑤排除其他疾病(如顴部褐青色痣、Riehl黑變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蘚等)引起的色素沉著。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黃褐斑診療專家共識(2021版)》[6]中肝腎陰虛型診斷標準。面部皮膚多呈黑褐色,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眼澀,月經不調,五心煩熱,舌淡紅少苔,脈沉細。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黃褐斑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8~58歲; 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治療;②有血栓、心梗、腦梗死病史;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氨甲環(huán)酸片(商品名:妥塞敏;廠家: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0.5 g/片),每次1片,每日2次。觀察組:①針刺治療。選穴:體針:阿是穴、足三里(雙側)、合谷(雙側)、太溪(雙側)、三陰交(雙側)、血海(雙側)、太沖(雙側)、肝俞(雙側)、腎俞(雙側);耳針:肝(雙側)、腎(雙側)、內分泌(雙側)、面頰(雙側)。操作:患者選擇合適體位,常規(guī)消毒后,面部淺刺,以刺入皮膚不脫落為度,每針相隔0.5 cm;四肢及軀干部穴位直刺或斜刺,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耳針直刺入皮下或軟骨淺層。每次留針40 min,每隔10 min用平補平瀉法行針1次。每周治療3次。②耳穴壓丸:耳廓消毒后,取耳穴壓丸貼片分別貼于雙耳肝、腎、內分泌、面頰處。囑咐患者每天按揉3次,每次按揉5 min。③中藥治療:自擬滋陰祛斑方。用藥如下:菟絲子、女貞子、墨旱蓮、熟地黃、山萸肉各20 g,牡丹皮、白茯苓、白芷、川芎、丹參各15 g,桂枝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早晚分服。
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8周。治療期間囑2組患者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情舒暢,作息規(guī)律,注意物理防曬,使用保濕類護膚品,避免外用其他藥物或者祛斑類護膚品。
1.5.2 觀察指標①皮損面積評分、皮損顏色評分:參照《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制定標準(2003年修定稿)》[5]。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人黑色素細胞刺激(MSH)指標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靜脈血,送至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檢測。③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將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眼澀、月經不調、五心煩熱、舌苔和脈象癥狀,按照程度大小分為正常(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計算。
1.5.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制定標準(2003年修定稿)》[5]?;局斡?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顯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60%,顏色明顯變淡;好轉: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無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描述,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者配對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皮損評分治療后,2組患者皮損評分均比治療前低(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皮損評分比較 (分,
2.2 血清指標治療后,2組患者血清SOD水平較前升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血清MDA、MSA治療后均較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 (例,
2.3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后,2組患者積分較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4 療效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黃褐斑發(fā)病與機體細胞氧化受損及抗氧化能力有關[7]。黃褐斑患者在紫外線照射等有害因素作用下,機體產生大量氧自由基,機體氧化應激發(fā)生異常,細胞脂膜發(fā)生過氧化反應,最終產物為MDA,因此MDA可作為細胞氧化損傷的指標[8];SOD是抗氧化系統(tǒng)中常見的抗氧化酶,其能清除氧自由基,黃褐斑患者SOD含量減少,可能與SOD消耗增多有關,因此SOD可作為評價黃褐斑療效的指標之一[9]。SOD具有抗氧化作用, MDA是細胞氧化產物,兩者分別反映機體抗氧化能力和皮膚細胞損傷程度。MSH與酪氨酸酶的活性成正相關,從而增加色素沉著[10]。有研究認為,MDA的過量積累會引起細胞中蛋白質、核酸的交聯(lián)聚合,形成色素[11];SOD可通過抑制MSH的分泌,從而抑制色素沉著。因此,黃褐斑患者在紫外線照射等誘因作用下, MDA產生增加,SOD消耗增多,MSH分泌增加,皮膚色素沉著加重。
根據(jù)中醫(yī)“司外揣內”的思想,黃褐斑患者外在表現(xiàn)為皮膚色素沉著,內在為肝、脾、腎臟腑功能失常。黃褐斑患者皮損顏色比正常膚色黑,中醫(yī)稱為“黧黑斑”。五行理論中腎主黑色,腎臟功能失常,顯示于面部為黑色。血藏于肝,精藏于腎,精與血同為陰液,兩者可以互相轉化。經、孕、產、乳等女性特殊時期皆可耗傷精血,精血虧虛,水不制火,火燥成斑。女子以肝為先天,生活與工作的壓力易導致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氣機阻滯無法推動血的運行,氣血無法上榮于面部,面部肌膚失養(yǎng)則面色暗沉無光澤;同時氣滯血瘀,形成色斑。
從針刺分析,淺刺皮損處,起到疏通皮部經絡、加速皮膚新陳代謝的作用。根據(jù)陽明經多氣多血、“面口合谷收”循經取穴的原理,分別于上下肢的足三里、合谷遠端取穴,調和氣血,使氣血上達面部,充養(yǎng)面部肌膚。三陰交、太溪、肝俞、腎俞滋補肝腎之陰,調和陰陽。加用血?;钛觥⑻珱_調暢氣機。通過針刺肝、腎等耳穴聯(lián)絡臟腑,加強滋補肝腎、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改善皮損癥狀的作用。耳穴壓丸作用機制同耳針,患者可隨時隨地按揉耳穴,操作簡單方便,同時增強對耳穴的刺激作用。
從方藥分析,熟地黃、山萸肉、女貞子、墨旱蓮歸肝腎二經,滋陰補血。菟絲子陰陽并補,且陽性藥物可幫助陰血的化生。牡丹皮即可清瀉虛火,也可活血化瘀。無瘀不成斑,丹參活血祛瘀以消斑,現(xiàn)代藥理認為丹參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酪氨酸酶活性等作用[12]。周小琴等[13]通過物理方法導入丹參注射液,有效率達到95.7%。有學者認為白色藥物具有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功效[14],根據(jù)“以白治黑” 的色象理論,白芷和茯苓可褪黑消斑。川芎活血行氣,其性升散,作為引經藥物,使氣血上達面部肌膚。桂枝溫通經脈,既可防止滋陰藥滋膩礙胃,又可以幫助諸藥更好發(fā)揮療效。炙甘草調和諸藥。
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可改善患者皮損癥狀,增加血清SOD水平,降低血清MDA、MSH水平,改善黃褐斑癥狀。針刺結合中藥能夠提高有效率,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針藥結合治療肝腎陰虛型黃褐斑可改善皮損癥狀。但是本研究仍有樣本量少、患者地域差別小、證型單一等不足,后期擬擴大樣本量、多中心聯(lián)合招募各地患者、招募其他中醫(yī)證型的患者,以深入研究針藥結合治療黃褐斑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