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霞,周學軍
(1.重慶三峽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4100;2.四川西南航空職業(yè)學院,四川成都 610400)
黨的十九大以來,為了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fā)揮大學課程的育人作用,進而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齊頭并進,最終實現(xiàn)全面優(yōu)化育人效果,各高校將“立德樹人”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總目標。旅游管理專業(yè)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專業(yè),肩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性旅游人才的重任,該專業(yè)培養(yǎng)的人才未來將成為祖國大好河山的播報員,通過他們可以將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等中華民族的瑰寶發(fā)揚光大,所以加強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國內學者對旅游管理本、專科專業(yè)課程思政改革作出了初步探索,為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尋找提升路徑。侯賀平等[1]探討了“以生為本”視角下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徐波等[2]進行了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劉天英等[3]開展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策略研究;趙晶等[4]深入探討了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思政有效實施的方法與提升路徑。現(xiàn)有研究多以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措施為主,研究方法多為定性研究,忽視了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課程思政主觀感知對課程思政效果產(chǎn)生的影響。
20歲左右的高校大學生正處于“拔節(jié)育穗”的黃金時期,于學校而言,提升大學生學校歸屬感,是貫徹“立德樹人”總體要求的發(fā)展需要[5],能否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與學校歸屬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目前,國內關于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關系的研究較為鮮見,為了有效提升課程思政效果,開展明晰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形成機制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本研究將課程思政效果作為因變量,以學校歸屬感作為自變量,引入課程思政感知作為中介變量,并將生活滿意度作為調節(jié)變量,通過檢驗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課程思政感知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的中介作用、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的調節(jié)作用,探索性地研究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機制及作用情境,以期豐富課程思政的研究內容,為高校提升課程思政效果提供新的理論支持及實踐指導。
1.學校歸屬感。國內學者包克冰、徐琴美[6]認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就讀學校在心理、思想和情感上的認同,由此表現(xiàn)出承擔學校責任和義務并參與學?;顒拥囊庠?。本研究認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在對學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人文關懷等認同的基礎上對學校產(chǎn)生的情感依賴,并由身份歸屬而產(chǎn)生的自豪感與優(yōu)越感。
2.課程思政效果。本研究對課程思政效果的界定源于顧客感知價值。它是指顧客對產(chǎn)品或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包括顧客感知的收益和為獲得這些收益而支付的成本[7]。在課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在顧客感知價值概念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課程思政效果”是“課程思政”與“感知價值”的有機結合。學生即為顧客,而教師則是產(chǎn)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課程思政效果是通過在專業(yè)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學生在接受專業(yè)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并將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文化自信、人格養(yǎng)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延伸至日常行為舉止的主觀認知。
3.課程思政感知。高德毅等[8]認為“課程思政”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終達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現(xiàn)有關于課程思政效果的研究表明,高??梢酝ㄟ^加強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的協(xié)作育人機制來取得良好的課程思政效果,讓學生在專業(yè)課課堂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感受到真善美的傳遞[9]。本研究認為,課程思政感知是學生對融入于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感知程度。
4.生活滿意度。Shin[10]首先提出了生活滿意度的概念。他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根據(jù)個人選擇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的全面評估。國內學者陳世平、樂國安[11]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自己生活品質的主觀體驗和感受。本研究認為,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是學生對家庭背景、社會環(huán)境、學校氛圍、個體發(fā)展的綜合認知與評價。
1.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學校歸屬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不至于對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漠不關心[12],一定程度上能夠遏制近些年來高校普遍流行的“精致的利己主義”不良風氣。學校歸屬感的提升通??梢酝ㄟ^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13],課堂無疑是培養(yǎng)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陣地,在教師“潛移默化”和學生主動接收的雙向互動中,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校歸屬感的提升提供了情感基礎。同時,學校歸屬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本專業(yè)的認同,進而提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14]。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對所學專業(yè)的高認同度使學生在課堂上更易接受專業(yè)課程中融入的政治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時代精神等,將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yǎng)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谝陨蟽热?提出如下假設:
H1: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存在顯著正向影響。
2.課程思政感知的中介作用。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五個需要層面中最復雜、最高級的層次,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在這一層次具體表現(xiàn)為提升自我、獲得成功[15]。研究表明,學校歸屬感強的學生更容易在學校生活中獲得積極的體驗[16],只有學生認為自己的預期回報高于付出,學生才會支付學費、接受教育[17]。本研究認為,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獲得積極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專注性,促使學生對教師在課堂講授的知識給予更多的關注,更深切感受到專業(yè)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诖?提出如下假設:
H2: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感知存在正向影響。
課程思政效果是在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學生思想境界改變的效果性評價,而課程思政感知則是學生對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知覺性評價。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承擔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責任,更肩負著為我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高素質人才的職責[18]。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提升學校歸屬感,有助于高校的口碑積累與形象塑造;學校歸屬感提高能夠使學生反哺高校,為高校發(fā)展作出貢獻[19]。較強的學校歸屬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課程思政感知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
3.生活滿意度的調節(jié)作用。家庭、學校、友誼、學業(yè)、自由、環(huán)境等都是衡量生活滿意度的因素,生活滿意度對學校歸屬感存在顯著正向預測作用[20],生活滿意度越高則對學校的歸屬感越強。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專業(yè)認同與學業(yè)滿意度間存在正相關關系[21],且學生專業(yè)課滿意度越高則課程思政滿意度越高[22]。結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擁有越高生活滿意度的大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越強,從而擁有更強的課程思政感知和更好的課程思政效果。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4: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感知間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即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越高,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感知的影響越強。
H5: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起正向調節(jié)作用,即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越高,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越強。
4.被中介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表明,增強學生課程思政感知能夠提高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效果以及學生滿意度[23]。課程思政感知是生活滿意度強化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影響的關鍵因素,擁有較高學校歸屬感的大學生如果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其課程思政效果會顯著提升,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對課程思政有較強的感知。生活滿意度對學校歸屬感和課程思政效果的調節(jié)作用需要借助課程思政感知的中介作用完成,由此,被中介的調節(jié)作用成立。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6:課程思政感知中介了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之間的調節(jié)效應,即生活滿意度對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通過課程思政感知的中介作用實現(xiàn)。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把課程思政感知作為中介變量、介入生活滿意度為調節(jié)變量,構建了一個被中介的調節(jié)效應模型作為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用以深入揭示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機制和作用情境。
圖1 理論模型
本研究調查問卷由課程思政效果、學校歸屬感、課程思政感知、生活滿意度及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五部分構成。量表采用自編量表,同時借鑒國內外成熟量表,通過預調研的方式保證問卷的科學性與準確性。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收集于2022年10月,選定重慶某高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大二、大三、大四學生為調研對象(截至問卷發(fā)放時間,大一學生入學不滿2個月,對本專業(yè)及課程缺乏全面認知,為確保調研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此問卷未對大一學生發(fā)放)。問卷選取旅游管理專業(yè)最具代表性的三門課程——“管理學原理”(大二)、“市場營銷原理”(大三)、“中國旅游地理”(大四),此三門課程均為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雖分屬不同年級,但其課程性質和教學手段基本一致,綜合此三門課程的調研結果,能更全面地分析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路徑,也避免了單一樣本偏差引起的共線性問題。任課教師到教室發(fā)放紙質問卷,學生匿名填寫后現(xiàn)場回收。
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312份,回收問卷289份,有效問卷253份。如表1所示,253名被調研對象包含男生24名,女生229名,分別占樣本總量的9.5%和90.5%,符合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的性別分布特征;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級學生數(shù)分別為107、96、50,分別占比為42.3%、37.9%、19.8%;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168名,占樣本總量的66.4%,來自城鎮(zhèn)的學生85名,占樣本總量的33.6%;在所有被調查樣本中,有入黨意愿的大學生240名,占樣本總量的94.9%,絕大多數(shù)被調查的大學生有入黨意愿;被調研對象是學生干部的有56名,占樣本總量的22.1%,不是學生干部的有197名,占樣本總量的77.9%。
表1 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分析
1.學校歸屬感。本研究參考了潘發(fā)達等[24]的學校歸屬感量表,包括6個題項,以Likert7點尺度量表進行衡量,從“1~7”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30。
2.課程思政效果。鑒于現(xiàn)有研究尚未開發(fā)課程思政效果量表,本研究根據(jù)教學效果的相關量表,自編了課程思政效果測量量表,包含“所學課程對我愛黨愛國、關心國家發(fā)展有一定幫助”“所學課程有益于提升我的道德品質”等7個題項,以Likert7點尺度量表進行衡量,從“1~7”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57。
3.課程思政感知。該量表也采取了自編量表的形式,包含“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涉及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所學課程提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等7個題項,以Likert7點尺度量表進行衡量,從“1~7”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39。
4.生活滿意度。本研究參考了Pavot和Diener[25]的生活滿意度量表,有4個題項,以Likert7點尺度量表進行衡量,從“1~7”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6。
本研究首先運用SPSS22.0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問卷的同源性方差;其次采用SPSS22.0和Amos22.0分析量表的信度、效度;最后運用SPSS22.0進行層次回歸分析及Process程序,檢驗假設是否被支持。
本研究利用Harman單因子檢測法檢驗共同方法偏差效應,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檢驗結果顯示,公因子不唯一,且第一個公因子能夠解釋34.24%的變異量,未超過40%的門檻值,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來檢驗信度,如表2所示。各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830、0.939、0.876、0.957,結果均大于0.8,說明具有較高信度。量表所有的因子載荷值均在0.5以上,表明4個變量都可以有效被各測量指標反映,組合信度CR均大于0.8,AVE的數(shù)值為0.461~0.760,說明問卷可靠性較高,有較好的收斂效度。
表2 信效度檢驗結果
如表3所示,變量課程思政感知、生活滿意度、課程思政效果、學校歸屬感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且平均變異抽取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與該因子相關的其他因子的相關系數(shù),各變量具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
表3 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系數(shù)
1.直接效應檢驗結果。本研究利用SPSS23.0軟件,采用線性回歸對直接效應進行假設檢驗,結果見表4。將課程思政效果作為因變量,構建模型M3、M4、M5,學校歸屬感(β=0.498,p<0.001)對課程思政效果具有正向影響,假設H1得到驗證。將課程思政感知作為因變量,構建模型M1、M2,學校歸屬感(β=0.347,p<0.001)對課程思政感知具有正向影響,假設H2得到驗證。
表4 直接效應檢驗結果
2.中介效應檢驗結果。本研究采用SPSS的Process程序的Bootstrap方法檢驗課程思政感知的中介效應,結果見表5。學校歸屬感→課程思政感知→課程思政效果的間接值為0.249,Bootstrap95%的置信區(qū)間為[0.160,0.355],區(qū)間不包含0,說明了課程思政感知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的中介作用。因此,假設H3得到驗證。
表5 課程思政感知的中介作用檢驗
表6 生活滿意度的調節(jié)作用檢驗
3.調節(jié)效應檢驗結果。本研究采用溫忠麟等[26]提出的被中介的調節(jié)作用檢驗步驟,結果如表7所示。以課程思政感知作為因變量,構建模型M8、M9,學校歸屬感與生活滿意度交互項對課程思政感知影響顯著(β=0.088,p<0.01),假設H4得到驗證。以課程思政效果作為因變量,構建模型M6、M7、M10,學校歸屬感與生活滿意度交互項系數(shù)邊緣顯著(β=0.072,p<0.1),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調節(jié)作用顯著,假設H5得到驗證。模型M10顯示,學校歸屬感與生活滿意度交互項系數(shù)不顯著,說明生活滿意度的調節(jié)效應完全通過中介變量課程思政感知起作用,被中介的調節(jié)效用模型成立,假設H6得到驗證。
以均值±1個標準差將生活滿意度分為高生活滿意度組和低生活滿意度組,并繪制對應的調節(jié)效應分析圖2和圖3。由兩圖可知,隨著生活滿意度的提高,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感知和課程思政效果的正向影響作用逐漸增強,表明生活滿意度正向調節(jié)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感知和課程思政效果之間的關系。
圖2 生活滿意度對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感知關系的調節(jié)
圖3 生活滿意度對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關系的調節(jié)
本研究以253名旅游管理專業(yè)大學生為樣本,以課程思政感知為中介變量,以生活滿意度為調節(jié)變量,揭示了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機制和作用情境,得到如下結論:1.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感知、課程思政效果存在顯著正向影響;2.課程思政感知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效果間起中介作用;3.生活滿意度在學校歸屬感與課程思政感知、課程思政效果間起調節(jié)作用;4.生活滿意度與學校歸屬感的交互作用通過課程思政感知推動課程思政效果提升。
后疫情時代,旅游業(yè)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與挑戰(zhàn),面對大批亟待就業(yè)的旅游管理專業(yè)學子,解決人才短缺與市場需求間的矛盾,高校需進一步提升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素養(yǎng)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谏鲜鲅芯拷Y論,本研究認為,可以從提升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生活滿意度、課程思政感知三方面來增強課程思政效果。
1.增強學生學校歸屬感。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是影響課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課程思政效果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擁有較高學校歸屬感的大學生對自己所在高校及自己所學專業(yè)會有較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對學校情感上的依賴,對學校管理制度的敬畏,對教師、知識的尊重與關注。學生心理上的認同會引起學習行為上的積極主動,從而能夠顯著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
(1)由淺入深,從生理歸屬到心理歸屬。學校歸屬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種深刻且復雜的心理體驗[27]。促進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應從滿足學生生理需求出發(fā),為學生提供完備的學習生活條件,以提升學生對學校的信任和依賴。另外,通過融洽的師生關系、貼心的心理健康服務、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育等,在學校同學生的雙向互動中能夠有效增進學生的心理歸屬。
(2)由近至遠,從短期影響到終身受用。學校歸屬感具有穩(wěn)定性,一旦形成會終身受用[28]。高校需要制定提升學校歸屬感的長效機制,例如構建運行良好的學生社團、師生共享的社交平臺、獨特的校園文化與理念等,以此為提升學校歸屬感不斷注入“源泉活水”,為高校課程思政奠定基礎。
(3)由小到大,從課堂互動到校園建設。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校不僅可以通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學校歸屬感,也可以通過改善校園環(huán)境提升學校歸屬感[29]。高校教師通過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良性互動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以滿足學生對課堂的歸屬要求;高校通過優(yōu)化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以滿足學生對學校的歸屬要求。
2.提升學生生活滿意度。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主要涉及課堂教學、校園氛圍、就業(yè)服務、校園環(huán)境、獎助學金評選、評優(yōu)評先、健康服務等方面。隨著生活滿意度的提升,大學生對學校會有更多的認同感與依賴感,有助于解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后顧之憂,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業(yè)上,提升學習效果。
(1)通過多方協(xié)同動態(tài)追蹤學生滿意度。根據(j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高校需同學生、家長、教師、社區(qū)等多方協(xié)作,運用信息化的手段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日常表現(xiàn)[30]。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不僅涉及學校,還涉及家庭和社會大環(huán)境,而目前高校教育在“協(xié)同育人”環(huán)節(jié)較為薄弱。因此,高校應當擺脫“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同教師、學生、家長加強合作,拓展提升學生生活滿意度的途徑。
(2)通過心理干預提升主觀幸福感。研究表明,有慘痛經(jīng)歷的學生心理幸福感較低,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31]。高校需要主動干預學生心理動態(tài),通過課堂授課、課外活動、集體會議等方式調節(jié)學生的消極情緒,增強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而提高生活滿意度。
(3)通過體育鍛煉釋放消極情緒。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高校學生的自我控制力,使意志力得到鍛煉的同時,生活滿意度也有所提高[32]。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在鍛煉中增進學生情感,在互動中釋放壓力,從而強化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
3.提高學生課程思政感知。課程思政感知可以傳遞學校歸屬感對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學校歸屬感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情感依戀,是信任的體現(xiàn),在信任的基礎上能夠認同并接受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教學安排,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獲得較好的課程思政感知。在課程思政感知的引導下,學生更易將課程思政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提升課程思政效果的目的。
(1)優(yōu)化教育實踐“主陣地”。通過優(yōu)化管理機制,使課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思維轉變優(yōu)于形式轉變,通過貫徹課程思政理念,解決“課程”與“思政”兩張“皮”的問題。從學生出發(fā),做到“以生為本”,完善配套設施,提高高等教育軟件實力,讓學生學有所獲。
(2)盤活課堂教育“主力軍”。通過具備較高政治理論素養(yǎng)的教師,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課程思政意識,避免“卡普勤式說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論的魅力。
(3)爭當?shù)虏偶鎮(zhèn)洹爸骺脊佟薄8叩冉逃谋举|是服務,學生對高校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有價值會作出主觀評價。高校應該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推動青年大學生做有志氣、有骨氣、有責任的青年。通過在專業(yè)課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國家政策、黨史國史等,在課下關注時政,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多維度提升學生的課程思政感知。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得到改進:第一,調研對象為省屬高校旅游管理專業(yè)學生,其他類型如高職院校及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是否能夠得出類似的研究結論,需要擴大研究樣本的覆蓋范圍,以強化研究的普適性。第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作用,利用跨層次研究方法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