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欣 陳旭
麥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塊根,屬于大宗常用藥材,國內(nèi)外均有較大需求。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被稱為“中國麥冬之鄉(xiāng)”,是道地藥材麥冬的主產(chǎn)區(qū),常年種植麥冬6萬多畝,麥冬產(chǎn)量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70%以上—這里所產(chǎn)的麥冬也被稱作“川麥冬”。
其實,除了“川麥冬”,還有一種麥冬叫“浙麥冬”—顧名思義,其主產(chǎn)于浙江。雖然我們很容易通過二者性狀上的鑒別找出川麥冬,但不知你想不想再多一些了解呢?如果你也恰有此意,那就跟藥師一起走近“川麥冬”吧。
在《中國藥典》(2020版)中,針對麥冬采收加工的敘述只有二十幾個字:夏季采挖,洗凈,反復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須根,干燥。前段時間,藥師有幸實地考察了解后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世界遠遠不是二維的,而是三維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川麥冬的采收加工流程來言,其大致可分為5個步驟:采收—清洗—烘干—打須—干燥,彼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非抵近距離觀察、聽當?shù)厝酥v述、作面對面接觸,實難真實感受。
一、采收
川麥冬多為一年生,有研究表明,其塊根在形成發(fā)育過程中,物質(zhì)積累和藥效組分在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中下旬基本達到動態(tài)平衡,所以這個時間段也是它的“最佳采收期”,可以通過人工(圖1)或利用機械進行采挖。一般用農(nóng)具插入土壤25~28 cm的深處,先沿著麥冬行間翻松土壤,使麥冬全根露出土面,再抖去根部泥土,最后由人工對藥用部分進行采摘,采后的植株經(jīng)過修苗可重新栽種,進入下一輪種植。
二、清洗
采摘好的麥冬會被運送到加工點或合作社(圖2)進行清洗,利用攪拌式的中藥清洗裝置,可以完好地處理新鮮的麥冬,有效保護表皮,防止走油,以免影響儲存。
三、烘干
作為5個步驟中最有技術含量的環(huán)節(jié),“烘干”值得著重介紹一下。
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老式烘干池已經(jīng)逐步被淘汰—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早期的平炕模式多以煤為主要燃料來源,容易造成二氧化硫超標;另一方面,反復翻動藥材的操作對于人力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所以,隨著技術的創(chuàng)新,現(xiàn)行的操作設備都是機械變溫—其以鍋爐燃燒壓縮木顆粒產(chǎn)生的熱空氣作為熱源,配合鼓風機、送風機、滾筒等設備,通過低溫(55~65℃)慢慢烘干藥材。
在整個烘干(圖3)過程中,對溫度的控制由添加燃料的多少決定,鍋爐旁的測溫計可實時顯示送風點的溫度;滾筒的轉(zhuǎn)速也會隨著烘干效果進行調(diào)整—隨著滾筒的轉(zhuǎn)動,水和蒸汽慢慢會從縫隙間蒸發(fā)掉,直至烘干。粗略估計,對于一個擁有16個滾筒的加工專業(yè)合作社,如果輪流操作不休息,24個小時的產(chǎn)能在7噸左右,遠高于傳統(tǒng)烘干模式。
四、打須
與其說“打須”是第4個步驟,不如把其當作第“3.5”個步驟—因為“打須”幾乎伴隨著“烘干”同時進行,中間還有回爐反復。
由于麥冬鮮果飽滿質(zhì)硬、表皮沒有褶皺、須根柔軟,打須一般在烘干8~9小時后開始。這里的“打”,就是傳統(tǒng)所言的“搓揉”,也叫“短水”。通過滾筒和打須機的“搓揉”,麥冬的外觀形狀會變得圓潤飽滿,兩頭的須根也會隨之脫離,達到去除非藥用部分的目的(圖4)。
鑒于烘干的原理,麥冬會先從外面開始干燥,但此時內(nèi)部還是濕潤的,就需要半途?;穑M行搓揉打須,這就可以在讓果型變好看的同時,也利于水分自然外排,類似“發(fā)汗”原理。需要注意的是,搓揉時不可用力過猛,以免搓破表皮變成“油子”,品質(zhì)變劣。
初步打須完的麥冬要馬上回爐,繼續(xù)烘干。來回往復的次數(shù)、烘干的時間、滾筒的轉(zhuǎn)速,都要由有經(jīng)驗的師傅通過觀察、結(jié)合麥冬的老嫩程度定奪,但一般最少不會低于4小時/次。從鮮果變?yōu)樗址纤幍錁藴剩ā?8%)的干果,大致需要通過4次打須機的滾打。
五、干燥
最后一步就是攤晾、干燥了。此時,需要盡可能地將麥冬攤薄,以利于散熱(圖5)。為了迅速冷卻、防捂,必要時需要借助風扇吹冷,否則會造成麥冬整體變形、變色。用這種方法干燥好的麥冬,就可以放入陰涼庫/氣調(diào)庫進行儲存了。
千百年來,中藥人對于本草的探索從未停止,而且隨著我們探尋步伐的前進,一定會有更多的藥用植物被我們所了解:揭開“面紗”—搬離“幕后”—推到“前臺”。個人感覺:中藥種植實地考察的工作特別有意義,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項科學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中藥知識傳播和普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