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瓷器上菊花紋飾的歷史演變

2024-01-08 23:39:11孫華勇王衛(wèi)丹衛(wèi)松濤
山東陶瓷 2023年1期

孫華勇 王衛(wèi)丹 衛(wèi)松濤

摘 要:菊花紋飾是古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大約從唐、五代開始,瓷器上開始出現(xiàn)菊花紋飾,并且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從五代一直到明清,每個時代的菊花紋飾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征,反映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通過梳理各個時代、各個窯口瓷器上的菊花紋飾,探明其菊花紋飾的特征,對于陶瓷器的斷代、產地判斷、真?zhèn)舞b定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菊花紋飾;瓷器裝飾;古代陶瓷

菊花原產我國,由于其能耐秋寒,端莊美麗,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菊花紋飾是古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從五代到明清,每個時代瓷器上的菊花紋飾都有著各自鮮明的特征,反映著器物當時的社會風貌。本文通過梳理各個時代瓷器上的菊花紋飾,探究各個時期瓷器上菊花紋飾的特征,以期為陶瓷器的斷代、真?zhèn)舞b定等提供依據。

1 五代時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

五代時期的耀州窯瓷器上開始出現(xiàn)較為成熟的菊花紋飾。耀州窯是我國較早使用菊花紋飾的窯口,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青瓷產地,窯址位于陜西銅川黃堡鎮(zhèn),古屬耀州,故名耀州窯[1]。唐五代為耀州窯的初創(chuàng)期,主要燒造黑釉瓷器,受越窯的影響,兼燒一部分青瓷。耀州窯窯址出土的青釉劃花菊花紋碗(圖1[2]105)的碗心裝飾有團菊紋飾,團菊紋花心很小,花瓣似朝一個方向旋轉。另外,窯址出土有一件青釉劃花纏枝菊紋套盒(圖2[4]111),其上有六朵團菊紋,其形狀與前述青釉碗類似。

2 宋金時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

宋金時期是我國制瓷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窯數量眾多,瓷器無論是造型、釉色,還是刻花、印花裝飾,都含蓄古拙,體現(xiàn)了高超的技藝水平。

2.1 耀州窯

耀州窯發(fā)展到北宋,創(chuàng)造出刻花、篦劃花、印花等豐富的裝飾技法,尤以刻花裝飾見長。而菊花也成了刻花、印花裝飾中的重要題材。

宋金時期耀州窯瓷器上的菊花紋飾,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菊花呈近似三角形狀,左右對稱,花瓣有下垂感。花心由一大二小三個半圓組成,中間的半圓之上還有一半圓,體現(xiàn)出花蕊的高聳狀。如耀州窯瓷器上的近似三角形的菊花(圖3)。

第二類:菊花呈扁圓形,圓形花心,周圍一圈均勻的小花瓣。如甘肅華池縣出土的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折枝菊紋蓋盒(圖4[3])盒蓋上雕刻的極具立體感的菊花。

在兩種類型中,第一類數量較多,它廣泛存在于耀州窯北宋早期的刻花瓷器中,如青釉刻花

菊紋瓶(圖5[2]126)、青釉刻花菊紋唾盂(圖6[4]137)。另外,耀州窯窯址出土的纏枝菊紋印花模和各地出土的類似紋樣的印花碗表明,這種近似三角形的菊花紋飾也是北宋中后期印花裝飾的重要題材。安徽合肥市出土的耀州窯青釉印花纏枝菊紋碗(圖7[5]),碗心模印花瓣是朝一個方向旋轉的菊花,周圍分布三朵三角形菊花,每兩朵菊花之間有一朵側面菊花。其紋飾與窯址出土的纏枝菊紋印花模(圖8[2]131)完全吻合。

這一時期,很多地區(qū)受耀州窯影響,使用類似的菊花紋飾。河南鄭州出土的臨汝窯青釉印花碗(圖9[6]122),其紋飾與耀州窯印花碗幾乎一樣,也是周圍分布三朵近似三角形的菊花,每兩朵菊花之間有一朵側面菊花,只是釉色與耀州窯印花碗略有差別。廣西容縣窯址出土的碗型瓷質印花模(圖10[7]88),其上面的菊花樣式和布局,與耀州窯的菊花紋飾十分接近。印模上有“元佑”紀年銘刻,元佑為北宋哲宗年號(1088-1094)??梢娫诒彼魏笃?,這一形式的菊花紋飾已經影響到了廣西地區(qū)。

2.2 定窯

定窯為我國北方繼邢窯之后最重要的以燒造白瓷為主的窯場,其在北宋中后期,發(fā)明了覆燒法,大大提高了燒造效率。

其印花裝飾中的菊花紋飾與耀州窯三角形菊花類似,多出現(xiàn)于一類印花碗上,這類碗在北宋后期開始出現(xiàn)。一般碗心為一團花,周圍均勻分布三朵或四朵略呈三角形的菊花。與耀州窯的菊花紋飾略有區(qū)別的是,定窯的菊花紋飾的三角形菊花(圖11[8])花心為以三個扇形花蕊組成的三叉形,花的頂端正中有三個小葉,且畫面中兩朵正面菊花之間沒有側面菊花。

2.3 越窯

越窯是我國重要的青瓷產地,宋代越窯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北宋越窯的菊花紋飾和耀州窯三角形菊花類似,分粗細兩類。細者如陳國公主墓出土的越窯青釉劃花纏枝菊紋花口盤(圖12[9]37),其盤心劃出均勻分布的三朵菊花,花形也是略呈三角形,花心處連花蕊都刻畫得很細致。粗者同樣略呈三角形,花心小而簡單,多為交叉的長條。如越窯劃花瓷片的線描圖(圖13[10]96、99)。

2.4 景德鎮(zhèn)窯

景德鎮(zhèn)窯在北宋時燒制出精美的青白瓷,溫潤如玉,人稱“饒玉”。其菊花紋飾也多見兩類。

第一類同樣是近似三角形的菊花,見于江西省金溪縣北宋大觀三年墓出土的兩件青白釉刻劃折枝菊紋花口碗,其碗心刻劃菊花三朵,兩朵為正面三角形菊花,花心較為簡單,形似蠟燭火焰,另一朵為側面菊花(圖14[11])。

第二類見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青白釉印花折枝菊花紋碟(圖15[12]),其內心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菊花五朵,菊花為扁圓形,圓形花心內有方格紋,花心周圍有一圈均勻的菊瓣。

2.5 龍泉窯

龍泉窯在南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功燒出了粉青和梅子青,達到了我國青瓷燒造史上的又一巔峰。四川遂寧窖藏曾出土一件青釉菊紋奩式爐(圖16[7]123),外壁貼塑纏枝菊紋,菊花為扁圓形,圓形花心內有方格紋,花心周圍有一圈均勻的菊瓣。

2.6 磁州窯系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民間窯場,其白地剔花、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等工藝影響了我國北方諸多地區(qū),形成了磁州窯系。在磁州窯系諸多紋飾中,也常常見到菊花紋飾。首都博物館藏磁州窯珍珠地劃花枕(圖17[4]171),三門峽宋墓出土的魯山窯珍珠地劃花纏枝花卉紋梅瓶(圖18[6]139),故宮博物院藏當陽峪窯白地剔花花卉紋罐(圖19[4]205),這些器物上都有大朵的菊花紋飾,其菊花樣式與定窯的三角形菊花類似,花心為三個花蕊組成的三叉戟狀,但是花卉頂端沒有定窯的三片小葉。

3 元代瓷器上的菊花紋飾

元朝從1271年建國到1368年滅亡,歷經98年。在這將近100年的時間里,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的瓷器生產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景德鎮(zhèn)窯更是創(chuàng)燒了青花和釉里紅瓷器,開啟了釉下彩瓷的序章。不過,在元朝統(tǒng)治期間,漢族人地位較低,漢族文人的避世情節(jié)凸顯,這也可能是這一時期擁有“花之隱逸者”含義的菊花更加普遍出現(xiàn)在瓷器上的原因。

3.1 龍泉窯

龍泉窯發(fā)展到元代,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其產品一改南宋時期只重釉色的局面,紋飾開始增多起來。從目前館藏和出土的龍泉窯青瓷情況看,元代龍泉窯的高足碗、折沿盤的碗心、盤心多有模印菊花的現(xiàn)象。其菊花紋飾多為折枝菊花,菊花為扁圓形,扁圓形花心,周圍一圈菊瓣,每個花瓣中間有一中分線,花周圍環(huán)繞花葉。高安市博物館藏元龍泉窯青釉印花菊紋淺腹碟(圖20[13]),內蒙古土城子古城元代窖藏出土的兩件龍泉窯青釉印菊花紋盤(圖21[9]138、141),江蘇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出土的大量龍泉窯的印花碗、盤、高足杯,都有這種折枝菊花的形象。

浙江義烏工人路元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釉刻花纏枝菊紋菊瓣式盤(圖22[14]),不僅盤沿刻劃出了菊瓣的形狀,其盤心還刻出兩朵菊花,圓形花心,花心一大一小,花心周圍有一圈均勻的菊瓣。

3.2 磁州窯

磁州窯在元代進一步發(fā)展,在這一時期,白地黑花瓷器成為主流,其紋飾雖然看似潦草,但其繪畫簡練純熟,畫面寫意,體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造詣。元代磁州窯的大罐肩部常出現(xiàn)菊花紋飾(圖23[6]232、[15])。這些菊花為扁圓形,花心內繪十字網格,花心外圍用重筆墨彩描繪一周,菊瓣繪畫筆法簡練,花瓣朝一個方向旋轉,不甚均勻。磁縣出土的白地黑花故事紋枕(圖24[16])側面描繪的菊花與元代龍泉窯碗心、盤心模印的菊花紋飾大致相同。

3.3 景德鎮(zhèn)窯

景德鎮(zhèn)窯發(fā)展到元代,在燒造青白瓷的基礎上,開始燒造卵白釉瓷器、紅綠彩瓷器、青花瓷器和釉里紅等品種。

元代景德鎮(zhèn)開始出現(xiàn)成熟的青花瓷器,這一瓷器品種一直延續(xù)至今。元青花上的菊花紋飾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多層花瓣,第二類為單層花瓣網格狀花心,第三類為單層花瓣漩渦狀花心。

第一類菊花紋飾見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口部(圖25[17]127)、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工藝博物院藏青花西廂故事圖梅瓶(圖26[17]137)肩部和青花花卉紋大盤(圖27[17]155)。其中前兩件器物上的菊花紋飾為扁圓形,圓形花心,周圍兩圈菊瓣。而青花花卉紋大盤上的菊花紋飾有兩種,兩種略有不同:第一種與云龍紋象耳瓶一致;第二種為三層花瓣,沒有花心。

第二類的菊花紋飾為圓形花心,花心中間有網格紋,周圍的菊瓣一半青花渲染,一半留白。北京鼓樓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菊花牡丹紋托盞(圖28[18])、江蘇金壇縣出土的元青花云龍紋罐(圖29[17]144)、內蒙古林西元墓出土的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盤(圖30[17]158)等器物上的菊花紋飾都屬這一類型。

第三類菊花紋飾花心為旋渦型,花瓣僅用青花描繪輪廓。內蒙古土城子古城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纏枝菊紋高足杯(圖31[9]187)、江西萍

鄉(xiāng)市福田鄉(xiāng)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折枝菊紋帶座鼎式爐(圖32[19])、內蒙古多倫縣出土的兩件元青花折枝菊紋碗等器物上的菊花紋飾都屬此類(圖33[9]220-221)。

從元青花上的菊花紋飾來看,菊花形狀復雜的器物,其制作也相對規(guī)整,繪畫工整繁復;而繪有旋渦狀花心的菊花瓷器,其制作相對粗糙,畫面較簡單。

4 明代初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

明初洪武時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基本為扁菊花紋,一般將菊花的花心畫成橢圓形雙線圈,內填網格紋。其外圈為兩層菊瓣,內層菊瓣不填色,菊瓣較短。外圈菊瓣較長,并填色渲染[20]。1994年景德鎮(zhèn)珠山東門頭出土的洪武時期的執(zhí)壺(圖34[21]76)、大盤(圖35[21]82、83)、大碗(圖36[21]93)上,均有這種洪武時期典型的扁菊紋裝飾。

山東博物館藏的一件釉里紅纏枝花卉紋大碗(圖37),尺寸與景德鎮(zhèn)出土的洪武時期的大碗相當,碗心繪制的六朵菊花為典型的洪武時期的扁菊花。

青島市博物館藏釉里紅纏枝菊紋盞托(圖38[22]),為八瓣菱花口,器內繪制多層紋飾。最中心為折枝花卉,其次為纏枝菊紋,外側為折枝花卉紋和卷草紋,盞托外壁為蓮瓣紋。根據其菊花的畫法,推測其年代應該是洪武時期。

明代中后期及清代的青花瓷器和釉上彩瓷上的菊花紋飾更是多不勝數,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討論。

5 結論

瓷器上的菊花紋飾大約出現(xiàn)于唐、五代時期,此時的菊花紋飾比較簡單。宋、遼、金時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古樸端莊,可分為近似三角形、扁圓形兩種。元代瓷器上的菊花紋飾簡練灑脫,大致分為多層花瓣、單層花瓣網格狀花心、單層花瓣漩渦狀花心三種,前兩種制作相對規(guī)整,而繪有漩渦狀花心菊花的瓷器制作相對粗糙。明代洪武時期瓷器上所見的菊花紋飾基本為典型的網狀花心和兩層菊瓣的扁菊花。

通過研究各個時期瓷器上的菊花紋飾,感知瓷器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風貌,對于瓷器研究、斷代、辨?zhèn)斡兄匾囊饬x。

參考文獻

[1]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5[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6[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9.

[3]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 7[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8[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26.

[5]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6]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8]王莉英,穆青,耿琪,等.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定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50.

[9]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0]任世龍.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越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11]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宋代紀年墓與紀年青白瓷[M].北京:文物出版,2016:95.

[12]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8[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92.

[13]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10[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07.

[14]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25.

[15]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52.

[16]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86.

[17]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陶瓷全集:11[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18]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77.

[19]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29.

[20]馮先銘.中國古陶瓷圖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50.

[21]梁穗.景德鎮(zhèn)出土元明官窯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2]青島市博物館.景德鎮(zhèn)窯釉里紅纏枝菊紋盞托[EB/OL].(2017-12-06)[2022-06-30].https://www.qingdaomuseum.cn/collection/detail/60.

(責任編輯:朱艷紅)

丹棱县| 大方县| 保山市| 平原县| 徐水县| 荆州市| 吕梁市| 西林县| 清河县| 上思县| 阆中市| 东光县| 杭锦旗| 肥东县| 琼海市| 贡觉县| 伊通| 车险| 吉木乃县| 巫溪县| 英山县| 金乡县| 浦县| 霞浦县| 石景山区| 剑河县| 凉城县| 万山特区| 东平县| 同仁县| 扶余县| 斗六市| 鄱阳县| 行唐县| 鱼台县| 德江县| 阿图什市| 五寨县| 依安县| 文登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