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永
《禮記·學記》上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边@充分說明教育實在很重要。
大半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張久善先生,退休后整理出版了散文集《時光印象》,這本書我拿到手上快四個月了,閱讀之后,不由得有些激動,于是就有了想寫一點讀后感的沖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一是出于對張久善先生道德學問和人格魅力的景仰,二是出于對他的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精神的感動。
《時光印象》四十余篇,42萬余字,分為序言、生活點滴、教育雜談、抒懷微吟、歲月留痕、附錄六個部分,張久善先生以隨筆、感悟等形式,全方位呈現了他本人求學、從教,以及擔任環(huán)縣一中校長和轉任慶陽三中校長三十多年來的點點滴滴,讀來感人,有許多故事叫我熱淚盈眶。我是在久善兄的家鄉(xiāng)車道鎮(zhèn)農中念過書的學生,車道農中后來更名為環(huán)縣第八中學,我們那一屆學生畢業(yè)后,高中部就撤銷了。車道這塊土地上文化氛圍濃厚,有尚學之風,能走出張久善這樣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環(huán)縣一中由于管理嚴,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好,學風正,升學率高,被人們譽為隴上名校。
說實話,我第一次進環(huán)縣一中校門,還是1979年在徐宏樞老師帶領下參加小中專考試去過,那時,看到校門口掛著的“環(huán)縣第一中學”匾牌,就非常仰慕這里,心想:“要是能在一中上學該多好啊!”,可是,終究沒能如愿。
現在,沒有上過一中的我,要給擔任過環(huán)縣一中校長、慶陽市第二中學書記和第三中學校長的張久善先生的散文集寫讀后感,便不免有些惶恐。但情之所至,不得不為之。
張久善先生學生時代就是一名優(yōu)秀學生,后來是眾多家長和師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好校長,是對環(huán)縣乃至慶陽教育事業(yè)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其教育理念、思想境界、師德風范,影響深遠。
他在《光陰的故事》中寫道:“我一生只從事了教師這一種職業(yè),我深深地知道:教師是一個在平凡中蘊藏著偉大的職業(yè),教師是一個在平靜中涌動著熱情的職業(yè),教師是一個在平常中肩負著極強責任的職業(yè)”,“善教者,長善而救其失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作為老師、校長,張久善對教師職業(yè)的理解極為透徹,因為他心中有大愛,他不僅熱愛教師崗位,更熱愛每一位學生,殷切盼望每個學子都能成才。他的學生張玉冰回憶說:“為了激勵我們沖刺高考,他特意去新華書店買了一幅畫張,畫面是北京天安門,貼在黑板左側,讓我們一進門就可以看見,每日面對著天安門。張老師啟發(fā)我們說,同學們,誰知道我為什么要給你們眼前貼天安門的畫?我想叫你們考到北京去,北大、清華就是你們的目標!”因此,87屆高三一班僅三四名同學高考失利,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績??!在《斷想》一文中,張久善先生回憶道,他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環(huán)縣一中任語文教師,住在一孔不足8平米的窯洞里,一家3口擠在只有一米二寬的炕上,月工資58元,日子過得蠻愜意,他說:“我當老師后,因為我有過一些艱苦的生活經歷,最了解學生關心什么,需要什么,熱愛什么,反對什么,盡我所能,循循善誘,教了二十幾年書”?!捌鋵?,教師很辛苦,也容易滿足,只要領導能尊重他們,關懷他們,他們就全身心地工作。那些年,高中和初中招生,要求在一個晚上閱完試卷,登出成績。有一年閱卷到晚上十一二點,領導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袋方便面,我們很是感動,有些老師還沒舍得吃,說拿回去給孩子吃。有一袋方便面墊底,下手自然快多了……”
張久善先生在校長崗位上,善于團結班子,謙虛低調,重視發(fā)揮集體領導作用,他說:“1996年3月,我被推上校長崗位,我沒什么能耐,就是遇上了一幫好人,當時的環(huán)縣一中正處在爬坡階段,但大家都有把學校辦好的強烈愿望,我順應了這個潮流,以我的誠心調動著每個同志的積極性。老師們對我們的工作非常放心,也非常信任我,我的工作也比較順,當了七年校長,多少有點成績,同志們都說我們有個好班子?!?/p>
在《難忘那些人們》一文中,寫了許多環(huán)縣一中發(fā)生的難忘的人和事:“我在環(huán)縣一中學習、工作、生活了22年,從學生到老師再到校長,親歷了那里的辛苦與榮光。他深情回憶了淳樸善良的家長——“77級畢業(yè)生解志熙,姊妹比較多,父親身體不好,勞動有困難,哥哥志淑高中一畢業(yè)就回鄉(xiāng)務農了,和父親共同承擔起了供給弟弟妹妹上學的責任。為了減少開支,解志熙的父親在學校附近的城墻底下挖了一孔窯洞,姊妹幾個先后吃住在這個窯洞里,自己做飯,自己料理日常生活……那個不足10平方米的窯洞里,竟然走出了三個本科生和一個中專生?!薄?0級學生高仁軍,環(huán)縣車道人,他的父親不幸摔傷了腰,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那時,高仁軍正在上初中,他的弟弟也在上小學,這突然的變故,決定了他們兄弟倆只能有一個繼續(xù)讀書,一個必須回家協(xié)助母親勞動,家庭經過商量,考慮到仁軍已經要上高中了,可以早點畢業(yè),就讓弟弟義軍回了家,那年,弟弟義軍也只有13歲。仁軍考上高中后,義軍每年都要在學期中間送錢送糧,那時候學校大灶主要收黃米,有一次,14歲的義軍吆著毛驢馱著80多斤黃米走了兩天,步行了近兩百里路,鞋底都磨透了,我看到之后都覺得心疼,而義軍卻樂哈哈的,第二天,義軍返回時,想給哥哥說幾句話,我即刻讓學生叫來高仁軍,這時的高義軍儼然是一位家長,嚴肅而又認真地說,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要聽老師的話。高仁軍恭恭敬敬地應答著,對。義軍又說:我今兒就回去了,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想了,有我呢。仁軍說:路上要小心,天黑了要住下,回去后,多操心爸爸。高中畢業(yè)參加高考,仁軍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了北京農業(yè)大學。他能夠把一件發(fā)生在三十年前的小事記得那么清楚,真實令我感動。說起徐宏樞、谷朋利、李兆軍、焦俊亮、許志峰、沈浩潤、馬占應、徐志漢、楊永軍、張培橋、汪克明等眾多老師,他是那么滿懷深情,如數珍寶。他講徐宏樞老師在數學領域的創(chuàng)新與建樹,講李兆軍資助貧困學生,講張培橋只請半天假奔赴一百多公里看望年邁的父母,講1995年5月中旬在高三總復習進入沖刺階段,歷史老師汪克明妻子車禍身亡,汪老師哭著離開校園,安葬完妻子,第四天就來到學校,汪老師知道學校實在沒有辦法找人替課,他不能耽誤學生,那天,“汪老師振作精神走進教室,說了一句話:同學們,對不起,耽誤大家的功課了??粗嫒葶俱驳睦蠋?,同學們再也忍不住了,一起爬在桌子上哭泣,下課后,班長、學習委員和部分學生一起來找我,認為我太不人道了,汪老師家出了這么大的事,我竟然不給放假,他們可以自習,要汪老師多休息幾天。可同學們哪里知道,我也不會這么逼人吶!”
無情未必真豪杰,由此,不難看出,校長的內心也有最柔軟的地方!
張久善先生不僅善于觀察事物,也善于思考問題。他在《李老漢》一文中講述了給一中當過門衛(wèi),盡職盡責的李老漢。在《振華的故事》中,講述了筆者與大學同學劉振華的同學情誼以及振華患病后的點點滴滴。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第一大人倫。張久善不僅是稱職的教師、優(yōu)秀的校長,還是孝順的兒子,在《最后的陪伴》一文中,他滿含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學生時母親為其縫縫補補,用棉蓬籽做炒面,冬天天氣寒冷,他向母親訴說被子單薄,母親重新為他縫了厚一點的被子,寒假回來幫母親推炒面,發(fā)現母親穿著單褲子,才知道是母親抽出了自己棉褲里的棉花添進了他的被子里,“天哪,我的母親,她把棉褲里的棉花全給了我,這個冬天,母親只穿了一件單褲子,在凜冽的寒風中參加勞動,在止不住的顫抖中做各種家務,這啼饑號寒的日子,母親是怎么熬過來的”,讀之令人動容。母親患病后,他一直伺候在身邊,“母親微微抬起頭,看著我說了一句話,我沒有白養(yǎng)你,我瞬間覺得心里暖暖的,我做了一個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一切,母親這句話給了我最高的獎勵,勝過我多年來受過的一切獎勵,我淚流滿面,抱著母親美美地哭了一場”。在《李子樹下的守望》中,通過老家院子里栽的一棵李子樹,間接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為人師也”。作者在《我從一中走來》一文中,較為詳盡地敘述了他在環(huán)縣一中的21年時光,記敘了歷任校長的表率作用,寫劉尚緒校長嚴于律己的故事,王國珍校長帶著老師們游峨眉山,發(fā)現了商機,動員每個老師背20根拐杖,回來后交給縣農副公司,每根凈賺一塊五,解決了旅游經費不足的問題。還記錄了很多老師樂教敬業(yè)的感人故事,唯獨將自己的七年校長生涯輕輕一筆帶過。我不禁贊嘆:一個滿眼皆是山水的人,胸中自有無限錦繡。
什么是好文章?我認為,凡是能打動人的,都是好文章。什么叫技巧?最樸實的語言就是技巧。
張久善先生在“教育雜談”中,通過《我的一堂作文點評課》《對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對教研組長如是說》《我對年級組的分析及要求》《1998年,我們進步了》《1999年,我們在努力》《校長與“宇宙大法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和《做心境善良的校長》等,從教學思路、方法、管理層級、整體協(xié)調、教學創(chuàng)新、日常工作等方面全景記錄了他在學校教學工作中的想法和做法,有事例,有經驗,有成果。
一個有大目標的人必定有大抱負?!蹲堫^,爭一流》一文是一篇經驗交流性文章,是作者在2001年初全市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發(fā)言,張久善先生總結的環(huán)縣一中的“高三精神”(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精神,不計得失的犧牲精神,不畏名校的挑戰(zhàn)精神),非常到位,對學校未來辦學做出的規(guī)劃清晰精準(一是擴大生源,滿足家長和社會需要,克服校舍、師資短缺,力所能及擴大高一招生;二是實行目標管理,從學校到班級和學科,都有具體的工作目標,要求年級、班級組打盯人戰(zhàn)術,不讓一個學生落伍;三是實行名牌戰(zhàn)略,修訂高考獎勵辦法,增設了對考入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學生的相關老師獎,著力造就優(yōu)秀人才,提升高考指導境界,以點帶面,鼓勵全體,提升一中知名度),這里有必要說明,2001年,張久善先生因貢獻突出,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
《還管理以本來面目》一文,作者論述了教育管理的作用,指出了“有些學校管理存在重管輕理,以管代理的現象。有的校長認為制定的條條框框越多,執(zhí)行得越嚴格,就是管理越好,把師生管理得規(guī)規(guī)矩矩,唯唯諾諾,就是管理成功了。這無疑會助長校長的強權意識,官僚作風,難免會壓制管理者的積極性。要還管理以本來面目,樹立科學的管理觀。管理有法,但無定法。校長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理論修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破除錯誤觀念,才能將管與理運用自如,藝術地處理實際問題”。還有《校長要以學生發(fā)展為己任》《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引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構建優(yōu)質高效課堂》和《我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都堪稱是校長管理實踐方面的理論杰作,無論是現在,還是今后,對教育教學工作都有參考和指導價值。
“抒懷微吟”是作者對生活、人生和祝賀學生取得好成績等方面的興趣性詩作,其中,《夜雨》《天使之歌》都是非常打動人心的佳作,讀來如啖甘蔗。
《歲月留痕》是張久善先生在慶陽市第三中學擔任校長期間的日記選抄,約16萬余字,詳盡記錄了領導檢查談話和解決問題,學校日常管理考核,教學方法探討,工作交流,教學工作安排,學校安全、校園學生矛盾問題解決,還有在對待“問題”學生上的做法和想法,每一篇雖然字句不多,但都入情入理,見嚴見愛,寬嚴相濟,體現了一名老師、一名中學校長慈父般的寬廣胸懷。應該算作人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寶典或者“資治通鑒”,對于這一輯,我閱讀得較為粗略,但仍然覺得《時光印象》應該是所有校長、老師和家長案頭、枕頭旁邊必備的讀物,因為,那些文字是一個校長一日工作生活的真實記錄,有事實,有方法,有結果,讀來真實有味,感人至深。
讀到末尾,有一篇《丹心譜——環(huán)縣一中創(chuàng)業(yè)報告》,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慶陽市作協(xié)主席付興奎寫于2000年的報告文學,記錄了張久善先生擔任環(huán)縣一中校長期間,環(huán)縣一中在教育教學質量上發(fā)生的突破性重大變化,文章用環(huán)縣一中每年高考升學率和考入名校、重點大學的學生數字說話,像沉甸甸的谷穗,飽滿真實。不僅有來自環(huán)縣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更有張久善帶領環(huán)縣一中班子精誠團結、開拓進取的感人故事,讀來振奮人心。
教育是一艘駛向光明的航船,校長是舵手,老師是紅燭。張久善先生一生從事教育教學管理,是成功的校長,他像一盞灼灼燃燒的紅燭,他用愛為無數學子們照亮了錦繡前程。
《時光印象》一書,語言凝練,樸實生動,情節(jié)感人,許多老師和學生的事跡,讓我多次讀罷淚水潸然。我向讀者推薦,這是一本好書。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