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共有200余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有10位科學家是直接因為與超導有關的研究而獲獎,可見超導絕對算得上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寵兒”。
1913年
獲獎者
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
1911 年,卡末林·昂內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制備出溫度低至4.2K(-268.95℃)以下的液氦,并以此為基礎發(fā)現了金屬汞的超導性。
1972年
獲獎者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列昂·庫伯和約翰·施里弗
三位美國物理學家聯(lián)名發(fā)表論文,從微觀層面解釋了第一類超導體的超導電性如何出現。超導現象終于從微觀層面獲得了科學的解釋。根據三人姓氏的首字母,他們提出的這一理論被簡稱為“BCS”理論。
1973年
獲獎者
美國物理學家伊瓦爾·賈埃弗
英國物理學家布萊恩·約瑟夫森
布萊恩·約瑟夫森在1962 年首次預測了超導狀態(tài)下的隧穿現象,伊瓦爾·賈埃弗則在此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發(fā)現了超導體的隧穿現象。
1987年
獲獎者
德國物理學家喬治·柏諾茲
瑞士物理學家亞歷山大·繆勒
這兩位科學家是一對師徒(柏諾茲是繆勒的博士生)。在金屬和合金材料之外,二人在陶瓷材料的超導電性研究上獲得了重大突破,為之后高溫超導的發(fā)現打下了基礎。
2003年
獲獎者
俄羅斯和美國雙重國籍物理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
俄羅斯物理學家維塔利·金茲堡
1972 年獲獎的“BCS”理論只能解釋第一類超導體的工作原理,而阿布里科索夫和金茲堡則成功解釋了第二類超導體是如何產生超導現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