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劉義軍,李貝貝,王詩耕,張競頤,周宇婧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大連 116011)
隨著CT篩查的普及和肺結節(jié)檢出率的提高,電視輔助胸腔鏡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已逐漸取代開胸手術成為切除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及高危肺結節(jié)的首選方法[1],但術中探查過小或位置過深的結節(jié)較為困難[2],需要提前定位予以輔助。CT引導下Hookwire穿刺定位肺結節(jié)簡單、有效、安全、快速,是目前應用最多的肺結節(jié)定位方法之一[3-5],但以常規(guī)劑量CT引導Hookwire穿刺定位肺結節(jié)可帶來較高輻射劑量[6]。既往研究[7-8]顯示,對于低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人群,以相對較低的輻射劑量即可采集到滿足診斷需求的圖像,但對BMI為22.3 kg/m2受檢者以低管電壓行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可能造成圖像質量降低。本研究觀察低劑量CT引導下Hookwire穿刺用于定位BMI≤22 kg/m2患者肺結節(jié)的可行性。
1.1 研究對象 前瞻性招募2019年6月—2022年4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擬接受結節(jié)Hookwire穿刺定位及VATS結節(jié)切除術的53例BMI≤22 kg/m2患者(共66枚肺結節(jié)),男14例、女39例,年齡25~75歲、平均(54.4±12.8)歲;以2019年6月—2021年3月招募的25例(共32枚肺結節(jié))為A組,采用常規(guī)劑量掃描;2021年4月—2022年4月28例(共34枚肺結節(jié))為B組,采用低劑量掃描;以B組穿刺定位前末次胸部常規(guī)劑量CT圖像為其自身對照(C組)。排除標準:①重度肺氣腫、劇烈咳嗽、凝血功能障礙、心腎功能不全等禁忌證;②一般資料不全;③穿刺定位前影像學資料不全。本研究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PJ-KS-XJS-2021-60(X)];患者及家屬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 64排128層CT掃描儀。以常規(guī)劑量掃描進行A組術中引導(包括2次胸部掃描及至少1次肺部局部掃描)及B組術前胸部檢查(即C組),參數為管電壓110 kVp、CARE Dose4D自動管電流,行濾波反投影重建;以低輻射劑量掃描進行B組術中引導(包括2次胸部掃描及至少1次肺部局部掃描),管電壓80 kVp、管電流20 mAs,行正弦圖確定迭代重建(強度為3級);其余參數均相同:螺距1.05、轉速0.6 s/rot、卷積核B70 sharp、掃描層厚和層間距均為5 mm、重建層厚1 mm。記錄肺結節(jié)位置、類型、最大徑、CT值,容積CT劑量指數(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及劑量長度乘積(dose-length product, DLP);計算A、B組有效劑量(effective dose,ED)[9]:ED=DLP×轉換系數[0.014 mSv/(mGy·cm)];記錄A、B組穿刺體位、穿刺次數及氣胸和出血等并發(fā)癥。
1.3 評估圖像質量 由具有30年工作經驗的影像科主任醫(yī)師和13年經驗的主管技師各1名采用5分制以盲法對A、B組圖像進行評分:5分,解剖結構細節(jié)清晰,無明顯噪聲及偽影,顯示肺結節(jié)清晰;4分,解剖結構細節(jié)較清楚,噪聲、偽影略多,顯示肺結節(jié)較清楚;3分,大部分解剖結構較清楚,細節(jié)顯示欠清,噪聲和偽影較明顯但可接受,顯示肺結節(jié)可滿足穿刺需要;2分,解剖結構不清楚,細節(jié)辨識困難,噪聲、偽影明顯,肺結節(jié)顯示不清;1分,解剖結構模糊,無法辨識細節(jié),噪聲、偽影極明顯,難以辨認肺結節(jié)。以≥3分圖像為滿足穿刺定位需要。由另外2名具有8年工作經驗的影像科主治醫(yī)師采用3分制以盲法對B、C組圖像顯示肺結節(jié)效果進行評分:3分,顯示清晰;2分,顯示模糊;1分,未顯示。
比較A、B組圖像中肺結節(jié)位置、類型、CT值、最大徑、圖像質量評分,以及2組穿刺次數、并發(fā)癥、CTDIvol、DLP和ED等,比較B、C組顯示肺結節(jié)評分、結節(jié)最大徑及其CT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計分析軟件。以-x±s表示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A、B組,以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B、C組;采用中位數(上下四分位數)表示偏態(tài)計量資料,對A、B組行Mann-WhitneyU檢驗,B、C組行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A組25例,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齡(57.0±11.1)歲,BMI為(20.58±0.99)kg/m2;B組患者28例,男6例、女22例,平均年齡(52.9±11.9)歲,BMI為(20.11±1.33)kg/m2;2組性別、年齡、BMI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A組32枚肺結節(jié)中,位于右肺中葉8枚、右肺下葉7枚、左肺上葉9枚、左肺下葉8枚;以仰臥位穿刺3枚、俯臥位穿刺10枚,左、右側臥位各穿刺8枚和11枚。B組34枚肺結節(jié)中,位于右肺中葉9枚、右肺下葉9枚、左肺上葉3枚、左肺下葉13枚;以仰臥位穿刺4枚、俯臥位穿刺7枚,左、右側臥位各穿刺12枚及11枚;2組肺結節(jié)分布位置及穿刺體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2.2 圖像質量及輻射劑量 A、B組肺結節(jié)類型、CT值、最大徑,以及穿刺次數、并發(fā)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B組術中穿刺圖像質量評分[4(3,4)]低于A組[5(4,5)](P<0.05)但均≥3分,可滿足穿刺定位需要;B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A組(P均<0.05)。見圖1及表1、2。
表1 不同劑量CT引導下Hookwire穿刺定位BMI≤22 kg/m2患者肺結節(jié)比較
表2 不同劑量CT引導下Hookwire穿刺定位BMI≤22 kg/m2患者肺結節(jié)輻射劑量比較
2.3 顯示結節(jié) B、C組圖像所顯示肺結節(jié)評分、結節(jié)最大徑及CT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和圖1B、1C。
CT掃描中,其他參數固定時,管電壓和管電流與輻射劑量成正比,故可通過降低管電壓和/或管電流等方法降低輻射劑量[10]。JU等[11]以管電壓100~120 kVp、管電流5~25 mAs等5組不同參數組合對重度吸煙者進行肺CT掃描,發(fā)現管電壓100 kVp、曝光量15 mAs管電流組合可保證圖像質量。CT圖像質量還與患者BMI有關[8]。對于BMI較低者,可利用較低管電壓獲得能夠滿足診斷需求的圖像[7-8]。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CT對于顯示BMI≤22 kg/m2患者肺結節(jié)而言效果不弱于常規(guī)劑量CT;低劑量CT圖像質量評分雖低于常規(guī)組,但仍可滿足Hookwire穿刺定位需要。
Hookwire穿刺定位肺結節(jié)最常見并發(fā)癥為氣胸及針道出血,且主要受穿刺次數影響[12]。本研究發(fā)現低劑量組和常規(guī)劑量組穿刺次數及相關并發(fā)癥均無明顯差異,表明低劑量CT引導穿刺定位并未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ED卻較常規(guī)劑量CT明顯降低[0.78(0.73,0.88) mSvvs. 6.80(6.55,8.80) mSv]。
綜上,低劑量CT引導下Hookwire穿刺可用于定位BMI≤22 kg/m2患者肺結節(jié)。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待積累病例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