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朝代的國號來自于開國皇帝立國前的封號名稱。劉邦建立漢朝前被封為漢王,李淵建立唐朝前被封為唐王,司馬炎建立晉朝前剛剛繼承了晉王的封號。楊堅也不例外,他建立隋朝前被封為隨王,于是新朝也叫“suí”,不過字寫成了“隋”。這是無心之過,還是有意為之呢?
楊堅為什么改這個字,《隋書》等正史都沒有記載,直到唐朝后期開始有人談到,比較集大成的說法是胡三省在《資治通鑒·隋紀》開篇說的一段話:“楊忠從周太祖,以功封隨國公;子堅襲爵,受周禪,遂以隨為國號。又以周、齊不遑寧處,去‘辵’作‘隋’,以辵訓走故也?!睆倪@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楊堅擔心他的王朝跟此前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一樣短命,因為其中最長的也只有北齊的28年。而在“隨”字里有個“辵”,辵是走的意思,國號里有個“走”字,會不會預示國祚不長,說走就走呢?于是楊堅去掉了“辵”,定國號為“隋”。
那么這個“隋”字就好嗎?《說文解字》有這個字:“隋,裂肉也。”裂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祭祀以后剩余的肉。用來祭祀的肉,而且是剩下的,確實意思不是太好。而且,“隋”還有一個義項,就是同“墮”,下落的意思?!八濉钡倪@兩個不太好的義項,在后代成為嘲笑隋朝短命的重要論據。
我們不能武斷,楊堅和他身邊的大臣都不懂“隋”這個字,那么,他為什么非要在“隨”字上做文章,或者說他為什么只能在“隨”字上做文章呢?因為他的皇位是禪讓而來的。楊堅所處的南北朝時期,禪讓成風,南朝的宋齊梁陳如此,北朝的北齊、北周也一樣。不過這時的禪讓并不美好,大多是逼迫下的禪讓。隋也不例外,楊堅就是逼迫北周靜帝禪位給他的。所以,楊堅只能遵循“禪讓”的潛規(guī)則,也就是沿用前朝給他的封號作為國號,以防不必要的輿情。
楊堅的擔憂得到了驗證,隋朝只維持了38年,在大一統的王朝里僅比秦朝靠前,排在倒數第二位。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隋”國號在后代確實不被認可。證據之一就是,沒有哪個王朝愿意沿用這個國號。夏、商、周、秦、漢、晉等國號,后來都曾被直接沿用或間接沿用過。比較下來,隋國號就孤單寂寞了,在中國歷史上堪稱獨一無二,沒有一個繼承者。這其中的關鍵,應該不在隋朝短命的形象或濫用民力的惡名,因為秦朝更加短命、更加濫用民力,而被楊堅“妄改”的這個“隋”國號,在后世帝王將相、文人學者的心目中,實在顯得太沒文化,是個失敗之舉,“隋”國號甚至被認為可怕地預言了隋朝的分裂與滅亡!隋朝的短命當然不是改國號所導致的,但是也確實提醒我們,起名字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國家,對個人都是如此。
(據《正名中國:胡阿祥說國號》編寫,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