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琳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有著豐富的內涵。新媒體時代,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優(yōu)化傳播形式和內容,成為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關鍵舉措。
新媒體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意義
促進文旅產業(yè)發(fā)展,帶動黃河流域經濟增長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fā)源地,擁有豐富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資源。在現(xiàn)今文旅產業(yè)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平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可以推進黃河流域文化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不斷拓寬黃河文化旅游的市場,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黃河流域進行觀光旅游,從而促進黃河流域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帶動黃河流域經濟增長。
提升文化自信,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當前,文化產業(yè)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推廣價值,在提高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和塑造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和推廣豐富多樣的黃河文化,例如黃河流域傳統(tǒng)的音樂、舞蹈、戲劇等,可以更好地向公眾傳達黃河文化的內涵,激發(fā)人們對黃河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進一步提升人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此外,通過網絡、移動終端等數(shù)字化媒介,將黃河文化打造成中華文化品牌的代表之一,可以將黃河文化推向全球,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qū)了解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髓,使中華文化深入人心,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形象,吸引國際游客到中國進行旅游和消費。
新媒體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存在的問題
缺乏公眾參與
在新媒體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相關工作以政府主導,缺乏公眾的積極參與和互動。政府相關部門往往通過發(fā)放宣傳材料、舉辦活動和展覽等方式向公眾傳播黃河文化,這種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模式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公眾的參與熱情不高等問題,使得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推進較為困難。
此外,政府相關部門在黃河文化傳播中的主導地位也容易導致信息的選擇性傳播和政治化傾向。政府部門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標,選擇性地傳播和宣傳黃河文化相關內容,可能會忽視或淡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導致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認知存在偏差,無法全面了解和理解黃河文化的真正內涵和價值。
新媒體平臺缺乏
從前,人們通過書籍、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了解和學習黃河文化。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推廣普及迅速,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和便捷化,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相對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
然而,目前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新媒體平臺相對欠缺。雖然一些宣傳黃河文化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已相繼涌現(xiàn),但從整體來看,新媒體傳播渠道的覆蓋范圍仍然有限,很多人對黃河文化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認識,難以產生興趣和熱情,導致黃河文化在大眾中的影響力有限。
黃河文化資源挖掘深度不夠
黃河文化博大精深,而目前人們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挖掘深度不夠,無法完全發(fā)揮其潛力和價值。
黃河流域承載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通過對考古遺址和文物的發(fā)掘,可以獲取黃河文化的珍貴資料。在考古和文物保護方面,盡管黃河流域的一些重要文化遺跡和文物已經被發(fā)現(xiàn)和保護起來,但還有部分遺跡和文物沒有得到科學保護,導致黃河文化資源流失或被破壞。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具有巨大的商業(yè)價值。而目前人們對黃河文化的開發(fā)利用還不夠充分,黃河文化相關創(chuàng)意產品和項目相對較少,黃河文化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水平較低。
對黃河文化資源的整合不充分
在新媒體時代,各類豐富的信息內容讓人應接不暇,人們面臨著信息碎片化和信息過載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也面臨著黃河文化信息碎片化、文化資源整合程度較低、難以形成系統(tǒng)的文化傳承體系等問題。
一方面,黃河文化涉及的領域廣泛,包括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等多個方面,而在各領域之間,黃河文化資源的整合程度不高。例如,全國各地都舉辦了很多黃河文化相關的展覽,有的是繪畫展,有的是書籍展,公眾通過這些不同主題的展覽,獲得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單一主題的,難以獲取到全面的黃河文化信息。
另一方面,不同機構、單位和個人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都開展了相應的工作,但缺乏協(xié)同合作。這種分散和碎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格局使黃河文化的品牌形象不統(tǒng)一、定位不明確,人們對黃河文化相關信息和資源的收集和使用效率也相對較低。例如,在某個黃河文化展覽上,各地政府和文化機構展示的文物、圖書、影像等資源雖然都與黃河文化有關,但是缺乏整體性和協(xié)同性,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策略
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全民參與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促進全民參與,使黃河文化相關信息的傳播更加廣泛和深入。
以往,黃河文化傳播弘揚工作主要由政府相關部門和一些黃河文化愛好者開展,主要傳播媒介是書籍、電視、報紙、雜志等,受眾范圍有限。進入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的興起使人人都有了發(fā)聲的渠道,人們的信息獲取習慣和需求都發(fā)生了巨大轉變,為全民參與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部門可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媒體平臺開展黃河文化相關內容的傳播和推廣,鼓勵公眾參與黃河文化相關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如通過舉辦黃河文化攝影比賽、征集黃河故事活動等方式,激發(fā)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興趣和熱情,以促進全民參與打造黃河文化品牌,提高黃河文化相關內容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一個成功的案例是黃委邀請抖音上的一些網紅到壺口瀑布等黃河沿岸的著名景點打卡游覽,拍攝短視頻,將黃河的壯美風景展示給更多抖音用戶,使人們通過短視頻近距離地了解黃河,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抖音用戶對黃河及黃河文化的興趣。
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黃河文化傳播形式
在新媒體時代,直播、短視頻、公眾號等新媒體興起,使人們更傾向于通過觀看視頻、在手機上閱讀文章的方式獲取信息。因此,要創(chuàng)新黃河文化的傳播形式,以適應新媒體時代公眾的新需求。
首先,可以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打造沉浸式黃河文化體驗平臺。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黃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光數(shù)字化、可視化,使人們通過VR眼鏡等設備身臨其境地參觀黃河沿岸的著名景點,感受到黃河的雄渾氣勢;利用增強現(xiàn)實技術,將黃河文化相關的藝術品、人物故事制作成視頻、圖片等,人們通過手機屏幕,可以看到融入現(xiàn)實世界的虛擬黃河元素,如在街頭巷尾看到虛擬的黃河文化相關藝術品展覽或歷史故事演繹等。這些創(chuàng)新的傳播形式可以更加生動地傳遞黃河文化的價值和內涵,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
其次,可以運用短視頻、微電影等形式進行黃河文化的傳播,培養(yǎng)公眾對黃河文化的興趣。如可以制作一些精彩紛呈的短視頻,展示黃河的壯麗景色、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快速吸引年輕人的眼球,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了解和探索黃河文化。
最后,可以將黃河文化與互動性較強、當下較流行的手游和端游結合,設計黃河文化相關題材的游戲軟件,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互動體驗,讓用戶在游戲中與黃河文化產生互動,從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黃河文化。比如,可以設計一款以黃河故事為背景的解謎類游戲,讓玩家了解黃河深厚的歷史,增加玩家對黃河文化的興趣。
推進黃河文化數(shù)據庫建設,優(yōu)化傳播內容
首先,政府和黃河文化相關機構應該加強對黃河文化相關資料的研究和整理,將黃河文化的歷史、文化、藝術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系統(tǒng)歸納,并建立黃河文化專題數(shù)據庫,方便公眾查詢和學習黃河文化相關知識。同時,政府也應加強對黃河文化數(shù)據庫的維護,及時更新內容,保障數(shù)據庫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其次,政府和黃河文化相關機構應優(yōu)化黃河文化傳播內容,增強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梢陨钊胪诰螯S河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創(chuàng)作出具有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如電視劇、音樂、舞蹈等,向公眾展示黃河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開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和開發(fā),將黃河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中,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促進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最后,政府應加強對黃河文化傳播內容的監(jiān)管,保障傳播內容的質量。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制定與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guī),加強對黃河文化傳播內容的審核和監(jiān)管,防止不良信息和內容的傳播。
打造黃河文化全媒體矩陣
進入新媒體時代,抖音、今日頭條、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快速崛起,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體,通過在這些平臺上開展黃河文化信息的傳播,將有助于擴大黃河文化的影響力。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黃河文化相關研究機構可以進駐抖音、快手等平臺,制作一系列有創(chuàng)意、有趣味的短視頻,展示黃河沿岸的美麗風光,講解黃河流域的人文歷史故事和民俗風情,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和共鳴。
其次,可以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相關故事,在今日頭條和微博等平臺上發(fā)布一些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深度文章,以展示黃河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引導他們進一步關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此外,還可以在這些平臺上開展一些互動活動,如線上問答、投票或話題討論等,增加用戶的參與率。
最后,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建立黃河文化官方賬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黃河文化相關內容。比如可以在公眾號上推送一些原創(chuàng)文章、圖片、音頻和視頻,介紹黃河文化的歷史淵源、藝術表現(xiàn)形式、重要人物及相關活動、最新的政策分析等。
新媒體時代既是傳統(tǒng)文化面臨挑戰(zhàn)的時代,也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重生的時代。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行動起來、共同推動。相信在新媒體時代,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黃河文化一定能綻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
本文選自:“永明延壽禪學批判思想研究”(編號:GD20XZX0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學科共建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融入民辦高校思政教育育人途徑研究”(編號:2023ZCSTDJ023)珠??萍紝W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度一般課題。
(作者單位? 珠??萍紝W院)