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以牛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古已有之,如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代宰相畫家韓滉《五牛圖》、南宋毛益《牧牛圖》以及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閻次平《四季牧牛圖》。另外見于《圖畫見聞志》《宣和畫譜》等文獻記載的還有《雨村牧牛圖》、戴嵩《牧牛圖》《逸牛戲童圖》、顧德謙《渡水牧牛圖》、董元《夏山牧牛圖》等,可謂數(shù)量眾多。牛題材畫作的興盛不絕與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關(guān)系密切,元人對牛題材的題詠主要集中在《飯牛圖》《叩角圖》《丙吉問牛圖》《牧牛圖》一類畫作,且對《飯牛圖》《叩角圖》的題詩在元代才興起,具有濃厚的元代社會特色,對《牧牛圖》的題詠亦是在原有主題基礎(chǔ)上加入元人的思考。學界對元代題畫詩研究的重點為山水漁樵和具體畫家的題畫詩研究,尚未深入探析對牛題材畫作的題詠之作。本文以元人對牛題材畫作的題詠為路徑,探討元代題畫詩的現(xiàn)實依據(jù)及其蘊含的價值追求。
《飯牛圖》《叩角圖》的創(chuàng)作與“飯牛叩角”的典故有關(guān),此典出自《呂氏春秋》。春秋時期,寧戚欲實現(xiàn)抱負遂干謁齊桓公,但“窮困無以自進,于是為商旅將任車以至齊”[1](P542)。晚上宿于城門之外,恰遇齊桓公在郊外迎接貴客,他“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1](P542),所歌有三種記載,其中《史記·鄒陽傳集解》載寧戚擊牛角疾商歌:“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曼曼何時旦?”[2](P2474)齊桓公被寧戚的舉動所吸引,認為此歌者非常人,此后寧戚逐漸成為齊桓公的股肱之臣,助其成就霸業(yè)。寧戚飯牛叩角體現(xiàn)了他人生前期的懷才不遇和窮困潦倒,所唱商歌也充斥著凄切悲涼之感。德國劇作家萊辛認為:“繪畫在它的同時并列的構(gòu)圖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盵3](P91)因此從《飯牛圖》《寧戚叩角圖》的題目便知畫家將這一頃刻視作寧戚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在圖畫中,牛和牛角分別是他窮途末路的依賴和發(fā)其心聲的樂器,亦是他人生轉(zhuǎn)捩的見證。因而根據(jù)觀畫者的人生體驗與感受,對此畫作的題詩相應地有不同的內(nèi)蘊。
類似寧戚壯志難伸的遭遇在元代其實是比較普遍的。至元十三(1276)年,元朝征服南宋,海宇混一,又十年,程鉅夫江南訪賢,南人北上大都成為潮流,大都匯集了眾多北上求仕的士人。送人北上大都成為元代送別詩的主題之一,如元人趙偕在《送張敬輿赴大都》中寫道:“吾鄉(xiāng)張子今俊杰,抱琴挾筴游皇京。”[4](第47冊,P12)他還寫有:“雙峰一見馬編修,今日卻從都下游。”(《贈馬易之游大都》)[4](第47冊,P20)同時,元朝以“內(nèi)蒙外漢”[5](P155-171)政策治國,主要表現(xiàn)在族群圈層以蒙古人為中心,外層依次為色目人、漢人、南人,逐漸疏遠;科舉方面,自元滅金到仁宗延祐開科前(1234—1314),科舉一直處于廢止狀態(tài),士人尤其南人無仕進之路,開科后,取士人數(shù)少,且南人中舉后升遷緩慢,難以進入中樞核心。因此元人對寧戚飯牛、叩角畫作的題詩主旨源于漢人尤其是南人的現(xiàn)實境遇,抒發(fā)其懷才不遇的感慨。結(jié)合各自人生遭際,感慨又有不同。鄭思肖作為南宋遺民,他在《寧戚飯牛圖》中寫道:“斯人豈是飯牛者,浩嘆空懷扣角悲。說到漫漫長夜處,南山白石也攢眉?!盵4](第10冊,P169)他的不遇之嘆隱含著亡國之悲,難以紓解。而元代僧人釋來復題詩曰:“商歌誰嘆不逢辰,功在三齊相業(yè)新。自昔英雄豈屠釣,單衣莫笑飯牛人?!?《題康郡馬所藏飯牛圖》)[4](第60冊,P210)釋來復(1319—1391),元明時期的著名詩僧,交游廣泛,在元末多族士人圈中非?;钴S,他在詩中流露出的不是不遇之悲,而是英雄不問出處、各個行業(yè)都有可能藏龍臥虎的盛世豪邁之情。
寧戚飯牛側(cè)重其懷才不遇的窮困生活,而叩角悲歌強調(diào)際遇明君的轉(zhuǎn)機,故而元人的《寧戚叩角圖》題詩,更多表達的是君臣之遇、匡佐賢君的滿腔赤誠。元初王惲在題詩中寫道:“長夜漫漫志未伸,單衣雖弊霸圖新?!盵6](P1631)他在詩中亦提及寧戚志之未伸,但著眼點在于寧戚以布衣而起,襄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寧戚為管仲“五杰”之一,管仲言:“辟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寧遫(即寧戚)”?!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與五子之能也?!币姟秴问洗呵锛尅?第452~453頁。,成就霸業(yè)。劉鶚(1290—1364),江西永豐人,是一位“常思為國致升平”的忠臣義士,元末守韶州時被義軍圍困于城中,城池失陷被俘,絕食而死,其《絕筆詩》曰:“生為元朝臣,死作元朝鬼。忠杰既無慚,清風自千古?!盵4](第36冊,P145)他在《題寧戚叩角圖》中寫道:“丈夫有志凌青云,時窮偶與蓬蒿群。牽衣飯牛豈所樂,一飯不敢忘吾君。……嗟我齊桓真好賢,拔之??谛星嗵?。君臣慶會勛業(yè)異,千年汗簡猶流傳。”[4](第36冊,P111)劉鶚認為大丈夫應懷抱凌云之志,即使偶有不遇居于僻處,也未敢忘君,(2)此處詩人用典系蘇軾在《王定國詩集序》所言:“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見孔凡禮點?!短K軾文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18頁。并稱贊齊桓公好賢納士,在寧戚匡佐下共創(chuàng)功業(yè)。他在另一首題詩中寫下:“月色夜,開門溪水明。天機閑始得,詩思靜還生。柳影臨流活,鐘聲傍夜清。頻醒塵土夢,飛步欲登瀛?!?《題寧戚叩角圖》)[4](第36冊,P106)詩歌一改對寧戚飯牛叩角的議論,而是描繪了月光籠罩下靜謐的夜晚,靜夜中清亮的鐘聲喚醒了詩人欲想一步青云的世俗之夢,其詩歌的內(nèi)蘊依然是寧戚與齊桓公際遇之合。無獨有偶,元初祭酒劉云震亦題詩:“老眼紛紛瞇戰(zhàn)塵,十年無路覓通津。一聲白石功名奮,輸與齊東扣角人?!?《跋寧戚叩角圖》)[4](第8冊,P158)詩中描寫寧戚多年窮困無以覓得官職,然而悲憤的白石歌一出,這位齊東擊牛角之人便迎來了受重用的機會??梢姟秾幤葸到菆D》題詩既有明君賢臣遇合的贊揚,也有對時來運轉(zhuǎn)、平步青云的艷羨。
然而,元末王冕則在《飯牛圖》題詩中蘊含“飯?!辈蝗簟澳僚!敝狻K谠娭袑懙?“君不見百里奚,飯牛而牛肥,胸中經(jīng)緯無人知。又不見老寧戚,時不時兮長嘆息。偶爾君臣稱際會,伯道相高非盛德。何如牧兒原野間,埋名隱姓閑盤桓。”[7](P239)王冕認為百里奚與秦穆公、寧戚與齊桓公之間只是偶爾的君臣際會,其所圖謀之霸業(yè)也并非盛美之事,不如牧兒隱于田野,悠閑自在。他寫道:“也不知長安塵土暗天地,也不知滄海風黑波瀾翻。三峽之險彼自險,蜀道之難彼自難。富貴無所惑,貧賤得自安?!?《飯牛圖》)[7](P239)王冕突破了《飯牛圖》“懷才不遇,希冀明主”的一般情感角度,而是將“飯?!鞭D(zhuǎn)為“牧牛”,置身世事變遷之外,尋求內(nèi)心的自足與自安。唐代元稹在詩中也用“寧戚飯?!敝鋵懶陌?他在詩中寫道:“安得心源處處安?何勞終日望林巒?……寧戚飯牛圖底事,陸通歌鳳也無端。孫登不語啟期樂,各自當情各自歡?!?《放言五首》其四)[8](P234)元稹從各自的不同人生選擇上說明不論求仕還是隱逸,都能獲得各自的樂趣與自安。王冕則是強調(diào)“飯?!焙稳纭澳僚!?與之相反。王冕在《四牧圖戴嵩畫》中也表達了相似情感:“重爵厚祿那自欺,坐看敗肉加鞭笞。何如牧兒心坦夷?出入自在無羈縻。”[7](P177)他的這種超然物外、關(guān)注自身、強調(diào)自在自得映現(xiàn)了當時大多數(shù)江南士人的心理。如元末畫家兼詩人倪瓚在《富貴詠》中寫道:“富貴詘于人,曷若貧肆志?!盵9](P116)又如他的《題安處齋》:“安時為善年年樂,處士(應為順)謀身事事佳?!臈蛔骷t塵客,遮莫寒江卷浪花。”[9](P189)在元末,此類表述在詩歌中比比皆是。但是結(jié)合元末的政治及社會現(xiàn)實可知,元代東南地區(qū)的士人并非如其詩中表現(xiàn)得如此淡然,《明史》載王冕嘗仿照《周官》著書一卷,曰:“持此遇明主,伊、呂事業(yè)不難致也?!盵10](P7311)且于至正十九年(1359)拜見駐軍金華的朱元璋,并被任為咨議參軍,但不久便病故。因此“飯牛”何如“牧?!敝皇撬麄兠鎸靵y時局之下的無奈說辭。
《丙吉問牛圖》與“丙吉問?!敝湎嚓P(guān),出自《漢書·丙吉傳》。西漢宣帝時期,丙吉歷任御史大夫及丞相,一次外出視察民情,路遇一群人斗毆,且有死傷,丙吉“過之不問”[11](P3147)。然而當他看到路上有人趕牛,“牛喘吐舌”[11](P3147),便立刻派小吏前去詢問牛的狀況,掾史認為丙相前后所問不適當,丙吉解釋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于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jié),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diào)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盵11](P3147)丙吉認為斗毆事件的處理是地方官員管轄范圍,屬于“小事”;但“調(diào)陰陽”屬于“大事”,是三公的職責所在,“牛喘”現(xiàn)象可能與“時氣失節(jié)”有關(guān),氣候若違反常態(tài)將會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至百姓造成傷害。該典故說明丙吉重視民生、謹守職分。元代對“丙吉問?!眻D題詩的有王惲、胡祗遹、趙孟、虞集、許有壬等人,其官位做到了漢人、南人能夠達到的較高官職。從其對《丙吉問牛圖》畫作的選擇及題詩內(nèi)容來看,他們有著強烈自覺的士大夫身份意識,在題詩中蘊含自己對濟民之道的理解。
王惲于至元五年(1268),被起用為御史臺首位監(jiān)察御史,歷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史,官至正三品,王公孺稱贊其“當官持重有體,守正奉公”[12](P13-259),他有三首題《丙吉問牛圖》詩作,均是對丙相能夠以調(diào)和陰陽為宰相之責的頌揚,并指出后世難有如此“救時”之相。王惲在題詩中寫道:“休驚宣父才難嘆,兩漢調(diào)元見是公。后世幾人能辦此,救時才得一姚崇。”(《丙吉問牛圖》)[6](P1633)他在詩中稱贊丙吉作為漢朝丞相調(diào)理陰陽,后世也僅有姚崇稱得上是匡救時弊。又如《丙相問牛圖》:“牛來近地暑光微,深愧調(diào)元相業(yè)非。后世幾人能辨此,濘車甘受野人譏(用唐宰相楊再思閉坊門禳水澮事)?!盵6](P1280)王惲在詩中指出后人常無法辨別宰相和理陰陽之職責,并用典唐朝宰相楊再思關(guān)閉坊門以祈求消弭水災,而遭百姓怨斥一事,(3)“于時水沴,閉坊門以禳。再思入朝,有車陷于濘,叱牛不前,恚曰:‘癡宰相不能和陰陽,而閉坊門,遣我艱于行!’再思遣吏謂曰:‘汝牛自弱,不得獨責宰相。’”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百九,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098頁?!巴ㄟ^閉坊門祈晴或祈雨是唐代重要的禳災方式”[13](P189),故而閉坊門與宰相在調(diào)和陰陽的職責上有著共通之處,王惲認為楊再思此舉雖受到譏諷,卻履行了宰相之責。他在《又跋問牛圖》亦寫道:“燮理論思一相功?!盵6](P1633)《尚書·周官》曰:“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盵14](P703)孔傳:“三公之任,佐王論道,以經(jīng)緯國事,和理陰陽。言有德乃堪之?!盵14](P703)可見王惲深刻地了解三公之責,并就題畫詩反復申明宰相之德所在。
胡祗遹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之處均“抑豪右,扶寡弱,以敦教化,以厲士風”[15](P3993)。他的《丙吉問牛喘》題詩曰:
天時人事密相符,失序乖和理不誣。
阘冗下材那解此,幾回抵掌笑公迂。
肯作區(qū)區(qū)救時相,米鹽細務過年年。
襟靈重厚智深遠,漢業(yè)中興責莫逃。[4](第7冊,P158)
……
胡祗遹在題詩中也提到天時與人事關(guān)系密切,宰相的職責便是觀察陰陽是否失序反常,上順天時,遵循自然規(guī)律,下而撫育萬物、關(guān)注民生。丙吉作為“救時宰相”,襟懷深厚、智謀深遠,為漢室中興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實乃“見微知著懼天災,憂國真誠宰相材”[4](第7冊,P158)。趙孟題詩曰:“博陽陰德澤堂廊,民物周流鬢發(fā)蒼。”(《丙吉問?!?[16](P339)稱許博陽侯丙吉憂心萬物運行規(guī)律的高尚德行。許有壬于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官至中書左丞,也題詩贊其“千古清風梓人傳”[4](第34冊,P409)。以上詩人在題詩中對丙吉一類“救時”宰相的頌揚,實際與元朝現(xiàn)實政治生態(tài)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其一,元代的宰相多以“權(quán)相”著稱,包括世祖朝的阿合馬、桑哥,仁宗、英宗朝的鐵木迭兒,文宗時期的燕鐵木兒,順宗朝的伯顏、脫脫等。元代宰相權(quán)重的原因,有學者概括為:“元王朝建立者——蒙古貴族特殊的統(tǒng)治意識,由于元代皇帝權(quán)力欲不強或耽于享樂的性格特征,由于大蒙古國家產(chǎn)制國家傳統(tǒng)觀念的長期延續(xù)及其與漢式中央集權(quán)制的結(jié)合,致使元代政治生活中出現(xiàn)了大量有助于宰相專權(quán)的因素,同時對宰相專權(quán)所作的限制則非常不夠。這就導致了元代宰相權(quán)重的現(xiàn)象?!盵17](P217)王惲所屬的御史臺為元代最高監(jiān)察機構(gòu),“掌糾察百官善惡、政治得失”[15](P2177),尤其對中書省進行監(jiān)察,宰相亦在其中。但是御史臺在執(zhí)行監(jiān)察監(jiān)督的職能過程中,常受到來自權(quán)相的打擊,如至元十五年(1278),阿合馬上奏:“自今御史臺非白省,毋擅召倉庫吏,亦毋究索錢谷數(shù)?!盵15](P4561)由此可見其對御史臺的沮抑。胡祗遹在《論民間疾苦狀》中寫道:“御史臺、按察司彈糾貪污,申明冤滯,實省部儲司之藥石也。省不知與己為助,反視之如仇讎,百端沮抑?!盵12](第5冊,P594)王惲亦在《元貞守成事鑒》中進言:“近年已來,被核者欲緩己罪,返行誣告,權(quán)臣因之沮抑,靡所不至,究其無實,多不抵坐。致使邪氣轉(zhuǎn)盛,正人結(jié)舌,根本內(nèi)撥,枝葉外瘁,甚失風憲大體?!盵6](P3303)針對臺臣與權(quán)相之間斗爭處于下風的情況有崔彧之言可證,至元二十年(1283),崔彧上疏:“阿合馬擅權(quán),臺臣莫敢糾其非,迨其事敗,然后接踵隨聲,徒取譏矣?!盵15](P4039)表明元朝御史臺對權(quán)相之失的糾察十分困難,二者矛盾很深,因而王惲等人的題詩隱含對元朝宰相擅權(quán)的批判。
其二,元初由于蒙古統(tǒng)治者注重實用、大肆征伐、大興賞賜、“急于富國”[15](P4559)等原因,常任用理財能相,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皆屬此列。言利的政治生態(tài)與元初漢族士人以漢法治國理政的追求相抵觸。王惲在《元貞守成事鑒》中寫道:“天以至仁生萬物,人君代天理物,故當以仁愛為主?!盵6](P3294)宰相“上承天子,下統(tǒng)百司,治體系焉”[15](P2789),更應輔佐君主,以仁理政。元世祖認為“宰相明天道、察地理、盡人事,能兼此三者,乃為稱職”[15](P202),并說“回回人中阿合馬才任宰相”[15](P202)。阿合馬此人極善理財,“以功利成效自負”[15](P4559),與漢族儒臣治國理念相抵觸,繼者盧世榮亦以利自任。桑哥更甚,“以理算為事,毫分縷析,入倉庫者,無不破產(chǎn),及當更代,人皆棄家而避之”[15](P4573),不僅聚斂失當、賣官鬻爵,還對朝廷官員有酷吏行徑,如以拳擊面、笞責官吏等?!对贰ぺw孟列傳》也記載了這一事件,“孟受命而行,比還,不笞一人,丞相桑哥大以為譴”[15](P4019),這里也可看出以趙孟為代表的漢人官員對“刑不上大夫”的堅守??论繌搿缎略贰氛f道:“司馬遷以利為害之源,然懋遷有無,肇于有虞,管仲、范蠡用貨殖伯齊、越二國,無他,利天下則為利,反是則為害也。世祖才阿合馬,擢為宰相。阿合馬死,盧世榮繼之。世榮死,桑哥繼之。三兇嫥屰,病國厲民,廁酷吏以重位,陷正人以刑綱,視漢、唐聚斂之臣,其毒尤甚焉?!盵18](第9冊,P4302)元人王公孺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盧世榮以理財用事,奏請王惲充任中書省左司郎中,多次催促但王惲均未回應,王惲解釋原因:“力小任重,剝眾利己,未見能久者,可近乎?”[12](第13冊,P258)可見在他看來,眼光短淺的理財能手與“襟靈重厚”的丙相無法相提并論。胡祗遹亦在《君臣論》中寫道:“賢臣雍容和緩,格君心之非,不動聲響,務引其君以當?shù)?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此賢臣也,管仲、晏子、蕭、曹、丙吉、魏徵、姚、宋是也?!盵12](第5冊,P291)此外,王惲還寫有《漢丞相博陽侯丙吉印銘》,“銘兼褒贊”[19](P195),稱贊丙吉對漢宣帝的護衛(wèi)與保全之功。
因此,《丙吉問牛圖》題詩反映了元代士人強烈的士大夫身份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對丙吉的頌揚既是對歷史著名“救時”宰相的思慕,更是對元朝上層官僚制度弊病的揭示與深刻反思。其中,題詩的王惲、虞集、許有壬等人,分別是元朝前后期的漢族士大夫官僚代表,前期以北人為主,后期以南人為主,體現(xiàn)了南北士人政治上的共同訴求,也說明元朝一直存在權(quán)相之弊。
有關(guān)牧童與牧牛的繪畫和詩作由來已久,現(xiàn)存最早的紙本繪畫就是唐代韓滉創(chuàng)作的《五牛圖》(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弟子戴嵩與韓干并稱為“韓馬戴?!?唐代對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重視帶動了牧牛圖的創(chuàng)作,但唐代尚未有對牛圖的題詩。發(fā)展到宋代,《牧牛圖》創(chuàng)作數(shù)量增加,同時出現(xiàn)了對牛圖的題畫詩,宋人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禪宗、理學思想寓于《牧牛圖》題詩中。如北宋張舜民在《禪僧福公寄惠牧牛圖答以問牛歌》寫道:“我昔有一牛,其毛元自白。如今牛已無,欲求不可得。蓑笠與鞭繩,同時皆棄擲?!盵20](第14冊,P9669)便蘊含了“白牛難覓”的禪理。陳與義《題牧牛圖》中“犢兒狂走先過浦,卻立長鳴待其母”[21](P24)體現(xiàn)了儒學中的孝文化。元代詩畫結(jié)合,是“題畫詩大盛的時代”[22](P10)。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元人《牧牛圖》相關(guān)題詩至少有110首,除此之外還有《繡牛圖》《浴牛圖》等題詩。元人《牧牛圖》題詩吸收了宋人《牧牛圖》題詩中的理禪融匯,并將周敦頤《牧童》一詩中“笛聲吹老太平歌”[23](P67)的“太平”作為題詠的重點,體現(xiàn)其理想追求。
元好問曾在題詩中寫道:“牛背升平萬古同?!?《風柳歸牛圖為張伯英賦》)[24](P1893)可見牧牛與升平氣象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此前在《牧牛圖》題詩中并未將此作為重要表達。元人《牧牛圖》題詩的終極追求在于歌詠太平氣象。
首先是從畫中景自然生發(fā)對升平氣象的贊美。如胡祗遹在題詩中寫道:“太平萬象各成歡,牧豎群牛亦可觀?!?《牧牛圖》)[4](第7冊,P163-164)王惲在《牧牛圖》一詩寫道:“何似短僮無所識,夕陽村落見升平?!盵6](P1286)元朝中期詩人曹伯啟題《錢舜舉牧牛圖》:“太平有象樂村童,牛背殘陽一笛風。芻水優(yōu)游農(nóng)事辦,世間憂國愿年豐?!盵4](第17冊,P394)貢性之《牧牛圖》曰:“一聲笛里太平歌,牛背溪童自朝夕?!盵4](第58冊,P253)元末呂誠有詩:“太平田里歸來日,誰識劉家黑牡丹?”(《題牧牛圖》)[4](第60冊,P439)牧童騎牛吹笛,笛聲悠揚,縈繞在圖像空間,又結(jié)合觀畫者的聯(lián)想形成心靈的震顫,由上可見元朝前后期南北詩人《牧牛圖》題詩對升平氣象主題的承傳,同時表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社會中的最高理想,即田園牧歌式的太平生活。
詩人在想象圖畫中的升平萬象時,往往以對比的形式將其托出。一種是將其與現(xiàn)實農(nóng)村境況作比較,如王惲詩中寫道:“綠楊堤岸曉風清,碧草陂塘暮雨晴。村落近年干旱損,卻將圖畫看升平?!?《牧牛圖》)[6](P1553)詩人描繪了畫中堤岸上的綠楊在風中搖曳,陂塘旁邊生長著碧綠的小草,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天空放晴,而現(xiàn)實中連年干旱農(nóng)業(yè)受損,百姓流離,只有對畫想象太平之景。還有詩人發(fā)出對現(xiàn)實政治的批判,陳高作為元末江南詩人,目睹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此起彼伏,在題詩中寫下:“升平爾牛尚云樂,何須更問民物康?!?《牛圖》)[4](第56冊,P262)他認為太平年間,春耕結(jié)束,與民休息,耕牛尚且歡樂,何況百姓,但是元末“年來欃槍照中野,原隰丘陵多虎狼。食人之肉以為糧,草間況有肥牛羊。楊家貲產(chǎn)久零落,渤海令政今凄涼。臨風覽畫長太息,莫說桃林更斷腸?!?《牛圖》)[4](第56冊,P262-263)現(xiàn)實動亂造成世家的凋零、百姓的苦難,引發(fā)詩人深深的嘆息。此外,張翥亦在《題牧牛圖》中寫下:“去年苦旱蹄敲塊,今年水多深沒鼻。爾牛觳觫耕得田,水旱無情力皆廢。畫中見此東皋春,牧兒超搖犢子馴。手持鴝鵒坐牛背,風柳煙蕪閑殺人?!盵4](第34冊,P36)現(xiàn)實中,連年水旱相仍使得農(nóng)民及耕牛在田間的辛勤付出的成果化為泡影,圖畫里,春日的原野上,牧兒騎坐牛背之上,手持鴝鵒,牛兒溫馴,牧童悠然,一派生機盎然悠閑自得的美景,與農(nóng)村現(xiàn)實景況對比十分鮮明。除了熟知的牧童外,詩人還將女性引入題詩,孫蕡寫道:“玉環(huán)迷恨馬嵬坡,出塞明妃淚更多。何似阿婆牛背穩(wěn),春風一曲太平歌?!?《村嫗牛圖》)[4](第63冊,P377)詩人將楊玉環(huán)與昭君的遭遇與牛背上悠閑安然的農(nóng)村年邁婦女相對比,“何似”一句表達了詩人對政治弄人的感慨,和對安寧和平生活的渴慕。(4)與之相似的還有元末明初詩人周維翰《題老婦騎牛吹笛圖》:“楊妃血濺馬嵬坡,出塞昭君淚更多。何似阿婆牛背穩(wěn),西風一曲太平歌。”出自清曾燠輯《江西詩征》第30冊,卷四十二,明四,清光緒五年(1879)棣華物重刻本64冊,天津圖書館藏。
其次,詩人在歌詠太平氣象的框架內(nèi),加入了自己的隱逸之思。隱逸風氣在元代十分盛行,《牧牛圖》呈現(xiàn)的田園牧歌的隱逸之境,成為詩人艷羨的對象。詩人頌揚隱逸之境,主要是對牧人、牛的閑逸無憂、自在逍遙的贊美。如段成己筆下的“兒自嬉游牛自眠”[4](第2冊,P354)便是對人牛兩忘的描繪。金末元初詩人李庭寫道:“畫師畫汝豈無情,羨汝安閑得此生。讀書覓官只自苦,畢竟無憂不如汝?!?《題戴嵩牧牛圖》)[4](第2冊,P406)他羨慕的是穩(wěn)坐牛背的牧童安閑與無憂,讀書、覓官只是自尋煩惱。劉敏中題詩曰:“悲歌飯???歌苦牛亦饑。愛此牧豎兒,無愁與牛嘻?!?《牧牛圖》)[4](第11冊,P412)劉敏中,字端甫,山東章丘人,官至山東宣慰使、翰林學士承旨,“每以時事為憂,或郁而弗伸,則戚形于色,中夜嘆息,至淚濕枕席。”[15](P4137)他身居高位,常以國事為憂,但在詩中卻用典“寧戚飯?!?將悲歌的寧戚與無愁的牧童對比,認為即使北上大都游仕的飯牛之客僥幸獲得一官半職,也不如牧童在田間與牛嬉戲那樣無憂無慮。正如劉崧所寫:“如何躍馬金鞍客,不及逍遙壟上人?!?《題牧牛圖》)[4](第61冊,P514)亦是在對比反差中凸顯了牧童的自在逍遙。趙孟在《牧牛圖》中寫道:“楊柳青青柳絮飛,陂塘草綠水生肥。一犂耕罷朝來雨,卻背斜陽自在歸?!盵16](P149)他在詩中描繪了牧牛所處的季節(jié)、環(huán)境以及農(nóng)忙剛結(jié)束之后,牧童與牛在夕陽下自在歸家的場景。古代中國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牧牛圖》符合士人對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的想象與向往,子昂的題詩將畫中景與情表現(xiàn)了出來。
《牧牛圖》題詩中隱逸之思的流露,還蘊含著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升平世界的渴盼?!额}毛益牧牛圖》是元代詩人在題畫詩范疇的同題集詠,同題集詠是元代詩壇的一大特色,它不限于時間和空間限制,對同一個事物、事件進行題詠活動。“社會人群(相識也罷,不相識也罷,甚至毫無干涉、南北隔絕)因賦詠同一個題目,而納入一個共同的文化圈?!盵25](P624)南宋毛益《牧牛圖》描繪了在寬廣無垠的原野上,生長著幾株茂密繁盛的大樹,樹旁有一個牧童在牛背上嬉戲,一頭小牛犢在他們身后緊緊跟隨,畫面遠方山丘起伏和緩,云霧迷蒙。尾紙有元代金華范顯德、池廷瑞、東陽金信、徐孳、西域埜仙、宋埜、東白夏中、金華葉克仁、廣陵周徽、姚江陳叔剛等10位詩人的題詩。除三位詩人籍貫不明外,其余七位詩人中一人為西域詩人,六位為江浙籍詩人(5)東白,東陽市東白山,此處應指浙江東陽。姚江,應指浙江寧波。,詩人題詩內(nèi)容明顯有時代特色,其隱逸之思生發(fā)的背景是黃淮一帶災荒不斷、戰(zhàn)亂迭起,故而是沉重且?guī)в斜苁赖男再|(zhì)。范顯德在題詩中寫道:“去年興農(nóng)師,王命不敢違。……中原接荒草,草暗人煙稀。白骨棄道傍,沙塵蔽空飛。黃河逢大軍,鞍馬動成群?!?《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1)池廷瑞詩:“隔淮千里無芳草,慎莫牽牛過水西?!?《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2)又葉克仁寫下:“憶昔平原吹牧笛,即今荒塞起朝笳。”(《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6)元至正四年(1344),黃河決白茅堤、金堤,元史記載“連年水旱,民多失業(yè)”[15](P880),河間等路“連年河決,水旱相仍”[15](P882),至正十一年(1351)以韓山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江淮一帶發(fā)動起義。因而詩中敘寫中原荒草遍地、白骨棄置、鞍馬成群,徐孳亦寫道:“縣家昨夜征輸急,牽犢明朝賣納官?!?《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3)說明動亂期間,官家急切征收賦稅,百姓無奈只好將小牛賣掉向官府交納谷物?,F(xiàn)實的戰(zhàn)亂與圖中“岸草和煙曉正肥,牧童牛背自嗤嗤。日斜人喚耕春雨,短笛橫吹歸興遲”(埜仙《題毛益牧牛圖》)[4](第53冊,P290)的歲月靜好形成強烈反差,因此詩人周徽發(fā)出“江北江南春草綠,人間何處覓桃林”(《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7)的感嘆。并且,西域詩人的加入表明元代后期多族士人圈的活躍,且少數(shù)民族詩人擁有較深的傳統(tǒng)中華文化造詣,多族士人對農(nóng)業(yè)文化影響下的隱逸文化有著深刻的文化認同。
其三,《牧牛圖》題詩將悠閑自在、逍遙太平的隱逸之思提升到“歸來飽飯向柴門,世事興亡都不管”[4](第66冊,P40)的哲學維度。牧人是田園的歌者,與漁樵一樣,是歷史變遷的旁觀者,但是漁樵在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生活中處于邊緣位置,其象征的隱逸具有高逸出塵的特點。而牧牛人卻是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中隨處可見的群體,他們身處農(nóng)村,與城市經(jīng)濟、社會生活、政治斗爭相距甚遠,唐詩中有“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再過金陵》)[26](P2143)。牧者成為超越歷史、如同江山的存在,在歷史興亡更迭中保持著自身的純樸淡然。正如劉詵詩中寫的:“山中無古亦無今,牛背敧眠老樹陰。若使讀書如李密,豈無機事到渠心?!?《題牧童騎牛詩》)[4](第22冊,P381)山中無古今,說明山中成為超越歷史的所在,歷史車輪滾滾前行,但《牧牛圖》及其題詩卻永恒保留著萬事皆不管、逍遙自在心的牧牛人形象。
故而,《牧牛圖》題詩中對畫中太平氣象的頌揚包含對現(xiàn)實百姓生活的同情以及對國家未來美好前景的期盼。同時,詩人在太平想象的框架中蘊含隱逸之思,即對牧者自在悠閑、逍遙任性的向往,并隱含動亂時局之下的憂思。且詩人認為田間的牧牛者是超越歷史、旁觀歷史的存在。
綜上,元代對牛題材繪畫的題詩主要包括對《飯牛圖》、《叩角圖》、《丙吉問牛圖》和《牧牛圖》的題詠。題畫詩不光是對畫作的解釋、補充,也有對社會現(xiàn)實的折射,詩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決定了題詩的主旨及價值意涵?!讹埮D》《寧戚叩角圖》均與寧戚相關(guān),故而元代詩人聯(lián)想自身及當時廣大文人的現(xiàn)實處境,便產(chǎn)生深刻的同情;《丙吉問牛圖》創(chuàng)作及題詩在元代產(chǎn)生,充分說明元代家臣政治之下權(quán)相弊端顯現(xiàn)的客觀背景,以及士大夫?qū)Υ说亩窢幒团幸约皩葧r之相的思慕;除詩畫創(chuàng)作外,大都人李寬甫還創(chuàng)作了以《漢丞相丙吉問牛喘》為題的戲曲,[27](P116)該主題在明清也有很大影響,有以“丙吉問牛”為主題的瓷畫,[28](P130-131)亦有對前人題畫詩的和詩,如清代翁方綱的《和虞道園丙吉問牛喘圖》等。而《牧牛圖》的創(chuàng)作由來已久,其題詩在元代更加興盛,且題詩符合元人對大元氣象的歌頌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元人除了對牛題材題詠的上述三類創(chuàng)新外,對宋代以來的傳統(tǒng)主題依然延續(xù),如禪意的融入,釋善慶《題江貫道百牛圖》曰:“桃林日夕霽煙浮,百個烏犍得自由。鞭索已無人已去,不知誰放復誰收?!盵4](第19冊,P342)亦有孝道的體現(xiàn),如夏中題詩:“愿令天下兒女心,戀母常如此牛犢。”(《題毛益牧牛圖》)[4](第67冊,P435)還有對此前共同觀畫之人的懷念,如:“故鄉(xiāng)長見牧牛人,遠道空懷乘馬者?!?宋禧《題李唐牧牛圖》)[4](第53冊,P393)不一一枚舉。以牛題材繪畫的創(chuàng)作和題詠為路徑,研究元代題畫詩對現(xiàn)實的反映及士人的價值追求,亦可豐富對元代文人及文學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