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 曹哲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紅色文化不僅承載著思政教育本源性優(yōu)質資源,更是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引領大學生正確認知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播,可以把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lián)系起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研究,將其融入思政教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蔽幕孕攀菍ψ陨砦幕瘍r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在歷史演進和不斷發(fā)展中更加深沉、更加持久的力量。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
現(xiàn)行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以教材為基礎,不能用更直觀的方式去提升學生的愛國思想、民族認同感。相反,當前形形色色的所謂多元文化,更能影響大學生,使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變得模糊。
紅色文化的運用是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豐富和發(fā)展。紅色文化表現(xiàn)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充分利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可以讓思政教育變得更加生動、真實、形象,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認同感,進而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立德樹人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時代使命。立德,就是要堅持以德育為先,教育引導學生;樹人,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方式塑造學生的三觀。立德樹人能夠通過內涵建設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發(fā)展。道德人格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的同時,也推動著高校和諧有序前進。
高校是追求真理的殿堂,但更應該是塑造靈魂的場所,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人格,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等納入教育之中。高校思政課以紅色文化為載體,不僅可以系統(tǒng)闡明道德人格的基本理論及形成路徑,而且可以直接叩問大學生心靈,為道德人格的健全提供素材和內在精神動力。
責任感潛在地激勵大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應激發(fā)大學生成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擔負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紅色文化可以很好地營造紅色氛圍,能夠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情感認同;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能夠深化大學生的責任使命意識;紅色文化中所反映的紅色精神,能有效引導大學生的責任行為選擇。
思政教育中融入以紅色故事、紅色事跡為載體的紅色內容,能夠更加鮮明直觀地向學生傳達所蘊含的紅色精神,深刻了解革命先輩為中華民族所做出的犧牲,為新中國的成立所做出的貢獻,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認同感,思考為國家和民族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身的主體意識。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向大學生灌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調查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大多以灌輸式的理論教學為主。這種教學形式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當前思政教育運用紅色文化比較單一,基本停留在課堂之中,沒有能夠走出教室有效地融入火熱的實踐之中,導致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色思想和紅色精神僅存在于理論層面,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吸收,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格。
紅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天然寶貴資源。對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紅色文化具有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同時對大學生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紅色文化運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目的,是要讓廣大學生在充分學習和了解紅色文化的基礎上,受到思想陶冶和精神洗禮,最終形成正確的三觀。
就現(xiàn)狀而言,高校思政教育對紅色文化的運用僅停留在淺表層面。主要是對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沒有進行深入挖掘,對紅色文化認識不夠充分,缺少廣度和深度。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未能使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沒有有效引導學生通過了解紅色故事、紅色人物等進而吸取養(yǎng)分,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內涵精神認識不全面,理解不深刻。
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主要有灌輸式、交流互動式,這決定了當前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堂中的應用主要采取灌輸式,而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很難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進而打動人、吸引人。
紅色文化應用于高校思政課堂被認為是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擴充,但當前絕大多數(shù)高校并不存在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思政課,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非常有限。由于受到時間、資金等因素限制,許多高校往往忽視紅色文化的實踐體驗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走紅色旅程等,未能幫助學生親身體驗紅色精神,因而很難升華成內在情懷,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紅色文化有其自身的代表精神,被凝練成為紅色經(jīng)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高校思政教育中注重對紅色經(jīng)典的挖掘和運用,一方面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經(jīng)典的紅色故事、紅色精神,擴充學生知識的廣度;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對紅色精神的了解更有深度,印象更加深刻。
思政教育關鍵是育德,所以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又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必須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紅色文化表現(xiàn)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即革命烈士、烈士遺物、革命舊址或遺址及歷史事件,蘊含著豐富的奮斗精神,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崇高的價值取向。在思政教育中運用紅色文化要找準契合點,既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也發(fā)揮出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
運用好紅色文化有利于民族精神在大學生中的弘揚和傳播。但是,紅色文化更多地被當作思政教育的補充內容,并沒有能有機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運用紅色經(jīng)典,有效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價值,不僅要正確分析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特點,還要協(xié)同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內涵。要不斷總結高校思政教育的規(guī)律,開展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模式研究,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及時改進思政教育模式,探索紅色文化運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