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 艷
手藝巧妙是心思靈敏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特別是在幼兒階段。幼兒處于身心發(fā)展初級階段,動手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對他們心思靈敏意義重大,并且有促進他們綜合發(fā)展的功能,有助于他們儲備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幼兒園和家長可立足于此,以“手”為主,開展幼小銜接準備工作。
梳洗穿衣,整理儀容儀表,通常是幼兒日常自理的第一步[1]。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利用幼兒的一日生活,使幼兒自主整理儀表,養(yǎng)成“用小手整理自己”的良好習慣,提高自主管理意識,從而有效提高對小學生活的適應(yīng)能力。在幼兒園中,教師可采取示范教育手段。例如,在幼兒早間入園、整理衣物之前,教師可以先脫掉外套,示范疊、掛等不同整理方式,引導幼兒進行模仿,運用同樣的方法將衣物整理妥帖。在幼兒園美工活動、種植活動等活動結(jié)束后,教師要及時帶領(lǐng)幼兒洗手,向幼兒示范“七步洗手法”,同時在洗手池附近張貼“七步洗手法”漫畫,引導幼兒“用小手,洗小手”,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清潔習慣。
而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適當“放手”,避免“大包大攬”,要鼓勵幼兒自主嘗試搭配服裝,盥洗,整理衣物,使幼兒學會“用小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兒在家庭與幼兒園中不斷強化自理能力,能夠為幼小銜接奠定基礎(chǔ)[2]。
幼兒的探索與學習主要通過類型多變的物品展開,對此,模型玩具等越來越多物品開始被幼兒園使用,支持3~6 歲兒童的游戲化學習,同時為他們在物品收納中培養(yǎng)自理能力創(chuàng)造了契機[3]。因此,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游戲活動,以不同的物品為線索。以大班角色游戲“小學”為例,教師可投放玩偶、建筑模型、角色服裝等物品,引導大班幼兒想象小學生活,使幼兒將理想的小學生活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在游戲結(jié)束后,教師可通過適當?shù)恼Z言提示幼兒自己收納游戲中使用的不同物品,如“雖然有些小朋友還是意猶未盡,但我們今天的角色游戲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一起來把這些物品收起來,下一次游戲還要用到它們呢!”在這樣的提示中,幼兒將小手再一次用起來,整理散落在游戲場地的不同物品,嘗試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它們進行分類收納,使自理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鍛煉。此外,游戲以“想象小學生活”為背景,能促進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感知,同樣有助于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同樣,家長在家庭中也應(yīng)引導幼兒自己收納玩具等物品,為幼兒準備收納盒、收納箱,在家庭游戲等活動結(jié)束后,監(jiān)督他們將物品分類收納。此外,家長還可以在每天早晚引導幼兒將需要帶到幼兒園中的物品收納在小書包中,培養(yǎng)幼兒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和能力,這對幼兒快速適應(yīng)小學生活也非常有利。
在幼小銜接中,飲食同樣是關(guān)鍵。教師應(yīng)培養(yǎng)幼兒自行用餐的良好習慣,使他們不僅可以在幼兒園“吃飽飽,喝足足”,還能適應(yīng)小學期間的用餐活動。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兒歌與游戲手段[4]。
第一,“用餐好習慣”三字歌。用餐習慣關(guān)系到幼兒自行用餐能力。教師可利用“用餐好習慣”三字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用餐習慣,歌詞如下:“進餐廳,守規(guī)矩,排好隊,不擁擠,知謙讓,講禮儀;古有訓,食不語,不喧嘩,勿敲擊,愛公物,惜糧食;知營養(yǎng),不挑剔,接飯菜,雙手取,思安全,慢步移;細咀嚼,慢咽食,剩飯菜,要入池,漱完口,洗餐具?!?/p>
教師可結(jié)合兒歌歌詞講解用餐習慣,如“排隊進入餐廳”“進餐過程中不隨意交流”“力所能及地清洗餐具”等。幼兒記住兒歌,知道“什么是正確的用餐行為”,能夠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用餐習慣,為小學期間的用餐活動作好準備。
第二,“模擬餐廳”游戲。為強化大班幼兒自行用餐的能力,教師可引導他們自主設(shè)計“模擬餐廳”小游戲,鼓勵他們在游戲中扮演廚師、店長、傳菜員、顧客等角色,開展模擬用餐活動。在這樣的游戲化活動中,幼兒會自行維護用餐秩序,制訂餐廳用餐規(guī)范,實現(xiàn)幼兒園用餐活動與小學用餐活動的有效銜接。
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在家中培養(yǎng)幼兒的用餐習慣,減少幼兒在餐桌上的依賴行為,如“讓家長幫忙夾菜”等,讓幼兒學會獨立用餐。
自覺維護身邊環(huán)境是幼兒“會自理”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也是他們適應(yīng)小學生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自理方面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工作,教師還應(yīng)引導幼兒“用小手”,自覺維護周圍環(huán)境[5]。
例如,維護幼兒園班級環(huán)境,針對地面散落的紙片等雜物,教師與幼兒展開以下“目的性”對話:
師:咦?它怎么會在這里呀?我應(yīng)該把它(它們)放到哪里呢?
幼:我知道,它應(yīng)該在……
師:原來是這樣啊,那你能幫老師將它放過去嗎?真是太謝謝你了。
對話以“促進幼兒自主拾撿物品并放在適當位置”為目的,使幼兒“用小手維護環(huán)境”的行為更加自覺,幼兒能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維護身邊環(huán)境”的良好習慣,擴大自理范圍,增強自理意識,主動保持班級環(huán)境的整潔,并將該習慣帶到今后的小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同樣可應(yīng)用此法。
名字是每個人特定的名稱符號,會寫自己的名字,是對幼兒最基本的書寫要求,是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后進行書寫學習、向他人介紹自身姓名的前提,更是在“動小手”中銜接幼兒園學習活動與小學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所以,做好幼小銜接準備工作,教師應(yīng)在幼兒園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動起小手,寫下名字。
例如,教師可以立足語言區(qū),開展“自我介紹”主題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先引導幼兒采取口語交際方式進行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名字,再詢問他們一些書寫問題,使他們產(chǎn)生“寫名字”興趣:“你們會寫自己和小伙伴的名字嗎?你們想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把名字寫下來嗎?”然后,教師播放PPT,出示提前根據(jù)班級幼兒姓名制作的“寫名字”動畫,一邊引導他們模仿動畫進行書寫,一邊一對一進行指導。這樣一來,幼兒能夠嘗試書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前書寫技能,有效銜接小學寫字學習活動。
值得強調(diào)的是,在此期間,教師還應(yīng)向幼兒講解、演示正確的握筆方法,不求寫名字之美觀,但求握筆姿勢之正確,避免他們在寫字的過程中出現(xiàn)歪頭、低頭等姿勢,銜接小學階段“書寫姿勢”學習活動。
幼兒園閱讀活動是為小學閱讀學習作準備的,是對幼兒學前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以“手”為主,幼兒園教師可以立足閱讀,探尋幼小銜接的新途徑。例如,在大班閱讀區(qū)活動中,教師投放豐富的閱讀材料,鼓勵幼兒自主閱讀,不限制繪本閱讀對象,使幼兒動動小手,主動翻開自己感興趣的繪本。與此同時,教師觀察他們翻閱繪本、翻看圖書的行為,指導他們將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插圖上,培養(yǎng)他們通過封面、扉頁、插圖獲得重要信息的意識,及時糾正他們過度低頭、損壞圖書、亂涂亂畫等行為,提醒他們與同伴分享、互動。在必要時,教師也可以讓幼兒閱讀同一本繪本,讓他們看著插圖說出對繪本內(nèi)容的理解,由此,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體驗正確的閱讀方法,習得良好學前閱讀技能,有效銜接小學閱讀學習活動。
小面積的描線、涂色、畫線、涂鴉等活動,既可以鍛煉幼兒手指的力量,也能培養(yǎng)幼兒繪畫的技能,使幼兒在簡單的動手涂畫中提升藝術(shù)素養(yǎng),同時銜接小學階段的美術(shù)學習。因此,在幼小銜接準備工作中,教師可從“動手”開始,從“拿起畫筆”切入。
例如,在“線條的旅行”大班美術(shù)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正反兩面都貼有彩色畫紙的畫板、水彩筆、五彩繩,并展示“一筆畫”范畫,在富有變化的音樂背景下對幼兒進行“動小手”引導:
(1)小朋友們,把五彩繩揮舞起來吧!快看,它們像什么?(2)有一種畫畫方式叫“一筆畫”??矗蠋熃裉炀蛶砹艘环耙还P畫”,它有什么特點呢?(3)你們也想畫一幅“一筆畫”嗎?快拿起水彩筆,在畫板上畫出線條有趣的旅行吧!
教師以“線條旅行”為背景,在使幼兒了解“線”與“一筆畫”特點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動動小手,畫畫線條,以“一筆”的要求鍛煉他們繪畫握筆與控制能力,能使他們在畫畫的積極狀態(tài)下體驗到快樂,增強了對美術(shù)及藝術(shù)的喜愛。由此可見,幼兒園“拿起畫筆”活動的開展可以與小學美術(shù)、藝術(shù)學習活動有效銜接。
隨著小學生活的開始,幼兒在生活中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包括小學中的新朋友、新老師,并且需要與他們溝通新的問題,以全面適應(yīng)小學生活,這對他們基本溝通、社會交往的能力有著較高要求。所以,教師應(yīng)在銜接學習的基礎(chǔ)上,聚焦溝通層面,對幼兒小學交往能力展開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
“小手牽小手”,即幼兒園小朋友與小學大哥哥、大姐姐的“牽手”。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被小學大哥哥、大姐姐帶領(lǐng)著走進小學校園,認識并了解小學生活,溝通“什么是小學”“小學生活是怎樣的”“你喜歡小學生活嗎”等信息,學會怎樣與大哥哥大姐姐們進行溝通,認識新的好朋友,降低對小學的陌生感,從而可以推動幼小銜接。為此,在幼小銜接準備工作中,幼兒園可與當?shù)匦W建立合作,在兒童節(jié)開展“小學一日行,牽手交朋友”活動。在活動之前,教師應(yīng)向幼兒說明“參觀小學”活動內(nèi)容與形式,提醒他們想一想有什么問題要問小學里的大哥哥、大姐姐。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yīng)鼓勵一年級、二年級小學生“手牽手”地帶領(lǐng)幼兒參觀學習,從大哥哥、大姐姐的角度向幼兒介紹小學生活,回答弟弟、妹妹提出的一些問題,向他們分享小學生活趣事。
“大手牽小手”,即教師“大手”、家長“大手”與幼兒“小手”的緊緊相牽。教師、家長可以在成人的角色背景下,更溫和地鼓勵幼兒說出關(guān)于小學的想法并耐心傾聽,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提出有溫度的解決辦法,避免一味說教,使幼兒能夠主動與成人進行交流,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社會適應(yīng)能力。
例如,一些幼兒在“大手牽小手”中表示:“我不想去小學,我會想念幼兒園的好朋友們?!薄拔覔奈也皇煜ばW,我會害怕?!薄拔夷芸煲稽c去小學嗎?我好期待!”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與家長可以采取“有溫度”的方式進行回應(yīng),例如“小學也會有新的小伙伴呀,也許你也可以和幼兒園的好朋友去同一所小學呢”“我們不要著急哦,你現(xiàn)在還在幼兒園有別的事情要做呢。做完了就可以上小學啦”等。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幼兒的社會適應(yīng)能力不斷提升,有利于幼兒從幼兒園生活平穩(wěn)過渡到小學生活。
心靈手巧,手巧心靈。讓孩子們動起手來,用一雙巧手探索生活,體驗學習,培養(yǎng)他們美好的心靈,啟迪他們成長的智慧,是當下幼小銜接的有效準備工作,能夠讓幼兒的小學生活與幼兒園時光無縫銜接。家長與教師應(yīng)“從手開始”,牽緊幼兒的小手,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動動小手,用用腦瓜,參與豐富的動手操作、自理活動,促進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