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鐸
文章標題中的“秋天后”,即9月至河面封凍期間,我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初秋、仲秋、深秋和初冬。這幾個階段的釣魚活動各有特色,若把握得好,收獲可能比夏天還喜人。
初秋以農(nóng)作物開始成熟為標志,這段時間晝夜溫差開始加大,魚吃餌的熱情緩慢上升,魚情逐漸步入一年當(dāng)中的第二個高峰期,所有對象魚種的食欲都會明顯增強,最顯著的特征是大魚的上鉤率呈上升趨勢。愛釣鯽魚的釣友會發(fā)現(xiàn),那撥兒在夏天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大鯽魚又出現(xiàn)了,所以這段時間就不要繼續(xù)用細線小鉤去釣小鯽魚了。
既然大魚的上鉤率開始增加,我們就要主動將目標魚調(diào)整為大魚。初秋釣大魚,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蹲守,比如舍棄輕靈的釣具,專門用海竿或者控魚能力更好的釣具。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像夏天那樣釣,只是在釣具方面和心理上要有所準備,因為就算你依然以小魚為目標,和大魚不期而遇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準備得充分,斷線跑魚的事故就減少了。我的一個釣友,初秋照例釣小魚,只是在魚竿尾部掛了一根很長的失手繩。此外,他還在釣位旁架一支綁著粗線大鉤的長竿或者干脆架一支小海竿,掛玉米粒守大魚,這樣大小兼顧,時不時地就能收獲驚喜。
初秋處于由盛夏向仲秋過渡的階段,所以用餌策略和夏天時區(qū)別不大,依然是盡量突出自然。
仲秋以莊稼即將收割為標志,水溫相比初秋時節(jié)明顯降低。就休閑野釣而言,這一階段海竿的風(fēng)頭開始蓋過手竿,當(dāng)然,它主要還是靠數(shù)量取勝,魚獲以大鯽魚或者三五斤重的鯉魚為主,比不了那些動輒釣獲單尾十余斤大魚的專業(yè)海竿玩家。
從仲秋開始,很多釣友開始改變釣法,改用針對性更強的筏竿。釣法跟著魚情走固然沒錯,但是釣友們在使用筏竿時把鯽魚作為唯一目標魚的做法卻有待商榷,因為仲秋是一年當(dāng)中鯉魚、草魚上鉤率最高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做到兼顧各個魚種,收獲一定會提高一個檔次,比如多釣一條草魚,在重量上相當(dāng)于多釣二十條鯽魚,何樂而不為呢?
如何兼顧各個魚種?很簡單,筏竿搭配小串鉤,燈籠墜前一枚魚鉤,墜后兩到三枚魚鉤,掛蚯蚓,墜上捏一團自帶窩,遠遠地拋出去后,將小筏竿立在岸邊,線收緊后靜待佳音即可。我還發(fā)現(xiàn),與鉛墜相鄰的那兩枚魚鉤的上魚率超過了70%,且目標魚品種單一,只有鯽魚,而不受待見的白鰷總是鬧鉤,制造大量假信號。仲秋時節(jié)水溫雖在降低,但小雜魚依然囂張,所有魚鉤均掛葷餌,雜魚鬧鉤就在所難免了。另外,將小筏竿或小海竿立著架設(shè)會導(dǎo)致鉛墜最后面的兩枚魚鉤離底,易引起白鰷的注意,如果把這兩枚魚鉤掛上玉米粒,假信號就會減少,而這兩枚魚鉤一枚接近水底,另一枚離底不遠,這就給鯉魚、草魚咬鉤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樣一個細節(jié)上的改變就能做到大小兼顧,實打?qū)嵉刈屛覀冊黾郁~獲。
我還注意到,從仲秋開始,用小拋竿釣鯽魚時能釣到一些嘎魚。嘎魚吃蚯蚓是很尋常的事情,但很少有人去想它們白天咬鉤意味著什么。其實很簡單,嘎魚白天上鉤意味著它們覓食活躍度在增加,這個信號應(yīng)該引起釣友們的足夠重視。嘎魚和鲇魚都是在夜間才比較活躍,白天只不過偶爾上鉤,如果白天都能釣有所獲,夜釣肯定非常可觀。所以,喜歡釣嘎魚的釣友最好去夜釣,由于嘎魚和鲇魚習(xí)性相似,因此鲇魚魚情也會越來越好。釣這兩種魚,很多釣友喜歡用蚯蚓,其實蚯蚓有幾個弊端,其中之一是用蚯蚓能釣到嘎魚,卻很少能釣到鲇魚,就算偶爾釣到了,個頭也不大,用蚯蚓釣到的嘎魚個頭也普遍偏小,且摘鉤環(huán)節(jié)令人懊惱,它們總會把鉤子吞進嗓子眼,用摘鉤器取鉤時常把魚折磨得鮮血直流,令人極度不適,還會造成子線卷曲。我推薦幾種魚餌,第一種是我們在現(xiàn)場釣到的小白魚,將其剪成段兒掛鉤,小嘎魚吃不下,大嘎魚吞不深,摘鉤方便,且能兼釣鲇魚。另一種是動物內(nèi)臟,如雞腸子、豬肝、豬脾,這些東西對嘎魚的誘惑力有限,可以專門針對鲇魚來使用。另需注意的是,餌料的大小須與目標魚的大小相匹配,用小面餌可以釣到大鯉魚,但是用小肉塊卻很難釣到大鲇魚。我見過有人釣5斤以上的鲇魚,用的是整條白鰷魚,且這種餌魚不宜新鮮,腐敗變質(zhì)的效果才好。田螺肉、河蚌肉也可以用于釣上述兩種魚。此外,用大魚的腸子釣鲇魚和嘎魚效果非常好,其缺點是難以獲取。
接下來的深秋季節(jié)是一年當(dāng)中的第二個鯽魚上鉤高峰,釣友們都在抓緊時間釣大鯽魚,一是他們對大鯽魚偏愛有加,二是在他們的認知當(dāng)中,鯉魚、草魚等大型魚已經(jīng)??诹?,而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面積較大的還是很小的水域,里面的很多大型魚并未???。
這幾年流行開來的借助帶探魚器的打窩船把魚鉤送到一二百米外的深水區(qū)的釣法顛覆了長久以來我對魚類食性的諸多認知,其中就包括大型魚的食性。在即將降霜的季節(jié),用這種玩法在中大型水庫依然能釣獲大量大型魚,魚獲量甚至比夏天時還多。這說明隨著水溫的降低,大型魚已經(jīng)遠離岸邊,轉(zhuǎn)移到深水區(qū)活動,其所處位置遠遠超出了常規(guī)釣具所及之極限,釣友們釣不到,便認為這些魚停口了。
不過,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中大型水庫能釣大魚,在一些很小的水庫卻不行,用海竿能將釣組輕松拋到這些小水庫的中間位置,卻釣不到魚,而在一些更小的魚塘竟然又能釣到了。后來,我從溫度的角度進行分析,似乎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大水庫水溫的變化是很緩慢的,好比將一壺開水和一杯開水放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水杯里的水涼得更快。大水庫的深水區(qū)就相當(dāng)于水壺,小水庫就相當(dāng)于水杯,當(dāng)小水庫的水溫降至大魚停口的臨界點時,里面的大魚便停口了,而此時大水庫深水區(qū)的水溫尚未降至大魚停口的臨界點,所以里面的大魚依然進食。
那么,更小的魚塘又該怎么解釋呢?它就好比是更小的水杯,里面的水會在短時間內(nèi)因外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如遇到降溫天,水溫在一兩天內(nèi)就降至致魚??诘某潭龋鴼鉁匾坏┻B續(xù)數(shù)日回升,它又會很快回到讓魚重新活躍起來的溫度,于是本不該在這個季節(jié)出現(xiàn)的鯉魚等大型魚又咬鉤了。
所以,釣友們?nèi)粝肷钋飼r節(jié)釣大魚,有條件的就借助打窩船在大水庫遠距離送線下鉤,最好是用帶探魚器的打窩船,做到有的放矢,不具備這種條件的釣友就換一種思路,抓住氣溫連續(xù)回暖的時機去釣魚塘。
深秋時節(jié)的嘎魚、鲇魚也很活躍,雖然夜間溫度已經(jīng)不適合釣魚,但釣友們完全可以在早晚時段去釣獲它們。白天魚情較好的時間段是天亮后一個半小時和天黑前一個半小時之內(nèi)。天黑后魚情更好,且氣溫尚未達到一天中的最低,釣上幾個小時問題不大,晚上10點以后魚情就不好了,即可收竿。
深秋,釣友們在一些池塘或者封閉的小水庫還能釣到馬口、柳根等平時比較少見的魚種。釣這兩種冷水魚如何用餌,釣友們各執(zhí)一詞,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我覺得用動物蛋白較高的拉餌效果更好,也可以采用面餌搭葷餌的形式,即一鉤面餌,一鉤蚯蚓或者紅蟲。不過,釣與普通馬口魚不同的體型更大的馬口魚——釣友們稱之為“大馬”或者“巨馬”,在用鉤上要與釣小馬口有所區(qū)別,用重量輕、鉤門寬的大鉤上魚率會明顯增加,因為“大馬”的嘴太大了,小鉤入嘴后極易在嘴角處脫出。在用餌方面,掐頭去尾的麥穗魚或其他魚肉段兒皆可。也就是說,線組可以小一些,但是鉤和餌不能小。
初冬以戶外上輕霜為標志,氣溫明顯降低,這是釣友們一年當(dāng)中釣大鯽魚的最后機會了,在小水庫用小拋竿釣遠處比釣大水庫效果好。平日里鬧鉤的小雜魚會變得非常安靜,釣友們可以放心地使用各種葷餌,假信號少,中魚率高。如果釣手竿,最好在面積非常小的水域釣遠處,若水面稍大,手竿線組完全夠不到魚。初冬釣魚應(yīng)遵循“人找魚”的原則,釣遠、釣深只是最基本的常識,釣友們還要關(guān)注溫度、風(fēng)向甚至水體能見度對魚情的影響,初冬鯽魚對這些外界因素的變化異常敏感。在此,我總結(jié)如下規(guī)律供廣大釣友參考,即水體能見度高,較清澈時宜釣深釣遠,氣溫高且有些風(fēng)的天氣宜釣水質(zhì)微渾的淺水。
待天亮?xí)r水邊淤泥凍得發(fā)硬不沾腳時,鯽魚釣季便正式宣告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