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摘? 要] 安德烈婭·利維是牙買加裔英國當代女性作家,其小說《長歌》呈現(xiàn)了牙買加黑人奴隸嘗試沖破種族歧視的屈辱生活,以及他們?yōu)樽非螵毩⑵降鹊纳矸菡J同所做的努力。為深入探討女主人公七月的身份問題,本文基于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中的四個核心概念:混雜性、矛盾性、模仿、第三空間,分析七月的文化身份建構(gòu)過程。對該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混雜性群體提供一種建構(gòu)文化身份的新范式,對消解文化霸權(quán)、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融合具有深遠意義。
[關(guān)鍵詞] 《長歌》? 霍米·巴巴? 混雜性理論? 七月? 文化身份建構(gòu)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0-0082-06
一、研究背景
安德烈婭·利維,1956年出生于倫敦一個普通的牙買加移民家庭。作為第二代移民,她因種族和膚色受到當?shù)匕兹说钠缫?,而這也正是許多黑人移民在英國的真實處境。當利維踏上牙買加的土地、追尋祖先的歷史時,她發(fā)現(xiàn)英國殖民時期的牙買加奴隸史在主流歷史中是沉默的。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她在30多歲時開始了寫作生涯,并迅速贏得了讀者和評論家的青睞。她的作品以種族、身份和歷史問題為中心,在推動弱勢群體的斗爭、填補主流歷史的空白、促進流散文學的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到目前為止,安德烈婭·利維已經(jīng)出版五部小說,前三部作品《屋里燈火通明》《前途渺茫》《檸檬果》帶有較強的自傳色彩,背景設置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的英國,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出生在英國的牙買加裔移民遭遇的種種社會、家庭和心理問題,但并未引起較大反響;第四部小說《小島》一出版便好評如潮,榮獲當年的奧蘭治文學獎和惠特布萊德年度最佳小說獎。
《長歌》出版于2010年,是安德烈婭·利維的第五部小說。這部小說于2010年入圍了布克獎短名單,還獲得了2011年沃爾特·斯科特歷史小說獎。這部小說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段人們遺忘許久的牙買加奴隸史,激起了加勒比海沿岸移民后裔心中的惆悵與感傷?!堕L歌》的故事背景為19世紀30年代,講述了奴隸制廢除前后發(fā)生在一個名叫阿米蒂的牙買加甘蔗種植園里的故事。小說的“前言”與“后記”的敘述時間在1898年,以牙買加印刷商托馬斯·金斯曼的口吻敘述,向讀者交代了故事的來源。
小說正文以回憶錄的形式,通過女主人公七月的敘述,講述了種植園島上奴隸制的興衰,展現(xiàn)了一幅19世紀牙買加種植園生活的生動畫卷。七月是一個黑白混血兒,母親基蒂是在田間勞動的黑人奴隸,因被蘇格蘭白人監(jiān)工塔姆·杜瓦強奸而生下七月。七月九歲時,被種植園主約翰·豪沃斯的妹妹卡洛琳·莫蒂默強行收為貼身女仆,并被改名為“瑪格麗特”。在此后的數(shù)年間,她們一起經(jīng)歷了1831年由薩繆爾·夏普領(lǐng)導黑奴發(fā)起的圣誕節(jié)起義、1833年奴隸制廢除等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革。期間,約翰因不滿殖民當局對奴隸起義的殘酷鎮(zhèn)壓而開槍自殺。為保全顏面,卡洛琳將哥哥約翰之死嫁禍給黑人尼姆羅德,他當時是七月的戀人。監(jiān)工塔姆為給死去的種植園主約翰報仇,在隨后的追捕中,擊斃了尼姆羅德。為救女兒七月,基蒂殺死了塔姆,并被判處絞刑。后來,七月生下與尼姆羅德的孩子,送給了英國傳教士詹姆斯·金斯曼夫婦撫養(yǎng),他們?yōu)楹⒆尤∶旭R斯,并把他帶回英國接受教育,托馬斯后來成為一名成功的印刷商人。約翰死后,卡洛琳繼承了阿米蒂種植園,嫁給了新來的英國白人監(jiān)工羅伯特·古德溫,企圖在他的幫助下重振種植園經(jīng)濟,但是羅伯特愛上了七月并與其生下了私生女艾米麗。最后,因奴隸制廢除后勞動力不足,古德溫夫婦無奈將種植園出售,偷偷帶著七月的孩子艾米麗離開牙買加返回了英國,而七月則一個人歷經(jīng)劫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數(shù)年后,七月的兒子托馬斯從英國回到牙買加創(chuàng)辦出版社,偶然遇到了七月,母子二人相認,從此七月在兒子的家里住了下來,安享晚年。
二、理論基礎(chǔ)
起初,“雜交”或“雜化”被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生物現(xiàn)象。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混血兒”的研究僅與生物學相關(guān),后來,這一概念很快被引入政治和文化領(lǐng)域。
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復調(diào)理論是巴巴混雜性理論的直接理論來源。作為蘇聯(lián)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成功地將“混雜”概念引入語言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一書中,他提出了“混合話語”與“專制話語”之間的自然對立學說,認為語言和話語的“雜交”是一種抗議獨裁和權(quán)威的有效方式[1]。在語言雜化研究領(lǐng)域,巴赫金認為言語具有二重性,它包括個人的聲音和他人的聲音,“看似相同的句子可以表達兩種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意義”[1]。巴巴正是利用了巴赫金語言的復調(diào)理論,運用語言的混雜性分析了殖民文化與被殖民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被殖民文化如何通過語言雜化對抗殖民文化并構(gòu)建第三空間。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作為20世紀西方解構(gòu)主義的代表人物,啟迪了巴巴。解構(gòu)主義的出現(xiàn)是為了反對符號中心主義和二元體系,其中“différance”在法語和英語中都不存在,是德里達創(chuàng)造的新詞。傳統(tǒng)上,寫作代表“在場”,而說話作為附加元素,意味著“不在場”。德里達的différance是對存在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批判,打破了符號中心主義的神話,解構(gòu)了存在與不在場的二元對立。巴巴正是受到德里達解構(gòu)主義的啟發(fā),將解構(gòu)主義和différance理論置于政治世界和后殖民語境當中,顛覆了殖民者的權(quán)威,賦予被殖民者話語權(quán)和抵抗權(quán)[2]。
弗朗茨·法農(nóng)(Franz Fanon)的后殖民主義思想對巴巴的影響也很大。法農(nóng)的著名作品《黑皮膚,白面具》主要描述了戴著白色面具的黑人在面對白人和白人文化時表現(xiàn)出的痛苦和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3]。人們通常認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是一種簡單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但法農(nóng)認為,他們處于一種復雜的相互依存的共生狀態(tài)。雖然被殖民者害怕殖民者的權(quán)威,但殖民者在進行殖民活動時也存在矛盾心理。受法農(nóng)影響,巴巴顛覆了傳統(tǒng)上對殖民主義的兩分法理解,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
除了混雜性概念之外,巴巴對于文化身份認同也有其獨到之處。巴巴認為,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認同具有流動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第一個完整而具體地討論文化認同的人是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作為“當代文化研究之父”,在《文化認同問題》一書中,霍爾認為身份認同“受到激進的歷史化的影響,并不斷地處于變化和轉(zhuǎn)化的過程之中”[4]。受霍爾的影響,巴巴在他的文化身份認同研究中引入了混雜性的概念。巴巴的混雜性理論主要關(guān)注被殖民者和殖民者的身份認同困境,強調(diào)文化的流變性。
受上述理論家的影響,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混雜性理論。巴巴的混雜性理論中有幾個重要的概念,包括混雜性、矛盾性、模仿和第三空間。前兩個概念可以看作是文化身份混雜的表現(xiàn)?!盎祀s性是通過重復歧視性身份,來對殖民身份假設的重新評估”[5]。當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從而產(chǎn)生了混雜的文化?!盎祀s”的概念被認為是對殖民話語的顛覆或混淆,它“打破了自我與他者之間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簡單化的二元對立”[6]。巴巴認為,“這種差異結(jié)構(gòu)在后殖民語境中產(chǎn)生了種族和性別的混雜”[5]。在面對被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的沖突時,巴巴提出矛盾心理的重要性,這種矛盾心理表現(xiàn)為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不確定關(guān)系。他強調(diào)“被殖民的人有可能利用符號的不確定性來抗議殖民者并解構(gòu)殖民話語”[5]。他認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雙方都存在著一種矛盾的文化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在被殖民者害怕殖民當局,而殖民者也困擾于殖民活動時的矛盾情感。
后兩個概念可以看作是重建文化身份的兩種策略。在巴巴看來,“模仿代表了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妥協(xié)”“幾乎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5]。模仿與矛盾心理是分不開的,模仿過程總是伴隨著矛盾狀態(tài)。一方面,模仿作為一種文化同化策略,是殖民者控制和同化被殖民者的一種方式,使被殖民者認同殖民者的文化和價值觀,從而疏離自己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被殖民者作為有意識的主體,除了被迫接受殖民者的觀念外,還有自己的文化策略——殖民模仿,即被殖民者往往以反抗的方式介入殖民權(quán)力空間,從而顛覆殖民者的文化同化意圖,這也是瓦解殖民權(quán)威、反抗殖民強權(quán)的一種方式。
第三空間是一個混合的空間,是一個超越二元對立的間隙空間。第三空間可以看作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協(xié)商的空間,在這里所有的意義都被重新整合并形成新的意義。在巴巴看來,“通過探索這個第三空間,我們可以避開兩極政治,并作為我們自己的他者出現(xiàn)”[5]。
三、七月文化身份混雜性的表現(xiàn)
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為基礎(chǔ),從兩個方面分析了七月文化身份混雜性的表現(xiàn)。一方面,從個人的角度來研究混雜性,即七月自我身份的混雜;另一方面,從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角度來看,七月文化身份的混雜性表現(xiàn)為矛盾狀態(tài),這主要體現(xiàn)在自我與他者之間不確定的關(guān)系之中。
1. 七月自我身份的混雜性
《長歌》中,七月的自我身份充分體現(xiàn)了混雜性的特征。從生物學意義上而言,她是一個黑白混血兒;從文化意義上來講,七月的文化身份也是混雜的,她既認同白人文化,也認同黑人文化。
從生物學身份來看,七月是黑人和白人的混血兒,其母基蒂是牙買加種植園里一個勤勞的黑奴,其父塔姆是來自蘇格蘭的野蠻白人監(jiān)工,七月是基蒂被塔姆強奸所生下的黑白混血兒。因此,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七月本身就帶有混雜性的特征。雖然她有部分白人血統(tǒng),但她的膚色仍是黑色的,作為一個女仆,她經(jīng)常用羨慕的目光看待比她膚色更淺、外表更迷人的家仆克拉拉小姐。
從文化身份來看,七月在黑人和白人文化之間搖擺不定,因為她既吸收了英國白人文化,又吸收了牙買加黑人文化,并形成了對這兩種文化的混合態(tài)度,這反映了其文化雜交性。七月對白人文化一直保持著既順從又反叛的混合態(tài)度,自從九歲時被迫與白人一起生活,成為卡洛琳·莫蒂默夫人的貼身女仆,七月逐漸養(yǎng)成了狡猾而精明的性格。一方面,七月看起來很順從她的主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努力滿足卡洛琳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面,七月對卡洛琳和白人文化充滿了反叛、憎惡之感。例如,在那個奴隸起義的圣誕之夜,卡洛琳的哥哥約翰為了鎮(zhèn)壓奴隸起義不得不離開,卡洛琳恐懼地說:“我被遺忘了,只剩下黑人?!盵7]七月假意給予卡洛琳安慰,陪伴著她,讓她不要感到恐慌,實際上,七月卻對黑人奴隸爭取合法權(quán)利和自由的斗爭感到激動和振奮??辶仗幼吆螅咴麻_始快樂地慶祝暫時的自由,甚至在她的白人主人約翰的臥室里與獲得自由的黑奴尼姆羅德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這反映了七月對白人文化的反叛態(tài)度。
2. 七月自我與他者關(guān)系的矛盾性
七月的混雜性文化身份也表現(xiàn)在與他人的矛盾和不確定的關(guān)系上。從巴巴的觀點來看,“殖民者‘自我與被殖民者‘他者的對立維持在虛假的二元關(guān)系中”[5],在自我和他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界限模糊的身份轉(zhuǎn)換。七月與羅伯特·古德溫和七月與卡洛琳·莫蒂默的關(guān)系之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七月與羅伯特的關(guān)系中,七月既有后殖民文化意義上的自我身份,又有他者身份。新來的白人監(jiān)工羅伯特·古德溫被七月所吸引并愛上了她。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聲譽,羅伯特表面上與卡洛琳結(jié)婚,實際上與七月發(fā)展了婚外情,甚至讓七月生下了私生女。在這段關(guān)系中,七月和羅伯特是戀人關(guān)系,七月天真地認為她可以被視作一個與白人羅伯特平等的人?!罢煞蚴瞧咴聦α_伯特·古德溫的最喜愛的稱呼”[7],因為羅伯特告訴七月,她是他真正的妻子。然而,羅伯特最終還是拋棄和背叛了七月。羅伯特實際上又回到了殖民者的地位而七月仍然處于被殖民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七月成了被邊緣化的他者,她認識到羅伯特與自己的關(guān)系仍然只是主仆關(guān)系。
七月在與卡洛琳的關(guān)系中也是自我身份與他者身份兼而有之。七月和卡洛琳是毫無疑問的主仆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中,七月處于他者的狀態(tài),她不得不服從夫人的命令。然而,這種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因為掌權(quán)者和被權(quán)力統(tǒng)治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含混不清的[8]。七月和卡洛琳也是情敵的關(guān)系,因為她們都愛上了羅伯特,七月甚至是更受偏愛的那個。特別是在1833年奴隸制廢除后,七月掌握了一定的言論自由權(quán)利,她拒絕了卡洛琳的無理要求,比如陪伴她直到她丈夫回來,等等。
四、七月文化身份之混雜性的成因
從巴巴的文化認同觀來看,身份建構(gòu)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動態(tài)過程。本文主要從兩方面探討七月文化身份混雜的成因,一是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即牙買加種植園的殖民歷史;二是從文化角度來看,英國白人對牙買加黑人仍有文化霸權(quán)。
1. 牙買加種植園的殖民歷史
牙買加種植園的殖民歷史為七月的混雜性文化身份提供了歷史前提和基礎(chǔ)。《長歌》的故事背景是19世紀30年代,大約在牙買加廢除奴隸制前后。牙買加作為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國,與英國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這里原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人的居住地,哥倫布于1494年來到牙買加,1509年,這里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西班牙與英國的戰(zhàn)爭中,由于西班牙戰(zhàn)敗,牙買加在1655年被英國占領(lǐng),成為英屬殖民地。
在英國白人眼中,牙買加黑人是“野蠻、骯臟、粗俗的”。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下,牙買加黑人渴望得到英國的認可,渴望與白人平等。1831年的圣誕之夜,在一位名叫塞繆爾·夏普的浸信會傳教士的帶領(lǐng)下,奴隸們發(fā)誓,如果沒有獲得平等的權(quán)利和自由,他們就不會回去工作。在這場奴隸起義中,奴隸們憤怒地搶劫并焚燒種植園,熊熊大火燃燒幾天幾夜。英國殖民當局為了鎮(zhèn)壓奴隸起義,將包括其領(lǐng)袖塞繆爾·夏普在內(nèi)的三百多名黑人奴隸殘忍殺害。這場運動極大地推動了牙買加奴隸制的廢除,正如安德烈婭·利維在《長歌》中所描述的那樣,“殖民地奴隸制于1838年7月31日消亡,享年276歲”[7]。這段時期,英國白人殖民者在牙買加與黑人奴隸生下了許多混血兒,七月只是千千萬萬個黑白混血兒之一。
2. 白人對黑人的文化霸權(quán)
白人對黑人的文化霸權(quán)也是七月文化身份混雜的主要成因之一。自英國白人殖民牙買加以來,白人文化在牙買加文化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種文化霸權(quán)可以體現(xiàn)在膚色、語言、服飾、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更糟糕的是,那些牙買加黑人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模仿和吸收英國白人文化。長此以往,黑人或主動或被迫地疏離自己的文化。
作為一個黑白混血女孩,七月具有強烈的嫁給白人的意識,非常渴望跨越當前的階層,就像克拉拉小姐一樣??死〗阕鳛橐粋€長相貌美的黑白混血兒,她極其自豪自己嫁給了一個富有的英國白人,原因是“只有和一個白人在一起,才能保證孩子的膚色不那么黑”[7]。同樣,七月也傾向強調(diào)她父親的白人身份,她不僅向克拉拉小姐炫耀這一事實,而且對她的愛人羅伯特·古德溫也一次次重申:“我的爸爸來自蘇格蘭?!盵7]七月時刻提醒羅伯特她的身份是黑白混血兒而不是黑人,她對此感到自豪,仿佛黑白混血兒要比黑人的地位更高。在不知不覺中,七月已經(jīng)陷入了英國白人強加的文化霸權(quán)陷阱,即沉浸在對白人膚色的迷戀之中。
五、七月混雜性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
七月的混雜性文化身份可以通過霍米·巴巴提出的兩種策略來重新構(gòu)建。一是模仿策略,二是第三空間內(nèi)的協(xié)商策略。
1. 七月文化身份重構(gòu)之模仿策略
模仿是一種文化策略,不僅使被殖民者適應了殖民者的文化,也顛覆了殖民者的文化霸權(quán)。在這部作品中,模仿主要體現(xiàn)在七月對女主人卡洛琳外在行為的模仿,以及七月對男主人羅伯特內(nèi)心思想的模仿。
七月試圖模仿她的女主人卡洛琳的行為,以縮小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差距??辶諡榱硕惚芘`起義而離開阿米蒂后,七月感到了久違的舒適與安逸,變得異常興奮,仿佛這座沒有太太也沒有主人的房子是獨屬于她一人的。“七月,從一個杯子里啜一口空氣,伸出她的小指,就像白人把那神圣的瓷器倒在他們瘦弱的嘴唇上一樣?!盵7]這是七月對像卡洛琳這樣的英國白人女性飲茶風格的拙劣模仿。除此之外,在與尼姆羅德調(diào)情時,七月裝作卡洛琳平時對待自己的口吻,命令他:“給我拿點茶來,快點。”[7]在這一刻,七月仿佛是尼姆羅德的女主人,她可以命令他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懲罰他,就像卡洛琳對待七月一般。
七月第一次見到羅伯特就對他很欣賞,并想模仿他的內(nèi)心思想。他英俊的外表和豐富的思想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引起了七月的注意。在她與羅伯特的談話中,七月故意表現(xiàn)出對圣經(jīng)的極大興趣,這與羅伯特作為虔誠的基督徒的身份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七月傾向于模仿羅伯特的民主思想,即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處理白人與黑人奴隸之間的沖突,并盡可能地公平對待他們,奴隸制被廢除的時候,他努力給予那些在種植園工作的黑人關(guān)懷和安慰。正如他向卡洛琳描述的那樣:“牙買加黑人堅定地站在人類大家庭中,他們是活生生的靈魂,他們都是上帝的孩子,就如同你和我一樣?!盵7]在七月看來,盡管這并不是后來成為種植園新主人的羅伯特的真實目的,但這些善良的想法和對黑人文化的尊重是值得她學習和模仿的。
2. 七月文化身份重構(gòu)之第三空間內(nèi)的協(xié)商策略
第三空間內(nèi)的協(xié)商也是重構(gòu)七月混雜性文化身份的重要策略。巴巴認為,文化協(xié)商發(fā)生在第三空間,作為不同文化的混合區(qū),主要有兩種協(xié)商方式,一是同一文化內(nèi)的身份協(xié)商,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融合。
七月的身份可以通過在同一文化中建立第三空間來重新定義。這可以從七月與其他黑人奴隸的協(xié)商中體現(xiàn)出來,因為他們同屬于黑人文化,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有助于他們走出文化混雜的困境。例如,在奴隸起義的圣誕之夜,卡洛琳命令黑人管家戈弗雷盡快把她從阿米蒂帶走,但戈弗雷冷冷地拒絕了她,他甚至告訴七月不要幫助或陪伴她的女主人。他提醒卡洛琳“你的女仆不叫作瑪格麗特,而叫七月”[7],并強迫卡洛琳不斷地重復七月的名字。在戈弗雷的幫助下,七月的自我身份得以恢復和重建,她有自己的名字,應該像成千上萬被解放的奴隸一樣享受法律賦予的自由權(quán)利。
此外,在被羅伯特背叛和拋棄之后,七月失去了一切,包括她心愛的女兒艾米麗。在饑寒交迫的絕望處境下,七月在流浪的路上被曾經(jīng)在牙買加阿米蒂種植園工作過的其他黑人奴隸所救,并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直到她偶然遇到了自己兒子托馬斯·金斯曼,一位出色的牙買加出版商人。這段經(jīng)歷讓她確信,她的自我身份認同仍然是牙買加黑人。
面對英國白人與牙買加黑人的文化差異,七月與羅伯特在第三空間內(nèi)進行文化融合。通過頻繁的聯(lián)系和交流,七月和羅伯特相愛了,并生下了他們愛情的結(jié)晶艾米麗,這是互相尊重彼此文化的結(jié)果。七月對蘇格蘭文化很感興趣,羅伯特便送給她一本關(guān)于蘇格蘭島的書作為禮物,并愿意和她同坐一輛馬車回去,不希望她淋著大雨前來送信,這既體現(xiàn)了他對七月所代表的黑人文化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他對殖民主義剝削黑奴的厭惡。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確實現(xiàn)了文化融合,但兩者又出于不同的意圖,七月的目的是改變自身現(xiàn)狀,實現(xiàn)階層的跨越,而羅伯特的目的則是為了滿足自己一時的愛欲。另外,在羅伯特與其他黑奴相處的初期,羅伯特的初衷也是好的。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真心希望改善黑人的待遇和生活狀況,并與他們進行文化融合,為阿米蒂種植園的未來發(fā)展規(guī)劃美好藍圖。
六、結(jié)語
《長歌》中,七月的文化身份可以根據(jù)巴巴的混雜性理論來構(gòu)建。當英國白人文化和牙買加黑人文化接觸時,七月的文化身份就會出現(xiàn)混雜性和矛盾性并存的狀態(tài)?;祀s性可以體現(xiàn)在七月的自我身份上,她是一個黑白混血兒,并吸收了黑白混雜的文化;而矛盾性體現(xiàn)在自我與他者身份的變化和不確定的關(guān)系上。本文從歷史和文化兩方面探討了七月文化身份混雜的主要成因,進而發(fā)現(xiàn)其通過兩種策略重構(gòu)了自己的混雜性文化身份,一是模仿策略,包含了七月對卡洛琳外在行為的模仿,以及七月對羅伯特內(nèi)心思想的模仿;二是同一文化內(nèi)或不同文化間的第三空間協(xié)商策略。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始終處于流動和變化的狀態(tài)。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進程與文化認同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研究七月的混雜性文化身份,有助于建構(gòu)全球化背景下邊緣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歸屬感。對他者的模仿與第三空間內(nèi)的協(xié)商,不僅為黑人提供了發(fā)聲的場所,還有助于弱化殖民權(quán)威、消解文化霸權(quán),對促進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融合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2] 康孝云.霍米·巴巴對殖民主義二元對立模式的解構(gòu)及其意義[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4(10).
[3] 法農(nóng).黑皮膚,白面具[M].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 Stuart H,Du Gay P.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
[5] Bhabha H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Routledge,1994.
[6] 劉媛媛.霍米·巴巴后殖民混雜性理論評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7] Levy A.The Long Song[M].London:Headline Publishing Group,2010.
[8] Karenjit K.Bhabhas Ambivalence and Hybridity in Andrea Levys The Long Song[J].International E-journal of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2018(11).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