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法國也有黑暗的歷史。1572年對新教徒的大屠殺就是此類歷史的一個中心事件。
那一年的8月24日是天主教傳統(tǒng)的圣巴托羅繆節(jié)。天還未亮,巴黎的歐塞爾圣日耳曼教堂就敲響了鐘聲,遠遠近近的教堂隨即鳴鐘響應。人口占絕對多數(shù)的天主教市民興奮不已,開始在城中捕殺人稱胡格諾的新教徒。很快,空氣中便回蕩起了“被割喉者的呻吟聲、殺人者的呼喝聲與火槍開火的聲音”。街道因鋪滿的鮮血而變得黏稠,去了勢的男尸、剖了腹的孕婦和嬰兒的搖籃擠擠挨挨,沿著血紅的塞納河向下游漂浮。
圍繞圣巴托羅繆日大屠殺,400多年來爭議不斷。不僅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立場迥異,歷史學家的解讀亦頗多沖突。阿萊特·茹阿納(她在2022年85歲時去世)爬梳足以汗牛充棟的原始資料和二手文獻——所附史料和參考書目長達24頁,尤其是以往未受重視的西班牙檔案——評估各種理論和假說,于2007年出版《圣巴托羅繆:一樁國家罪行的謎團》(La Saint-Barthélemy. Les mystères d'un crime d'Etat),以期提出最具說服力的論述,結果大受好評,次年即獲弗朗索瓦·基佐獎,又在2014年以英譯本受到美國歷史學會拉塞爾·梅杰獎的表彰。
茹阿納提出了關于圣巴托羅繆日大屠殺的三大謎團,為什么喜慶祥和迅速轉向集體屠殺?怎樣解釋國王的和平愿望和暴力處決之間的矛盾?大屠殺如何走向全面失控?
1570年,查理九世國王頒布和平敕令,呼吁全國人民忘記過去因信仰不同導致的相互仇殺,共同開創(chuàng)和平共存的未來,同時賦予新教徒開展宗教活動的有限自由。和平與和解的氣氛在1572年8月18日達到高潮。這一天,國王在一場盛大而奢華的婚禮上,把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嫁給了信仰新教的納瓦爾國王亨利。豈料,僅僅六天之后就發(fā)生了大屠殺。
這一前一后的反差為什么如此強烈?天主教方面曾歸因于國王的神機妙算和引蛇出洞,新教徒則視之為王太后卡特琳意圖全殲胡格諾領袖的邪惡陰謀。此外,天主教重臣吉斯家族操縱說和西班牙暗中干預的理論也頗有市場。但茹阿納教授一一檢視,認定這些說法無論多么深入人心,都各有其致命的漏洞。
在她看來,“沒有證據(jù)證明屠殺行動是有預謀、有計劃的——即便人們強烈希望如此?!贝笸罋⒌母驹蛟谟谔熘鹘掏讲粩喾e累的恐懼和不滿。巴黎新教徒雖然人數(shù)不多,僅1萬至1.5萬人之眾,但社會地位較高,貴族、有產者和知識分子比例驚人,一部分人還非??駸岷突钴S,搗毀圣像的行為層出不窮。天主教徒“在這種恐懼感的煽動下,將差別當作威脅,特別是將宗教的他異性與暴亂混為一談”。
因此,亨利和瑪格麗特的盛大婚禮不是減弱而是加深了天主教徒的這種恐懼,使他們實現(xiàn)純潔信仰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四天后,有人在巴黎的街道上向新教徒的領袖科里尼海軍上將開暗槍,擊傷其左臂后逃之夭夭。行刺事件引發(fā)了一連串悲劇性的連鎖反應。第二天,國王和太后得報,已有胡格諾貴族為此集會,甚至有人發(fā)出復仇的過激言論。王權似乎受到了挑釁,借婚禮來鞏固和平的希望化為烏有,與異教共存的政策從根本上受到了撼動,“深藏已久的懷疑再次突然浮出水面,讓國王、太后和眾參事對武裝暴力的恐懼由假想變成現(xiàn)實”。誅殺胡格諾領袖的命令就這樣下達了。
查理事后強調科里尼等胡格諾領袖是作為叛亂分子而不是異教徒被處決的。在危難之際,他必須提前采取行動,從國家理性和非常正義的原則出發(fā),僅憑簡單的懷疑就可以進行預防性的懲罰,以圖快刀斬亂麻,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
科里尼被兵士殺死在病榻前,并丟出窗外,“尸身由孩子們用繩子拴著在巴黎的街巷中來回拖拽。尸體被去勢、斬首,半個身子被燒焦,扔進塞納河后又被打撈上來,最后倒吊在蒙??椎慕g刑架上”。市民將這一系列大快人心的集體戮尸行為看在眼里,復仇的欲望難免不在心底熊熊燃燒,只消第二天圣巴托羅繆節(jié),教堂的鐘聲不尋常地在凌晨召喚他們,盡數(shù)投入對異教鄰里的大屠殺。另一個“神跡”發(fā)生在節(jié)日上午的圣嬰公墓,一棵多年沒有開花的山楂樹突然開花了,這難道不是天主贊同誅殺胡格諾的證據(jù)嗎?
屠殺。失控的屠殺?!安皇苤撇玫母杏X,讓他們相信自己就是合法性的擁有者?!比惆⒓{寫道,“歃血為盟的欲望,每個人都會被要求抽打已經死去的敵人?!奔w屠戮也是表演性的,帶來了極大的參與感、沉迷感和愉悅感。
依不同的口徑,圣巴托羅繆日大屠殺的死難數(shù)字從1000人到10萬人不等。但掘墓人因掩埋塞納河浮尸所獲的工資總額留下了確切記錄,由此估算埋尸1825具。茹阿納進一步推斷,遇害人數(shù)至少有3000人,屠殺隨即蔓延到外省的15個城市,全法國的罹難者總數(shù)當在1萬人上下。
“1572年8月24日是塑造了法國的一天?毫無疑問?!比惆⒓{指出,“大屠殺從根本上打破了新教徒抱有的令王國改宗的愿望。法蘭西不會成為一個新教國家?!毙陆掏揭蚍磸驮馐芷群Χ纬傻摹把辰陶呶幕焙驮诖嘶A上形成的自我認同進一步增強了。
兩年后的圣靈降臨節(jié),不足24歲的查理死于肺結核。新教史學家說他的死不僅輕于鴻毛,而且極其污穢:國王一頭栽進了盛滿自己嘔吐物的血盆子。天主教方面則稱頌他是人民的殉道者,為打擊異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在危急關頭作出訴諸暴力的決定體現(xiàn)出王權的絕對性和神圣性。對國王的神圣化、對國家理性的強調加快了法國向王權專制主義的轉變,“一位國王、一個信仰、一部法律”的銘言在巴黎市政廳的大門上閃閃發(fā)光。但更長遠地來看,天主教及其教會將成為蒙昧主義的代名詞。最終,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一種反教權、世俗的、伏爾泰式的法國”將誕生于圣巴托羅繆日大屠殺的血河。
1941年夏天,巴爾干地區(qū)的一座小鎮(zhèn)爆發(fā)了一系列集體暴力事件。在殺戮最激烈血腥的48小時里,有男女老幼近2000人的生命被昔日鄰居奪走。以往的歷史研究者大多將悲劇歸因于族群沖突,直到一捆破舊的藍色文件夾重見天日……
本書入圍202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短名單、2023年普利策獎“回憶錄與自傳類”終選名單。這是一本回憶錄,從外祖父“移動云朵”的能力講起,開啟一段家族尋根之旅,作者講述親身經歷的奇幻故事,將神話故事、民間奇談與家族傳說融為一體,揭示巫醫(yī)家族遺傳的神秘力量。
本書是科普巨匠詹姆斯·格雷克的多年心血之作,入圍普利策獎,華盛頓郵報評論它是“傳記中的明珠”。費曼是好奇的大男孩、多情的愛人、諾貝爾獎得主、原子彈制造者……出版30年來,本書一直是科學界、科學史界一致推崇的費曼傳記。
本書是年過八旬的素人作家楊本芬“看見女性”系列的第四本書。在講述過母親(《秋園》)、鄉(xiāng)親(《浮木》)、婚姻(《我本芬芳》)之后,作者將目光聚焦到秦老太、湘君、冬蓮這三位女性的婚姻上,講述了女性在親密關系當中的困惑與痛楚、選擇與擔當、勇氣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