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
下到發(fā)掘坑,腳踩三千年前的泥土
揭開厚實泥土,與揭開單薄書頁
并無本質(zhì)上的不同。同樣道理
對深層幽暗施以解剖刀式的發(fā)掘
與向浩渺虛空拋去望遠鏡式的張望
皆由難以遏制的人類好奇心驅(qū)動。
此刻,我下到商周遺址發(fā)掘坑里
腳踩三千年前的泥土。這一瞬間
與玩模擬太空遨游游戲時的飄浮感
觸類旁通。土壤怎么不能由星云
光和暗以及無邊的靜謐構(gòu)成呢?
如果宏觀沒有盡頭,那么誰能阻止
對于微觀的想象?器物的神秘
如果不能否認它是時空里的縮影
也不應(yīng)否認它的行星或恒星的屬性。
一座遺址坑或許對應(yīng)著一個星座。
遺址坑里,仿佛生成了全息影像
在這小宇宙中,一個時代生動復活。
一只黝黑的、殘缺的鹿角
塑料密封袋,一只殘缺的鹿角
被記錄紙簡單標注。這情形就像
輕柔的小手撫摸一張滄桑的臉。
粗壯鹿角,需要多少咀嚼和消化
才能長成?殘破前,它觸碰的
是竹葉還是柳枝、晨露抑或月色?
是陷阱還是暗索,阻斷了跳躍?
是急速的冷箭,還是破空的長矛
帶走了林間和草地的呦呦鹿鳴?
黝黑的、殘缺的鹿角是一個呈現(xiàn)
但我無法確定這一件出土之物
是輕舒吐納,還是抿住一聲驚叫
也無力在食草與嗜血的場景之間
做出恰當?shù)木駬瘛3聊穆菇?/p>
沉默著,就像被遺忘的一個暗號。
遺址坑土層上的斷代劃線
站在遺址坑的商周層面,往壁上丈量
距底部十幾厘米處的劃線是秦漢
二三十厘米處是唐宋,明清那一層
有五六十厘米高,接近頂部的是民國
距底部已達一米多。當代置于覆土之上。
覆土之上是塵埃。塵埃之上是無盡虛空。
站在遺址坑角度想事情,難免會把
天空想得超邁,把土地想得隱忍。近旁
桑澗河水不舍晝夜,斷代劃線就像
脈動奔突。想到世事該怎樣由鏟刀、毛刷
理出紋路?想到凡俗日子,誰能給我
一條精準的線條,刻畫我的已知和未知?
責任編輯 王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