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或恐怖電影中的幽靈島,其實是海底火山爆發(fā)的產物,它們在冰島、阿留申群島、湯加海溝等地多次被發(fā)現(xiàn)過。我國長江入??谝灿幸蛔雄櫾幟氐挠撵`島,總是會在狂風肆虐、暴雨如注的時候出現(xiàn)在漁民面前。那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時隱時現(xiàn),傳說四起
所謂的幽靈島位于江蘇省海門市東灶港東北方向約4海里的黃海之中。雖然見過它真面目的人不多,但它“蠣蚜山”的名字早已被古人記載于史料之中,比如有楹聯(lián)曰:“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漲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彪m然此楹聯(lián)作者已不可考,但言簡意賅,明確指出這大致是一處“潮漲為礁,潮落為島”的地方。
舊時,人們的知識有限,對于神秘的蠣蚜山心生畏懼,認為它是幽靈島的傳說甚囂塵上。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傳說大致有鄭和下西洋船隊的沉船幻化說,龍宮宮女蠣蚜與漁民李娃殉情說,鯨魚骨架沉積說等。
傳說終歸是傳說,并不能讓人們信服。于是,為了揭開幽靈島的奧秘,一支科考隊來到了海門市東灶港。
相對于古代漁民憑力氣和經(jīng)驗勞作,現(xiàn)在漁民出海已經(jīng)裝備了衛(wèi)星導航、航海雷達等高科技設備,科考隊更是攜帶了無人機,可以從高空俯瞰海面,因此要找到傳說中的幽靈島并不困難。
事實上,科考隊乘坐漁船來到蠣蚜山所在海域時,白茫茫一片,哪里有海島的蹤影。當?shù)貪O民介紹說,這蠣蚜山在漲潮時會全部淹沒在海水之中,到了退潮時才會露出水面,每次露出時間只有大約2個小時。東灶港海域的潮汐是典型的半日潮,每天有兩次潮漲潮落,也就是說蠣蚜山每隔12小時才會出現(xiàn)一次。不過潮汐每天都在變化,尤其是農歷初十和二十五前后幾天有小潮汛,這時的蠣蚜山幾乎不會露出海面。
下午2點左右,隨著海水漸漸回落,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礁石開始顯露。當海潮完全退去之后,一座海島赫然出現(xiàn)在了大家眼前。
科考隊立即登上蠣蚜山。雖然之前對這里有所了解,但眼前的一幕仍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原來,這座小島竟然被一層密密麻麻的牡蠣殼所完全覆蓋。看來這座小島可能是牡蠣礁島。
在我國,牡蠣礁并不鮮見。天津市東麗區(qū)就曾經(jīng)挖出過長寬近100米,厚度達6米的牡蠣礁石。專業(yè)人員認為,大約在7200年前東麗區(qū)所在區(qū)域還是河口,附近堅硬的巖石為牡蠣提供了良好的附著條件,因此它們便在此處大量繁殖,并最終形成牡蠣礁。
那么,在茫茫大海之中,蠣蚜山的牡蠣最初是附著在什么地方生長起來的呢?
測量取證,澄清傳言
為了揭開蠣蚜山成因之謎,科考隊立即對島嶼周圍的環(huán)境展開了調查。然而,調查結果讓所有人大失所望。原來,整個蠣蚜山四面都是柔軟的泥沙,而這樣的環(huán)境下牡蠣根本無法附著生長。
眾所周知,牡蠣喜歡附著在基巖或其他硬質底基礎上。而蠣蚜山周圍這種淤泥質的軟基底上又為什么會出現(xiàn)牡蠣礁呢?會不會真的像傳說那樣,是鄭和船隊中的沉船為牡蠣附著生長提供了基礎呢?
科考隊查閱歷史資料得知,鄭和下西洋前后7次航行中,船隊都是從江蘇南京出發(fā),在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因此,鄭和的船隊不可能從蠣蚜山附近海域經(jīng)過。
為了進一步確認蠣蚜山的成因和沉船無關,科考隊又對整個島嶼進行了仔細測量。數(shù)據(jù)顯示,蠣蚜山的東西長2600余米,南北寬1600余米。鄭和船隊最大的寶船也不過長150米,寬60米。顯然,蠣蚜山牡蠣附著的基礎不會是沉船,更不會是鄭和船隊的沉船。
在排除了沉船的可能性后,科考隊決定挖開蠣蚜山表層牡蠣殼,看看能否揭開牡蠣殼下隱藏的秘密。誰知一番挖掘之后,大家失望地發(fā)現(xiàn),牡蠣殼下面仍然是混合著牡蠣殘骸的泥沙。
無奈之下,科考隊請來了鉆探船,試圖借用上面搭載的鉆機從蠣蚜山的地底深處提取巖芯。一般情況下,通過對巖芯的研判,研究人員就能知道深層究竟是哪種地質構成。
鉆探深研,揭開謎底
在鉆機工作的過程中,科考隊里的生物學家對蠣蚜山上的活體牡蠣進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這里主要棲息著熊本牡蠣、近江牡蠣和密鱗牡蠣這3種牡蠣,其中起到主要造礁作用的是熊本牡蠣。
熊本牡蠣是一種小型牡蠣,因為原產于日本九州熊本地區(qū)而得名,特點是生長速度慢,尺寸小,殼體深。
經(jīng)過連續(xù)幾天的艱難鉆探,科考隊終于獲得了蠣蚜山海平面以下30米處的地質樣本。樣本被送往南京師范大學實驗室進行分析、研判。
在這些地質樣本中,研究人員既沒有找到沉船的木質成分,也沒有找到鯨類等的骨骼化石。經(jīng)過對多份鉆探樣本對比分析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蠣蚜山的底部竟然全是沙子。
質地柔軟的沙子難道真的是牡蠣附著生長的基礎嗎?實驗室傳來的結果讓科考隊大惑不解。于是,他們再次對蠣蚜山周邊環(huán)境展開更為詳細的調查。
科考隊搭乘漁船前往距離蠣蚜山大約1000米的一處小島。島上淤泥遍布,讓大家?guī)缀醮绮诫y行。不過,他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與蠣蚜山鉆探樣本一模一樣的沙灘。
這種細沙和粉沙形成的沙灘,踩上去感覺很硬,甚至能夠達到鐵板沙的程度。據(jù)說,當?shù)厝粟s海時甚至能駕駛拖拉機從上面經(jīng)過而不會被陷住。
原來,蠣蚜山底部就是這種堅如磐石的硬質沙灘。這么看來,牡蠣能夠附著在這種沙灘上生長也就不足為奇了。牡蠣殼一層層地堆積,經(jīng)歷漫長時間,最終演變成了時隱時現(xiàn)的蠣蚜山。
就在這個時候,意想不到的情況發(fā)生了。原來,生物學家又在蠣蚜山地質樣本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名為“長牡蠣”的牡蠣。長牡蠣喜歡鹽度較低的海水,多棲息在潮間帶或巖礁、沙質海底中。它們最適合生長的鹽度范圍是20%~30%,而蠣蚜山所在的黃海海域,鹽度一般在30%~32%之間。
那么,喜歡鹽度較低海水的長牡蠣,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鹽度較高的蠣蚜山呢?
科考隊此前通過對鉆探樣本的分析得知,蠣蚜山最下部是長牡蠣,中部是近江牡蠣,上部則是褶牡蠣。這3種牡蠣是形成蠣蚜山的基礎,它們對海水鹽度的喜好各不相同,尤其是上部的褶牡蠣喜鹽度較高的海水,這跟喜歡鹽度較低海水的長牡蠣大相徑庭。然而,這3種生活習性不同的牡蠣,意外地同時出現(xiàn)在蠣蚜山。
同時,科考隊還發(fā)現(xiàn)蠣蚜山海域淤泥很多,根本不適合牡蠣生長,因為淤泥一旦將牡蠣掩埋就會造成其窒息而死。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為了揭開謎底,南京師范大學實驗室對鉆探的樣本進行了碳14年代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蠣蚜山最老的年代在3900年,也就是說,至少在3900年前這里的牡蠣礁就開始發(fā)育了。
當時,蠣蚜山還是長江與黃海交匯的河口地帶,不但淤泥不多,而且奔騰的長江每年會帶來大量浮游生物,再加上當時這里潮流和緩,于是便成為了牡蠣生長的天堂。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轉偏向力和海退作用的影響下,長江入海口逐漸向東南方向偏移。于是,蠣蚜山一帶便沒有了淡水注入,鹽度不斷增高,泥沙也開始淤積。這就導致了長牡蠣無法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開始逐漸消亡,但它們層層堆積的殼體成為適應力更強的近江牡蠣和褶牡蠣以及后來的熊本牡蠣等生活的家園。
這不但解釋了為什么會有3種習性不同的牡蠣生活在一起的奇怪現(xiàn)象,也揭開了蠣蚜山形成的原因。
魔鬼島不恐怖,它是小小牡蠣眾志成城創(chuàng)造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