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當前的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大單元教學”可謂炙手可熱。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一節(jié)中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庇纱耍髥卧虒W被解讀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改革抓手,受到學校和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并得到積極的探索實踐。
從課程方案的表述不難看出,大單元教學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包括思維能力在內的核心素養(yǎng),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無疑是好的。但是,由于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中并沒有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和實施路徑,不少教師對大單元教學仍處在“霧里看花”“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tài)。實踐過程中,一些教師質疑大單元教學的有效性與適用性,對大單元教學持抵制和反對態(tài)度;有的則認為,大單元教學是一件聽起來很美但做起來很難的事情?!坝捎诠こ塘看?、耗時多,大單元教學還處在‘大研究、大設計、小實踐’的階段,處在描述可能出現(xiàn)的效果上,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
本期專題,我們試圖回應眾多教師的困惑,撥開大單元教學的層層迷霧,探討如何在爭議中把大單元的“大”字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