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星 湯方實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23.24.017
【摘要】我國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中審計機構的責任認定, 已經(jīng)從最初的絕對連帶責任向比例連帶責任轉變, 從嚴厲處罰向過責相當轉變。這些變化趨勢, 一方面源于合乎比例原則的要求, 使處罰手段與投資者保護的目的相當, 體現(xiàn)實質正義; 另一方面則是基于現(xiàn)實效應而進行的價值平衡, 以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樂視網(wǎng)案是我國證券虛假陳述集體訴訟的重大案件, 判決呈現(xiàn)出審計機構責任判斷和說理精細化的趨勢, 有助于審計機構過罰一致, 防止“寒蟬效應”。但該案判決在審計機構責任的因果關系闡述、 過錯判斷和定責方面仍存在完善空間, 有必要根據(jù)不同虛假陳述行為分別認定實施日和揭露日、 明確“重大過失”和勤勉盡責認定標準、 細化比例連帶責任, 使責任承擔更精細、 責任比例更符合實踐。
【關鍵詞】虛假陳述;審計機構;勤勉盡責;民事賠償;比例連帶責任
【中圖分類號】F23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3)24-0120-6
一、 引言
2023年9月21日, 北京金融法院對樂視網(wǎng)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證券虛假陳述案(簡稱“樂視網(wǎng)案”)作出一審判決①, 認定樂視網(wǎng)及相關責任人在2007 ~ 2016年實施了多項虛假陳述行為, 造成投資者巨額損失。值得注意的是, 該判決還涉及證券中介機構的責任問題, 法院根據(jù)參與虛假陳述的年限、 過錯程度和原因力, 判令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 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 容誠會計師事務所等多家會計師事務所承擔0.5% ~ 1.5%范圍內不等的比例連帶賠償責任。該判決引起社會與學界的廣泛討論, 也反映了我國證券虛假陳述案件中審計機構責任的變化趨勢。
本文將以此判決為例證, 對比樂視網(wǎng)案與前案之差異, 分析審計機構責任的變化趨勢和原因, 探究審計機構責任的構成與邊界。
二、 我國證券虛假陳述賠償?shù)膶徲嫏C構責任梳理
大智慧案、 華澤鈷鎳案、 五洋債案、 金亞科技案中, 法院以會計師事務所未勤勉盡責、 未盡注意義務, 當屬重大過錯為由追究全額連帶賠償責任; 而康美藥業(yè)案中, 法院未論證過錯情形, 判令會計師事務所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山東雅博案、 中安科案和樂視網(wǎng)案中, 法院則以過失為由判令會計師事務所承擔一定比例的連帶賠償責任。現(xiàn)將已公開的法院判決結果與理由整理如下(見表1)。
未公開裁判文書的, 包括2021年的保千里案、 欣泰電氣追償案、 富貴鳥案, 2022年的銀都傳媒案、 文化長城案、 索菱股份案, 2023年的柏堡龍案、 東方金鈺案、 亨達股份案, 審理機構均承擔比例連帶責任; 2022年以來, 僅有延安必康案的審計機構由于重大過錯承擔全額連帶責任。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審理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簡稱《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后, 審計機構基本僅承擔比例連帶責任。
三、 大智慧案到樂視網(wǎng)案審計機構責任變化趨勢
(一)審計機構責任變化趨勢
1.審計機構責任判斷限縮和精細化。從表1中可以看到, 我國法院裁判對于審計機構承擔何種責任逐漸明晰。華澤鈷鎳案和五洋債案中, 存在“重大過錯”的審計機構需承擔全額連帶責任。就判決結果而言, “重大過錯”被法院推定為“故意”。而樂視網(wǎng)案判決中, 北京金融法院認定審計機構存在“重大過失”, 判令審計機構承擔比例連帶責任?!短摷訇愂鋈舾梢?guī)定》第十三條僅規(guī)定了兩種過錯情形——故意和過失, 而在普通過失和故意之間還存在過渡區(qū)間, 即重大過失(毋愛斌,2023)?!爸卮筮^錯”屬于“故意”和“重大過失”的“共同上位概念”(葉名怡,2009)。樂視網(wǎng)案判決表述由籠統(tǒng)的“重大過錯”向“重大過失”的轉變, 系過錯判斷的精細化, 意味著法院就審計機構的過錯進行了概念上的限縮。
此外, 樂視網(wǎng)案判決中就不同審計機構的過失程度要求其承擔不同比例的連帶責任, 體現(xiàn)了責罰一致的趨勢。2022年以來, 審計機構承擔比例連帶責任的案件數(shù)量逐漸增加, 審計機構在此前因“重大過錯”承擔全額連帶責任的案件, 如今逐漸轉向比例連帶責任。我國逐步確立起審計機構“故意承擔全額連帶責任, 重大過失或過失承擔比例連帶責任”的裁判思路。
2. 審計機構責任說理精細化。較之大智慧案和五洋債案的判決, 樂視網(wǎng)案更注重因果關系論證, 區(qū)分了行政法律關系和民事法律關系, 且細化了過錯的認定標準。大智慧、 金亞科技、 雅百特和康美藥業(yè)等案件中, 法院認定審計機構未勤勉盡責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中國證監(jiān)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誠然, 監(jiān)管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罰代表專業(yè)權威的評判, 結果相對公允(鄭博涵和張智瀟,2021)。但并不意味著行政處罰中對于行為人“未勤勉盡責”的判斷可以直接嫁接民事審判。行政處罰關注行為人對于公共管理秩序法益的侵害, 且不以主觀過錯為要件(馬懷德,2020), 對于“勤勉盡責”的判斷標準更接近客觀描述和結果評價。在證券虛假陳述行為發(fā)生后, 基于公共秩序實際已遭受侵害, 中國證監(jiān)會將根據(jù)結果認定審計機構未盡責。而侵權訴訟中的未勤勉盡責顯然包含主觀過錯要件, 二者相似卻不同。《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也要求人民法院依據(jù)法律法規(guī)、 參考行業(yè)執(zhí)業(yè)規(guī)范規(guī)定的工作范圍和程序要求、 核查驗證工作底稿等證據(jù), 認定行為人過錯。因此, 審計機構是否勤勉盡責, 需要法院具體論述, 而非僅以行政處罰為依據(jù)。樂視網(wǎng)案中, 信永中和被中國證監(jiān)會《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未勤勉盡責, 法院并未直接依據(jù)該決定, 而是綜合交易因果關系、 虛假陳述情況和主觀過錯進行判斷。同時, 法院考慮了樂視網(wǎng)財務造假行為手段較為隱蔽、 審計機構會受到當時核查手段和工具局限性的制約等因素。法院將場景還原至當年的狀況, 作為認定勤勉盡責的標準, 也是精細化過錯說理的體現(xiàn)。
(二)英美司法中虛假陳述審計機構責任呈現(xiàn)同樣趨勢
1. 限制審計機構責任上限。安然事件后, 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破產(chǎn), 歐洲開始思索限制審計機構責任。英國自2008年4月6日起, 根據(jù)《2006年公司法》第534 ~ 538條規(guī)定, 審計師可以與公司簽訂“責任限額協(xié)議”, 以確保其根據(jù)合理比例承擔責任。前提是該協(xié)議每年需經(jīng)股東大會批準, 且在發(fā)生爭議時被法院認定為“公平合理”。同年, 歐盟委員會呼吁成員國根據(jù)本國法律建立審計責任上限或按比例承擔責任的制度, 要求處罰幅度與法定審計師的違法過錯程度相一致, 由此出臺了《關于限制審計師民事責任的建議書》。
無獨有偶, 美國也通過法案和判例限制審計師責任。1995年, 美國國會通過《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案》( PSLRA), 《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案》以及 Central Bank 案等限縮了10b-5規(guī)則對審計師等中介機構的適用, 以10b-5規(guī)則為依據(jù)提起的針對審計機構等證券中介機構的私人證券訴訟數(shù)量明顯減少, 法院采取的審計師責任認定標準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限縮, 審計師責任風險總體有所降低(Honigsberg等,2020;王亮,2022)。
2. 調整審計機構責任形態(tài)。美國證券民事訴訟興盛, 也被廣泛認為存在針對審計機構的濫訴和“深口袋”現(xiàn)象。美國民事訴訟的司法氛圍有利于平衡原被告懸殊的實力, 例如對抗制訴訟文化、 限制較少的律師行業(yè)、 法官較大的造法權限、 聯(lián)邦和州雙重法院體制帶來的訴訟空間(史蒂夫·蘇本和馬格瑞特·伍,2022)。但與此同時, 審計機構因具有一定資金實力, 常態(tài)化地成為主要的賠付資金源, “深口袋”問題凸顯?!端饺俗C券訴訟改革法案》對1934年證券交易法進行了修改, 用比例責任替代過失虛假陳述人原先的連帶責任; 而后2021年版的《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規(guī)定了虛假陳述人明知的連帶責任和過失的比例責任。責任形態(tài)的調整, 在實務中減輕了審計機構的訴訟壓力, 減少了針對審計機構的濫訴現(xiàn)象。
(三)審計機構責任變化的原因
1. 由嚴厲處罰向過罰相當轉變, 合乎比例原則。比例原則系行政法中通過對手段與目的之關聯(lián)性考察, 使得目的與手段相匹配的原則, 也被廣泛運用于評價其他法律秩序(鄒學庚,2023;鄭曉劍,2016、2017;李海平,2018)。證券民事訴訟的首要目的是救濟受侵害的投資者, 賠償投資者損失(鮑彩慧,2020)。在足以償付投資者的情形下, 若懲罰性地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承擔全額連帶賠償責任, 則顯然不符合比例原則, 有過罰失衡之危險, 將無法體現(xiàn)“追首惡”的理念, 反而加劇“深口袋”問題。如今樂視網(wǎng)案判決傾向于過罰一致, 使處罰手段與投資者保護的目的相當, 反映了適度、 均衡的價值理念, 體現(xiàn)了實質正義。
2. 基于現(xiàn)實效應進行價值平衡。成本收益分析或是經(jīng)濟分析關注于發(fā)現(xiàn)責任規(guī)則的影響, 其在本質上是一種后果主義(斯蒂文·薩維爾,2009)。從系統(tǒng)論角度而言, 法律在社會之中, 又與全社會保持基于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的平行關系(高鴻鈞,2023)。司法裁判尋求其與實現(xiàn)證券市場目的的耦合點, 同時關注裁判結果在證券市場中的影響??得浪帢I(yè)案后的獨董離職潮、 IPO撤單潮、 保薦機構“一查就撤”現(xiàn)象②、 近年來審計機構和律師事務所縮減IPO業(yè)務的趨勢, 正是市場對于嚴厲處罰的直觀反應, 驗證了“寒蟬效應”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而2022年后法院對于以審計機構為代表的中介機構適用比例連帶責任, 也是基于現(xiàn)狀作出的平衡之策, 是對絕對連帶責任的緩和。
四、 樂視網(wǎng)案審計機構責任之裁判重點
(一)重大性和因果關系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fā)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條規(guī)定了法院受理虛假陳述案件中, 虛假陳述行為需要中國證監(jiān)會的處罰決定, 被認為是證券虛假陳述案件的訴訟前置程序(李海龍, 2021)。實踐中法院傾向于將受到中國證監(jiān)會行政處罰的行為認定為具有重大性的虛假陳述行為(湯欣和張然然, 2020)。本案中法院認為樂視網(wǎng)虛假陳述已受中國證監(jiān)會處罰, 應當認定為具有重大性。
《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同時推定了交易因果關系和損失因果關系的成立(樊健, 2021)。根據(jù)《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第十一條和十二條的規(guī)定, 虛假陳述實施日、 揭露日和更正日對于因果關系成立有直接影響, 而原告惡意、 違法或其他系統(tǒng)性風險也會阻斷因果關系。樂視網(wǎng)在2007 ~ 2016年存在財務造假行為, 法院認定2010年7月30日為實施日, 并排除系統(tǒng)性風險和無因果關系的部分。信永中和擔任樂視網(wǎng)2016年度非公發(fā)行的審計機構, 法院否認了非公發(fā)行和二級市場投資者的交易因果關系, 排除了信永中和的該部分責任。此外, 華普天健并非一開始便參與虛假陳述, 法院單獨認定其參與虛假陳述的實施日為2011年3月16日。
(二)過錯
從表1中可知, 審計機構的過錯與未勤勉盡責具有一致性。《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第十三條對過錯判斷采用“違反注意義務”之表述, 在司法實踐中, 法院主要考察審計機構的勤勉盡責狀態(tài)。本案中三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過錯說理梳理如下(見表2)。
可以看到, 法院根據(jù)審計機構虛假陳述行為情況、 審計程序執(zhí)行情況、 參與的虛假陳述行為在整體樂視網(wǎng)虛假陳述中的比例、 樂視網(wǎng)財務造假的隱蔽性、 當時審計核查手段的局限性、 IPO階段審計把關的重要性, 以及具體審計方法來綜合判斷勤勉盡責和過錯程度。三家會計師事務所在年限、 影響、 審計手法均有差異的情形下, 被同樣認定存在重大過失。
(三)定責
第一, 定責。樂視網(wǎng)案法院延續(xù)中安科、 奧瑞德等案件中創(chuàng)制比例連帶責任, 結合利安達、 華普天健和信永中和的過錯程度, 分別認定1.5%、 1%和0.5%的比例連帶責任。對于比例連帶責任的評價, 本文將在第五部分進行具體闡述。
第二, 定損。目前, 學界對于賠償數(shù)額的認定提出多種辦法, 例如借鑒日本推定的計算方式(朱大明,2022)、 多因子量化計算模型(肖凱等,2021)、 價格影響理論(樊健,2023)等。北京金融法院在定損中采用投資者差額損失測算法, 并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以確定最終損失。
五、 樂視網(wǎng)案再探析: 審計機構責任認定裁判規(guī)則的完善
樂視網(wǎng)案是我國證券虛假陳述集體訴訟的重大案件, 涉及多個審計機構的責任問題, 但該案判決仍有精細化空間, 有必要予以完善。
(一)因果關系: 宜就不同虛假陳述行為分別認定實施日
樂視網(wǎng)案中, 樂視網(wǎng)和審計機構在2007 ~ 2016年實施了多項虛假陳述行為, 包括利用自有資金循環(huán)和串聯(lián)“走賬”虛增業(yè)務收入、 偽造合同、 以未實際執(zhí)行框架合同或單邊確認互換合同方式虛增業(yè)績、 未按規(guī)定披露關聯(lián)方交易、 定向增發(fā)構成欺詐發(fā)行。值得提倡的是, 法院將不同審計機構實施虛假陳述的時點分別認定, 例如華普天健并非一開始便參與虛假陳述, 法院根據(jù)其披露年度報告的時點判斷虛假陳述實施日。但總體而言, 法院依然將審計機構不同的虛假陳述行為視為一個“整體的虛假陳述行為”, 由此確定實施日和揭露日, 會導致不夠精細化。較長的虛假陳述時段和相互重合或繼起的虛假陳述行為, 可能導致應予賠償?shù)耐顿Y者范圍、 賠償?shù)囊蚬P系和損害賠償范圍等呈現(xiàn)復雜的特征(湯欣和謝日曦, 2014), 宜就多個獨立、 相互之間并非包容關系的虛假陳述事件分別認定實施日和揭露日(尤婧和顧文達, 2017)。
(二)過錯: 精細化“重大過失”和勤勉盡責認定標準
1. “重大過失”用詞精細化。前文提及, 樂視網(wǎng)案裁判中使用“重大過失”以替代此前法院“重大過錯”的表述, 系司法用語精細化的體現(xiàn)。然而, “重大過失”屬于故意還是過失, 在學理上亦有爭議。有學者認為重大過失屬于過失(李潔,2013), 也有學者認為重大過失心理狀態(tài)更接近故意(葉名怡,2009), 持后者觀點的更多?!短摷訇愂鋈舾梢?guī)定》只定義了故意和過失的形態(tài), 法院采用“重大過失”的表述顯得較為模糊, 雖然為后續(xù)的比例連帶責任認定提供了方便, 卻導致一般過失難以被認定。如本案中, 三家會計師事務所的虛假陳述行為情況、 勤勉盡責情況、 參與的虛假陳述行為在整體樂視網(wǎng)虛假陳述中的比例和所在階段審計重要性的程度均有差異, 卻被同樣認定為存在“重大過失”。
若根據(jù)傳統(tǒng)民法理論, 民事責任的主要目的是彌補受害人的損失, 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與損害后果的大小沒有必然聯(lián)系(魏振瀛,2007), 在一般情形下, 并不以過錯的輕重作為確定民事責任輕重的依據(jù)。但證券虛假陳述集體訴訟除了彌補投資人損失的目的, 還有“追首惡”、 威懾嚇阻造假行為的目的, 具有一定的懲罰性, 因而會判斷行為人過錯程度及道德可責性。樂視網(wǎng)案中, “主觀過錯程度”也確實作為定責的主觀要件被法院所考察。由此, 有學者建議對審計機構過錯程度進行分層判斷, 區(qū)分故意、 過失和無過失(繆因知,2021)。實務中, 法院通過重大過失的表述, 以在定責階段更合理地適用比例連帶責任, 規(guī)避無意思聯(lián)絡的一般過失與連帶責任的理論爭議, 卻也導致重大過失成了過錯判斷的“口袋”。法院重大過失的描述系介于故意和過失之間的特殊狀態(tài), 難以準確評價審計機構的過錯情況, 本文建議法院作更細致的區(qū)分, 對于只存在一般過失的審計機構, 不宜將其落入重大過失的“口袋”。
2. 勤勉盡責認定標準精細化。樂視網(wǎng)案中, 法院雖然認可信永中和實施IT審計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 且承認樂視網(wǎng)財務造假的隱蔽性和當時審計核查手段的局限性, 但是仍然認定信永中和“不能掩蓋其在執(zhí)行應收賬款函證替代程序等工作方面的疏漏”, 未勤勉盡責。橫向對比姚雪萍訴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案, 法院考慮到審計技術、 方法和成本的有限性, “對于被審計單位的會計造假行為, 會計師事務所即使盡到了應有的職業(yè)謹慎, 有時也有可能很難發(fā)現(xiàn)有錯誤或漏報行為”, 認定審計機構已經(jīng)勤勉盡責③。兩案中審計機構面臨同樣的固有審計風險, 卻因為虛假陳述案件重大性和損害后果的不同, 而產(chǎn)生不同的勤勉盡責認定后果。法院在認定是否勤勉盡責時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 未能形成清晰的勤勉盡責認定標準。
關于審計機構勤勉盡責的認定, 學界有以下標準: “職業(yè)謹慎說”(彭真明,2020), 對審計機構的業(yè)務水平、 業(yè)務謹慎和執(zhí)業(yè)態(tài)度提出要求; “合理人標準說”(邢會強,2023), 要求審計人的理智、 審慎和細心達到會計團體平均水平; “特別注意義務說”(邢會強,2023; 龔鵬程和何俊陳,2023), 要求審計機構對財會業(yè)務事項履行特別注意義務, 對其他業(yè)務事項履行普通注意義務。從制度角度而言,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四條、 《注冊會計師法》第十四條概括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義務及業(yè)務范圍?!短摷訇愂鋈舾梢?guī)定》第十八條規(guī)定, 證券服務機構的責任限于其工作范圍和專業(yè)領域??梢钥吹?, 我國法律對審計機構責任范圍的界定限于其審計業(yè)務。而我國法律對審計標準和態(tài)度之規(guī)定散見于會計相關規(guī)定中。《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yè)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簡稱《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要求會計師事務所遵守執(zhí)業(yè)準則和規(guī)則以及誠信公允原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問題解答第1號——職業(yè)懷疑》對審計機構審計業(yè)務態(tài)度提出要求?!丢毩徲嬀唧w準則第8號——錯誤與舞弊》中明確, 審計人無義務專門查找和發(fā)現(xiàn)被審計單位可能存在的、 不具有重大性的舞弊行為, 但是對于在審計過程中應當發(fā)現(xiàn)的重大舞弊事項仍然有揭露義務。
綜合學界標準和法律規(guī)定, 審計機構勤勉盡責標準的考量應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 審計機構對財會業(yè)務負有特別注意義務, 應達到行業(yè)內的標準水平。此處的行業(yè)標準應就業(yè)務范圍進一步限縮, 如負責IPO審計的注冊會計師, 在審計公司業(yè)績、 復核資產(chǎn)評估和驗資報告、 協(xié)助財務處理合規(guī)和出具內控鑒證報告時應達到IPO會計審計的一般標準, 而不能參照普通財務會計師的標準(耿利航,2011)。第二, 審計機構對其他業(yè)務事項履行普通注意義務。注冊會計師主要對于財務信息發(fā)表獨立意見, 而對于財務審計之外的事項, 則僅需要一般注意。
(三)定責: 需要細分審計機構單獨責任和比例連帶責任
在定責方面, 需要根據(jù)過錯、 原因力大小等因素認定審計機構的責任和比例(洪喜琪, 2023)。除全額連帶責任以外, 我國證券虛假陳述司法實踐創(chuàng)設了“比例連帶責任”, 以緩和《證券法》對虛假陳述的嚴格連帶責任。我國《證券法》第八十五條絕對的連帶責任與《公司法》第二百零七條按份責任存在立法沖突, 《審計侵權若干規(guī)定》《全國法院審理債券糾紛案件座談會紀要》和《虛假陳述若干規(guī)定》回避了立法沖突, 區(qū)分審計機構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 分別定責。從司法實踐來看, 審計機構因故意成立全額連帶責任, 因重大過失成立比例連帶責任(審計機構一般過失暫無判例)。學界對于審計機構因故意而承擔全額連帶責任基本肯定, 主要爭議集中于審計人過失應承擔何種責任, 存在“比例(部分)連帶責任說”(陳潔,2021;彭真明,2020;鄒學庚,2023)、 “按份責任說”(陳潔,2021)、 “補充責任說”(繆因知,2021)、 “重大過失與一般過失二分說”(任孝民,2022)等觀點。而對于比例連帶責任本身的法理基礎, 有學者質疑, 亦有學者證成其與現(xiàn)行法不存在價值判斷或規(guī)范矛盾(鄒學庚,2023), 還有學者證成其法理邏輯(陳霖,2023)。無論如何, 審計機構因故意承擔全額連帶責任、 因重大過失承擔比例連帶責任的司法判決, 已在我國生根發(fā)芽, 有觀點建議修改《證券法》, 明確規(guī)定過失虛假陳述人負比例連帶責任, 以消除比例連帶責任法理基礎的爭議(耿利航,2011)。
如前所述, 樂視網(wǎng)案中法院基于三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重大過失”, 認定不同比例的連帶責任。北京金融法院根據(jù)虛假陳述發(fā)生年度和會計師事務所服務年度進行責任切分, 按年度切分可以體現(xiàn)不同虛假陳述行為對市場影響的程度差異, 但比例連帶責任需要更為細化的責任分割。建議法院就三家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責任的底層商業(yè)邏輯, 對過錯細節(jié)進行責任切分, 區(qū)分會計師事務所單獨責任, 以及會計師事務所和其他虛假陳述主體的共同責任, 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證券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認定方式。樂視網(wǎng)案中, 法院僅就利安達對IPO的原因力進行闡述, 缺少其他兩家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力分析。保薦人、 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各司其職, 就財務審計而言, 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力大于律師事務所, 就法律點審查而言, 律師事務所的原因力更大。中介機構各自的原因力都根據(jù)職務“遠近”而不同, 需要法院具體分析注冊會計師職務對損害結果的影響, 區(qū)分審計機構單獨責任或連帶責任, 細化責任的切分和定損。
六、 結語: 審計機構責任未來趨勢展望
以康美藥業(yè)案為代表的首例代表人訴訟發(fā)生以來, 我國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夏建亭,2022)。訴訟方式、 訴訟效率與相關制度構建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證券侵權救濟的功能(雷桂森,2022)。我國證券集體訴訟制度既有彌補受侵害投資人損失的目標功能, 也有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的價值功能, 還有對虛假陳述行為的威懾功能。比例連帶責任的創(chuàng)制, 是在保障投資人獲賠的前提下, 對其他功能價值的折衷, 體現(xiàn)我國虛假陳述司法裁判從嚴厲懲罰到過責相當?shù)睦砟钷D變。
審計機構作為證券上市和后續(xù)財會核驗的“看門人”, 需要在職責范圍內盡到勤勉盡責義務, 否則將就故意承擔全額連帶責任, 就過失承擔比例連帶責任。樂視網(wǎng)案判決對于審計機構比例連帶責任的裁量和說理體現(xiàn)了審計機構責任判斷精細化的發(fā)展趨勢, 但仍然存在因果關系認定籠統(tǒng)、 過錯模糊和責任分割細節(jié)不足的問題。未來, 審計機構責任將更強調職責履行的方式方法, 區(qū)分財會業(yè)務和其他業(yè)務, 在侵權鏈條上作更細致的分割, 使責任承擔更精細、 責任比例更符合實踐。
【 注 釋 】
① 詳見北京金融法院(2021)京74民初111號裁判文書。
② “一查就撤”現(xiàn)象指的是一旦申報的項目被監(jiān)管部門確定為檢查對象,保薦機構就向交易所申請撤回,以逃避現(xiàn)場檢查。
③ 姚雪萍訴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案,詳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粵民終2238號判決書。該案中,由于沒有受到中國證監(jiān)會的行政處罰,法院并未認可虛假陳述事件的重大性。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鮑彩慧.證券私人訴訟機制的現(xiàn)實問題與實踐因應[ J].投資者,2020(1):71 ~ 86.
陳潔.證券虛假陳述中審驗機構連帶責任的厘清與修正[ J].中國法學,2021(6):201 ~ 221.
陳霖.比例連帶責任在無意思聯(lián)絡數(shù)人侵權中的適用[ J].財經(jīng)法學,2023(5):100 ~ 113.
樊?。覈C券市場虛假陳述民事責任理論與實踐的新發(fā)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
樊?。C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中的價格影響理論:理論反思與實踐爭議[ J].財經(jīng)法學,2023(5):35 ~ 50.
高鴻鈞.系統(tǒng)論法學:《社會中的法》解讀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耿利航.中國證券市場中介機構的作用與約束機制——以證券律師為例證的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龔鵬程,何俊陳.會計師事務所的勤勉盡責標準與審計侵權責任[ J].財會月刊,2023(1):117 ~ 121.
洪喜琪.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責任劃分的機理與梯級構造[ J].投資者,2023(2):3 ~ 17.
雷桂森.證券侵權救濟制度研究——以群體訴訟為視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2.
李海龍.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前置程序研究——公共執(zhí)行與私人執(zhí)行關系變遷的考察視角[ 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1(2):148 ~ 165.
馬懷德.《行政處罰法》修改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0(4):6 ~ 16.
繆因知.證券虛假陳述賠償中審計人責任構成要件與責任限縮[ J].財經(jīng)法學,2021(2):98 ~ 116.
彭真明.論會計師事務所不實財務報告的民事責任——兼評上海大智慧公司與曹建榮等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 J].法學評論,2020(1):185 ~ 196.
任孝民.虛假陳述中介機構連帶責任的檢視與改革[ J].財經(jīng)法學,2022(6):35 ~ 51.
史蒂夫·蘇本,馬格瑞特·伍著.蔡彥敏,徐卉譯.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2.
斯蒂文·薩維爾著.柯慶華譯.法律的經(jīng)濟分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湯欣,張然然.虛假陳述民事訴訟中宜對信息披露“重大性”作細分審查[ J].證券法苑,2020(1):254 ~ 265.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毋愛斌.個人信息公益訴訟適用懲罰性賠償?shù)捏w系構建[ J].理論探索,2023(5):111 ~ 120.
夏建亭.康美藥業(yè)案:首例中國特色證券集體訴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2.
肖凱,張文婷,阮申正.構建多因子量化計算模型精準認定證券虛假陳述投資者損失——許某某等訴普天公司案評析[ J].證券法苑,2021(2):313 ~ 327.
葉名怡.重大過失理論的構建[ J].法學研究,2009(6):77 ~ 90.
尤婧,顧文達.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責任中的損失認定與計算規(guī)則研究[ J].證券法苑,2017(5):423 ~ 438.
鄭博涵,張智瀟.注冊制下證券虛假陳述中介機構民事責任邊界研究——以120份裁判文書和60份行政處罰為樣本[ J].金融法苑,2021(3):39 ~ 61.
鄭曉劍.比例原則在民法上的適用及展開[ J].中國法學,2016(2):143 ~ 165.
鄭曉劍.比例原則在現(xiàn)代民法體系中的地位[ 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6):101 ~ 109.
朱大明.證券虛假陳述中因果關系認定與損害賠償數(shù)額計算的日本模式——以東芝案為例[ J].財經(jīng)法學,2022(6):18 ~ 34.
鄒學庚.虛假陳述比例連帶責任的認定模式與體系展開[ J].法學研究,2023(4):131 ~ 151.
Honigsberg C., Rajgopal S., Srinivasan S..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uditors' Liability[ 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2020(2):367 ~ 410.
(責任編輯·校對: 許春玲? 李小艷)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法律制度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2&ZD204)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杭州 3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