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寰,王偉岸
深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GCP)是一種罕見的疾病,是以胃腺體向黏膜下層甚至固有肌層增生和囊性擴張為特征的疾病,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病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由慢性炎癥、缺血和異物等多種因素引起的黏膜增生性和化生性反應的一種表現(xiàn)。GCP可能是一種癌前病變,但GCP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內鏡下形態(tài),影像學表現(xiàn)也無特異性,致臨床上難以診斷。本文通過一例病例分析及文獻回顧探討GCP的臨床特征、內鏡形態(tài)、影像學表現(xiàn)、治療方法等,旨在提高GCP的診治水平。
患者,女,51歲,因“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胃底隆起性病變1個月”入院,無明顯臨床癥狀。查體無明顯異常。血尿常規(guī)、凝血四項、CA普查、生化全項、甲狀腺激素九項均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未見異常。胃鏡檢查:胃底可見一個直徑約1.2 cm隆起性病變,頂端凹陷,表面血管可見(圖1)。腸鏡檢查:距肛門口25 cm見直徑約0.2 cm扁平息肉,鉗除。病理(距肛門口25 cm):大腸黏膜慢性炎,局部呈增生性息肉改變。腹部CT:胃大彎與胃竇交界處隆起性軟組織密度影,請結合胃鏡檢查(圖2)。病變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治療(圖3)。術后病理:胃(底)體型黏膜組織,部分區(qū)域固有腺體消失,代之以多量大小不等的腺體增生,部分管腔明顯擴張;病變組織由黏膜層長入黏膜下層并形成一局限性病灶,范圍約為1.0 cm×1.0 cm×0.3 cm,考慮為深在性囊性胃炎,局部腺體密集增生并伴輕度不典型增生,水平及基底切緣均未見相似病變(圖4)。
圖1 深囊性胃炎患者(女,51歲)胃鏡檢查
圖2 深囊性胃炎患者(女,51歲)腹部CT
圖3 深囊性胃炎患者(女,51歲)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治療
圖4 深囊性胃炎患者(女,51歲)病理檢查(HE,×20)
2.1 深囊性胃炎名詞起源 1947年,Scott 和 Payne[1]首先對黏膜下層胃腺囊性擴張的腫瘤樣良性病變進行了報道。1972年,Littler和Gleibermann[2]認為,胃腸造口術部位的息肉樣病變?yōu)轲つず宛つは聦拥哪倚韵俳Y構,命名為“胃炎囊性息肉病”(gastritis cystica polyposa),他們首先發(fā)現(xiàn)胃炎囊性息肉病與深囊性結腸炎的發(fā)生具有相似性。此后,文獻中使用了“深囊性胃炎”(gastritis cystica profunda,GCP)一詞。有關 GCP 術語的文獻存在一些混淆,與 GCP 相似的病變被報道為異位黏膜下胃腺(heterotopic submucosal gastric glands,HSG)或彌漫性異位胃囊性畸形(diffuse heterotopic cystic malformation of the stomach,DHCM),而一些已發(fā)表的研究認為 GCP、HSG、DHCM 和囊性息肉性胃炎是同義詞。
2.2 發(fā)病機制 GCP的確切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1975年,Chakravorty 和Schatzki[3]提出GCP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因為它是由一些沒有胃潰瘍或胃手術史的人發(fā)展而來的。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支持后天因素在GCP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目前GCP多被認為與缺血、慢性炎癥以及黏膜缺陷有關。黏膜缺損可能由手術、活檢和息肉切除術引起,這會促進黏膜脫垂和腺體突出進入黏膜下層。對于未手術胃的患者,廣泛的慢性活動性/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導致GCP的重要因素??赡苁怯啥喾N因素引起的黏膜損傷的增生性和化生性反應的表現(xiàn)[4,5]。
盡管GCP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但一些研究已經報道了GCP與胃腺癌之間的相關性[6,7]。文獻[8]指出腺體向下的腺囊性增生是一種發(fā)育不良或癌前病變。1975年Iwanaga等[9]發(fā)現(xiàn),3.0%的胃癌病例伴隨GCP,而最近與惡性腫瘤相關的病例越來越多[10-12]。Roepke等[13]和Kuwahara等[14]發(fā)現(xiàn),KCNE2的表達與胃癌的形成呈負相關,KCNE2的破壞與GCP和胃腫瘤的發(fā)生有關。Kim等[15]和Choi等[16]發(fā)現(xiàn),EBV感染在異常增生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GCP與EBV陽性胃癌密切相關。 Choi等[16]也發(fā)現(xiàn),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動物不僅繼發(fā)性GCP,而且發(fā)生原發(fā)性胃癌。但是,Itami等[17]認為GCP不是癌前病變,而是癌旁病變。盡管如此,胃癌的發(fā)生往往與GCP有關,GCP具有很高的增殖活性,而且患有GCP的胃癌與異常的p53和EB病毒有關。
2.3 臨床表現(xiàn) GCP男性多見,中位發(fā)病年齡60歲[18,19]。GCP常無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甚至無癥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有腹痛、胃腸道出血、體重減輕、貧血等。Du等[18]發(fā)現(xiàn)GCP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腹痛(36.8%),其次是胃腸道出血(18.4%),體重減輕(10.5%),貧血(10.5%)。較不常見的癥狀包括厭食(5.3%)、上腹部不適(5.3%)、嘔吐(5.3%)、惡心(2.6%)、打嗝和輕度吞咽困難(2.6%)、疲勞(2.6%)、飽腹(2.6%)、低白蛋白血癥(2.6%)。
GCP可在胃的任何部位發(fā)生,最常見位置是胃體(58.8%),其次是胃底(25.5%)、胃竇(19.6%)和賁門(3.9%);有些位于吻合口、幽門前病變、胃體與胃竇或胃底的交界處[18]。Yamauchi等[20]報道了一位非常罕見的病例,即患者由小腸脂肪瘤引起的腸套疊,伴有在倒置的Meckel憩室內含有GCP的異位胃黏膜。
2.4 診斷 GCP的準確診斷對于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非常有幫助。GCP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臨床特征不顯著并且內鏡下特征及影像學表現(xiàn)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也常無異常變化,導致臨床上診斷不足或誤診為惡性腫瘤,而導致不必要的手術治療。目前還無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往往需要與各種輔助檢查相結合才能進行綜合診斷。切除標本的病理學檢查仍然是診斷GCP的金標準。最常用的檢查方式包括內鏡、超聲、CT或MRI影像學檢查。GCP在內鏡下并無特異性表現(xiàn),可見表現(xiàn)為息肉樣病變或黏膜下病變,部分表面黏膜光滑,而另一部分表面黏膜可見糜爛或潰瘍,部分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就診, GCP可引起幽門梗阻。有的病例表現(xiàn)為胃黏膜褶皺腫脹,累及整個胃體,很容易被誤診為胃惡性腫瘤。在CT和MRI影像學檢查中,GCP表現(xiàn)為息肉樣腫塊。CT掃描和MRI顯示胃壁增厚伴囊性改變尚未見報道。CT和MRI的發(fā)現(xiàn)不能診斷GCP,因為它們與其他增生性情況相似。然而,Wu等[21]曾報道過一例術前通過CT診斷GCP的病例。
GCP的鑒別診斷應包括GIST、胃腺癌等黏膜下病變。與胃腺癌相比,GCP在CT檢查中很少出現(xiàn)體重減輕、惡病質或高強化。隨著內鏡超聲(EUS)的不斷發(fā)展和改進,它在GCP的術前診斷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越來越高的診斷價值。GCP最常見的EUS特征是胃壁特異性增厚,局部深入到黏膜下層,甚至可見固有肌層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區(qū),但黏膜表面正常[22]。Xu等[23]報道,在EUS中GCP主要有三種形式:(1)無回聲(35.3%);(2)不均勻回聲伴黏膜增厚(50%);(3)低回聲伴小泡(14.7%)。因為GCP中的囊性液體可能表達腫瘤標記物如癌胚抗原(CEA)和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EUS引導細針穿刺活檢(FNAB)可用于區(qū)分GCP和胃惡性腫瘤,但診斷結果應該客觀和謹慎。Chung等[24]認為EUS是評估和鑒別GCP與隆起型的胃病變的有效診斷工具,敏感性為88.9%,陽性率為100%。
2.5 治療 到目前為止,GCP的標準化管理策略尚未達成共識。內鏡下切除可作為無其他惡性病變的GCP診斷的首選方法,包括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ESD)。與傳統(tǒng)的手術切除相比,內鏡下切除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少、治療費用低等優(yōu)點,最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保留胃的功能,而且創(chuàng)傷最小。Xu等[23]通過對34例GCP患者的臨床研究,ESD組的完全切除率(92%)明顯高于EMR組(78%),表明ESD更適合于內鏡治療GCP,并且所有內鏡下切除的病例在23個月的中位隨訪期間無復發(fā)。隨著手術切除對GCP與胃惡性病變關系的日益重視,當內鏡下不能切除病變,或通過內鏡及相關組織活檢高度懷疑存在惡性病變時,應根據其位置進行相應的、積極的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局部腫瘤切除、胃次全切除術和胃全胃切除術。然而,術后反流、異物(縫合線)和胃黏膜損傷可能導致GCP的發(fā)展,這需要適當的手術計劃和密切的隨訪。
總之,GCP是臨床上罕見的疾病,病理診斷仍是GCP診斷的金標準,以黏膜下層甚至固有肌層胃腺體增生和囊性擴張為特征。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被認為與缺血、慢性炎癥以及黏膜缺陷有關。臨床特征不顯著并且內鏡下特征及影像學表現(xiàn)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也常無異常變化,需要與內鏡、CT或MRI影像學及超聲等輔助檢查相結合進行綜合診斷。EMR和ESD可作為無其他惡性病變的GCP診斷的首選方法,當內鏡下不能切除病變或高度懷疑存在惡性病變時,應根據其位置進行相應的、積極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