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臣,陳州人。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官南京御史。”(《明史·188卷》)
淮陽是陳州的附郭縣,即治所地,古人在介紹籍貫的時候,習慣將附郭縣的士子直接以州府之名來介紹,只有其他外縣的人士,才會冠以縣名,所以,《明史》介紹“王良臣,陳州人”,應當是指淮陽人。
王良臣,字汝鄰,和王陽明是同時代的人。
王陽明弘治五年中舉。翌年,王陽明(時名王守仁,下同)與王良臣一同赴北京參加進士考試。那年,王良臣高中進士,王陽明則名落孫山。據(jù)說,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與王陽明熟稔,便開玩笑地對王陽明說:“這次不中,下次你必定高中魁首。你能不能預先為下次科舉高中魁首,寫一篇《狀元賦》?!弊屢粋€落第的舉子去寫狀元賦,明顯是一種奚落。但王陽明不這么認為,他是位給點機會就能燦爛的人,于是毫不客氣地應允下來,提筆一揮而就,且文辭華麗,令李東陽和朝堂高官們驚嘆不已,當然,也招來“這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非議。
三年后,王陽明再次步入進士考場,仍舊是鎩羽而歸。父親王華開導他:不必為落榜感到難堪,只要努力來年必能成功。王陽明笑著對父親說:“人們都以不能登第為恥,我卻以不登第而為之懊惱為恥?!弊孕牛恍枰碛?,才學、自識,交相輝映,渾然天成。自信,只不過是自我認知、自我評價的一系列外化,與他人無礙。
又三年,王陽明終于以出色的表現(xiàn)高中進士,只是他已經(jīng)比王良臣及第晚了六年。其間,王良臣外放浙江省德清縣令。在德清任上,他以廉潔聞于當?shù)?,又因積囷賑貸解民苦厄而深得贊許。四年后,召拜南京貴州道御史。
轉(zhuǎn)眼已經(jīng)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同朝為官的王良臣、王陽明,因為同一件事、同一種壯舉而名載史冊。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國皇帝中的一朵奇葩。他集精明、昏庸于一身;終才華、荒誕于一世,以至于死得不明不白。太監(jiān)劉瑾等人為朱厚照在宮外建離宮“豹房”,飼養(yǎng)猛獸,廣納美色,想方設法地引誘朱厚照沉湎燈紅酒綠,醉心荒淫奢靡。享樂冶游成為朱厚照日常的全部,他干脆將朝政全權(quán)交給劉瑾去處理。劉瑾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然成為炙熱搶手的官場資源。劉瑾、張永、馬永成等八位太監(jiān)借機擅權(quán)亂政,時人稱他們?yōu)椤鞍它h”或“八虎”。
內(nèi)閣首輔劉健直言進諫,希望能把明武宗朱厚照的心思拉回到朝堂上來,不要再一味“嬉游”誤國,劉健還在奏疏中揭露劉瑾等“八虎”的罪狀,要求嚴懲奸佞,恢復政治清明。朱厚照沉迷于劉瑾設定的溫柔鄉(xiāng)中樂不思蜀,自然聽不進劉健的勸告,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輔臣只好以告老還鄉(xiāng)作最后的抗爭。
令劉健和群臣想不到的是,朱厚照居然批準了劉健和謝遷的辭職申請,只留下李東陽一人。本是逼宮的假戲,演著演著竟成了真的,眼看朝廷中最后的中流砥柱行將崩塌,劉瑾等賊宦今后勢必會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一些正直不屈的大臣們站了出來。
南京戶部給事中戴銑與給事中艾洪、御史薄彥徽等21人上疏請求朱厚照召回劉健、謝遷,并痛陳劉瑾等人的罪惡行徑,聲討他們引誘君主,禍亂朝政,要求嚴懲。劉瑾聞訊,假傳圣旨將21人全部逮捕下獄,統(tǒng)統(tǒng)杖責三十。戴銑當場死于杖下,蔣欽則被杖責三次,死于獄中。
劉瑾殘害錚臣、擅權(quán)亂政事件發(fā)生后,王陽明仗義執(zhí)言,上疏朝廷,助威群臣,吶喊施救。劉瑾收到奏疏,又氣又恨,下令將王陽明仗責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內(nèi))擔任驛丞。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郎,亦受株連,被劉瑾等人趕出北京,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然而,劉瑾萬萬想不到,他的迫害行為竟成“大善之舉”,讓王守仁有了“龍場悟道”的思想飛越,成就了一位千古完人——王陽明。
王良臣當時外放江西清軍御史,身處千里之外,本與整個事件并無掛礙。然而21位錚臣慘遭迫害的消息傳來,王良臣沒有過多顧惜自己的安危,更沒有被劉瑾等人如日中天的權(quán)勢嚇倒,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上疏朝廷,為受迫害的同僚搖旗吶喊,助威施救。劉瑾截獲奏疏,派員火速趕往江西將王良臣投入大牢,仗責三十,褫奪官職貶為庶民。
劉瑾等人之所以用色情和享樂引誘皇帝朱厚照學壞,就是要讓他在情感上依戀他們,在關(guān)鍵時候能在背后為自己撐腰,所以即便有再多不要命的大臣上疏檢舉,也無法撼動劉瑾等人在朱厚照心中的地位。這場斗爭,劉瑾完勝。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劉瑾趾高氣昂地召集群臣,讓他們齊刷刷地跪在金水橋南,派人當眾宣讀了一份“奸黨名單”,共53人,首輔劉健、王陽明、王良臣名列其中(《宋史·304卷》)。
宋徽宗時,蔡京也曾在文德殿大門東側(cè)立了塊元祐黨人碑,自己親筆書寫,想把309元祐黨人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為萬世臣子之戒”。不曾想,元祐黨人的兒孫們竟以祖父輩能登此碑為榮,紛紛請人復制石碑立于家中醒目處作為一種炫耀。被劉瑾斥為“奸黨”的53人,也因劉瑾的怒斥而名載史冊,流芳千古。
首輔們斗不過劉瑾,群臣或聯(lián)名、或單獨上疏朝廷亦難敵劉瑾在朱厚照面前的哭訴和申辯,然而堡壘內(nèi)部一旦有了權(quán)力紛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太監(jiān)張永早對劉瑾身上九千歲的光環(huán)垂涎不已,他更知道劉瑾作惡多端,天人共憤,殺劉瑾以謝天下,符合整個太監(jiān)集團的利益,也只有這樣方可暫時緩解太監(jiān)集團和朝臣間的激烈沖突,張永決定和朝臣聯(lián)手除掉劉瑾。張永向朱厚照列舉劉瑾十七條罪狀,武宗震驚不已,下令查辦。首輔李東陽適時地順水推舟,令朱厚照對劉瑾動了殺心。第二天,朱厚照親自帶兵抄了劉瑾的家,明朝巨貪劉瑾的真面目令朱厚照驚掉了下巴。兵丁不僅從劉瑾家中搜出達數(shù)百萬兩的金銀,且發(fā)現(xiàn)劉瑾私藏玉璽、玉帶等僭越之物;更令朱厚照膽寒后怕的是劉瑾進殿時隨身攜帶的折扇中有兩把居然暗藏匕首。震驚、盛怒之下的朱厚照下旨將劉瑾凌遲處死。
劉瑾被誅,王良臣、王陽明和那53位奸黨分子自然成了仗義執(zhí)言、不畏強暴的時代楷模,成為世人眼中的忠直錚臣,他們?nèi)康玫狡椒?,重新安排工作,二王也很快被重新起用。此后,王陽明開創(chuàng)心學,提出“致良知”心學理念,成就一代宗師;同時還表現(xiàn)出極高的軍事素養(yǎng),平叛屢次成功,成為文人靠軍功上位的奇才,也成為“治家齊國平天下”的完人。王陽明的事跡史書記載詳盡,在此不再贅述。
王良臣,亦和王陽明一樣,在帶兵打仗上取得不俗的業(yè)績。
王良臣被起用后,被任命為山東按察使副使,巡海道,兼青、登、萊三郡兵備。當時中國沿海地區(qū)倭寇橫行,騷亂頻仍,王良臣到任后號令嚴明,賞罰必信,使得海盜、亂民不敢到青、登、萊一帶活動,社會保持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
正德九年(1514年),王良臣因政績卓著,遷浙江參政。
正德十年,王良臣再擢山東按察使。王良臣到任后,賑濟窮人,平反冤情,清廉不阿。有人在夜里偷偷地給他送銀子,王良臣公開將其法辦嚴懲,此舉令不法之徒悚然,士子良民嘆服。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良臣轉(zhuǎn)任江西右布政使,被賜予密上赍表彈劾官員過失的權(quán)利,后病逝于任上。
順治版《陳州志》評價王良臣:“良臣忠孝正直,夷險不踰,清白自持,其家今猶衡蓽也。嘉靖己丑入鄉(xiāng)賢?!蓖趿汲贾倚⒄保鎸\危急挺身而出,不屑避而保身;他為官清白寡欲,潔身自好,直到今天其家門戶仍然是用橫木編蓽,簡陋不堪。嘉靖年間,王良臣的牌位入鄉(xiāng)賢祠。
我第一次看到王臣良的名字是在《淮陽文征》中。《文征·內(nèi)集》共收錄王臣良五首詩,細細讀之,視角獨特,情意動人,飽含哲理,篇篇經(jīng)典。其中三首吟誦“古陳八景”,現(xiàn)擇其一摘錄于后,以饗讀者:
卦臺秋月
龍馭已隨仙化去,
高臺如峙對崇城。
影懸冰魂三秋冷,
光浸瑤池一片清。
畫里妙涵天地秘,
爻前先見古今情,
獨憐未得傳心印,
消息盈虛昧此生。
另外兩首作者分別以屈原、蘇軾、賈誼的遭遇自比,表達了雖然朝政昏昧,自己卻不愿隨波逐流,誓死抗爭強權(quán)的錚錚鐵骨。
上封事被拘賡宋人韻
中流舟自下,
兩岸好山過。
短疏羞封禪,
孤忠訴汨羅。
云霽日生暖,
風恬浪戢波。
余酣眠正穩(wěn),
欸乃數(shù)聲歌。
放回籍鄉(xiāng)居
柳外漁舟舟外家,
腳跟應不踏官衙。
夢回曉月驚啼鳥,
醉臥春風數(shù)落花。
蘇子放舟游赤壁,
賈生流涕到長沙。
靜思往事渾無奈,
且種原田養(yǎng)白鴨。
“上封事”,大臣給皇帝上疏需要用專門的工具封裝,以免泄密。這里借指王良臣上書給朝廷的那封奏折;“被拘”,說的是自己被劉瑾投入大牢,仗責三十的遭遇。雖然作品的題材是要表現(xiàn)作者遭遇的極端逆境,但全詩寫得輕快明亮,充滿浪漫主義的怡然自得,毫無悲憤之浮躁,不見抱怨之沉悶,抒發(fā)的完全是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兩首詩抒情自然流暢,佳句頻頻躍現(xiàn),展現(xiàn)出作者極高的文學素養(yǎng)。
透過這些詩句,我們仿佛能神交于作者樂觀的精神、豁達的心境和寧靜的禪意。細品紙面上那些靈動的字符,依稀可以看到一個強大而有趣的靈魂在歷史的天空中翩若驚鴻。
《明史·188卷》對王良臣的記載很簡單,只有短短幾句話。在家鄉(xiāng),王良臣也沒有留下更多的作品和關(guān)于身世的文字記載?;蛟S王良臣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他一生亦未曾身居高官,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副省級干部,然而他臨危不懼的英雄壯舉讓他名載青史,讓他成為中國文人士大夫的脊梁,更讓他成為家鄉(xiāng)人民的驕傲。
作者簡介:
范閩杰,河南商水人,愛好文學和歷史,近年來致力于淮陽歷史文化的發(fā)掘與整理工作,著有散文、隨筆、學術(shù)論文等作品近60萬字。其中《袁世凱與近代朝鮮》已在《周口日報》連載十幾萬字,其他作品散見于《社科研究》《周口人講周口故事——紅色篇》《周口文史》等各級報刊、文集中?,F(xiàn)為周口市散文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