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韞
火塘邊的小女孩、身后的暗影、騎著六牙大象的米利東阿普、九個靈魂的奉科人、金沙江里的黑石頭、晶瑩雪山、崖壁棕樹恨虎、講故事的外祖母,小女孩閉上眼睛,享受這些,她一抬頭,就看見了夜空一百四十萬顆星星。
納西族青年詩人劉寧,給我們帶來了頗具沖擊力的組詩《阿一若記》。納西,一個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民族,《崇般圖》《魯般魯饒》《黑白之戰(zhàn)》三部史詩,三根文化鼎柱。這些史詩是用象形文字書寫的,奇詭瑰麗,讓人不可拒地沉沒其中,被它們吸引。劉寧無疑是納西文化的傳人,所呈示的這組詩歌集神性魔性巫性,又雜糅當今生活的平凡與庸常,構(gòu)建了一個屬于詩人自己的獨特的生命體驗場域。
劉寧是奉科人,奉科人可不止一個靈魂,劉寧也是這樣的。不知道幫助阿一若出逃的是她的第幾個靈魂,那個被恨虎叫聲追捕的阿一若,“他厭倦了/提心吊膽的等待,放棄了米利東阿普/給他的第三次機會。/沉默著/走出濃霧,騎上白馬,莽莽山林,他/孤身一人上了雪山。后來,雪山的/一棵云杉上吊著阿一若瘦弱的身體”。劉寧試圖重新編一個故事,卡瓦菲斯的“虛構(gòu)神話”正好可以拿來一用。外婆講的那個阿一若根本沒有逃,他每天晚上頭頂鍋蓋,騎一把掃帚,站在自家的屋檐下,等待恨虎叫他的名字。一個能被恨虎的叫聲殺死的人,該是多么痛,多么孤獨,多么絕望。劉寧的靈魂一定要助他逃,助他躲過劫數(shù)。她牽來了白馬,請來了米利東阿普神,想盡辦法。但是最終,天命改變不了,這是必然。等待的恐懼,逃亡的恐懼,絕望的恐懼,宿命糾纏,氣氛感十足。那些看上去無規(guī)則的斷句分行,隨著詩的流動的氣息,不拘不囿,隨心賦形。
劉寧的靈魂在詩里飄蕩,也想逃離,那些已經(jīng)被格式化的東西,卻又不得不依傍,所謂的美學規(guī)范,在這兩者之間躊躇。創(chuàng)造總是要付出,要有勇氣豁出去對峙既定的模式,并打破它?!八谑^凳子山放養(yǎng)羊群時,終日坐在/一塊巨石上尋找那只恨虎。在/松林里拉木頭時,他躺在長滿/巨型仙人掌的崖壁上等待著那只恨虎。”這句里的介詞“在”,在前一句的句末斷開,割裂了介詞結(jié)構(gòu),整部組詩都有這樣的特點,“在”“在”皆是,擺脫固定的語法羈約,顯得新奇而有魅力?!懊康揭雇?,他就頭戴黑色氈帽,騎著/一匹白馬,站在棕樹下面,他知道那只恨虎/快要找上門來。”這里的“騎著”和“一匹白馬”之間斷開了,給閱讀帶來細微的期待感,這種期待,是一種勢能?!啊┥秸谌诨?阿一若坐在用石頭壘起來的/廚房里,把一個黑色煙斗往地上敲了敲,/火塘上支著一口黑鍋,冒著白色熱氣,他/憂傷地望著眼前沉默的雪山?!辈豢桃庠跇它c處停頓,或者在舊有閱讀習慣的地方停留,就像一條航行于詩歌河流的小船,在哪兒停一下,全憑劃槳的人彼時的感覺,隨心賦形,這樣竟有妙不可言的意味,形成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律。我覺得,劉寧在創(chuàng)作時,受到了現(xiàn)代詩派的影響,“純詩性”的藝術(shù)精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在《哦,這些奉科人的九個靈魂》里,劉寧的或許是她的第五個靈魂遇到了理發(fā)師的第七個靈魂。她這樣描寫阿一若去往理發(fā)師家的情形,“道路兩旁落滿了熟透的桑葚,/一片形似大象的云朵,從石頭凳子山/朝金沙江移動,路過幾戶圍墻已經(jīng)/坍塌的人家,他沒有停留。把馬和羊/拴在核桃樹下,對著理發(fā)師家的大門/催促他出來”,毫無違和感的真實生活場景,就像在我們自己的家門口發(fā)生的事情一樣。接著寫理發(fā)師的肖像,一個四十歲的奉科男人,穿著馬褂,笑著從堂屋里走出來。仍然那么普通、習見。再接著,寫到了剃頭刀、毛巾以及毛巾的顏色,理發(fā)師細致地修剪兩側(cè)新長出的頭發(fā)動作。一個個隨處可見的日常、一地雞毛。逆轉(zhuǎn)出現(xiàn)在兩人的對話中,理發(fā)師說“因此,這個村莊/一百年后就會消亡,對吧,巫師?!笨吹竭@里,哦,原來是靈魂與靈魂在對話。劉寧的第五個靈魂和阿一若同時看到了理發(fā)師的第七個靈魂幻化成一只紅虎機靈地越過平房頂上,跑開了。接著寫“阿一若沉默著/起身,摸了摸自己粗硬的短發(fā),抖落/身上的碎發(fā),牽上白馬和白羊朝山下走去”,回到描寫瑣碎生活細節(jié),又如此自然地織入巫幻,水乳互滲互融。組詩中的每一首幾乎都有這樣的品性。再比如,《神像》里,寫那個五十歲的女人阿一若,“體態(tài)臃腫/亂糟糟的黑發(fā),像一棵剛剛/被砍去枝葉的桑樹”。這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某一個老女人的模樣,面目模糊,沒有特征。但是,筆鋒一轉(zhuǎn),又進入到了巫幻,“她在/石頭凳子山彎腰撿一根松枝時,/一只白鶴從她身體里猛地/飛了出去?!焙竺嬗只氐缴磉厑恚秊樽约嘿I了便宜的壽衣,并且把在麗江打工的女兒叫回來。最后,她對著神像說道:“我死的那天,請你一定/要來家中,幫我年少的女兒/清洗我的身體?!爆F(xiàn)實與巫幻無縫對接,酣暢絲滑,讓閱讀者相信,二者沒有任何區(qū)別,生活本來就是這樣??臻g與空間之間隨而便之地穿行,自由自在地往來,阿一若在眼里、心中都無掛礙。
九重天、七層地、樹根、黑石、牦牛、雪山,以及貫串全部組詩的阿一若,一只腳在里面,另一只腳在組詩之外的劉寧,都是自然之子,納西人的生與死并無界限,它們是渾沌的,就像巫師一樣,在生死之間散漫,打個哈欠。逝去的,只是換了一種形態(tài),它們依然在,或是雪山上的白鹿,亦或是雪山化成的白馬,或是一截樹根,一塊黑石,它們可幻化成任何事物,與生者同處一個空間,共用一個靈魂。而靈魂不僅是有形的,也是有重量的。讓死者復活,讓生者避難,這就是納西人的生死觀?!暗珱]有誰的靈魂會被/魔鬼引誘去。因為每一天,每一天,我都和/我從雪山上復活的外公在江邊,用我們/白色的牦牛角抵住一只體積驚人的黑虎。”組詩中好幾首寫到了為靈魂引路,為什么要為靈魂引路?這也是納西人生死觀的矛盾性,一方面看淡生死,不拘死生,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靈魂有一個好的歸宿,不要被魔鬼引誘去,所以死后需要引路。從內(nèi)容上看,劉寧的詩歌不少源自納西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或由此帶來的靈感,融入詩人奇異的想象,個人化的敘事方式,以及她自己無處不在的“靈魂指引”,詩的血肉顯得愈加豐盈飽滿。
精致的敘事質(zhì)地也是劉寧這組詩的一大特點。這跟“以文為詩”還有所區(qū)別,不是一碼事。劉寧并不用拗峭詞避俗,而是通篇的尋常語,在尋常語中找到詩意。黑鍋冒著的白色熱氣、桑樹下的陰影、白菜小蔥萵筍、大片大片的油橄欖、看似尋常不過的物件情境,在詩里,劉寧賦予了它們神一般的靈性,成為籠罩天地萬物的圖騰,這些物事宛如一個一個象形文字。這是納西風格的生活,亦是納西風格的詩歌,又不完全是。“這樣的夜晚/月亮從褐色的群山間/緩緩升起來,照在公路下面的/金色麥地,我外公,頭戴黑色氈帽/拎著一只水桶,穿過兩邊的麥子/從這頭走到那頭,像穿越一座金燦燦的/巨型金礦,魔鬼的靈魂沒有像鷹隼一樣/跟在他的身后。”群山、麥地、外公的氈帽,不同的色彩,月亮、公路、水桶、我外公,畫面感極強?!霸谀抢?,我很長命,/長長的白發(fā)拖在地上,就像一個活了/很多年的巫師,這比我現(xiàn)在的二十七歲/要漫長許多。”每首詩中幾乎都有各式各樣的新鮮意象。
組詩的框架結(jié)構(gòu)耐人尋味,編排也是用了心的。第一首《阿一諾記》,雖有神靈的助力,卻放棄最后一次出逃機會的阿一諾,體現(xiàn)了人在宿命面前的無奈無力。最后一首《出走》,出走的迷茫,存在的惶惑,對外面世界的未知,最后只能是下落不明。這樣,又回到了宿命。出逃和出走都不是奉科人的出路,因為“沒有人可以進入雪山門關(guān)來到這里,也就/沒有一個人從奉科出去過”。那么,要去空中建“奉科天堂”嗎?詩人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不需要”?!熬桶盐覀?留在這兒。我們會受苦“,坐在火塘邊,吃著烤土豆和南瓜,“就已經(jīng)坐在神的中間,就不能/再扛著松樹,一根一根運往天空。”在《雪山正在融化》中,雪山在納西人那里是神一樣的存在,白鹿白牦牛白馬都是它的化身,可是,“山間的紅虎多次問起他/為何離開那個村莊。/‘你不能融化在我面前’,他輕輕/說道,聽起來更像是在和雪山說話”。亙古以來,萬年不變的雪山正在融化,詩人巨大的隱憂,在這里多寫一字都是冗余。全詩思想的力量亦凝聚在此了。
作者單位 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江蘇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