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張金娣 鄧婷婷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性。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含有大量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法律常識等比較枯燥、抽象的內容。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其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解和接受這些內容存在一定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格外注意教學的“生活化”,即教師要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盡量找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契合的角度,幫助學生從個性化的角度來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互動更加自如、語境更加開闊、情感更加親近、思考更加深入,從而促進其自主探究、自主建構,有效形成核心素養(yǎng)。
根據(j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杜威“從做中學”實踐教學觀點、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我們總結了“四段式”教學模式。“四段式”教學模式強調以真實情境中的實踐為基點,以互動生成的問題探究為脈絡,以課內外師生、他人活動為載體,以多角度辨析探究為核心,以日常生活為廣闊天地,讓成長真實發(fā)生。所有教學過程均強調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思考、交流分享、合作解決、自主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這一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3~4年級則為: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學會承擔家庭責任,熱愛集體,參與集體活動和民主管理,有互助意識。從以上表述可知,“責任與擔當”不只是學生應具有的一種意識,更要化為在家庭、學校、班級等具體的生活場景中的實際行動。
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我為學校出點力”的主題是“發(fā)現(xiàn)學??梢愿倪M的地方,我可以為學校貢獻智慧與力量”,第三單元第十課“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是通過“體驗和感受,深刻感受生命來之不易”。這兩課都是通過調研、討論、交流、感受等具體活動,來展現(xiàn)小學生對學校、對家庭的赤誠愛心、責任擔當。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我嘗試以“四段式”教學踐行“生活化”理念,初有收獲。
第一段:課前(觀察實踐,自主思考)
依據(jù)教學內容,尊重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在課前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調研單,讓學生通過真聽、真看、真體驗、真調研,產(chǎn)生初步認識,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也逐步養(yǎng)成認知世界的好習慣。課前調研單是一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指引著學生的探究方向。我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課前設置課前調研單,引領學生有主題、有步驟地去真聽、真看、真體驗、真調研,把調研中生成的真實想法和初步建議記錄下來。
在“我為學校出點力”這一課中,我設置了以“學校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為主題的課前調研單。這份調研單由學生獨立或以自愿組成的小組為單位來填寫。學生利用課間進行了討論,大致確認了四個地方:走廊、教室、操場、學校周邊。并自主分組,每個小組進行分工,學生自由認領任務,一人當組長,一人當記錄員,若干人進行采訪,分別采訪身邊的各類人。這一課中學生在調研過程中采訪了年級組長、校長、周圍的同學、家長,甚至還有學校的保潔阿姨、物業(yè)叔叔,他們在真實的生活中行走、觸摸、詢問、討論、質疑、思考及嘗試解決。這些內容與過程、疑問與成果都來源于真實的人、真實的場景,為學生日后的學習、交流與分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形成了初步的觀點。同時,讓學生逐步學會主動帶著會觀察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去生活。
在“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這一課中,我設計了“采訪我們的父母了解自己成長的故事”的課前調研單。學生通過對自己的父母及家人們的采訪,進而了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了解媽媽孕育自己不容易。為了此次調研,我設置了四個問題。問題一:我的出生過程是怎樣的?爸爸媽媽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問題二:小時候我的身體好嗎?經(jīng)常生病嗎?問題三:小時候我淘氣嗎?做過什么危險的事情?問題四:問父母及家人們你想問的問題。有位學生在分享媽媽孕育過程中的不容易以及生產(chǎn)時大出血差點丟了生命的故事,淚濕了雙眼,最終感悟到母愛的偉大;也有的學生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拿出來與同學們一同分享,對比自己和小時候的不一樣,感受父母養(yǎng)育我們的不容易。學生通過課前采訪活動,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不易,感悟父母為了我們付出了無數(shù)心血,我們要懂得感恩父母。
這兩份課前調研單旨在引領學生有主題、有步驟地去真聽、真看、真體驗、真調研,把調研中生成的真實想法和調研結果記錄下來。兩課的課前調研記錄形式自由,文字、圖畫、圖示、照片均可。
第二段:課中(情境辨析,多途探究)
在課前實踐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并利用課上活動任務單,引導學生體驗、探究,形成初步感受和基本認知。
在“我為學校出點力”這一課中,我讓學生以4人為一組,分成12個小組進行分享匯報,小組長總結匯報,其他組員補充說明。正是有了課前充分的調研,學生才能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自然引入,有話可說,有說服力。遇到不同意見時,辯論起來也是有理有據(jù),頭頭是道。如,一個學生在說起學校操場上的籃球架太高,低年級小朋友為此急哭了的場景時,眼眶都紅了。這種為同學著急、為學校著急的心情讓學生很感動,點燃了學生提建議的熱情,紛紛各抒己見,給籃球架支出了各種“妙招”:有的學生希望在高球架旁邊安裝一些矮球架,有的建議給球架的立柱上多綁幾個不同高度的球筐,有的建議在低年級活動區(qū)域的墻上定制一些小球架,等等。這些討論和交流正是由于話題源于真實的生活,做法源于真實的實踐,才能探討得如此深入。在學生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我會積極引導學生按以下四個標準去評價同學的發(fā)言情況:調研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提出的建議是否科學合理?有沒有操作性?組內成員的合作意識如何?在評價的過程中,我向學生明確:無論你提出問題的水平如何,建議是否行之有效,只要“愿出主意,肯想辦法”,那就是在“為學校出點力”。
在“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這節(jié)課上,我除了引導學生思考媽媽在懷孕期間遇到的困難外,還設置了一個5分鐘的體驗活動: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孕媽媽”。讓學生自行按照要求進行角色扮演,邊做動作邊思考當“孕媽媽”時的感受。大家先是體驗“自己”的角色,然后體驗當“孕媽媽”。學生在體驗“自己”彎腰撿東西、系鞋帶、趴在桌子上休息這三個動作時,大部分同學是笑呵呵的,一邊做一邊和同學討論說十分輕松。但是,當他們把書包背在前面體驗“孕媽媽”這個角色,撿東西時不能十分順利地彎腰,只能側著身體慢慢下去,在系鞋帶時因為書包的阻擋,十分困難,趴在桌子上休息時很多學生根本沒法趴著,只能抱著書包坐在那里閉上眼睛休息。通過不同的體驗感受,很多學生觸動很大。如一個學生在分享體驗感受時,想起了媽媽以前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時不由得淚濕了雙眸。學生意識到媽媽為了能夠順利生產(chǎn)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更容易共情。學生在體驗、探討、分享、交流中親身感受父母的愛,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自己的生命很珍貴。
第三段:課中(明理導行,多元評價)
教師通過活動體驗、小組合作等方式,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的思辨對話中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深化認知,明晰做法。
在“我為學校出點力”這一課中,學生進行了全員討論交流,梳理好本組的任務單之后,我提出了以下問題:有了這些建議,我們應該怎么辦?有的學生提出,要把調研結果交給校長,讓校長幫助實現(xiàn)這些建議。有的學生提出,所有人都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為學校的建設出點力。針對學生的各項提議,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可以在課后撰寫調研報告或倡議書上交校長室。有的學生提出“不敢去校長室”時,教師則因勢利導,現(xiàn)場“支招”,生成情境表演“我向校長去匯報”,充分肯定學生敢于克服心理障礙完成任務的勇氣,肯定這種“我為學校出點力”的責任心。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爭論、質疑、共識等都是建立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凸顯出勇?lián)熑蔚膬?yōu)秀品質。
在“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這一課中,我利用了2023年亞運會滑板項目冠軍陳燁的故事,分享陳燁爸爸為了培育他,“砸鍋賣鐵”地支持他追求夢想的故事。本環(huán)節(jié)我緊跟時代熱點,用陳燁的故事引出父母培育學生的故事,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家人也為自己付出了無數(shù)的心血和汗水。我還設置了小組分享活動:小組內先自行分享父母或者家人在培養(yǎng)你們特長、支持你們夢想時的小故事。討論完畢后進行全班分享。學生在分享自己的父母讓自己順利參加喜歡的書法、舞蹈、畫畫等興趣班時,臉上流露著開心的笑容。有一位學生分享道:自己很想打羽毛球,但是由于家里經(jīng)濟困難,爸爸拒絕給他報名學習,他一開始很難過,后來得知爸爸為了實現(xiàn)他的夢想,省吃儉用湊足了錢給他報班學習后轉悲為喜,讓我們每一個在場的人十分感動。學生在分享交流中體會家人培育自己付出的愛與辛苦,體會自己的生命凝結了很多人的心血與關愛,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珍貴。
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知識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由學習主體自身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能夠獲取的學習資料積極主動構建的。我采取“四段式”教學正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方式引領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中以活動、體驗、實踐等為載體自主建構價值觀,進而形成自覺行動。
第四段:課后(拓展實踐,生活養(yǎng)成)
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后,將所學應用于實踐當中,回歸生活,課后再生成新問題、新觀點,進行新的觀察調研,再次實踐,明理導行,進而升華課程主題。
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出示了課后實踐單。
“我為學校出點力”這一課設置的課后實踐活動任務是觀察實踐,主題是“自己家所住小區(qū)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并提出建議和做法”。這樣的實踐作業(yè)將本節(jié)課上的收獲進一步拓展至自己的生活場所,進一步鞏固已萌發(fā)的“責任擔當”意識:不僅在校要當一名有責任心的好學生,在社會也要爭當有責任心的好公民。課內課外,情境不一,卻都有助于持續(xù)提升育人效果。就“我們的生命來之不易”這一課,我進行了延伸:那我們的生命如此寶貴,應該如何對待寶貴的生命呢?讓學生在探究中深化認知。學生可以結合本課所學,體會自己在成長中得到了家人無盡的關愛和呵護,在孕育的過程中媽媽承受了很多辛苦,在養(yǎng)育生命的過程中也傾注了全家人的心血,因此生命真的很寶貴,而如何好好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生命則引出了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核心內容,把學習延伸到下節(jié)課。
我在這兩節(jié)課中采用的“四段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生活為基,以學生為本,努力遵循“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這樣的思維路徑,努力強化學生的體驗感、感受力、理解力和行動力,讓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最終指向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實踐中,其實施策略有三點:(1)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尊重這種生活經(jīng)歷帶來的個性化的視角,并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粗暴,生硬塑造。(2)精心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情境與活動中沉浸式地進行感受與體驗,自主學習,自主成長。(3)開闊學生的視野。重視課堂中生成的話題、收獲或未解之疑等的課外延展,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在更廣闊的生活中去尋求答案、獲取成長,這才是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正途。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四段式”教學注重強調貼近學生生活,尊重兒童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打開生活之窗,在真實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與行動能力?!皹嫿ㄐ≌n堂,融入大生活”是學生主動收集生活素材,主動對身邊生活進行觀察、思考、變革的過程,正是他們一步步積淀素養(yǎng)、全面成長的過程。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