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麗萍
陜北的盛夏,天正藍(lán),藍(lán)得猶如一塊幕布掛在天空;云正白,白得純潔無瑕;水正清,清得清澈見底;山正綠,綠得郁郁蔥蔥……清晨,我嗅著草木的清香,吹著夏日的涼風(fēng),一路驅(qū)車開往志丹縣的永寧寨。
追隨古人的腳步,踏上腳下這條聞名遐邇的筆直大動脈—秦直道,行走在甘志路上。車窗外,陜北高原夏日唯美的景色迷失了我的雙眼:洛河潺潺,奔流不息,水草肥美,森林茂密。遙想兩千多年前的歲月,蒙恬大將率領(lǐng)三十萬大軍,用兩年時間修筑了這條從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徑的“秦直道”,工程是何等艱巨偉大。這“云中之道”,路途遙遠(yuǎn),地貌復(fù)雜,縱貫地勢險要的陜北,硬是在崇山峻嶺之間,創(chuàng)造了“千年不長草”的神話。古老的秦直道又活了,仿佛在向我訴說著這條古道上戰(zhàn)火連天的悲鳴、車水馬龍的繁華,還有那曾被人遺忘的孤寂。扶蘇大義、蒙恬凜然、李廣超絕、衛(wèi)青無畏、文姬被俘、昭君遠(yuǎn)嫁……一個個鮮活的故事紛至沓來。
我們一家人興致勃勃地沿著甘志路驅(qū)車兩小時后,終于到達(dá)了永寧寨。永寧寨,位于陜西省志丹縣永寧鎮(zhèn)永寧山上,逶迤洛河,環(huán)繞其側(cè),海拔1312米,東西走向,長2.2公里,寬1.5公里,全為紅沙石質(zhì)。氣勢雄偉,峭巖絕壁,因其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宋代就被開辟為防范古寨。據(jù)《保安縣志》記載,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質(zhì)為石,酷似樓,上鑿有臺,而得名“石樓臺”。后世本土人以其天險為屏障,建古寨,以避戰(zhàn)亂,并期盼這里永遠(yuǎn)安寧。因此,將此山稱為“永寧山”。永寧古寨,依山而建,分為三層—上層雄踞突兀的山頂,古時山寨的瞭望哨與炮塔就設(shè)在這里;中層微向外傾,十分陡峭,一孔孔石窯錯落有致,彼此相通;下層曲徑通洛河,可汲水供飲。山上鑿有石室、石窯、石洞,達(dá)100多間,可容納千余人居住生活。每一層皆為一個獨立的山寨,山寨與山寨之間由石橋連通,山寨與地面僅靠南邊斷崖上搭的天橋相連,當(dāng)敵人來犯時,拆掉天橋,敵人便無法到達(dá)山寨,易守難攻,威名遠(yuǎn)播。西側(cè)山崖上摩崖題刻“洛上奇峰”四個大字,楷體,字徑1.5米,系保安縣縣長賀耀斌所題,紀(jì)年為“民國”十六年(1927)八月。紅色的石頭見證了紅色的歷史,記錄了陜北革命的燎原之火。
維修在即,遺憾未能近距離一睹永寧古寨的真容。佇立洛河之畔,高山仰止,這座鑿于石頭山上的古寨,巍然屹立于永寧山之巔,似一位孤傲的帝王,站立在自己的城堡中,凝視著所擁有的大好河山。永寧古寨,如同蒼天鬼斧神刀,巧奪天工,山勢險峻,景色奇秀,地靈萬物,天人合一。真可謂“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勤勞勇敢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以黃土為依,以石窯、石窟為居,以泉水為生,開辟出了一份屬于他們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幾千年歲月滄桑,永寧古寨高聳入云,亙古靜默,站成了一個雄風(fēng)凜凜的陜北漢子,站出了一代梟雄的風(fēng)姿,更是站成了一尊守護(hù)萬民的神。他與腳下柔情的北洛河,朝夕相伴,守望相助,一柔一剛,一靜一動,剛?cè)嵯酀?jì),凈化心靈。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他的腳下躬耕稼穡,繁衍生息。
聽,遠(yuǎn)處隱隱約約有斧鑿之聲,低低傳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知是誰第一眼戀上了這高懸的崖壁?又是誰敲下了這古今第一錘?抑或誰這么執(zhí)著而有耐心,一錘一斧,開鑿出這些石洞、石窯、石階?讓顛沛流離的人們有了安身之處,讓游蕩的靈魂有了安放之處,讓無數(shù)人覓到了一個安寧的家。這一磚一石,深情地向世人訴說著歷史的過往,馬聲嘶嘶,刀光劍影,烽火狼煙,漠風(fēng)悲歌,古道滄桑,繁華沒落。午后的陽光,從山巔灑下來,遠(yuǎn)望永寧古寨,它雄踞紅山,傲視天下,迎風(fēng)而立,如火如炬!
離開之時,耳畔再次響起了那一曲高昂的民歌,歌聲唱響了永寧,唱響了陜北大地,更是喚醒了億萬中華兒女……永寧古寨,一處靈魂安寧之地,一處靜謐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