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早
《小馬過河》是經典童話之一。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小馬被河流攔住了去路,不知河水深淺,于是問了路邊的牛伯伯,牛伯伯說河水很淺,才到小腿,過吧。而旁邊的松鼠跳出來大叫:“你想死啊,這河水深著呢,我朋友昨天就被淹死了?!庇谑切●R糾結起來,跑回去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試試就知道了”。最后小馬一試就過去了。
學這篇課文時,老師一般會告訴我們,小馬的媽媽真睿智,很會教育小孩,她教給了孩子一個道理:要養(yǎng)成自己嘗試的習慣,而不是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
如果讓我來解讀這篇文章,我會在贊賞小馬媽媽的教誨之后,繼續(xù)告訴孩子們,其實小馬媽媽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雖然自己嘗試是一個好方法,但畢竟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都是不能嘗試的。
我們必須懂得,比嘗試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小馬,會聽牛伯伯的,還是會聽松鼠的?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對于過河這件事,你到底要聽誰的建議,取決于你的身高更接近誰。如果你身高近乎牛伯伯,那當然是聽牛伯伯的;如果你身高近乎松鼠,那就要聽松鼠的。事實上,小馬能順利過河,就是因為它身高遠超松鼠而接近牛伯伯。
這就是思辨力。你不會盲目認為“能不能過河,自己試一試”是正確的解法,至少不會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解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孩在沒有監(jiān)管的情況下,盲目去嘗試過一條不知深淺的河流,大概率是被淹死。這是嘗試的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我是老師,除了教學生認字,我會更側重于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告訴他們,書本不一定是正確的。
經常有大學生問我:“我現(xiàn)在很困惑,老師說我應該考研,但我實習企業(yè)的主管說我不用考研,我該聽誰的?”
還有人跟我說:“我媽媽讓我考研,但我叔叔讓我直接參加工作,我該聽誰的?”
我說,這個事情得運用你的思辨能力,具體分析:
首先,你要知道一個道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人給別人提建議時,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你的角度來看問題。比如,一個長期顛沛流離的人,可能特別向往公務員穩(wěn)定的生活,他會建議子女考公務員,其實這只是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了子女。比如,某個教授鼓勵學生考研,可能只是他按照自己的發(fā)展路徑,告訴學生考研是必經之路,但他忽略了高校學術圈外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及該學生性格及價值觀的考量。
其次,你要聽誰的建議,取決于你更想成為誰。你要成為教授,那就不要聽企業(yè)家的發(fā)展路徑建議;你要成為企業(yè)家,也要慎重聽取教授的建議。道理很簡單,小馬過河的故事已經告訴過你了。
(摘自《大學迷茫問答》,華夏出版社,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