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之所以想講宋朝“深夜食堂”的故事,是因為這類供“夜貓子”吃喝的都市“深夜食堂”,無論是大排檔也好,飯店也好,都是到宋朝才普遍出現(xiàn)的。而到了北宋后期,城市夜禁制度更是完全松弛下來,宣布夜禁時間的街鼓再也沒有響起。因此,宋朝的夜市非常繁華,“深夜食堂”很常見。
北宋東京城里,最繁華的“深夜食堂”當屬樊樓?!稏|京夢華錄》說樊樓“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
話說有一日夜晚,一位在京讀書的李姓士子和幾個朋友來樊樓飲酒。直飲至下半夜,樊樓即將打烊,這李姓士子才猛然想起,日間在樊樓隔壁的茶肆喝茶,落下了一包金子。此時已是深夜,李姓士子心想,茶肆中往來者如織,金子肯定被人拿走,尋不回來了,便沒有去詢問。
過了幾年,李姓士子重游東京,又跟友人到樊樓邊的那家茶肆喝茶,想起往事,忍不住向友人感嘆:“某往年在此,曾失去一包金子,自謂狼狽凍餒不能得回家,今日天與之,幸復(fù)能至此。”這話被茶肆主人聽到,過來行禮詢問,李姓士子將事情一一道來,茶肆主人又問:“官人當時穿什么衣服?坐在哪一張桌子?”李姓士子一一相告。
茶肆主人聽后說道:“您遺下的包袱,我當時也發(fā)現(xiàn)了,也叫人將包袱送還您。只是您走得急,人潮中不可辨認,只好將包袱暫且保管下來。您的包袱我從未打開,覺得很沉重,想來應(yīng)該是黃白之物。您且說說里面金子的塊數(shù)與重量,如果相符,我取來還您?!?/p>
茶肆主人當下取了一架梯子,登上茶肆里的一間小棚樓,李姓士子也隨至樓上,只見棚樓里堆了很多客人遺失的物品,每件物品都貼了標簽,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某色人所遺下者”。樓角里有一個小包袱,“封記如故”,正是李姓士子所遺,上面也貼了標簽,“某年某月某日,一官人所遺下”。
核對無誤后,茶肆主人便將金子全部歸還。
樊樓夜間的熱鬧與喧嘩,甚至將附近的皇宮也襯托得冷冷清清。一日深夜,宋仁宗在宮中聞絲竹歌笑之聲,便問宮人:“此何處作樂?”宮人說:“此民間酒樓作樂處?!闭f完,宮人又發(fā)了一句牢騷:“官家且聽,外間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宮中如此冷冷落落?!彼稳首谡f:“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他們)如此快活。我若為渠,渠便冷落矣。”
面對民間“深夜食堂”的喧鬧,宋仁宗自覺地克制欲望,甘受“冷落”。因為他明白:只有權(quán)力保持克制,民間才能保持繁華。
其實皇宮之內(nèi)也有豪華的“深夜食堂”——御廚,但這內(nèi)廷的“深夜食堂”也是十分冷清的。又有一日深夜,仁宗皇帝覺得肚餓,想吃燒羊,但寢宮卻未準備消夜,只好忍著,卻越忍越餓,以致失眠。次日早朝,氣色便很不好看。大臣上前詢問,仁宗道出緣由,大臣說:“為何不叫宮里的御廚供應(yīng)?”仁宗說:“朕思之,于祖宗法中無夜供燒羊例,朕一啟其端,后世子孫或踵之為故事,不知夜當殺幾羊矣!故不欲也。”
宋仁宗的“深夜食堂”故事告訴我們:權(quán)力者的欲望應(yīng)當受到節(jié)制,而平民百姓的欲望應(yīng)當受到尊重。這也是宋朝市井之所以能繁榮起來的原因之一。
(心香一瓣摘自《好一個宋朝》,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德德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