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8—12世紀拉達克地區(qū)的石刻造像及其歷史意蘊

2024-01-04 03:49:24王宗慧
敦煌研究 2023年6期
關(guān)鍵詞:拉達克彌勒吐蕃

王宗慧

內(nèi)容摘要:針對拉達克地區(qū)8—12世紀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統(tǒng)整理造像遺存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造像題記、地理位置及歷史文獻,對石刻造像的贊助人、造像題材、開鑿意圖、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現(xiàn)的阿里三圍對吐蕃王朝遺產(chǎn)的承續(xù)關(guān)系進行討論。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是在藏族人主導(dǎo)下所建的,其時間從吐蕃王朝中后期持續(xù)到阿里三圍初期,石刻造像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反映出兩代不同政權(quán)之間的文化接續(xù);吐蕃王朝時期石刻造像題材以大日如來佛為主,阿里三圍初期石刻造像則更流行菩薩題材,石刻造像題材的轉(zhuǎn)變與政權(quán)更迭后的宗教政策有關(guān);造像題記所載人物皆為王公貴族,造像所處地理位置與文獻記載的政治軍事活動相契合,展現(xiàn)出石刻造像始終承載的軍政象征等多重歷史意涵。

關(guān)鍵詞:吐蕃;阿里三圍;拉達克;石刻造像;彌勒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6-0034-12

On the Rock Carvings of the 8th-12th Centuries in the Ladakh

District and Their Connotations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WANG Zonghui

(Zhejia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Buddhist Ar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Zhejiang)

Abstract:Focusing on a group of Buddhist rock carvings made between the 8th and the 12th centuries in Ladakh, and based on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various statue remains, inscription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rons, artistic themes, creative intentions and socio-religious functions of the rock carving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betan Kingdom and the mnga’ ris skor gsum regime. These carvings were ma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ocal Tibetan people, and construction at the site continued from the late period of the Tibetan Kingdom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nga’ ris skor gsum regime. Because of the extended and continuous nature of the rock carving process, the history of this site can be seen as both reflecting the share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two regimes, and as a mirror that shows their contrasting preferences in certain themes. In the ancient Tibetan Kingdom, for example, images of Buddha Vairocana dominated, while under the mnga’ ris skor gsum regime, images of the Bodhisattva were more prevalent. Such thematic shifts can be connected to changes in religious policies that occurred when new political factions came to power. Finally, analysis has found that the people mentioned in the inscriptions were all nobles, and that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where the rock carvings were built accord with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vents found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arvings at Ladakh should thus be appreciated as objects rich in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symbolism.

Keywords:Tibetan kingdom; mnga’ ris skor gsum; Ladakh; rock carvings; Maitreya

一 石刻造像概況

拉達克地區(qū)位于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是溝通四方的文化走廊,東臨中國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南接印度拉胡爾與斯比提地區(qū),西與查謨-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qū)毗鄰,北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隔喀喇昆侖山口相望。此地最初為象雄文明的腹地之一,隨著7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617—650)征服古象雄王國之后,才被納入吐蕃王朝版圖。842年吐蕃王朝覆滅,失去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quán)。僅半個世紀之后,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瑪袞(skyid lde nyi ma mgon,10世紀)進入西藏西部建立新的地方政權(quán),其后代逐漸構(gòu)建起以古格、普蘭、拉達克三個王國為核心的“阿里三圍”(mnga’ ris skor gsum)。阿里三圍初期,三地以古格王國為首。12世紀之后三地分裂[1],拉達克一度成為與古格并行的西藏西部最強大的地方政權(quán)。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xù)有西方藏學(xué)家在著作中公布拉達克地區(qū)的佛教石刻造像[2-3],近年來拉達克地區(qū)眾多考古項目的陸續(xù)開展為學(xué)界提供了更加詳細的造像材料[4-5]??傮w來看,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蘇茹(Suru)河谷{1}、桑斯噶爾(Zanskar){2}、列城(Leh)及周邊地區(qū){3}與努布拉(Nubra)河谷{4}四個區(qū)域。題材明確的造像有20余組,多為菩薩造像,其中彌勒最多,觀音、文殊等次之。這些造像中有四方題記可以辨識,三方是古藏文題記,另一方為夏拉達文(?ārad?。╊}記。造像年代前輩學(xué)人據(jù)風(fēng)格類型將之劃定在8—12世紀之間(詳見文末附表)。

學(xué)術(shù)史方面,由于石刻造像位置分布廣泛且發(fā)現(xiàn)時間不一,因此早期研究多針對某一處造像進行分析,對這批石刻造像的整體討論較少。通過研究回顧發(fā)現(xiàn),目前僅黛博拉·克林伯格·索特(Deborah klimburg Salter)對風(fēng)格問題進行過系統(tǒng)討論[6]。因此,有關(guān)這一批石刻造像的整體分布、題材轉(zhuǎn)變、造像功能等問題仍有待深入研究。另外,在供養(yǎng)人歸屬與造像動因上,彼得·凡·哈姆(Peter van Ham)針對拉達克西部地區(qū)的幾處造像提出在交通要道建造佛像與當時的克什米爾商隊相關(guān),其目的是祈求神佛護佑路途順利[7];印度學(xué)者查圖爾維迪(Chaturvedi K.)、薩哈(Sahai V.)注意到以列城為中心的商路網(wǎng)絡(luò)與石刻造像分布位置之間的高度重合,認為商旅在石刻造像中起到了推動作用[8]。

根據(jù)最新考古研究,拉達克地區(qū)的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在17世紀之前遠比之后更加多樣化[9],因此需要審慎考慮商旅和石刻造像之間的關(guān)系。造像贊助人看作克什米爾人或古印度人的重要論據(jù)是德拉斯彌勒造像上的夏拉達文題記,夏拉達文是古印度西北地區(qū)流行的一種文字。這一題記現(xiàn)已不存,通過早年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等藏學(xué)家留下的記錄可進行辨識[10]??耸裁谞枌W(xué)者丹姆比(B.K.Kaul Deambi)認為這方題記存在著許多非規(guī)范性語法和錯字,應(yīng)出自邊地居民之手[11]。德拉斯造像位于左吉拉山口(Zojila)附近,其名稱中的“l(fā)a”即藏文的“山路”之意,表明此地曾屬于藏文化圈,側(cè)面說明此地歷史上應(yīng)為克什米爾文化區(qū)與藏族文化區(qū)的交界地帶。拉達克現(xiàn)在僅見一例夏拉達文石刻題記,兼之距此不遠的卡則(Kartse)石刻存有漫漶不清的古藏文題記一方,可說明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整體上仍是由藏族人主導(dǎo)的。

針對現(xiàn)行研究的缺憾,本文主要基于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以藝術(shù)風(fēng)格為脈絡(luò),確認石刻造像的兩個建造時段;結(jié)合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qū))及現(xiàn)西藏境內(nèi)部分石刻,構(gòu)想歷史上石刻造像的傳播路徑;將造像分布路徑與造像題記、藏族人的歷史活動相結(jié)合討論造像動機與造像功能等問題。

二 吐蕃經(jīng)營西域:拉達克地區(qū)

早期石刻造像

拉達克地區(qū)現(xiàn)存石刻造像中可辨識出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一種來自巴基斯坦北部,即克林伯格·索特所謂的“西藏喜馬拉雅風(fēng)格”,這種風(fēng)格的主要辨識特征是其軀干柔軟無體積感,雙腿僵直呈管狀(圖1、2{1})。另一種是來自克什米爾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主要辨識特征是修長強健的肢體以及華麗的褲裙及飾物[12](圖3{2}、4)。

“西藏喜馬拉雅風(fēng)格”也稱為西藏西部早期藝術(shù)風(fēng)格,屬于后犍陀羅樣式,在8世紀時曾流行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克什米爾風(fēng)格是后笈多樣式在克什米爾谷地融合本土樣式的產(chǎn)物,11世紀初才被古格王國引入西藏西部。兩種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石刻造像可以勾連起不同的造像分布路徑:第一,早期藝術(shù)風(fēng)格自巴基斯坦北部進入拉達克中部地區(qū),并傳遞至中國西藏阿里地區(qū)、現(xiàn)印度喜馬偕爾邦斯比提(Spiti)河谷;第二,受到克什米爾藝術(shù)風(fēng)格影響的造像集中于拉達克西部與北部。兩種風(fēng)格造像區(qū)域分布上的不同表明它們分別關(guān)聯(lián)著不同的贊助人活動。

從地理上來看,巴基斯坦北部的吉爾吉特地區(qū)是西藏西部早期藝術(shù)風(fēng)格出現(xiàn)的最西端,此地歷史上屬于勃律(學(xué)界稱為“小西藏”)。在斯卡都市門特爾村(Manthal)存有一處吐蕃石刻,下方刻有古藏文題記,是目前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已知最完整的吐蕃時期的佛教造像。這一石刻的建立與吐蕃王朝經(jīng)營西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公元7世紀,唐王朝、吐蕃王朝、突厥等為控制絲路貿(mào)易先后經(jīng)營西域。吐蕃王朝早年多通過“吐谷渾道”與“于闐道”進入塔里木盆地。公元692年王孝杰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戰(zhàn)敗的噶爾家族及其軍事力量被吐蕃王赤都松贊(khri ’dus srong btsan,676—704)剪除[13]。軍事力量的調(diào)整導(dǎo)致吐蕃失去反攻塔里木盆地的能力,故轉(zhuǎn)向喜馬拉雅西部地區(qū)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拉達克地區(qū)成為吐蕃向西北推進的前哨,吐蕃又占據(jù)大小勃律等作為進入帕米爾高原的通道。據(jù)歷史記載,吐蕃甚至在這一地區(qū)的部分國家建立堡寨、藤橋等以保證道路暢通[14]。隨著吐蕃王朝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的無往不利,最終與唐王朝、大食王國在帕米爾高原呈三足鼎立之態(tài)。

吐蕃王朝在對外征伐的過程中有修建佛教工事的先例,噶瓊寺碑文記載赤都松贊在南詔地方征討烏蠻、白蠻時建造佛殿[15]。現(xiàn)今帕米爾高原附近的瓦罕走廊與達爾闊特(Darkot)等交通要道存有大量佛塔石刻及古藏文題記[16-18],均為吐蕃軍隊經(jīng)營西域時留下的佛教遺產(chǎn)。與瓦罕走廊所存佛塔石刻一致,拉達克卡則及阿奇村(Alchi)等重要交通據(jù)點也有石刻造像或佛教巖刻遺存(圖5[17]12、6[19]64)[19-20]。這類佛教巖刻以線刻佛塔結(jié)合古藏文題記為主要特征。題記以“于X年,Y敬造(佛塔)”“于X年,Y題寫(佛塔)”兩種固定模式呈現(xiàn),其中出現(xiàn)了多個氏族名稱,如麥沃爾(rme ’or)、麥爾(smer)、讓陵(rvang gling)及卓氏(’bro)等,為吐蕃高門貴族。部分題記中出現(xiàn)了dmag pon(軍隊首領(lǐng))、so blon(偵察官)、blon(論)等官職,直接表明相關(guān)遺跡與軍隊及王室的聯(lián)系。此外,《舊唐書》中記載高仙芝征戰(zhàn)勃律,返程時曾經(jīng)過一條名為“赤佛堂”的道路[21]?!俺喾鹛谩笔且粋€很典型的藏語詞匯,若為音譯即指“赤”(khri,座、床之意),若為意譯則是“紅殿”(lha khang dmar bo)。高仙芝曾行經(jīng)的這條道路,很有可能便是以這一時期當?shù)氐牟厥椒鹛妹摹?/p>

早期藝術(shù)風(fēng)格特征的石刻造像分布在交通重鎮(zhèn)、關(guān)隘等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吐蕃王朝挺進西北的主要道路相吻合。結(jié)合吐蕃傳統(tǒng)與題記信息可知石刻造像及與古藏文相關(guān)的佛教遺跡大部分是吐蕃軍隊相關(guān)活動下的物質(zhì)遺存。隨著吐蕃人的活動,曾流行于巴基斯坦北部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也傳入今拉達克與西藏阿里等地區(qū)。

三 吐蕃后裔之承續(xù):阿里三圍初期石刻造像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glang dar ma,?—842)的滅佛運動致使吐蕃王朝滅亡。朗達瑪之后,王室內(nèi)圍繞沃松(’od srung)和允丹(khri lde yum brtan)兩位王子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政治團體。沃松一系在繼承王位的爭斗中落敗,其孫吉德尼瑪袞10 世紀初于西藏西部地區(qū)建立新的地方政權(quán)。經(jīng)過王室兩代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以今拉達克列城為中心的瑪域,以今阿里地區(qū)普蘭縣為核心的布讓以及以今阿里扎達縣為中心的古格共同構(gòu)成的“阿里三圍”。阿里三圍中拉達克王國的疆域?qū)Ρ疚挠懻撚葹橹匾?,?jù)文獻記載,吉德尼瑪袞將瑪域分封給長子貝吉袞,其轄地向西可至克什米爾山邊,北抵色卡果布(gser kha ’gog bo)[22]。《拉達克王統(tǒng)記》載其第六代王拉欽·烏特帕拉(lha chen Utpala)是一位長于征戰(zhàn)、功績彪炳的國王,不僅使絨蒂(nyung ti)臣服,還向西擴張占領(lǐng)了達(stag)枯措(khutshur),幾乎包括整個巴爾蒂斯坦在內(nèi)的領(lǐng)地[23]。通過文獻所載地理范圍可知,拉達克王國初始之時疆域的西北部與今拉達克地區(qū)相似,隨著阿里三圍勢力的擴大,拉達克王國曾短暫地統(tǒng)治過今巴基斯坦北部大部分地區(qū)。

拉達克所控區(qū)域及其之后的擴張反映了阿里三圍初期對溝通中亞重要商貿(mào)道路的控制,為西藏西部的政治文化建設(shè)奠定了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chǔ)。阿里三圍初期的首領(lǐng)、古格王天喇嘛益西沃(lha bla ma ye shes ’od,947—1019/1024)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起了佛法再傳的“上路弘法”運動,派遣青年遠赴印度、克什米爾求取正法,同時也注重對藝術(shù)的引入。據(jù)大譯師仁欽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8—1055)傳記載述,大譯師在古格王益西沃的請求下從克什米爾帶回藝術(shù)家32人,將他們分配在21處封地修建佛寺[24],克什米爾藝術(shù)風(fēng)格由此在阿里三圍蓬勃生長,將此前源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的早期藝術(shù)風(fēng)格徹底取代。拉達克地區(qū)存有兩種風(fēng)格的石刻造像,部分造像還呈現(xiàn)出樣式雜糅的特質(zhì),正是藝術(shù)風(fēng)格變革的反映。

阿里三圍時期石刻造像分布與吐蕃時期呈現(xiàn)出相同的特征,少數(shù)集中在政治中心列城與謝城(Shey),更多的造像地處交通樞紐。首先是拉達克西部地區(qū):德拉斯石刻造像位于拉達克西部邊界,緊鄰克什米爾;圖梅爾村(Tumel)的摩崖彌勒造像臨近哈姆布丁山口(Hambuting La),此處是卡吉爾(Kargil)、列城、巴爾蒂斯坦三地之間的戰(zhàn)略要地;穆爾貝克(Mulbek)彌勒石刻處于卡吉爾前往列城的道路上;卡則彌勒石刻地處自蘇茹河谷前往桑斯噶爾的要道。拉達克北部努布拉河谷的石刻造像也多分布在通往斯卡都的什約克河(Shyok)一側(cè),此處有一處名為肯達卓(Hundar Brog)的邊防遺址,坐落在溪流交匯處的岬角上,與溪流兩側(cè)山谷形成夾角,三尊大型菩薩像被刻在山谷入口崖面上,呈護持狀[5]。據(jù)此可知拉達克地區(qū)阿里三圍時期的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與領(lǐng)土邊界,具有強烈的護持功能,故有理由推測這種分布情況和阿里三圍初期對西北疆界的守衛(wèi)與擴張有關(guān)。

位于努布拉地區(qū)迪噶村(Digar)附近的戍衛(wèi)遺址——卡波切(Kharpoche)為這一推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此處立有一尊獨立三面體石刻:面積最大的一面刻文殊菩薩、兩側(cè)刻金剛手菩薩與蓮花手觀音,一體積較小的度母刻于文殊身旁,這三尊主像是較早的以文殊為主尊的三怙主題材(圖7、8)。這種題材組合十分少見,據(jù)成書于15世紀的《日種王統(tǒng)》記載,古格王拉德扎西贊(lha lde bkra shis btsan,?—1024)曾于“阿里三圍”之普蘭科迦寺地方修建神殿,并聘請克什米爾工匠于殿內(nèi)造蓮花手觀音、文殊、金剛手的等身像。拉德王還曾于上部霍爾(stod hor)地方,即西域的邊界與敵軍作戰(zhàn){1}[25]。結(jié)合吐蕃人征伐后建立佛教相關(guān)設(shè)施的案例,卡波切文殊三怙主與拉德王的邊地作戰(zhàn)的緊密關(guān)聯(lián)是十分明顯的。

阿里三圍初期多延續(xù)吐蕃王朝傳統(tǒng),在其文書、印章等形制特征上均有表現(xiàn)[26-27]。石刻方面,通過對造像題記的識讀也可以發(fā)現(xiàn)阿里三圍初期對吐蕃王朝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薩特普拉門特爾村吐蕃石刻下方殘存的造像題記要求信眾定期養(yǎng)護石刻圣像,保持色彩之明麗[28]。無獨有偶,位于謝城往薩布(Sabu)主道旁曼拉(Smanbla)村的一處12世紀左右的石刻題記末段內(nèi)容與之幾乎完全一致,漢譯如下:

于此皈依處禮敬三寶及一切世間怙主,敬造圣彌勒及其眷屬明凈神像。吁請速速習(xí)得無上佛法之輪。因定期供奉之緣故,以積聚的福德與彌勒眾之威力,贊普、神子、十方有情、一切眾生圓滿具足,迅速成就無上佛陀。彌勒身像以石造,眾善知識須養(yǎng)護色彩之明亮。{1}

此類祈求福田廣種、利益眾生的愿文在拉達克地區(qū)另有3處:

1. 德拉斯

禮敬//Kyasa造觀音彌勒//為利益一切眾生之福德//為增添Tharana家族騎士Atha之榮光//建筑師Naddha,居于Dra-ala。{2}

2. 列城

聚于此尊圣彌勒前,國王做供奉,請以福德快速地清除王、仆從及眾生的障礙(最后三行略有漫漶,似乎是發(fā)愿文的總結(jié),祈愿祛除障礙后終能賜福于國政)。{3}

3. 謝城

禮敬三寶,祈求護佑。為利益?zhèn)ゴ髧?、贊普、天神之子、阿里屬民及十方眾生,造圣彌勒及佛塔。{4}

阿里普蘭細德村觀音碑兩側(cè)愿文也有著與拉達克地區(qū)幾處造像記相似的特質(zhì)[29]。此類造像記通常以頂禮三寶等術(shù)語開篇,繼而陳述發(fā)愿者的具體功德,祈求所作之佛像供養(yǎng)能轉(zhuǎn)化為福德的力量,最終惠及某一具體人物或事物。從造像記來看,造像主顯然不是普通民間人士。德拉斯造像主為一位貴族騎士,普蘭觀音碑的造像主出自西藏阿里大族卓氏,列城造像更是直接指向了一位國王于此施供,噶爾梅(Samten karmay)稱穆爾貝克彌勒造像記提及了一位國王,但其名字被涂抹掉[30]。另幾方造像記雖未直接指出造像主的身份,但多使用“贊普”“神子”“屬民”等政治性極強的術(shù)語,側(cè)面展現(xiàn)出了造像主高貴的身份。同類供養(yǎng)題記中最具盛名者當屬桑耶寺鐘銘:“王妃甲茂贊母子二人,為供奉十方三寶之故,鑄造此鐘,以此福德之力,祈愿天神贊普赤松德贊父子、眷屬,具六十種妙音,證無上菩提!”[15]186這方碑銘呈現(xiàn)了與上述石刻造像記相同的祈愿結(jié)構(gòu)及政教術(shù)語。

石刻造像分布在地區(qū)政治中心與各交通樞紐、祈愿文的悠久傳承以及贊助人的高貴身份都說明這些造像并非普通民間佛教團體所為,其背后有著較高級別的政治含義?;蛟S正是在以赤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rtsan,742—797)為代表的幾代吐蕃法王的推動下,這種宗教祈請方式融入藏族王室政治傳統(tǒng)的一部分。隨著吐蕃的軍政活動向喜馬拉雅西部地區(qū)轉(zhuǎn)移,這種制作石刻造像的傳統(tǒng)也被源自衛(wèi)藏的阿里三圍王室所繼承。

四 以佛輔政:作為推行正法之象征的菩薩石刻

從早期藝術(shù)遺存來看,吐蕃時期石刻造像普遍流行佛陀題材,其中以大日如來題材最為興盛。如斯卡都門特爾三佛石刻、藏東大日如來并八大菩薩系列石刻等[31]。后弘期以來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中彌勒菩薩的形象更為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二臂彌勒與四臂彌勒菩薩兩種類型,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亦有雕鑿。對彌勒等菩薩信仰的尊崇是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的一個重要特征。以彌勒為中心的信仰在11—13世紀以阿奇寺、曼珠寺(Mangyu)、松達寺(Sumda)等為代表的拉達克大型寺院中也廣泛流行,上述寺院多供奉題材為彌勒、文殊、觀音菩薩的大型尊像[32]。

彌勒題材在阿里三圍的流行可追溯到第一代國王吉德尼瑪袞。普蘭尼松宮(sku mkhar nyi bzungs)的建立標志著尼瑪袞政權(quán)的穩(wěn)固,繼承尼松宮的尼瑪袞次子扎西袞(bkra shis mgon,10世紀)成為阿里三圍政權(quán)的實際領(lǐng)袖[33]?!度辗N王統(tǒng)》記載扎西袞:“依父輩遺訓(xùn),修建右扎神殿(gyu sbra ’lha khang),主殿中央主供藥檀八歲彌勒佛像?!保?5]120尼瑪袞與扎西袞對彌勒題材的重視或許與吐蕃傳統(tǒng)有關(guān)。藏地文獻載松贊干布于火牛年出生于強巴(即彌勒)米久林宮(pho brang byams pa mi ’gyur gling),為觀音之化身,此二者為松贊干布之本尊像。后彌勒法輪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作為尼泊爾赤尊公主的陪嫁被迎入藏地,與文成公主攜帶入藏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作為藏地圣像被世代獻供,同時也成為吐蕃佛教的典型象征物。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時首先命人從大昭寺開始破壞佛殿,下令將圣像拋往水中。經(jīng)由崇佛大臣們設(shè)法,偷偷將釋迦與彌勒像妥善埋藏,朗達瑪被害后,王子允丹未成年時便在大臣的勸請下將覺沃像及彌勒諸像由地下取出并于原處陳設(shè)供養(yǎng)[34]。王室通過扶持佛教來強化自身王權(quán)的合法性,沃松-尼瑪袞一系雖然在爭斗中落敗,但在西藏西部地區(qū)用彌勒作為對象彰顯其吐蕃王室后裔的正統(tǒng)身份亦順理成章。

在承續(xù)吐蕃傳統(tǒng)之外,阿里三圍初期王室與地方貴族之間的權(quán)利博弈強化了彌勒題材在這一地區(qū)的政教意義。西藏西部原為象雄文明故地,同時整個喜馬拉雅西部也是苯教的源起地,此地苯教、密宗及地方神靈信仰興盛。自吉德尼瑪袞進入此地,王室與部分地方貴族之間進行了長久的勢力爭奪,在宗教上就呈現(xiàn)為佛教與其他信仰之間的斗爭。為了打擊地方勢力,天喇嘛益西沃及后續(xù)的古格王主導(dǎo)了一場政教改革,并多次頒布興佛抑苯的詔令,王室所支持的佛教最終成為宗教斗爭的勝利者。保存在索多巴·洛珠堅贊(sog bzlog pa Blo gros rgyal mtshan)答辯書中的一封文告尤為值得關(guān)注,這一文告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彌勒菩薩流行于西藏西部以及造像記體現(xiàn)出大乘祈愿的原因。文告首先簡述了大乘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修持次第,繼而對當時流行的不正之法提出批評,稱即便是已經(jīng)積累了兩種功德的“補處圣彌勒(rgyal tshab ’phags pa byams pa)”也未自俗世涅槃,在五濁世間掙扎的眾人竟敢宣稱自己為“佛身”。益西沃回溯了佛教如何在菩薩法王的引導(dǎo)下傳入西藏,為眾生開善趣輪回之門。又以往昔勸誡當下,稱若要入解脫之道,必須修菩薩行,通過為眾生謀利益、積累兩種資糧、祛除障礙等修行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乘行者[35-36]。

前文已述石刻題記供養(yǎng)人多屬王室貴族,在此之外另有文獻記載古格王室數(shù)度于瑪域(拉達克地區(qū))修建佛殿,其中拉德扎西贊曾于拉達克地區(qū)修建悉衛(wèi)爾強巴色塘神殿(she wer byams pa gser thang gi lha khang)[25]122-124,因殿名含強巴,可推測其主供尊像即為彌勒。正是在王室及崇佛貴族的支持下,未來佛彌勒菩薩成為修菩薩行的代表,被立碑刻像、在西藏西部廣泛傳播。因此拉達克現(xiàn)存的數(shù)方題記才反復(fù)強調(diào)積聚福德、清除障礙、利益眾生等菩薩行的修持方法,鼓勵民眾以此為標尺,遠離惡法,咸登正覺??梢哉f,該時期的彌勒菩薩是以古格王朝為首的阿里三圍推行佛教正法的宗教象征;王室對修菩薩行的推廣也是此時拉達克石刻造像中菩薩題材流行的歷史要因。

五 結(jié) 語

7—8世紀,吐蕃人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地區(qū)進行了長期的軍事政治活動,留下了眾多與吐蕃相關(guān)的佛教遺跡,沿著吐蕃進出中亞的重要道路所分布的具有早期風(fēng)格的大日如來等題材石刻造像是得以系統(tǒng)保存的重要部分。9世紀中期,吐蕃王朝覆滅,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瑪袞一系于10世紀進入西藏西部,建立的政權(quán)隨后發(fā)展成為雄踞西藏西部地區(qū)的“阿里三圍”。這一政權(quán)初期部分繼承了吐蕃王朝在西藏西部的政治文化,具有紀念碑性的石刻造像建造傳統(tǒng)也被后世沿用。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引入阿里三圍的克什米爾風(fēng)格與以菩薩為主的造像題材成為識別該時期西藏西部地區(qū)石刻造像的兩個顯著特征。

在以全面推行佛教的赤松德贊等為代表的歷代吐蕃贊普經(jīng)營之下,佛教信仰在王朝邊界地區(qū)得到了初步發(fā)展,石刻造像即為相關(guān)歷史明證。自后弘期開始,阿里三圍政權(quán)在該地區(qū)強勢擴張,與地方貴族勢力之間的政治博弈圍繞著宗教斗爭展開。文獻記載表明此時的阿里三圍王室在壓制地方信仰的同時注重對菩薩行的推廣,強調(diào)普通民眾修持正法的重要性。在吐蕃時代于此地普及佛教信仰的基礎(chǔ)上,王室政策得以順利下行,以彌勒菩薩為代表的大菩薩成為該地區(qū)這一時期最為流行的造像題材。

從造像遺存的地理位置來看,吐蕃時期的營建活動多集中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和拉達克腹地。阿里三圍時期則專注于拉達克西部的蘇茹河谷與北部的努布拉河谷,造像區(qū)域分布的不同,應(yīng)與兩代政權(quán)所控疆土的差異有關(guān)。阿里三圍并無余力如吐蕃王朝一般直接控制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拉達克西面與北面的兩處河谷作為西藏西部連接巴基斯坦北部的重要道路而受到王室重視。無論是吐蕃王朝還是阿里三圍,其最終目的均為對高原絲路的爭奪。林立于不同道路之上的佛教象征物最初必然是政教勢力的外化,造像在營建完成之后受眾從王室轉(zhuǎn)向民間。不同的人類活動又為之賦予各色的文化與宗教意涵,如地理范圍的標志物、商貿(mào)隊伍的行道怙主、信眾朝圣的對象等,最終成為地方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而言之,拉達克地區(qū)石刻造像以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qū)與藏族文化相關(guān)的佛教遺存,為佐證我國西藏與中亞、克什米爾之間的歷史文化交流交融等留存了豐富的歷史線索,為深入探討吐蕃后裔在經(jīng)營西藏西部時的政教理念和歷史觀念等提供了寶貴的視覺材料。

參考文獻:

[1]黃博. 三圍分立:11世紀前后阿里王朝的政治格局與政權(quán)分化[J]. 中國藏學(xué),2012(3):35-42.

[2]A. H. Francke,Antiquities of Indian Tibet,2 Vols[M]. S. Chand & Co,1972.

[3]Snellgrove,David L,et al,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Lada-kh,2 Vols[M]. 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1980.

[4]Devers Quentin,Vernier Martin. An Archaeological Account of the Markha Valley,Ladakh[J].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2011,20:61-113.

[5]Devers Quentin,Bruneau Laurianne,Vernier Martin.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ubra Region(Ladakh,Jammu and Kashmir,India)[J]. ?魪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centrasiatiques et tibétaines[Online],2015,46.

[6]Salter Deborah klimburg. The Tibetan Himalayan Style[M]//Cultural Flows across the Western Himalaya. Wien:V?魻AW,2015:427-475.

[7]Ham Peter van. Heavenly Himalayas[M]. Munich·Berlin·London·New York:Prestel,2011.

[8]Chaturvedi Khushboo,Sahai Varu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Route in Ladakh:A Case-Study of Rock Carvings[C]. Research Association for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2020:323-331.

[9]Devers Quentin. Charting Ancient Routes in Ladakh:An Archaeological Documentation[M]//Interaction in the Himalayas and Central Asia:Process of Transfer,Trans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Art,Archaeology,Religion and Polity. Vienna: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Press,2017:321-338.

[10]Cunningham Alexander. Lad?觃k:Physical,Statistical,and Historical—with Notices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M]. London:W. H. Allen and co,1854:382.

[11]Deambi B. K. Kaul. The Pillar Inscription at Dras Ladakh[M]//Recent Researches on the Himalaya. New Delhi:Indus Publishing Company,1997:55.

[12]Luczanits Christian. From Kashmir to Western Tibet:The Many Faces of a Regional Style[M]//Robert Linrothe,ed. Collecting Paradise. Buddhist Art of Kashmir and Its Legacies. New York & Evanston:Rubin Museum of Art and Mary & Leigh Block Museum of Art,Northwestern University,2014:108-149.

[13]張云,林冠群. 西藏通史:吐蕃卷[M].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6:51-52.

[14]王欽若,等. 冊府元龜[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1559.

[15]王堯. 吐蕃金石錄[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60.

[16]Francke A. H. A Tibetan Inscription on the Darkot Pass[M]// M. A. Stein Innermost Asia:Appendix L. Clarendon:Oxford,1928:1050-1051.

[17]Mock John. Darkot Revisited:New Information on a Tibetan Inscription and Mchod-rten[J].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2013,27:11-19.

[18]Mock John. Tibetans in Wakhan:New Information on Inscriptions and Rock Art[J].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2016,36:121-141.

[19]Tsuguhito Takeuchi. Old Tibetan rock inscriptions near Alchi[J]. Journal of Research Institut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Languages),2012,49:29-69.

[20]王堯,等,編譯. 國外藏學(xué)研究譯文集:第2輯[M].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37-149.

[21]劉昫. 舊唐書:第104卷[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036.

[22]恰白·次旦平措,諾章·吳堅,平措次仁. 西藏通史——松石寶串[M]. 陳慶英,等,譯. 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232.

[23]畢達克. 拉達克王國史(950—1842)[M]. 沈衛(wèi)榮,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7-18.

[24]圖齊. 梵天佛地:第2卷:仁欽桑波及公元1000年左右藏傳佛教的復(fù)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4.

[25]古格班智達·扎巴堅贊. 王統(tǒng)日月寶串[M]. 巴爾卡·阿貴,譯.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20:122;gu ge paN chen grags pa rgyal mtshan. nyi ma’i rigs kyi rgyal rabs dang zla ba’i rigs kyi rgyal rabs[M].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4: 150.

[26]王瑞雷. 托林寺佛塔出土文書所見古格王國早期官方印章形制與特征[J]. 文物,2021(9):72-79,97.

[27]王瑞雷. 托林寺佛塔新出土古藏文文書的書寫年代與價值[J]. 文獻,2020(5):7-18.

[28]陳慶英,等. 巴基斯坦斯卡杜縣發(fā)現(xiàn)的吐蕃王朝時期的藏文碑刻[J]. 中國藏學(xué),2010(4):102.

[29]夏格旺堆. 西藏阿里普蘭觀音碑考略[J]. 西藏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32(3):43-47.

[30]Linrothe Robert. Origins of the Kashmiri Style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Sculpture of the 7th—11th Centuries[M]//Transfer of Buddhism Across Central Asian Networks 7th to 13th Centuries. Leiden:Brill,2016:147-190.

[31]謝繼勝. 川青藏交界地區(qū)藏傳摩崖石刻造像與題記分析——兼論吐蕃時期大日如來與八大菩薩造像淵源[J]. 中國藏學(xué),2009(1):123-141,257.

[32]克里斯汀·盧扎尼茲. 喜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10世紀末至13世紀初[M].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8.

[33]陳慶英,張亞莎. 西藏通史:宋代卷[M]. 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6:46.

[34]薩迦·索南堅贊. 王統(tǒng)世系明鑒[M]. 陳慶英,仁慶扎西,譯注.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190,193.

[35]卡爾邁,著. 嚴申村(謝繼勝),譯. 天喇嘛益西沃的文告[M]//國外藏學(xué)研究譯文集:第3輯. 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106-118.

[36]Karmay Samten. The Ordinance of lHa Bla-ma Ye-shes-’od[M]//Tibetan Studies in Honour of H.Richard-son. Oxford,1979:150-162.

[37]Phuntsog Sonam. Ladakh Annals Part Two[M]. Delhi:Jayyed Press,2009.

[38]Heller Amy. Tracing the Impact of Kashmiri Art in Guge and Ladakh,Eleventh-Thirteenth Centuries[M]//New Research on Central Asian,Buddhist and Far Eastern Art and Archaeology. Brepols,2019:225-246.

[39]Huntington Susan L.,Huntington John C. The Art of Ancient India:Buddhism,Hindu,Jain[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2016.

[40]Siudmak John. The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Ancient Kashmir and Its Influence[M]. Leiden:Brill,2013.

[41]Alexander A,Van Schaik S. The Stone Maitreya of Leh:The Rediscovery and Recovery of an Early Tibetan Monument[J].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2011,21(4):421-439.

[42]Denwood Philip. The Tibetans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and Karakoram,Seventh-Eleventh Centuries:Rock art and inscriptions[J].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 Archaeology,2007(2):49-58.

猜你喜歡
拉達克彌勒吐蕃
獨一無二的彌勒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3:50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西夏學(xué)(2020年2期)2020-01-24 07:43:26
絲路葉爾羌—拉達克段商路及貿(mào)易的歷史考述
托忒文《般若彌勒經(jīng)》木刻時間考釋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西藏研究(2018年4期)2018-10-30 01:12:20
拉達克社會歷史文化演變及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
大足石刻彌勒信仰下的兩處“啟門圖”
藏語拉達克話的幾個語音特征
西藏研究(2017年3期)2017-09-05 09:44:58
石家庄市| 澜沧| 宜昌市| 老河口市| 绥滨县| 嵊泗县| 永仁县| 浦东新区| 宾阳县| 巴中市| 柯坪县| 太白县| 石河子市| 广平县| 杭锦后旗| 饶阳县| 临江市| 深水埗区| 正宁县| 罗江县| 大邑县| 乌鲁木齐县| 三都| 永州市| 安图县| 读书| 昌宁县| 揭西县| 和顺县| 湖北省| 长兴县| 班玛县| 绥芬河市| 呼图壁县| 磐安县| 淅川县| 北流市| 遂宁市| 乐业县| 滨海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