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世紀廣州商業(yè)發(fā)展原因辨析

2024-01-02 20:14夏巨富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廣州廣東

夏巨富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19世紀以降,廣州商業(yè)發(fā)展面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態(tài)勢。自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后,廣州公行制度廢除,廣州十三行勢力逐漸式微,新式商業(yè)逐漸發(fā)展,華洋各商并立齊驅日漸明顯。晚清整個社會由洋務向商務轉換,廣州地區(qū)也不例外,商務思想的萌發(fā),促使官商出臺了一系列重商保商舉措。晚清廣州七十二行的興起,逐漸引領商業(yè)發(fā)展。通常政府依賴七十二行商,實踐某些經濟措施。學界對此領域關注不夠,研究比較薄弱。本文擬從區(qū)位、商務、商業(yè)制度和行業(yè)結構等角度,探討19世紀廣州商業(yè)發(fā)展的原因。

一、區(qū)域地理條件

廣州區(qū)域地理條件,是商業(yè)發(fā)展的“土壤”和賴以生存的“溫床”,故有必要考察廣州自然和人文地理情況。廣州土地平坦,夷曠開闊,夏無盛暑,冬無霜雪,四季不明,樹木常青,花開四時,多旱澇災害,故氣候以濕潤為特征,故有“冬雨汗流”之諺語。秋冬早晨多霧,“春夏淫雨”,三伏不熱,連陰轉涼,按今天氣候觀測記錄,仍可證實上述古代天氣候的記述大致不錯。①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頁。據《番禺縣志》記載,嶺南氣候多變,粵地“少陰多陽”,都說“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②李福泰,修史澄,何若瑤纂:《番禺縣志》卷六,同治十年刻本(1871年),1936年影印版,臺北:成文出版社,第41頁;梁鼎芬等修:《番禺縣續(xù)志》,據1931年刻本影印,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對天氣記載更為詳細,太陽高度角,光照、雨量等許多參數(shù)詳細記載。該諺語另見《思益堂日札》卷九,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王先謙等刻本,第114頁。1887年《叻報》記載,廣州天氣爭秋奪暑,炎熱異常,寒暑增升至91度,居民感覺苦之迨至,直到24日微風細雨,天氣晴朗。③《大風拔木》,《叻報》(新加坡,簡稱新,下文同)1887年10月1日。注:該處溫度記載應為華氏溫度。據《粵海關報告匯集》中記載,1881—1891年的廣州天氣情況,一般是3至6月為廣州雨季,使人感到不適,此后數(shù)月干燥和較熱,夏季有颶風或龍卷風,有時對沿海地區(qū)造成嚴重破壞,隨后由悶熱到冷爽的突變。9月份天氣變化無常,10和11月份廣州天氣最好,干燥和晴朗且比較涼爽。①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885-886頁。1946年記載稱廣州位居五嶺之南,地近熱帶,前瀕南海,氣候得海洋調節(jié),寒暑適中,雨量豐沛而均勻,夏不過熱,冬不過寒,最冷月份正月,平均氣溫13.4℃,最熱月8月份,平均氣溫28.3℃。②佚名:《廣州之氣候》,《廣東建設研究》1946年第1卷第2期,第47頁。1947年記載廣州全年氣溫最低在1月,最高在7月,在中國天氣變化較少之地,常年春夏多雨,常有颶風災害,秋冬雨少,常用溫度適中。③工商出版社編?。骸稄V州工商年鑒》,廣州:工商出版社編印,1947年,第8頁。由此可知,廣州地區(qū)氣候宜人,特別適合人類居住。據《廣州市志》記載,廣州天氣受季風環(huán)流控制,冬季處于極地大陸高壓的東南,常吹偏北風,且恰在冷暖氣團交綏地帶,氣象要素變化大。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及南海低壓槽的影響,常吹偏南風。由于暖濕氣流盛行,氣候高溫多雨,因而擺脫了回歸干燥帶及信風帶的影響,表現(xiàn)出季風氣候的特色。受低緯海洋濕潤氣流的調節(jié),夏季不像長江流域一些盆地那樣酷熱。因此,廣州南亞熱帶季風季候顯著,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四季樹木常綠。但熱帶氣候,暴雨、洪澇、干旱、寒潮和低溫陰雨經常出現(xiàn)。④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第2卷,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年,第42頁。從古代至近代各種資料顯示,廣州天氣屬于亞熱帶氣候,常年氣溫變化不大,氣候宜人,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總體而言較適合人類居住。

廣州地理位置,東經113°7',北緯23°8',海平面27.5米,距離海平面205米。⑤《民國十五年來廣州氣候匯編》,廣州: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農科學院附設觀測所印行,1936年,第6頁。關于1911—1936年間廣州氣候資源可詳見此書。廣州土地肥沃,人口稠密,面積30萬畝,連山北峙,距海東環(huán),包山帶海,險阻之地,地域綿邈,田壤肥沃,五嶺以南,從衡陽經桂林而來曲江、瀧、湟諸多水系,由北而南,由西而東,經過靈州,匯集珠江,三江之匯,水陸交通便利。⑥廣州市社會局編:《新廣州概覽》,廣州:廣州市社會局,1941年,第1頁。由于東、西、北江匯合于此而來,從水文看廣州并非是三江總匯的地理位置。西江由馬口峽直出磨刀門,北江由西南直出洪奇瀝。東江由新塘直入獅子洋后,順潮流入廣州很方便的。北江第一條流入廣州的支汊是白泥河,第二條廣州水道是蘆苞水,第三條是西南沖,第四條是佛山沖。⑦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第429-431頁。因此,廣州地處嶺南,瀕臨南海,毗鄰港澳地區(qū),可謂是地理位置優(yōu)越。

廣州水陸交通便利,內河航運和外洋航運便捷,陸路有公路和鐵路交通。廣州作為省城,全粵的中心,且握珠江的總匯,不失為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水路有珠江、北江和東江,珠江水甚深,在沙面名白鵝潭,面積寬闊,可容數(shù)千噸船兵艦數(shù)十只,粵港澳常有客貨輪往來,沿珠江而上肇慶和梧州均有輪船往來,東江亦有渡輪。鐵路則有廣九鐵路,西有廣三鐵路,北有粵漢鐵路。⑧參見黃信光:《廣州交通淺說》,《商學月刊》1925年第39期,第46-47頁。近代廣州的地位更顯重要,東西交通的要沖,沿江沿海航運發(fā)達,華南總匯,貫通湘、贛,溯東江而上可達黔、桂,沿??蛇_潮汕,更遠通廈門、臺灣和上海,南出海道,直達南洋馬尼拉、巴達維亞、爪哇等地,西南至海防、西貢和曼谷,更可由新加坡以西通歐洲,因此湘、桂和閩均以廣州為樞紐,所產之物均由此輸出,西洋輸入中國上述各省貨物,多由廣州中轉。⑨《新廣州概覽》,序言。據粵海關十年報告統(tǒng)計,1881—1891年間,廣州口岸本地航運業(yè)的規(guī)模相當大,最主要的是從事香港、澳門以及西海岸貿易的船舶。行駛香港的帆船平均載重為5000擔,但數(shù)目不固定;它們裝載大米、雜貨和旅客來往于香港與廣州之間,淡季出海捕魚,定期航班每年可航行33航次。1891—1901年間,廣州航運業(yè)增速較快,呈現(xiàn)興旺發(fā)達的面貌,船舶類型各種各樣,來往各地的船舶頻次增多。面對輪船航運業(yè)的競爭,廣州帆船業(yè)減少約50%,貿易發(fā)展需求增長20%,廣州與鄰近地方之間水上客運迅速發(fā)展。⑩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88、939-940頁。

清代是廣州城發(fā)展的新階段。清初,廣州城址再無更易,但城墻有所修葺。清代中期后,廣州城區(qū)街道發(fā)展基本和今天相似。民國時期,隨著社會發(fā)展,廣州城市建置有較大發(fā)展,最大特點是改造舊城商和建設新城區(qū):拆城墻擴大市區(qū),筑造馬路以利內外交通,高層建筑興建和西式新村建立。①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第2卷,第215、217、246頁。清代廣州城在經濟上處于大發(fā)展時期,沿珠江西岸商業(yè)區(qū)成立,西關平原開發(fā),直到清末珠江西岸的平原區(qū),幾乎盡數(shù)開辟。西關平原最早的商業(yè)聚落為十八甫商業(yè),即沿西濠和大觀河,興起于明代商業(yè)街圩,計西濠金子灣西側第一津開始,到老城第八甫,拆西至下西關廂為十一甫,再南折而西為十三甫、十四甫,至西濠,再南轉而西為十八甫。沙面是西關南面珠江江岸的河灘地,清代中葉以后,成為廣州最繁華地區(qū)之一。②曾昭璇:《廣州歷史地理》,第 378、381、402 頁。

1912年,廣州市屬于南海和番禺縣;1918年,廣州市從南海和番禺縣分離后獨立為市,1929年廣州成為特別市,直屬于中央管轄;1930年廣州市隸屬廣東省。③《廣州年鑒》,出版地不詳,1935年,第5-6頁。廣州歷經清代的發(fā)展,逐漸走向繁榮發(fā)展,民國廣州建制時有變動。

公元前214年,秦朝設南???,廣州(當時稱番禺)為郡治,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廣東境內共約4.9萬戶,約26.5萬人。隨后幾個世紀的北方戰(zhàn)亂,嶺南相對太平,遷入人口增多。唐天寶元年(742)廣州都督府42235戶,22.15萬人。宋淳熙元年(1174),廣州中都督府人口達25.6萬。元時1290年,廣州路戶口計170216戶,共1021296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人口上升到62.1萬。明末清初,由于戰(zhàn)亂影響,廣州人口大損。順治七年(1650),廣州屠城,幾十萬人罹難??滴跷迨辏?711),清朝推行“攤丁入畝”政策,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而促進了人口有效增長。清代前期廣州府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為306人,晚清由于戰(zhàn)亂使人口急劇減少,至1910年人口僅有51.8萬。1925年廣州市人口76萬,至1949年人口增至115萬。④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第2卷,第272頁。關于晚清時期廣州人口數(shù)量統(tǒng)計,學界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出入比較大。據粵海關統(tǒng)計,1882—1891年間,廣州人口約160—180萬人。1892—1901年間,粵海關統(tǒng)計廣州人口統(tǒng)計180—240萬。1902—1911年間,粵海關統(tǒng)計認為很難掌握廣州確切人口,該時期大約150萬。1912—1921年,粵海關統(tǒng)計廣州人口約150萬。⑤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77、926、965、1011頁。1905年出版的廣州地圖記載省城居民約200萬口(《粵省城地圖》,1905年刻本)。清末1909年憲政期間,官方公布統(tǒng)計只有59萬(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省別全志·廣東省》,第22頁)。⑥這兩者人口統(tǒng)計說法,均轉引自賀躍夫:《晚清廣州的社團及其近代變遷》,《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據《國風報》記載,1910年廣州人口250萬人。⑦《東南鐵道大計畫》,《國風報》第1卷第19期,1910年8月15日。注,標題原文獻為“畫”,故未改動。美國學者愛德華·羅茲(Edward J.M.Rhoads)根據1965年廣州人口300萬和1921年人口78.8萬,推斷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廣州人口約60萬較為合理。⑧Edward J.M.Rhoads,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Canton,1895-1911,in Mark Elvin&G.William Skinner,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97.粵省地圖統(tǒng)計1905年廣州人口數(shù)量約200萬口,有些夸大之嫌。當時報刊統(tǒng)計都承認缺乏調查,因此,廣州人口數(shù)量記載存在不同的說法。廣州人口數(shù)量形成諸多不同學說,可能與統(tǒng)計的方式差異、流動人口的統(tǒng)計、隱匿人口統(tǒng)計、秘密會社人數(shù)等因素有關,不過可以肯定,清末廣州人口數(shù)量至少達到60萬。

關于民國時期廣州人口的記載,據《廣州市志》記載,1918年廣州人口數(shù)量70.49萬,1928年81.2萬,1932年112.26萬,1937年增至121.9萬。⑨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廣州市志》第2卷,第277頁。1928年,《申報》指出廣州人口數(shù)量為81萬余人,同時評述民國時期廣州人口統(tǒng)計時指出,“廣州人口之數(shù),諸說紛紜,向無確實之調查,可以憑據”。①《廣州市之人口數(shù)》,《申報》1928年8月17日,第9版。1932年,《新廣州概覽》統(tǒng)計廣州的人口數(shù)量115.2583萬人。②《新廣州概覽》,第6頁。1936年,《益世報》記載廣州人口約121.6萬。③《廣州人口統(tǒng)計》,《益世報》(天津),1936年11月25日,第1張第3版。較之清末,民國廣州人口各種記載,相對出入比較小,較為可信。

綜上所述,廣州地區(qū)氣候適宜,交通便捷,由清至民國廣州商業(yè)呈現(xiàn)逐漸繁榮的趨勢,培育了有利于商業(yè)發(fā)展的因素,人口數(shù)量雖然統(tǒng)計口徑不一,但一直處于增長的態(tài)勢,這些都是商業(yè)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從自然和人文地理角度看,廣州城十分有利于商業(yè)發(fā)展。

二、商業(yè)制度的歷史考察

著名經濟史學家諾思認為,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是社會與經濟演進的基本核心,這兩者呈現(xiàn)路線依賴的特征。④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劉守英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94年,第138頁。諾思認為制度在社會中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是決定長期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⑤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第143頁。自秦漢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廣州對外貿易由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貫通東南亞各地。三國以后,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之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魏晉、唐宋至明清,廣東對外貿易開始由政府進行自主管理,對外管理機構及有關政策法規(guī)逐步走向完備。⑥廣東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對外貿易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頁。唐朝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專事管理外商及對外貿易,掌管海上往來的帆船貿易、接待蕃客和征稅。由于唐朝采取親善睦鄰的外貿政策,鼓勵和招攬海外商人前來貿易,因而諸國貢使、商賈絡繹不絕,使廣州巨額外匯收入“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⑦廣東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對外貿易志》,第2頁。宋開寶四年(971),政府設市舶司于廣州。⑧胡巧利主編:《廣東地方志與十三行資料輯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頁。同年,官政府委任“同知廣州潘美、尹崇珂兼市舶使,通判謝處玼兼市舶判官?!雹崛钤?、陳昌濟等纂:《廣東通志》(道光)卷十四《職官志》,第273頁。宋元豐三年(1080),正式修訂了“廣州市舶條法”,令全國各口岸城市市舶司執(zhí)行。這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進出口貿易法規(guī)。北宋神宗熙寧九、十年(1076、1077)與元豐元年(1078),廣州、明州、泉州3處口岸貿易乳香3.544萬余斤,廣州一港即占3.486萬多斤,幾乎全經廣州進口。元延至元年(1314),朝廷重新頒布市舶則例二十二條,規(guī)定出海貿易的船只、人員及貨物都必須經市舶司審核批準,并發(fā)給通行的公驗和公憑,才能從事對外貿易。⑩胡巧利主編:《廣東地方志與十三行——十三行資料輯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頁。市舶司是自唐、宋、元、明四個朝代都先后設置的、類似今天海關性質的機構,史稱市舶司制度。它大致包括市舶司機構職責范圍和各項事務的各項具體規(guī)章辦法。明代的市舶司設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其中浙江、福建兩市舶司常有罷革,只有廣東市舶司相對固定和穩(wěn)定,具有歷史的整體性。11○○參見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419頁。明朝以后朝貢貿易逐漸興盛,12○○關于朝貢貿易概念,可詳見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與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虞和平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33-38頁。朝貢貿易概念、形態(tài)與結構,剖析頗為精辟??蓞⒁姾蝹啠骸稇讶徇h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鄧常春,劉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朝貢體系即外族王公對天子實行進貢和行三跪九叩之禮。過去兩千多年,由官僚機構和規(guī)章制度維系這套制度,這套機構和文字構成的復合體被稱為“朝貢體系”。而費正清《朝貢貿易與中西關系》(1942)提出這套體系確定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態(tài)度和實踐,從中華文明早期直到19世紀中西相遇,一直如此。何著認為費正清的追隨者普遍認同朝貢體系,并相信可以解釋1839年后的中西對抗。但民間走私貿易仍在繼續(xù)發(fā)展。由此可知,從秦漢到明朝,歷朝均對廣州外貿十分重視,自唐代以后歷代均設立專門商業(yè)制度機構,管理對外貿易事務。這些制度發(fā)展的歷史積淀,為清代實行廣州一口通商埋下“伏筆”。

清以降廣州商業(yè)制度建設及其演變:

第一階段,清初沿襲明朝海禁政策。清初基本承襲了明末的貿易制度,對沿海人民出海經商,并無明文禁止,然后由于政治因素,于順治十二年(1655)、三年(1656)和康熙元年(1662)、四年(1665)、十七年(1678)五次頒布禁海令,企圖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禁絕沿海漁民出海貿易。因為這一禁令執(zhí)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清政府將禁海升格為更加殘酷的“遷?!?。順治十八年(1661),康熙元年(1662)和三年(1664)三次下達遷海令。①參見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484頁。1662年,“康熙壬寅奉有海禁之旨?!雹谂松虚?,鄧士憲撰:《道光南??h志》,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第1498頁。隨即將“山東、浙江、閩廣濱海居民盡遷于內地,設界防守,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則海上食盡,鳥獸散矣。”③夏琳:《閩海紀要》,林大志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頁。海禁維護了清朝的權威,卻阻滯了廣東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導致民間走私貿易猖獗。

第二階段,清前期對外貿易制度探索期。由最初實行承襲明代海禁政策,爾后逐取消海禁,清廷開始逐漸探索對外貿易制度。1684年清朝取消海禁政策之后,中國沿海地區(qū)貿易和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并推動了嶺南地區(qū)的農業(yè)商業(yè)化。④馬立博:《虎、米、絲、泥:帝制晚期華南的環(huán)境與經濟》,王如茹,關永強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7頁。同時,廣東自“開海禁以來,流通貿易,凡內地民人與外來番船相安于樂利者數(shù)十年?!雹萘和彛骸兑姆章動洝肪硪?,清刻本,第32-33頁??滴醵哪辏?685),清廷宣布在廣東廣州、江蘇松江、浙江寧波和福建廈門等四地,為對外貿易港口,并相應地設立粵海關、江海關、浙海關和閔海關等4個海關,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務,此為中國歷史上建立海關之始。至此,清初實行的海禁政策就此宣告結束,中國海外貿易進入設關管理時期,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得以持續(xù)發(fā)展。⑥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486頁,對于四個海關設置地點學界并未定論,黃著采納陳高華,吳泰,郭松義:《海上絲綢之路》(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135頁)。清中前期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促使沿海地區(qū)對外貿易的繁榮。

第三階段,清代中期對外貿易制度確立期。康熙時期實行四處海關通商,到隨后乾隆年間確立一口通商政策,至此,廣州對外貿易制度體系基本確立,俗稱廣州體系或公行制度時期。1720年,廣州商人們組織了一個行會或公行,以便按照他們自己的利益調節(jié)價格,這是一個商人組織,不是一個官方機構,但有官方支持。⑦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張匯文,章巽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74頁。雍正二年(1724),清朝規(guī)定到廣東的西方商船一律到廣州的黃埔港(今廣州市海珠區(qū)新沼鎮(zhèn)黃埔村)停泊,除商人外,水手等不得登岸;雍正十三年(1735),又令其停泊澳門。該法因遭到居澳葡人堅決抵制而未能實行。⑧參見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第487頁。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封閉江蘇、浙江和福建等三處海關,清政府僅留廣州粵海關一口通商。一時間“東南西北中,一齊到廣東”,廣州成了“洋貨”和“土特產”的集散中心,這種千軍萬馬齊奔廣州做生意的現(xiàn)象,在當時被稱之為“走廣”。⑨參見楊涌泉編著:《中國十大商幫探秘》,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156頁;另見胡巧麗主編:《廣東方志與十三行——十三行資料輯要》,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6頁。1757年,一道上諭頒布,把廣州作為唯一的市場,并且禁止其它任何口岸的一切對外貿易。東印度公司試圖開辟廈門和寧波的貿易,均告失敗,通過天津局遞呈皇帝的一件呈文也一無所獲。⑩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1卷,張匯文,章巽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76頁。至此廣州進入一口通商貿易階段,廣州對外貿易進入快速發(fā)展期。據上諭稱,除了十三行外,任何人無權與外人通過商。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外國人一再企圖沖破這種對外貿易壟斷體制,卻是枉費心機,但參加十三行對外貿易的商人要向北京宮廷繳納大筆稅款,他們壟斷對外貿易,因而大發(fā)橫財。11○ 達林:《中國回憶錄(1921—1927)》,候均初,張亦工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198頁。○時人描述十三行的盛景,“海珠寺前江水奔,諸洋估舶如云屯;十三行里居奇貨,刺繡何如倚市門”?!肮艁矶紩柗?,瑪瑙琉璃質尚粗;近日洋船多入港,十三行市夜明珠。”①鮑鉁:《廣州竹枝詞》;楊駿賢:《廣州竹枝詞》,均載于雷夢水,潘超,孫忠銓,鐘山編:《中華竹枝詞》第4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2747、2756 頁。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提出四點要:1、求擴大中英貿易的口岸至天津、江浙舟山和寧波等地;2、允許英商在北京貿易棧房及在各地傳教;3、在舟山和廣州劃一塊地供英商使用,以便停泊、存放貨物和自由往來;4、澳門與廣州之間貿易減稅或免稅。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序言第4-5頁。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饒,無須擴大對外互通有無,況且現(xiàn)有廣東、澳門通商即可,以此為理由果敢的回絕英方要求。何偉亞對馬戛爾尼訪華進行重新審視,認為清帝國和英帝國構建的世界秩序,提出雙方不僅是文化或文明的沖突,而且是兩大帝國構建的沖突。③何偉亞:《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鄧常春,劉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第26-27頁。在1760—1834年形成的廣州貿易體系,顯示了帝國邊境進行非官方交易的可能和局限性,通商形式通過官方任命的公行進行貿易,外商須同公行打交道,根據中方指示安排其計劃和活動,遵守旨在限制他們干預和了解中國社會的各項法令。④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xiàn)代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xiàn)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7頁。清中期實行一口通商政策,粵海關管理著國內外一切貿易,這一制度變遷無疑機緣巧合促使廣州商業(yè)貿易的飛越發(fā)展。朱英認為,即便廣州一口通商,清政府也采取了種種限制,如限制和拒絕通使,限制出口貨物品、商船規(guī)模、歧視出海華商等。直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仍無大的改變。⑤朱英:《晚清時期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70頁。據俄國人稱,他們在廣州期間(兩天)禁止他們上岸,只允許和熟人拜訪他們,不過他們認為廣州是巨大的貿易城市,尤其值得外國人注意,那里幾乎可以看到各國的人。⑥伍宇星編譯:《19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第27頁。美國學者郝彥平認為,中國對外貿易并不限于廣州,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全部貿易獨占權,而且也不完全為公行制所壟斷,公行首先不是一個嚴格的壟斷性的公司,公行的壟斷有其限度。⑦郝彥平:《中國近代商業(yè)革命》,陳潮,陳任譯,陳絳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8頁。即便清代后期公行制度遭遇外國挑戰(zhàn),公行制度運轉出現(xiàn)松動和存在問題,但是仍能基本維系正常運轉,清廷仍能掌控其主動權。

第四階段,清代后期是廣州對外貿易制度的衰亡期。隨著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廣州貿易體系被徹底破壞,明令規(guī)定公行制度取消。至此,廣州對外貿易失去一口通商的壟斷地位,進入五口通商時代,給廣州貿易帶來巨大的沖擊。廣州一口通商貿易轉變?yōu)樽鳛槲蹇谕ㄉ炭诎吨?,與外國展開貿易,同時與其它四個口岸分享中外貿易,由此喪失了對外貿易的壟斷權。1842年。隨著中英鴉片戰(zhàn)敗后,簽訂《南京條約》其中規(guī)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事理商賈事宜?!雹嗤蹊F崖編:《中外舊約章匯編》第1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31頁;“廣州一口貿易”制度確立,可參見張曉寧:《天子南庫——清前期廣州制度下的中西貿易》,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一口通商”的終結可詳見李國榮,林偉森主編:《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七章。至此清代后期從一口通商到五口通商,廣州貿易壟斷權不復存在,對廣州外貿沖擊非常大。

綜上所述,廣州對外貿易制度演變軌跡可知,唐代是其制度建設的分水嶺,唐代以前沒有專門機構管理對外貿易,唐代以后設立市舶司,專管對外貿易,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不斷地完善市舶司制度。清代對外貿易制度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清初沿襲明朝海禁政策;第二階段,由清前期對外貿易制度探索期;第三階段,清代中期對外貿易制度確立期;第四階段,清代后期廣州對外貿易制度衰亡期。從清代對外貿易制度演變歷程,由最初海禁到取消海禁,由清中期四處海關到廣州一處管理外貿,逐漸地形成廣州貿易體系或十三行或公行制度,直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該制度被廢除。從廣州對外貿易制度整個演變過程看,政府主動地建立和不斷地完善對外貿易制度,到最終被動接受被廢除的厄運,這一轉軌過程,折射中西之間實力轉換和東西之間商人觀念的差異。

三、商務發(fā)展困境與對策

粵省商務①有關商務探討,可參考樊果:《中國近代“商務”和“商業(yè)”觀念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6期;楊湯?。骸都孜缜巴砬骞偌潯吧虅铡庇^的嬗變——以晚清域外日記為中心》,《廣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4期;夏巨富:《甲午戰(zhàn)爭前后中國商務思想的萌發(fā)與實踐——以新加坡華文報刊為中心》,《唐廷樞研究》2023年第3輯。方面,晚清廣東作為通商大省,官員對洋務最為熟悉。1887年,廣東重視洋務人才的練習與儲備,以便襄助洋務,同時廣東設立洋務處,“印發(fā)條約,收集圖書,選派差委,酌定章程”?;浭「骷壒賳T集齊洋務處照辦,并將洋務事宜融會貫通,人材對洋務運動之重要。②《洋務儲材》,《叻報》(新)1887年9月3日??梢?,此時粵省十分重視洋務人材的培養(yǎng),反映了該時期廣東官員仍重視洋務運動。甲午之后,粵自中外通商,華洋互市,東方口岸陸續(xù)開辟,西方商船絡繹不絕,洋人“出其奇技,裝為巧器,來中土以求售”,華人“莫不喜而用之”,而中國新產工藝鮮有暢銷洋外,只是洋人必需之物如茶、絲等始終微弱,十年來“每下愈況,大有江河日下之勢”,每年大量錢財外流,倡導商戰(zhàn)之說,熟諳商務,遂與洋人爭利。③《譯德報論商務有感而書》,《叻報》(新)1897年5月21日。1897年,徐勤歸納粵省數(shù)十年來工商告竭的困境:1、粵商務厘卡重重,致勒索等萬狀;2、厘金設置導致百行虧損,又增加牙捐海防經費,臺炮坐厘等費,導致商務難興;3、英國、葡萄牙等西方商人的沖激,美國禁止華工出國,加重稅并虐待華工;4、戰(zhàn)爭因素,土客械斗,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5、粵省賭博成風,賭術“日新月異”;6、海盜盛行,還存在秘密組織;7、華工失業(yè)落寇為盜,阻塞商業(yè)道路;8、富商的商學知識不及西商。徐勤提出應對之策:1、公舉總所,組建公司,聯(lián)合大眾,設立總辦為領袖諸商,總辦需博學多材,通曉中外商務,選舉產生,三年任期;2、創(chuàng)報,商務乃農工之樞紐,辦理商報,大則了解中外商業(yè)盛衰,小則可以探本業(yè)之隆替,開風氣,益民智,精商術,七十二行各備一冊,隨時學習;3、開商會,西方都有商會,聯(lián)商共謀商業(yè),七十二行總是要挾長官之具義,難群力群策,名為獨聚而實際渙散,故聯(lián)合商人,仿西法在省城設立總會,各埠設立分會。④徐勤撰:《擬粵東商務公司所宜行各事》,《知新報》1897年第24期。徐勤對粵省商務發(fā)展存在的困境及其對策分析十分正確,除此之外,鴉片販賣與禁煙問題亦是粵省商務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總被時人詬病。此外,粵商深受香港商業(yè)發(fā)展的牽連,如1905年6月廣州商務因香港巨商倒閉后,粵商大受其影響,粵省那些有名譽富豪均不肯出其資幫扶,利銀號不敷周轉難行,銀行亦有倒閉,店號拖欠鉅款,如今振興商務之時,商務日益疲軟。⑤《商務窘乏》,《叻報》(新)1905年6月15日。1909年,粵商通弊,各富紳開設商號,借款動輒數(shù)十萬至百萬不等,廣行招攬附家存揭款也是如此,商號托詞歇業(yè)或倒閉,奸詐者甚至攜款逃遁,近來粵商中屢見不鮮,這成為商場最大的毒害。⑥《整頓商業(yè)之謀撻》,《廣東勸業(yè)報》1909年第58期。總之,粵省商務發(fā)展阻礙因素,官商隔閡、厘金重重、賭博盛行、外商沖擊、海盜盛行、商學知識薄弱等等因素,粵省商務發(fā)展,面臨相當大的困境。

甲午戰(zhàn)敗以后,洋務救國逐漸向商務強國轉變,舉國上下莫不談論商務,粵省官商亦不例外。粵省督府設立廣東商務局,推動商務的發(fā)展。愛德華·羅茲認為自歐風東漸后,1898年粵省成立商務局,促進商業(yè)發(fā)展,但是由于衙門氣息濃厚,大權仍掌控在官府手中,雖代表商人利益,但實際上并未在商人中流行開來。⑦Edward J.M.Rhoads,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Canton,1895-1911,in Mark Elvin&G.William Skinner,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p105.1900年,廣東商務局籌辦米政,目的是“通省酌盈劑虛,藉以裕民粒食”,為了省屬各縣等地有米食用,商務局向外地諸如江浙一帶購米,實行平糶,商務局嚴厲打擊奸商壟斷米價危害民生日用的行為。⑧《廣東商務局籌辦米政告示》,《商務報》1900年第18期。同年,由于粵省商務局缺乏商人支持,逐漸變得衰弱,廣州籍商人遂成立保商局。①陳錦江:《清末現(xiàn)代企業(yè)與官商關系》,王笛,張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第217頁。隨后廣東巡撫也奏請設立保商局,旨在保護出洋貿易華民隨時回籍。②《署督商憲鹿札行廣東巡撫德奏設立保商局折》,《商務報》1900年第11期。可知保商局雖然保護出洋貿易,但是其設立亦在調和官商關系。1901年,粵省督撫分飭下屬各級官員,凡是有利民之事,準殷實商人取具公正紳士保結呈請開辦,各級衙署局員幕僚不得索要規(guī)費。③《振興商務》,《集成報》1901年第2期。官員逐漸的意識到官商之間存在隔閡,而真正難點在于如何處理好兩者關系。

面臨如此多的阻礙因素,廣東商務呈現(xiàn)衰落跡象。盡管廣東商務繁盛于它省,但自五口通商后,廣州十三行逐漸衰敗,商業(yè)呈現(xiàn)侵衰面貌,社會奢靡成風,繁費無等。“近年來商務呈現(xiàn)衰減跡象更趨嚴重,商人不能協(xié)同其心,政府也未盡保商之責,于此治粵必先興商。”雖然廣州五大善堂組織成立了商會,但廣州商情散漫已久,各善堂又不能協(xié)同一心,以致商務發(fā)展遇到瓶頸。在此背景下,粵省督撫核準1904年頒布《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選擇商業(yè)繁盛之地西關一帶作為局址,以便聯(lián)絡商情,溝通省城與港澳客商往來,訂立商務局章程,制定該局規(guī)章制度、權限、人員選派及辦公經費等項,要求局中辦事人應掃除官習,上下聯(lián)絡。至于從前存在的保商局是否歸并到商務局,“須經過妥議再行決定”,同時指出,商務局的設立在于通商情、除弊端,不在于勸捐籌商,希望商人理解與配合。④《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叻報》(新)1904年8月6日。實際上,粵省商務局擇地選址,明確規(guī)定須與內外各埠商董及七十二行行商集議,同時商人建議保商局歸并到商務局。

廣東商務局試辦章程,以“合力、通情、除害、興利”作為四大綱,由于粵省“邪氣未清,正氣無自而復”。簡要分析章程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政府用心:第一章合商力,該局以團結體眾、振興商業(yè)為宗旨,凡是商業(yè)繁盛之地均設商會,外洋各埠諸如舊金山、檀香山、南洋各島、橫濱等地,分飭領事館照會粵商設立粵商會。外省外埠如上海、漢口、天津、重慶等處,由該局照會該埠會館公所設立粵商會。各地設商會為聯(lián)合眾力,考察一切商業(yè)商情,編造粵省經商人數(shù)、工藝人數(shù)、行店字號系何商業(yè)、盈虧若何、每年營業(yè)款目等若干冊,交于該局。由于七十二行歷來商情渙散,且很少團結,因此設立七十二行會館,每行舉行長一、二人,或即以該行牙首值理兼充,加強七十二行與商會的聯(lián)系。所有省中七十二行商暨外埠各商彼此同行,齊心協(xié)力,互相聯(lián)絡,“以謀公益,厚鄉(xiāng)誼,同心愛國,抵制外溢為主義”,該局“無不力助其成”。第二章通商情,打通官商之隔,增強之間交流。第三章除商害,規(guī)范市場秩序,整頓倒賬騙吞財產行為,整治胥吏劣紳借勢欺壓商人情形,治理粵省盜風和賭風現(xiàn)象,華洋商事糾紛時可向該局求助,度量衡等問題由商會主持平稱。第四章興商利,發(fā)展工藝制造,鼓勵創(chuàng)設公司,如七十二行商董合力創(chuàng)設保險公司,與洋人爭利。⑤《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續(xù)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再續(xù)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三續(xù)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四續(xù)廣東全省商務局章程》,《叻報》(新)1904 年 8 月 6、8、9、10、11 日。由此可見,粵省商務局章程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點:1、政府表現(xiàn)明顯的重商主義傾向,鼓勵商務發(fā)展,制定切實可行的商業(yè)舉措,推進粵省商業(yè)發(fā)展;2、明確意識到官商相隔的弊端,成為妨礙商務發(fā)展的不利因素,并提出改良之策;3、認識七十二行商地位重要,粵省商務發(fā)展仰仗七十二行,該章程多次提及;4、十分重視商業(yè)網絡,充分發(fā)揮省外和外洋各埠粵商的聯(lián)動作用;5、反映出該時期上流社會某些官員已由洋務轉向商務的現(xiàn)象。1904年8月,粵省商務局的開辦,作為各商會之先路,上下一心力圖振興商務,請七十二行商、善堂和總商會切實發(fā)展商務,照會行商、善堂各商董集會,公舉聲望服眾辦事者二三人,共同辦理商務。⑥《商務局開辦要諭》,《續(xù)商務局開辦要諭》,《叻報》(新)1904年8月21、23日。1904年,由于商情渙散,各行不相互溝通,隱若敵國、互相傾軋和相互猜忌的現(xiàn)象,處于商戰(zhàn)劇烈時代,不能合大群與外界競爭,自耗后分崩離析,導致商務不振。基于此,省商務局通知粵省各行家,共100余行,公舉行內董事數(shù)人為代表,選定后著手聯(lián)合各行建立一公同會館,以便聯(lián)絡商情,研究商業(yè)。①《廣東商務局聯(lián)合商群》,《東方雜志》1904年第7期。同年廣東計劃征收船捐,多數(shù)商人紛紛赴商務局代呈當?shù)?,邀請當?shù)莱忿k船捐,督撫聽取商人陳述,為之動容,夜傳陳太尊囑咐一切,將該捐商斥革,隨以好言開導,解散各船戶,隨后陳太尊奉命協(xié)同處理該案。②《廣東商務局挽回船捐》,《東方雜志》1904年第8期。廣東商務局挽回了船捐,減輕了船戶負擔。1906年,周玉帥以廣東商務素來繁盛,現(xiàn)在商界競爭之際,亟應力圖進步,上海作為華洋商賈薈聚之地,特派工部主事志奇駐滬悉心調查,隨時報告以資參考。③《調查商務》,《叻報》(新)1906年12月12日。粵省商務局從籌議到建立,凝聚了官商的心血,充分的凸顯政府力圖振興商務的決心,彌補官商之間隔閡,商人渴求發(fā)展商業(yè)的期許。隨著商務局的成立,開始處理了各項商業(yè)事務。

除了商務局積極推動粵省商務發(fā)展外,官府亦十分重視商務發(fā)展。1909年,廣東勸工陳列所試辦章程頒布,宗旨是收集各省工藝出品及天然物,分列陳設,任人游覽,俾得比較研究,以期改良工藝,振興商業(yè)。該所系官商合辦,共集股26萬,另訂招股章程,同時該所設立總協(xié)理、董事及文牘會計、陳列庶務等員。④《廣東勸工陳列所試辦章程(未完)》,《廣東勸業(yè)報》1909年第80期。1910年,農工商部咨粵省,籌設漁業(yè)公司和水產學校,推廣漁業(yè),旨在保護領海捕魚權。⑤《農工商部咨粵推廣漁業(yè)》,《廣東勸業(yè)報》1910年第98期。同年袁督特擬定工藝廠、商業(yè)學堂、陳列所等,大概辦法由勸業(yè)道妥議辦理。⑥《振興工藝之辦法》,《廣東勸業(yè)報》1910年第99期。

1909年,《東方雜志》調查廣州商務,對廣州作如是評述:“中外通商之大門戶曰香港,而廣州實踞其內,其地富,其民繁,水陸交通,舟車利便,南方分配貨物之中心地,此為巨擘。其商民又富于智識,長于才力,敢冒險,善開創(chuàng)。凡外國人之來華經商者,靡不嘖嘖稱賞,而推為華商之冠。年來該地貿易范圍日見張大,其貨物出入,經廣商與外洋直接者,亦復不少?!雹摺稄V州商務之調查》,《東方雜志》1909年第6卷第6期。該調查指出了廣州地理交通優(yōu)勢,為華南貨物集散中心,點明了廣商與外國人的聯(lián)系、廣商的特點:多富裕、有見識、開拓和冒險的精神。日本領事評論粵垣商業(yè)時,也指出“粵自十五世紀與西人交往,西風國氣甚重,受西方影響甚深,粵人十分富裕,下南洋經商人數(shù)甚多,每年匯歸銀約160萬元,華人回國所帶銀估計約1000萬兩左右,足以抵消廣州商業(yè)損失?!雹唷度疹I事評論粵垣商業(yè)》,《廣東勸業(yè)報》1910年第91期。由此可知,粵商人在外界眼中是十分富有,這是中外人士的共識。但是他們的認知未必符合史實,日本領事眼中的廣州商業(yè)盡管出現(xiàn)損失,但是每年可以從華人華僑寄回的僑匯,或者從華人華僑回國所直接攜帶款中得到抵補,間接反映華人華僑反哺家鄉(xiāng),促進商業(yè)發(fā)展,但是也不應忽視粵商務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總之,該時期清廷蔓延著發(fā)展商務思想的氣息,時人提出許多有益振興商務舉措,有些被政府采擇,有些則沒有,官商迫切改善商務,基本達成共識,官視商為“魚肉”,商視官為“虎狼”,這種刻板的認識,雖經官商努力洗刷,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終究需要長時間“消融”,因此,官商隔閡成為振興商務的“絆腳石”?;浭∩虅瞻l(fā)展除了官商隔閡外,有其自身發(fā)展的阻隔因素,如厘金重重、賭禍匪患、外商沖擊、商學知識匱乏、海盜盛行等。在政府領導下、七十二行商和善堂的積極配合下,通過設立商務局和商會等保商舉措,粵商逐漸突破了商務發(fā)展的困境。

四、行業(yè)結構分析

(一)七十二行名稱考

近代廣州行業(yè)結構,首先令人想起是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廣州七十二行。關于它的具體名稱和數(shù)量,值得進一步考察。通過分析七十二行代表,基本可了解廣州的行業(yè)結構。據《番禺縣續(xù)志》記載,清末七十二行名稱:1、土絲行;2、洋莊絲行;3、花紗行;4、土布行;5、南海布行;6、紗綢行;7、上海綢布幫行;8、匹頭行;9、絨線行;10、綢綾繡巾行;11、顏料行;12、故衣行;13、顧繡班靴行;14、靴鞋行;15、牛皮行;16、洋雜貨行;17、金行;18、玉器行;19、玉石行;20、南番押行;21、下則押行;22、米埠行;23、酒米行;24、糠米行;25、澄面行;26、鮮魚行;27、屠牛行;28、西豬欄行;29、菜欄行;30、油竹豆行;31、白糖行;32、醬料行;33、花生芝麻行;34、鮮果行;35、海味行;36、茶葉行;37、酒行;38、煙葉行;39、煙絲行;40、酒樓茶室行;41、生藥行;42、熟藥行;43、參茸行;44、丸散行;45、薄荷如意油行;46、磁器行;47、潮碗行;48、洋煤行;49、紅磚瓦行;50、青磚窯行;51、杉行;52、榫木行;53、銅鐵行;54、青竹行;55、電器行;56、客棧行;57、燕梳行;58、輪渡行;59、書籍行;60、香粉行;61、銀業(yè)行;62、銀業(yè)公會;63、礦商公會;64、報稅行;65、北江轉運行;66、北江棧行;67、南北行;68、天津公幫行;69、上海幫行;70、四川幫行;71、金山莊行。①《番禺縣續(xù)志》卷12,實業(yè),宣統(tǒng)二年,民國二十年重印本(1932),第185頁。注:燕梳行,乃保險業(yè);廣州七十二行是泛稱,并非具體指72個,此即為71個。該資料記載71個行會,基本代表著71個類型行業(yè)。

邱捷根據《清國事情》統(tǒng)計的七十二行名稱:1、銀行(相當于外省的錢莊);2、金行;3、當行;4、土絲行;5、出口車絲行;6、土茶行;7、熟膏行(鴉片煙膏);8、生土行(未煮之鴉片);9、柴行;10、米行;11、油行;12、醬料雜貨行;13、酒行;14、海味行;15、咸魚行;16、豬肉行;17、鮮魚行;18、雞鴨行;19、菜欄行(蔬菜批發(fā));20、高樓行(酒樓);21、餅行;22、布行;23、匹頭行(經營綾羅綢緞);24、染料行;25、鞋行;26、帽行;27、顧繡行(經營五彩金線織造之衣服、屏障等);28、新衣行;29、故衣行(經營舊衣服);30、戲服行;31、玉器行;32、煙絲行;33、熟藥材行;34、臘丸行(中成藥);35、參茸行;36、豆腐行;37、銅鐵行;38、缸瓦行;39、磚瓦行;40、泥水行(建筑);41、杉行;42、雜木行(經營杉木以外的一般木材);43、竹器行;44、搭棚行;45、石行;46、鐵梨行(經營鐵梨木);47、車花行(雕刻木器);48、油漆行;49、牌匾行;50、儀仗行;51、洋燈行;52、香行;53、山貨行;54、顏料行;55、錫器行;56、檀香行;57、長生行(經營棺木);58、茶箱行;59、鮮果行;60、洋貨行;61、席行;62、戲班行;63、宮粉行(化妝品);64、絨線行;65、刨花行(婦女的一種化妝品);66、金線行(繡花用);67、金箔行;68、象牙行;69、燒料行(經營琉璃器具);70、花紗行;71、紙料行;72、機房錦綸行(絲織手工業(yè))。②《清國事情》第2輯,轉引自邱捷:《清末廣州的“七十二行”》,《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這份資料記載72個行會名稱,與其它資料記載有重疊,也有差異。

羅晃潮歸納出廣州七十二行名稱如下:1、銀行忠信堂;2、出口車絲行;3、柴行;4、金行三益堂;5、茶行照遠堂;6、米行永安堂;7、當行;8、熟膏行;9、油行明德堂;10、絲行;11、生膏行;12、醬料什貨行;13、酒行福志堂;14、乾檳行慈濟堂;15、鮮魚行福惠堂;16、菜欄行;17、疋頭行錦聯(lián)堂;18、新衣行存義堂;19、藥材行;20、臘丸行;21、缸瓦行;22、南北行同德堂;23、洋油行光濟堂;24、麥子行穗歧堂;25、竹器行;26、料器行聯(lián)安堂;27、儀仗行;28、打餉行昭信堂;29、種香行;30、南番兩屬押行;31、戲班行慶公所;32、生煙行;33、紙料行;34、海味行;35、牛皮行同慶堂;36、靴鞋行敦和堂;37、高樓行;38、染料行;39、故衣行有恒堂;40、洋參行照信堂;41、參茸行;42、磚瓦行;43、泥水木匠行;44、糖行聯(lián)衛(wèi)堂;45、豆行張玉堂;46、搭棚行;47、車花行;48、洋燈行;49、香行;50、長生行;51、洋貨行聯(lián)和堂;52、宮粉行;53、金線行;54、機房錦綸行;55、姑蘇行公益堂;56、咸魚行;57、皮革行聚升堂;58、餅行協(xié)福堂;59、帽行;60、玉器行裕興堂;61、繃緞行田廣福;62、豆腐行;63、檀香行;64、杉行惠德堂;65、生藥行壽世公館;66、榫木行;67、鐵犁行盛德堂;68、油漆行;69、紅白紙剳行文寶堂;70、顏料行何德堂;71、茶箱行;72、花蓆行致公堂;73、絨線行合興堂;74、象牙行;75、土面行東穗堂;76、豬肉行;77、雞鴨行萬全堂;78、布行;79、顧繡行永勝堂;80、煙絲行祟德堂;81、鈕頂行仁義堂;82、銅鐵行成金堂;83、鐘燈行明德堂;84、磁器行萬勝堂;85、書籍行明道堂;86、石行;87、花梨行;88、牌扁行;89、山貨行;90、錫器行;91、鮮果行福惠堂;92、桂皮行義言堂;93、刨花行;94、花紗聯(lián)遠堂。①羅晃潮:《清末民初廣州的九善堂七十二行》,《嶺南文史》1992年第2期。注:該文引用資料未注明來源,難查核原文。此處記載94個行會,整整比俗稱72個多22個行會。

1919年《廣州時報》(The Canton Times)2月4日發(fā)表一篇題名為62個行會代表總商會,這篇文章列出62個行的名稱,具體如下:1、南海布行;2、銀業(yè)行;3、廣州東西漁業(yè)批發(fā)商;4、豆行;5、銀號;6、煙草商;7、米商;8、瓷行;9、鮮果行;10、土絲行;11、菜欄行;12、天津出口商;13、黃金交易商;14、酒商;15、竹商;16、花生芝麻商;17、油商;18、磚行;19、南番押行;20、木材商;21、南北行;22、西豬欄行;23、鮮魚行;24、鞋行;25、縫紉布行;26、瓷器行;27、糖業(yè)行;28、鋅銅行;29、染行;30、刺繡行;31、采礦行;32、木器行;33、甜肉制造行;34、進口煤行;35、廣州南洋兄弟煙草公司;36、故衣行;37、水泥行;38、醬料制造行;39、藥行;40、洋貨行;41、茶行;42、保險業(yè);43、土布行;44、貨行;45、出口行;46、造藥行;47、草本藥進口行;48、米酒行;49、報關行;50、上海出口行。②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represents 62 leading guilds,The Canton Times(1919-1920),Feb4,1919,p1.注,筆者從文中找到 50個行,并非標題中62個行。此處記載民初廣州行商發(fā)展情況,也有新近成立行業(y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29年,廣州總商會改選時,有83行商簽名,具體如下:1、京果海味行利永興堂;2、米糠發(fā)行商業(yè)公會;3、電影商業(yè)公會;4、上海綢布幫行守經堂;5、電器行明遠堂;6、北江棧行慎和堂;7、廣州煤商公會;8、鮮魚行聯(lián)志堂;9、豆行;10、洋雜貨行聯(lián)和堂;11、南番按押行;12、煙葉行同業(yè)堂;13、蔡欄行同信堂;14、絨線行;15、輪渡行;16、信托同業(yè)公會;17、洋莊絲業(yè)公會;18、顏料行;19、西靴行敦和堂;20、銀業(yè)行忠信堂;21、廣東絲業(yè)研究所;22、煙絲行崇安堂;23、土絲行協(xié)綸堂;24、醬料行聯(lián)志堂;25、炮竹行協(xié)和堂;26、雜木行同志堂;27、汕行昭敬堂;28、玉器行裕興堂;29、報稅行昭信堂;30、寶燭冥鏹行公和堂;31、金行三益堂;32、軍裝行集益行;33、三花紗行棉遠堂;34、班鞋行;35、疋頭行;36、蒲包行;37、青竹行;38、酒行;39、上河鹽商公會;40、西豬欄行同志堂;41、下河鹽商研究公會;42、下河鹽商濟安堂;43、銀業(yè)公會;44、綢綾繡斤行;45、捲煙行公益總行;46、餅行協(xié)福堂;47、米商公會;48、客棧行旅安堂;49、生藥行;50、華商保險公會;51、生牛行;52、薄荷如意油行;53、機器行萬勝堂;54、鮮果咸貨行;55、白糖行聯(lián)衛(wèi)堂;56、華人煙草公會;57、小押行;58、紗綢行裕經堂;59、廣州市銀業(yè)公會;60、北江轉運行聯(lián)益堂;61、南北行同德堂;62、茶葉行昭遠堂;63、屠牛行公益堂;64、熟藥行;65、丸散行杏泉堂;66、生藥行張大昌堂;67、廣州織造土布行;68、酒米行岐安堂;69、酒樓茶室行;70、青磚行合德堂;71、故衣行有恒堂;72、花生芝麻行宏遠堂;73、長途搭客汽車同業(yè)公會;74、省河酒餅行興業(yè)堂;75、米埠行永安堂;76、參茸行同慶堂;77、紅磚瓦蓋行;78、鹽步炮竹紙殼行;79、礦務行;80、銅鐵行永勝堂;81、鉛錫行永安堂;82、機器制磚行;83、水桔行。③《總商會各行代表題名》,《公評報》1929年2月14日。這份簽名單除了新近成立同業(yè)公會之外,大部分仍舊是傳統(tǒng)行會,主要還是源自廣州七十二行。

從上面五份資料記載,可知七十二行名稱,有叫行,也有叫堂,也有叫某行某堂,但是七十二行并非統(tǒng)一特定指稱,具體數(shù)量也是不統(tǒng)一,由此可知廣州七十二行實際上不止72個行業(yè)代表,“七十二行”乃表示泛指,實際上行商的數(shù)量和名稱均是變化的指稱,七十二行數(shù)和名稱的不確定性基本取得共識。除了上面幾份文獻資料可以證明廣州七十二行并非實指外,仍可找到相關資料佐證。檔案資料記載,廣州商業(yè)舊稱七十二行,實則不下百余行。④《廣州商務總會創(chuàng)辦章程》,1905年,檔號:26-1-613~1,廣州市檔案館藏。七十二行數(shù)量不等,一個可能解釋的原因,是同一個行會有幾個分會,或一業(yè)兩會,或者幾個相似行業(yè)有一個行會。廣州行會分為四類:1、東家與西友合一者,如天窗工人;2、西友行,這種行業(yè)沒有東家行;3、東家行,如熟樂業(yè),只有東家行沒有西友行;4、一業(yè)有兩行,東家與西友分立,如牙膏業(yè)、油漆業(yè)等。⑤陳達:《我國南部的勞工概況》,《統(tǒng)計月報》1929年12月第1卷第10期。1910年12月5日在《香港華字日報》一則報道標題為《省城一百二十行西家行拒賭傳單》,按照上面行會分類,由于有些西家行,還有東家行,由此可以推知,至1910年廣州行數(shù)至少120家。①《省城一百二十行西家行拒賭傳單》,《香港華字日報》1910年12月5日,第4版。根據行會劃分標準,可知確實難以如實考察當時行會真實數(shù)量。此外,歷經數(shù)十年發(fā)展,有些行會衰亡,有些新興行會,不同時期文獻記載造成略微差異也是可理解,如《番禺續(xù)縣志》成書1931年,記載了銀業(yè)公會組織,這是廣州1921年才成立的組織,故不能算作19世紀的廣州行會數(shù)。也有些比較邊緣的行業(yè),無法進入主流報刊或者資料編輯者視野,被遺棄在瀚海歷史中。

通過以上述五份資料記載,大致可知當時廣州行業(yè)基本結構,雖不能知當時行業(yè)發(fā)展全貌,但亦可推知廣州行業(yè)發(fā)展大概情形。首先,對比幾份資料,可以找出其中相同的行業(yè),大致如下:1、土絲行;2、洋莊絲行或出口土絲行;3、花紗行或花紗聯(lián)遠堂;4、土布行;5、綢綾繡巾行或匹頭行(經營綾羅綢緞);6、顏料行;7、故衣行(經營舊衣服)或故衣行有恒堂;8、顧繡班靴行(經營五彩金線織造之衣服、屏障等);9、靴鞋行;10、金行;11、玉器行或玉器行裕興堂;12、米行或米埠行;13、鮮魚行或鮮魚行?;萏茫?4、菜欄行;15、鮮果行;16、海味行;17、茶葉行或茶行照遠堂;18、酒行;19、煙葉行;20、煙絲行;21、高樓行或酒樓茶室行;22、熟藥行;23、參茸行;24、磚瓦窯行;25、杉行或杉行惠德堂;26、銅鐵行或銅鐵行成金堂;27、忠信堂或銀業(yè)行。從這些共有的行業(yè)中也可推知此時廣州發(fā)展較為良好或者傳統(tǒng)優(yōu)勢行業(yè),諸如眾所周知的絲綢業(yè)、茶業(yè)、銀號或銀業(yè),或是以土特產興起海味行、鮮果行、藥行和木材行,還有茶樓行,不應忽視此時存在買賣鴉片謀利為生的熟藥行。這些優(yōu)勢行業(yè)與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大致吻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州行業(yè)發(fā)展真實面貌。其次,五份資料反映當時廣州行商涉及領域相當廣泛,從日常生活產品到生產性產品,乃至工業(yè)原產料加工行業(yè)。再次,從五份資料統(tǒng)計可知,廣州行業(yè)結構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發(fā)展趨向,經營傳統(tǒng)日常生活消費品或奢侈品的行會居多,生產性行會所占比重極低,像諸如產業(yè)化行會或機器工業(yè)行會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特征。此外,即便1842年后廣州開放通商以后,面臨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廣州傳統(tǒng)優(yōu)勢行業(yè)仍繼續(xù)發(fā)展,甚至某些行業(yè)表現(xiàn)相當穩(wěn)定。這些行會聯(lián)合組成七十二行,雖然是松散的組合,但是遇到經濟或行業(yè)糾紛時,仍能夠兼顧各行利益,居間調解,大多數(shù)行商表示認可和信服,凸顯了廣州七十二行深受傳統(tǒng)信義文化的影響。

(二)典型行業(yè)的評介

明清以來廣州商業(yè)發(fā)展,②關于明清廣東經濟史研究,可參見李龍潛:《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6年。與粵商崛起有密切關系。從地域角度而言,廣東商人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廣州幫”、“潮州幫”和客家商人。廣州幫商人主要是由生活在廣州府的商人所構成。明清的廣州府,基本包含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廣州幫商人、基本也就是由廣州府屬的珠江三角洲各縣商人構成。清代順德人龍廷槐曾有一個粗略的估計,在佛山經商的廣州幫商人中,順德人占 3/10,番禺人占 2/10,南海、新會人占 2/10,其它各縣人占 2/10。 也就是說,珠江三角洲各縣的商人占廣州幫商人的80%左右。但廣州幫商人究竟多少人,目前已無法統(tǒng)計。③參見黃啟臣:《貨殖華洋的粵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7年,第94頁。該時期廣東商人的崛起,張海鵬和張海瀛認為廣東商幫形成條件,有優(yōu)越地理環(huán)境、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西方殖民者東來和明清的海禁。④參見張海鵬,張海瀛著:《中國十大商幫》第五章,《廣東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黃啟臣和龐新平從優(yōu)越人文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兩個角度展開剖析得出結論:優(yōu)越人文地理條件、商品性農業(yè)的普遍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的長足發(fā)展、明清政府對廣東施行開放對外貿易政策、西方殖民國家的西漸廣東、悠久的商業(yè)傳統(tǒng)、人多地少之驅動。⑤龐新平,黃啟臣:《明清廣東商人》第一章,《廣東商人的崛起的人文地理和社會背景》,廣州:廣東經濟出版,2001年;另可見黃啟臣:《廣東商幫》第一章,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明清時代,特別是嘉靖年間以后,更是發(fā)展成為一個商業(yè)繁榮和商業(yè)資本發(fā)達的地區(qū),不僅勝于本省的其他地區(qū),而且可與江蘇的蘇、揚地區(qū),福建的泉、漳地區(qū),安徽的徽州地區(qū)和山西的潞、澤地區(qū)相媲美。其時珠江三角洲的商品暢銷國內外,商人足遍及天下,商業(yè)資本雄厚,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的景象。①黃啟臣:《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商業(yè)與商業(yè)資本初探》,載于廣東歷史學會編:《明清廣東經濟社會形態(tài)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7頁。

近代廣州商業(yè)延續(xù)明清時期發(fā)展態(tài)勢。1874年赫司博士登載《中國評論》文章:珠三角洲西部有限幾個產絲區(qū),包括順德、南海部分地區(qū)和香山;茶葉種植于本省北部高地和西江右岸地區(qū);肉桂在羅定地區(qū);葵扇是廣東主要出產品,葵數(shù)主要產地江門;生姜主要西北部,肇慶也種植生姜;良姜是一種藥材,主要產于高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姜黃的產地在廣州和虎門之間的番禺;廣東出產的菝葜根類,省內普遍種植;甘蔗種植在汕頭地區(qū)、東江西岸、番禺、東莞、增城、陽春、雷州和海南;煙草種植于南雄地區(qū)和新會地區(qū);生鹽產在西海岸,供應兩廣和湖南南部;檳榔生產海南島和西海岸;八角和靛藍產于北海地區(qū);柑橘、香蕉、荔枝、龍眼是本省主要水果,另有質量較次的番石榴、楊桃、芒果、柚子等水果。大麻在鶴山種植;劣質煤在韶州、花縣和西部沿海地區(qū);本省鐵礦豐富,1884年開始采礦。②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86-887頁。1906年,廣東成立一家植興公司,引進化肥主要是硝酸鈉和硫酸銨,這些化肥主要在珠三角地區(qū)使用,用于種植煙草及扇葉棕櫚方面;1908年廣州成立農事試驗場,當時農工司廠陳望曾創(chuàng)辦,占地約100畝的模范農場,由150名學生農業(yè)學校組成,直至1911年由留美農學家唐有恒監(jiān)督;珠三角地區(qū)廣泛種植水稻和桑樹,開墾有價值土地,系沖積土組成,非常適宜種植水稻,有些地方收成很好,較之前高200倍,所產大米質量優(yōu)異,深受富裕階層喜歡。③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975頁。因此可知,廣東本土經濟作物比較豐富,可促使商業(yè)發(fā)展。

近代廣州貿易發(fā)展方面。全面考察廣州貿易確實存在難度,有些貿易留下統(tǒng)計數(shù)據,有些并未留下數(shù)據記錄。據粵海關報告稱:1892—1901年間廣州,外洋進口貿易十分令人滿意,且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進口主要有棉布、棉紗、毛布、金屬、印度原棉、日本火柴、美國煤油、俄國煤油、蘇門答臘煤油、雜貨;出口茶葉、廢絲、絲織品、紙張等。從外洋進口貿易看,1892年貿易金額為12494853海關兩,1901年增為16492112海關兩,增長率為33%,主要物品有鴉片、棉紗、棉紡品、煤油和日本火柴。從沿海各口岸輸入本地金額看,1892年貿易金額為15373532海關兩,1901年增為201716958海關兩,增長率為33%,主要物品是豌豆、黃豆、芝麻、花生、大米、小麥、豆油、花生油以及絲織品。④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905-919頁。關于1860—1911年粵海關進出口貿易統(tǒng)計,參見該報告附錄表1和表2。因此,該時期廣州對外貿易仍以出口本土經濟作物為主,這些經營種類,亦可從七十二行中找到其所屬行會。

廣州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方面。據粵海關記載,當時廣州有兩種機構:1、山西票號,簡稱“西號”;2、本地錢莊。前者掌握在山西人手中,是山西票號的分支結構,該號在大清帝國所有城市都設有代理店。“西號”主要業(yè)務包括票證兌換和公款匯寄,也向“候補”和新任官員貸款。本地錢莊或銀號的活動,純地方性的,這類機構廣州約有70家,資本從2萬至50萬不等,他們以8%利息放款,收受存款則視存款多少或存期長短,付給4%或稍多的利息,它們辦理往來賬戶。其中有些銀號擁有國庫和各種稅收機關代收稅捐的特許權,也有收取銀元融化費特權,廣州稅收均用銀元支付,須將其鑄造銀錠。⑤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89-890頁。任樹根考察了山西票號在廣東的發(fā)展背景和興衰發(fā)展的近百年歷程,分析了其衰落的原因以及其與廣東地方經濟政治的關系。他認為票號促進了廣東與國內其它地區(qū)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為出口帶來便利,但是由于外國銀行和當?shù)劐X莊的競爭,加之在郵政事業(yè)和辛亥革命的雙重打擊下,山西票號走向沒落。他認為西號的創(chuàng)新性和誠信值得學習,但山西票號存在思想保守性和麻木性。①任樹根:《山西票號與近代廣東金融》,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49-51頁。清末金融業(yè)發(fā)展,廣東鑄錢局造的許多貨幣在市面不受歡迎,為了改變現(xiàn)狀,1905年廣東省政府成立銀行,發(fā)行各種面值的貨幣,似乎并未解決問金融貨幣難題。②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963-964頁。

廣州絲業(yè)發(fā)展方面。廣東養(yǎng)蠶地主要為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東北沿岸等處,主要有順德、南海、香山、新會、三水、番禺、東莞和鶴山等地。廣州為我國制絲業(yè)中心,生絲為廣東輸出的大宗。據海關報告,每年輸出海外生絲約在2300萬海關兩;又據日本調查估計我國生絲252000擔,廣東約66500擔。③樂嗣炳:《中國蠶絲》,胡山源校訂,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第230、237-238頁。據萊特記載,廣州出口絲織品貿易,包括緞子、東方絹、摩啰綢、黑手帕、素紡、光緞和繭綢等,對于貨單,只選擇任何一盒打開,隨便拿出一匹來檢查,決定購買和裝船。④萊特:《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馮樹鐵,沈正邦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8頁。1901年,廣東商務局為了達到絲業(yè)出口美國的標準,絲業(yè)工人必須照合用通行標準式樣,一律勻稱,以免美國因絲紥大小輕重不一,受虧耗甚大。⑤《廣東商務總局照會絲商整頓絲業(yè)札文》,《北京新聞匯報》1901年11月,第4310頁。1910年,“蠶絲業(yè)作為粵省出口大宗,近年來日形衰敝,勸業(yè)道派員前往南海順德展開調查,研究如何改良蠶絲?!雹蕖杜蓡T調查南順絲業(yè)》,《廣東勸業(yè)報》1910年第115期,第44-45頁。美國學者蘇耀昌認為,華南蠶絲主要用于出口,鴉片戰(zhàn)爭后,華南被卷入資本主義市場,他用世界體系理論考察了華南絲區(qū)的歷史變遷指出,1920年代早期,華南蠶絲區(qū)的三個縣(順德、南海、香山),共有1293000畝桑田,2000000人從事蠶絲業(yè),每年31000000擔桑葉,444000擔蠶繭,88000擔生絲。在其高峰期,這三個縣共有45個蠶卵市場,36個蠶繭市場;160個蒸汽繅絲廠和18個生絲市場。⑦蘇耀昌:《華南絲區(qū):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頁。

廣東機器繅絲業(yè)發(fā)展概況方面。吳振興認為珠江三角洲機器繅絲業(yè)發(fā)展經歷四個階段:1880—1889年,樹立根基時期。1881年大約10余家繅絲廠,到1889年增至50—60余家;1890—1913年,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清末機器繅絲業(yè)發(fā)展到109家;1914—1918年,暫時低潮時期。受戰(zhàn)爭影響,生絲出口受阻;1919-1929年,繁榮發(fā)展時期。生絲出口急劇增漲。⑧參見吳振興:《近代珠江三角洲機器繅絲業(yè)的發(fā)展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第25-26頁。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沅在廣州附近創(chuàng)辦繼昌隆蒸汽繅絲廠,廣東地區(qū)出現(xiàn)第一家商辦近代企業(yè)。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工商史料》第1輯,北京: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0年,第55頁。陳啟沅效仿法國人在安南經營繅絲廠,后歸鄉(xiāng)創(chuàng)設繅絲廠,采用足踏器械,以人力代火力,所制生絲,較法國所產無多遜,鄉(xiāng)人爭效仿之,隨后改進用蒸汽原動力,是為廣東新式器械繅絲工場之起源。據稱,機器繅絲引起很多批評,男女同場有傷風化,工匠操作不當容易傷人。⑩彭澤溢編:《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2卷,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44-45頁。注,陳啟源,陳啟沅現(xiàn)存文獻資料多有混用,實為同一人。但自機器應用繅絲業(yè)后,規(guī)格統(tǒng)一,品質優(yōu)良,機制絲外銷價格比土絲高三分之一,各地廠商紛紛購進或仿制機器,各地機器繅絲廠不斷發(fā)展,廣東生絲外銷量與日俱增,到1887年,順德建成機器繅絲廠42家,全省外銷生絲年達28000司擔。11○ 羅宗晟:《廖崇真與廣東蠶絲業(yè)》,載于廣州市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廣州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州工商經濟史料》第二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頁?!饟浐jP統(tǒng)計,1861—1866年經過粵海關出口北方口岸及印度和英國的生絲和絲經,1861年 3222擔,1862年 6091擔,1863年 5684擔,1864年 2859擔,1865年 8778擔,1866年 9258擔。12○○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25頁。1900年,廣東南順兩縣屬絲價甚為減落,由于洋商停辦,機器繅出上等絲每百金價銀900余元,其踏軋之絲每金價銀約800元,貶值約200元。13○○ 《廣州絲市》,《商務報》1900年第7期;另見《江南商務報》1900年第6期。

廣州茶葉發(fā)展概況。廣東八縣產茶,即番禺、南海、高要、鶴山、清遠、惠陽、連平和資金。①中央銀行研究處編:《華茶對外貿易之回顧與前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4頁。粵省主要產茶類型以綠茶為主,紅茶為輔,省內無精制茶廠,故茶產均為毛茶,品質殊遜,主要分粵北、粵東和粵南三個產茶區(qū)。②《茶葉產銷》,行政院新聞局印行,1947年,第9-10頁。由此可知廣州附近地區(qū)茶葉生產相當可觀。萊特認為英語(tea)這個詞起源于中文,本來是福建方言toy的訛音,該省最先輸出茶葉到歐洲,茶字原來的方音在西方仍保留著,從廣州口岸運出茶葉已經將近250年,廣州音把它稱為cha。每個貿易季度從黃埔出發(fā)的東印度公司船只是11月,他們擁有上年年底簽訂合約,在各行商的行號存有大量的茶葉,這稱為“冬茶”,公司維持倫敦整年茶葉供應,這是公司特許狀決定的。直到1828年公司第一次運去紅茶,向美國輸出幾乎是綠茶。1830—1838年各貿易季度特別活躍,除與印度、英倫和美洲西海岸的貿易外,自己行號在黃埔常有10—15艘船運茶。茶葉交易合約數(shù)額巨大,包括茶葉質量和品種,有時按固定價格,有時按到貨時間定價,這些合約除了雙方記賬外,從無其它的記錄,沒有書面協(xié)議和簽字,也無須蓋印和誓證,從未發(fā)生過故意破壞合約事件,至于數(shù)量和質量問題,行商忠實履行合約規(guī)定。③萊特:《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馮樹鐵,沈正邦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96-98頁。據粵海關統(tǒng)計,1860—1864年茶葉經過廣州出口量,1860年263000擔,1861年296000擔,1862年239000擔,1863年183000擔,1864年104000擔,考慮到1861年漢口對外開放,許多廣州交易的茶葉改在漢口交易。④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5頁。即便廣州茶葉中轉貿易,亦相當可觀,限于這些貿易并未區(qū)分本地茶和全國各地茶,故難準確推測本地茶具體數(shù)據,但還是可以看出廣州作為茶葉輸出窗口,承載貿易量是巨大的,以茶業(yè)為主的貿易促進了茶商和茶棧的發(fā)展。

廣州工業(yè)發(fā)展概況。1882—1891年間,廣州附近水藤鄉(xiāng)建成一座洋式造紙廠,該廠造紙的原料是破布、舊棉胎和稻草,產品質量很好,價格便宜,紙面過硬且過于光滑,該廠并未營利,廠內有兩名外國人指導生產,中國職工共65人,每日生產62擔紙張。同時有照片攝影公司,經營有方,成績顯著。廣州造船業(yè)一直興盛不衰,香港包攬小火輪或快艇的制造,黃埔有幾家企業(yè),也可制造小火輪,甚至安裝輪機。草席制造業(yè)有一定的改進和發(fā)展,產品質量有所改善,而外國染料廣泛使用,使得產品顏色更為鮮艷光亮,花色更優(yōu)美。養(yǎng)蠶方法沒有特別變化和改進,但蠶繅絲工序有較大進步。歐式繅絲方法被采用,隨后產品質量提高了,粗細均勻、繞絲改進、絕對整潔和彈性加強,所有這些均屬工序改進的功效。⑤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95-896頁。清末十年間廣州的工業(yè)發(fā)展迅速,開辦了許多從事制造業(yè)的企業(yè)。1906年建立了廣東士敏土廠,1908年開業(yè),每塊磚重8磅,日產量15000塊,該廠由德國一家商行提供,制磚用泥土來自黃埔,優(yōu)質沙從附近的河床獲得。1907年,廣州織造公司擁有資本10萬元,全都是華人投資,每股10元,從國外引進30臺織造長短襪的機器和6臺織造內衣的機器,工人均是華人。1908年,西村粵漢鐵路第一站,開設一家火柴廠,該廠雇傭男工、女工、童工共200名,除了火柴桿的木料入蘸這道工序使用機器外,其他工序都是手工制作,優(yōu)質火柴生產出來,售價每包3分2厘。1909年,英國承水泥廠,全部設備來自德國。此外,還有些企業(yè)值得一提,亞通棉紡公司、增源造紙廠、華清皮革公司、廣州昌興公司、廣州汽水汽酒公司和?;莶AS。⑥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976-977頁。關系民生日用的廣州自來水和電力公司的相繼成立。1905年廣東省河自來水公司正式成立,集股120萬兩,分作12000股,每股100兩,其中官商各占1半股份。⑦《廣州自來水公司成立》,《大陸(上海1902)》1905年第3卷第23期。公司供水能力是每小時八百七十五萬加侖。1908年增埗水廠建成試行,1909年正式向市區(qū)輸水營業(yè),至年底用戶猛增至7500家。⑧鄧光夏:《廣州市之自來水》,廣州:洛陽印書館,1934年,第4版,轉引自王德海:《政府接管前后的廣州自來水公司(1905-1938)》,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10頁。該碩士論文對接管前后廣州自來水公司營業(yè)業(yè)績和組織體制進行比較研究。

廣州電力公司,初為粵垣電燈公司,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成立。由英商旗昌洋行承辦,原訂合同聲明專利三十年,至二十五年后,可將公司全部產業(yè),用價買回。但是開辦數(shù)年,經營不盡人意。于是清政府籌集官商資本150萬元,收回公司開始自辦。談判結束后于1908年簽訂合約,同年6月2號交接。值此,電燈公司的專利營業(yè)權贖回。起初用燈者少,月收入不敷出。1910年,隨著電燈加多,營業(yè)頗見起色,收支略為相抵。1911年因投資者撤資規(guī)避風險和大宗用電拖欠電租裝費,數(shù)額逾九萬以外。1919年官股由政府自行招商承買,變賣清楚后完全歸為商辦。①《廣州市電力公司二十年來之概況》,《電業(yè)季刊》1930年第3期。關于廣州電力公司研究成果,參見王樹槐《政府接管前后的廣州電力公司,1909-193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31期;朱英,夏巨富:《官商糾葛:以1930年代廣州市電力公司商辦權爭奪為中心》,《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該公司管轄廠有兩個:一個是美國華僑黃秉常于1890年稟準張之洞開辦,另一個是1905年旗昌洋行開辦,由清政府官商股本收回自辦,后來兩個廠合并,主要以廣州市區(qū)為營業(yè)區(qū)域,該廠工程設備全用美國標準,開辦之時有復式蒸汽機引擎4座,每座馬力175匹。②陳真,姚洛合編:《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1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626-627頁。

廣州航運業(yè)發(fā)展概況。據粵海關報告稱,1882—1891年間,廣州口岸本地航運業(yè)規(guī)模相當大,包括各式各樣的船舶。最重要是從事香港、澳門及西海岸貿易的船舶。行駛香港的帆船平均載重量為5000擔,但數(shù)量并不固定,裝載大米、雜貨及旅客來往廣州與香港之間。航行澳門的帆船較小,載重量約3000擔,其中有三四艘船,在廣州與澳門每年平均來往30次。廣州與珠三角洲其它地區(qū)及東江各鄉(xiāng)鎮(zhèn)市場之間的航運,主要是由所謂“餉渡”這類船經營,一般載重量平均約2000擔,有些船只多一倍。這類船約有90艘,按期從廣州啟航,裝載旅客和雜貨,廣州附近的市鎮(zhèn),它們可以每天往來兩次,遠的地方如香山、惠州等,每年行駛60—70次。③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888頁。1892—1901年間,廣州本地航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由于輪船的出現(xiàn),行駛港澳的帆船已經減少50%,各江上游航運業(yè)則為了適應貿易發(fā)展的需要而增長了20%。由于小火輪拖客船方法取代老式驅動方法,廣州和鄰近各地之間的水上客運迅速擴展。④廣州市志地方編纂委員會編:《近代廣州口岸經濟社會概況——粵海關報告匯集》,第939-940頁。

綜上所述,廣州行業(yè)結構從七十二行名稱中可以得知:1、以本土特產為主外貿型產業(yè)居多,茶葉、綢緞、繅絲、藥業(yè)、鮮魚、京菓海味、豆油等傳統(tǒng)行業(yè)比較繁榮,相應地金融業(yè)較為發(fā)達,尤以銀號、當押行的發(fā)展最為顯著;2、廣州服務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如茶樓業(yè)、餐飲業(yè)、客棧等行業(yè);3、廣州工業(yè)和制造業(yè),正如上述所分析,除了本土引進西方技術建立繅絲廠和華僑投資少許的工業(yè)領域外,該時期本土工業(yè)及制造業(yè)發(fā)展較為薄弱,更多是傳統(tǒng)手工藝制造業(yè),諸如航運業(yè)、造船業(yè)等發(fā)展相對滯后。由此可知,以產業(yè)類型劃分,廣州行業(yè)結構以商業(yè)為主導,兼及農業(yè)和工業(yè),呈現(xiàn)出顯著外銷型的特征。

五、結 語

19世紀廣州商業(yè)發(fā)展的原因,可從區(qū)位因素、商務困境及對策、商業(yè)制度和行業(yè)結構四個方面展開探討,基于地理區(qū)位因素變動額相對較小,實際上影響廣州商業(yè)發(fā)展主要是商務困境、商業(yè)制度和行業(yè)結構等三個方面,概括而言就是經濟觀念與商業(yè)制度兩個層面,前者決定需求市場的上限,后者決定供求市場的下限,因此只有商人理念和消費者觀念發(fā)展一定的階段,加以恰當商業(yè)制度,兩者相得益彰,才能促使商業(yè)經濟發(fā)展。廣州商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中廣泛存在“變”與“不變”的因素,變動是商業(yè)格局和經濟思想觀念,不變的是區(qū)域發(fā)展空間,透過現(xiàn)象可以看出廣州商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即商業(yè)制度和思想是促使該時期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推手。

猜你喜歡
廣州廣東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廣東電力》簡介
沒有叫停!廣州舊改,還在穩(wěn)步推進……
117平、4房、7飄窗,光大來驚艷廣州了!
9000萬平!超20家房企廝殺! 2020年上半年,廣州“舊改王”花落誰家?
多彩廣州
不煲“仔”的廣東煲仔飯
廣州路壹號院
我與廣州這些年
廣東輿情
高安市| 枣阳市| 太和县| 达孜县| 罗定市| 县级市| 凌云县| 慈溪市| 西吉县| 封开县| 南木林县| 昌邑市| 高陵县| 平顺县| 海安县| 湘潭县| 仁寿县| 宁强县| 玉屏| 大关县| 永州市| 霍山县| 通州市| 延庆县| 玛纳斯县| 福泉市| 上高县| 本溪市| 金昌市| 无为县| 横山县| 平潭县| 格尔木市| 青岛市| 台中县| 当涂县| 湛江市| 梓潼县| 府谷县| 噶尔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