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某電器廠搬遷地塊為研究對象,開展環(huán)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工作。結果表明,土壤中苯并(a)芘的致癌風險和地下水中石油烴的非致癌危害超過了可接受水平,土壤中苯并(a)芘風險控制值為1.52mg/kg,修復方量為380.65m3,地下水中石油烴風險控制值為42.45mg/L,修復方量為7934.53m3。
關鍵詞:土壤;地下水;場地調查;風險評估
引言
伴隨產業(yè)結構的升級調整,城市飛速發(fā)展,退二進三[1]和城市更新[2][3]導致大量工業(yè)企業(yè)搬遷后遺留了大量污染場地?!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關于加強工業(yè)企業(yè)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fā)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環(huán)發(fā)201466號)等,明確規(guī)定了“污染場地土地流轉過程中場地環(huán)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工作要求”。由于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可判斷調查地塊污染程度對人體健康風險是否可接受,在人體健康風險基礎上確定風險控制值[4],進而明確場地的修復目標及修復范圍[5],因而可為場地后期開發(fā)再利用提供決策依據。本文以某電器廠搬遷地塊為研究對象,開展環(huán)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工作,以期為污染場地修復提供基礎數據,為類似搬遷遺留地塊的環(huán)境管理提供借鑒。
1研究區(qū)概況
1.1場地狀況
某電器廠位于長江三角洲東北角前沿地塊,于2001年建成并投產運營,占地面積約5萬m2,主要從事輸配電及控制設備生產,包括金屬加工、表面處理、裝配調試等生產環(huán)節(jié)。2014年某電器廠關停,依據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文件,該地塊未來開發(fā)利用性質為工業(yè)用地,屬于非敏感用地。目前,地塊內的主要生產設施已經完成拆除搬遷,基本無土壤擾動狀況。調查地塊周邊以工業(yè)用地為主,地塊2km范圍內分布5個集中工業(yè)園區(qū)。
1.2 地質水文特征
根據已有勘察資料,地塊土層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4層,即①雜填土,層厚0.2~1.7 m,呈黃褐色和松散狀態(tài),有碎石磚塊和植物根莖,以粘性土為主;②粘性土,層厚0.9~2.9 m,呈淺灰色,硬塑至軟塑態(tài),無明顯異味;③粉質沙土,層厚0.9~2.7 m,呈青灰色和軟塑態(tài);④砂質粉土,層厚0.4~2.2 m,呈青灰色和軟塑態(tài),含有粘性土。同時,搬遷場地7.2 m以下為粉質粘土,厚度大于4.8 m,地質結構不利于污染物向深處遷移;場地內淺層地下水為潛水,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作為場地主要補給來源,排泄方式以蒸發(fā)為主;地下水監(jiān)測井內穩(wěn)定水位埋深在0.27~1.91 m之間,流向為由東至西。
2樣品采集與評估方法
2.1采樣方案
初步調查通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根據地塊涉及的原輔材料及產品、生產工藝、產排污情況等信息,依據網格布點法和專業(yè)布點法對疑似污染區(qū)域進行布點,地塊共布設37個土壤監(jiān)測點位和20個地下水監(jiān)測點位,共采集108個土壤樣品和24個地下水樣品,并按技術規(guī)范要求采集設備淋洗樣和運輸空白樣。參照《土壤環(huán)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和《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相關要求,結合重點行業(yè)企業(yè)調查采集成果,確定土壤和地下水的監(jiān)測項目包括六價鉻、13種重金屬(銻、砷、鈹、鎘、鉻、銅、鉛、鎳、硒、銀、鉈、鋅、汞)、VOCs、SVOCs、石油烴(C10~C40)、多氯聯苯、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和氰化物。結合初步采樣檢測結果分析,地塊土壤存在石油烴和苯并(a)芘污染。在詳細調查中,對于初步調查中的超標點位進行加密采樣檢測及詳細調查,共在地塊設置了22個土壤監(jiān)測點位,15個地下水監(jiān)測點位,采集87個土壤樣品和30個地下水樣品,土壤和地下水的監(jiān)測項目與初步調查一致。
2.2污染評價標準
根據未來規(guī)劃,某電器廠搬遷地塊依舊作為工業(yè)用地,故對于土壤中檢測出的目標污染物,采用《土壤環(huán)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中第二類用地篩選值進行判定。對于地下水中檢測出的目標污染物,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2017)IV類標準,鑒于該標準無石油烴指標,故篩選標準采用荷蘭標準干涉值進行判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檢測限由實驗室實驗標準決定。
2.3風險評估方法
采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技術導則》(HJ 25.3-2019)中規(guī)定的評估技術方法和流程開展該地塊風險評估工作。風險表征階段利用HERA軟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開發(fā))計算污染物的致癌風險與非致癌危害商,制定基于風險污染物篩選值和修復目標值。
3環(huán)境調查結果與風險評估
3.1土壤和地下水環(huán)境調查結果
3.1.1土壤調查結果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存在1個點位(化學品存儲倉庫)表層土壤樣品超標,超標因子為苯并(a)芘,為第二類用地篩選值的1.9倍,但遠低于管制值。此外,調查發(fā)現表層土壤中苯并(a)芘主要分布在地塊西北側邊界,深層土壤中多環(huán)芳烴僅在其他較遠位置的2個點位有檢出。根據調查,超標點位周邊區(qū)域歷史上未曾發(fā)生泄漏等環(huán)境污染事故,推測超標原因是雜填土超標。在初調土壤超標點位周邊詳細調查點位中,存在1個點位表層土壤樣品超標,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的1.25倍,低于管制值。
3.1.2地下水調查結果
初步調查結果還顯示,地下水超標因子為石油烴,超標點位3個,最高超標倍數294倍(評價采用荷蘭地下水干預值600μg/L)。根據調查,地下水中石油烴濃度較高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油罐區(qū)和輸油管道所在區(qū)域,地下水石油烴的污染由原地下輸油管道和部分生產作業(yè)區(qū)泄漏導致。在初調土壤超標點位周邊詳細調查點位中,存在6個地下水超標點位,最高濃度點位超過荷蘭地下水干預值的255倍。
3.2風險評估結果
3.2.1危害識別
根據各階段調查獲得的基礎數據,對某電器廠搬遷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huán)境健康風險評估中的污染物進行篩選,確定基于環(huán)境標準的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關注污染物。結合地塊未來規(guī)劃為工業(yè)用地(第二類用地),根據地塊內調查監(jiān)測數據,對土壤和地下水數據進行篩選,土壤中關注污染物為苯并(a)芘,地下水關注污染物為石油烴。
3.2.2暴露評估
地塊中的污染源為土壤和地下水的關注污染物。其中,本次土壤超標最深深度為0.5 m,均為表層土壤;地下水指有自由水位的潛水含水層。地塊作為工業(yè)用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將會對在此工作的人群產生暴露風險,工人均為成人。結合地塊調查分析結果,地塊作為工業(yè)用地,到此工作的人群存在接觸污染土壤、地下水的情形,分析工人的行為特征,建立的暴露途徑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3.2.3毒性評估
本研究首選國際癌癥研究署( IARC)的致癌性分類,再參考美國環(huán)保局綜合風險信息系統(IRIS)的研究成果進行關注污染物致癌毒性判定。苯并(a)芘具致癌效應和非致癌效應,研究評估其致癌風險和非致癌危害;石油烴具有非致癌效應,僅評估其非致癌危害。
3.2.4風險表征
根據暴露途徑分析,地塊內工人通過口腔攝入、皮膚接觸和呼吸吸入的暴露途徑受到土壤污染物危害,通過口腔攝入和呼吸吸入的暴露途徑受到地下水污染物危害,石油烴具有非致癌效應,僅評估其非致癌危害。本次計算根據地方標準的推薦理化參數及毒性參數計算石油烴各分段的風險值,再依據石油烴各碳段分配比例計算得到調查評估地塊的總石油烴與總風險值。根據我國相關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風險不可接受的污染區(qū)域指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單一污染物致癌風險值超過10-6的采樣點代表的地塊區(qū)域,因而對此類區(qū)域應采取措施進行土壤或地下水修復。反之,則表明在本風險評價所假定的情境下,受體所承受的致癌風險在可接受水平內,無須采取進一步措施。本次污染源濃度選用最大值進行風險表征,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3.3基于風險控制的修復目標與范圍
3.3.1風險控制值及修復目標
根據風險表征結果,地塊土壤及地下水中健康風險超過可接受水平的關注污染物為苯并(a)芘和石油烴。評估區(qū)域作為工業(yè)用地時存在工人1種敏感受體。對于工業(yè)用地,本次評估參考HJ 25.3-2019中第二類用地類型下的受體暴露設定,致癌效應和非致癌效應評估主要考慮人體成人期的暴露。綜合第二用地篩選值及地方污水排放標準,計算所得風險控制值作為本次研究的修復目標值。風險控制值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3.3.2修復范圍
根據污染調查和健康風險評估資料,按照污染點位的位置和深度,采用Surfer軟件模擬的方法對本地塊地下水修復范圍和方量進行匡算?;诂F有監(jiān)測數據和插值模擬結果,得到項目地塊土壤污染方量為380.65m3、地下水污染方量為7934.53m3,對應深度分別為1m和10m,建議采取土壤原地異位高級氧化、地下水多相抽提+原位化學氧化進行修復治理。
結論
以某電器廠搬遷地塊為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風險評估。調查結果表明,土壤樣品中存在苯并(a)芘超出篩選值,最大超標倍數為1.9,推測超標原因是雜填土超標;地下水存在石油烴超標,最高超標倍數為294,由原地下輸油管道和部分生產作業(yè)區(qū)泄漏導致。
某電器廠搬遷地塊規(guī)劃為工業(yè)用地,基于人體健康的土壤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土壤苯并(a)芘的致癌風險和地下水石油烴的非致癌危害超過了可接受水平,對潛在暴露人群構成健康風險,需要對地塊開發(fā)利用前采用相應的風險管控或修復措施。
根據風險評估計算結果,某電器廠搬遷地塊土壤苯并(a)芘風險控制值為1.52mg/kg,修復方量為380.65m3,地下水風險控制值為42.45mg/L,修復方量為7934.53m3,計算所得風險控制值為本次研究的修復目標值,建議采取土壤原地異位高級氧化、地下水多相抽提+原位化學氧化進行修復治理。
參考文獻
[1] 常江,侯亞偉,孟翔,等.“三生空間”視角下國內采礦跡地再利用研究進展、熱點及趨勢[J].中國礦業(yè),2024,33(01):68-79.
[2] 李夢婷,沈城,吳健,等.快速城市化區(qū)域不同用地類型土壤重金屬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態(tài)風險[J].環(huán)境科學,2021,42(10):4889-4896.
[3] 梅思雨,李本智,易海軍,等.快速城市化區(qū)域的“三生空間”沖突時空演化特征分析——以浙江省鎮(zhèn)海區(qū)為例[J].上海國土資源,2022,43(03):55-60.
[4] 吉敏.上海城市土壤理化性質空間分布及其對土壤污染物風險控制值的影響[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24,46(03):327-333.
[5] 周媛媛,肖頌娜,郭雨強,等.典型建設用地土壤修復目標值研究[J].能源與環(huán)境,2023(03):112-115.
作者簡介
田弘(1995—),女,漢族,浙江紹興人,助理工程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壤和地下水環(huán)境調查及決策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